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效果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效果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就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来。这些条例和法规推动了旅游资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际效果

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成都市青苏职业中专学校 李 蓉

摘 要:本文阐述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开发和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其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着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推动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可持续发展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地把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重点发展行业之一,并指出要创造条件,大力扶持。于是许多旅游地纷纷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这样做的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旅游对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旅游活动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造成了景观衰退、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等不良后果,严重地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就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来。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应为旅游者在精神、知识、道德、愉悦、文化、审美、健康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旅游者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中体验到身心的愉悦。因而旅游开发应当是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又要使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然而,从实际来看,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少旅游业开发者急功近利,只盯住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开发程度越高,破坏程度越重”的不良局面。

如九寨沟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从1986年开始。此后前往九寨沟旅游的游客数量呈直线上升之势。1998年的国庆节该景区更创下一天接待2万多人的纪录。当时车队在景区内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足足堵了3个小时。景区内外旅馆爆满,甚至在管理局把办公室让出后,仍有不少人不得不睡在车上。1998年,九寨沟的旅游人数达到了42万,而一年前,还只有18万。

旅游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的旅游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九寨沟开发旅游后,沟内藏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所有的耕地逐步退耕还林,砍伐遭到禁止。后来,景区内修建了混凝土路。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旅游服务,其中最好的生意是开旅馆。随着客流量连年增加,九寨沟内居民或是旧房修葺扩建,或是新楼平地而起,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成了客栈,实力雄厚的还建起了据称有“三星”标准的小宾馆。

由于过度开发,游客数量剧增,远远超出了九寨沟的环境承载能力,景区内不少地方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水土流失,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游客过量的践踏造成的。沟内的原始森林旅游区游客“走出来的路”已经把黑土踏实,使雨水不能渗透到地下,导致水土流失。游客在沟内活动、消费、住宿,消耗了大量土地资源和能源,同时排放各种生活垃圾和污物。据专家检测,九寨沟水流中的有机质比十年前大大增加,已经造成水生植物的生长。这一现象将导致少数物种大量繁殖,而使其他多种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大大降低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九寨归来不看水”,以水为魂的九寨沟,正面临着毁灭性的威胁。

199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高级督察员桑塞尔来到九寨沟。离去时,桑塞尔留下了一条忠告:“旅游是对景区最严重的挑战、游人增加就会损害景观本身,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旅游开发要相当谨慎。”同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马约尔先生在接受武陵源风景区为“世界遗产名录”成员的证书文件上签名时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保护。”

二、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旅游资源本身不受破坏、特色不受削弱,而且还要使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因此,保护旅游资源就成了保护自然、文化、生态环境及旅游业的关键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并把其视为旅游业能否持续兴旺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于那些目前不宜或不能开发的旅游资源,可先保护起来,在旅游开发中,要做到既考虑眼前,又顾及长远,将宝贵的资源留给我们的子孙,而不是开发殆尽。

正因为旅游资源地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旅游资源地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85年又公布了《世界遗产名录》;1985年我国政府制定了《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这些条例和法规推动了旅游资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集中体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开发与保护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旅游资源一旦被破坏殆尽,旅游业就会失去依存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2)科学开发是保护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揽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3)合理的开发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资源开发带来的旅游收益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地改造及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

2.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又是相互矛盾的(www.xing528.com)

开发也可能是一种破坏,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造成的,还有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是与资源保护背道而驰的。原因主要在于:

(1)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多或少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的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新兴产业,目前普遍采用粗放型开发模式,这种粗放型的开发模式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从人为的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的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超过了环境容量,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了致命的破坏。如八达岭长城,游客的涌入量超过了承载力,给资源本身造成了致命的破坏,因而专家早就呼吁在长城上开放别的地段,分散涌入八达岭长城的游客,以便于八达岭长城段的保护。

四、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和知识宣传教育

虽然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遗憾的是旅游资源仍然受到人为破坏。究其原因,一是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普及、不深入、不广泛。如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教育、环保教育;二是知法犯法,只顾眼前经济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可再生”的观念,同时把环保、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中、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课堂,使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环保教育、生态教育宣传的全过程,使每一位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保护好生态环境。

2.加强旅游规划,有序开发,防止超负荷发展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古今中外的名山、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场所而非经济场所。如在我国古代,“五岳”山下都设有“镇”(“镇”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规定泰山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40里内禁止砍柴,这些都是保护泰山的措施。德国的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成协议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因此,为防止旅游消极影响的扩大,必须量力而行地进行旅游开发,将开发规模和旅游接待量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在实施规划时,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行使有效的控制。如现在九寨沟、布达拉宫等都已开始限制每天游客的数量。

3.正确认识和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合理度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开发不当会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因此,旅游资源的保护应纳入整个旅游业的规划之中,从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高度来正确看待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时要区分合理的保护区或保护带,通过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区确定资源保护的合理度。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明确资源的利用价值、开发方向、吸引何种类型的游客等一系列的问题,根据旅游开发区的主体旅游资源的性质、类型、规模、密度等要素确定旅游区开发的主题。只有确定了旅游开发区的主题,才能使整个开发进程朝着有重点、有秩序的方向发展,旅游地配套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风格也才能协调统一。

阆中古城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经验就值得借鉴。阆中古城是四川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城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街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堪称“四大古城”之首,被誉为“巴蜀古建筑宝库”。那么,阆中是如何实现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以旅游开发建设促进古城保护的呢?

阆中政府部门为维护古城原貌采取了可持续发展模式。阆中古城居民建筑主要集中在旧城保宁镇,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设施不配套,因而在古城保护方面注意了降低古城区人口密度,在古城区之外的适当位置建设新城区,处理好新城区与古城区之间的关系。古城区在维护原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整治街巷环境,修缮现有民居店铺、古迹,优化旅游环境,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如实反映历史风貌。而居住在古城区的阆中居民完全可以在维护保持民居风貌的前提下,开掘它的商品利用价值,现在当地一些居民已把自己具有特色的民居院落布置成别出心裁的、让过往游客落脚休憩的院落,这既满足了游客猎奇的心理,让游客身居其中,融进古城风韵之中,又让当地居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4.加强管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管理作为外部的规范行为,对实现旅游资源由产业化向生态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需要制定一系列得当的管理措施。

比如可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管理领导小组,协调景区、旅游部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和投资部门之间的关系。因为旅游业涉及很多部门,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单靠哪一个部门都是不行的,且部门之间多是平行关系,往往政令不通,因此,在行政上要成立可以领导多部门的领导小组,以便对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

五、结 语

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必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介区域内资源状况,挖掘资源特色,科学合理地制订开发与保护方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避免出现盲目而无序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确定旅游地的环境容量。这既是保护资源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取得良好的开发效益的需要,是符合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的。

参考文献:

[1]郭书兰:《导游原理与实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杨桂华:《旅游资源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