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语篇分析看作对超出句子界限的语言单位的研究或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的研究,包括自然发生的连贯的书面语和口头语。语篇分析既是对超句单位结构进行静态描写,也是对交际过程意义传递进行的动态分析。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语篇分析的定义或性质的界定或多或少由于自身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根据上述系统功能语法学派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即一个意义单位,而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因此语篇和句子不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单位,两者之间没有孰大孰小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我们从功能的角度看,语篇分析研究的是使用中的语言,涉及的是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韩礼德(1978)曾说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来交换意义的学问。”由这一关于语言学定义的论述,我们也可以认为语篇分析是“一门具体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即通过真实的话语活动交换意义的学问”(朱永生,2003)。从社会学角度看,语篇分析也是一种社会分析方法,解释人类如何理解彼此的语言。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博夫(Labov,1977)指出语篇分析就是制定规则把“所做与所说或所说与所做联系起来”。不管各研究学派出发点如何,从前文对语篇分析发展的介绍来看,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语篇分析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的显著特性,无论是理论框架还是研究方法,它都受到了理论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影响。
范·戴伊克(1997)认为,针对语篇分析的研究不外乎三类:①侧重语篇本身,即对语篇结构的研究;②从认知角度对语篇加以研究;③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文化角度的研究。我国学者顾曰国(1999)也说过,研究者因不同的目的需要产生四种研究取向:①从篇章到句子的结构派;②从句子到篇章的传统派;③从话语到社会;④认为话语与社会机构活动同生同长,是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语篇分析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把语篇看作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重视语义、上下文、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语篇各个成分和层次的联系;研究语篇中的语法规则、语篇机制、交际规则和策略,重视认知的作用。根据这一原则,希夫林(Schiffrin)在其专著Approaches to Discourse中较为详细地介绍和比较了6种语篇分析的基本方法,即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人种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和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 H.Austine)创立、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发展起来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出发点最初并不是语篇分析,但它的一些基本思想被许多学者用于语篇分析之中,因为言语行为分析往往超过句子层面而达到语篇,其分析涉及语境、语篇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言语行为理论很快成为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这方面做出引人注目成绩的学者主要有拉博夫(1972)、辛克莱和库尔撒德(1975)、威多逊(Widdowson,1978)等。当然,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语篇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语篇常具有多种功能,同一语篇在不同的语境中又能行使不同的功能,这对在由一系列行为构成的语篇过程中找出规律构成了困难(何兆熊,1997)。
语用学角度的语篇分析由于一开始就强调语境的作用和语言的运用,对于语篇分析有着直接的贡献。这里的语用学方法多指格赖斯(Grice)提出的著名的会话含义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而要使话语关联,交际成功,交际双方必须遵守所谓的“合作原则”。推断、会话含义、预设、关联、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语用学范畴内的研究都涉及语篇层次的分析。
会话分析的创始人主要是一些社会学家,其认为会话有很强的结构规律,于是提出了一整套相应的概念工具来分析会话的结构方式,解释自然会话的连贯性及其构成规律。在这一领域成就影响最大的学者主要是萨克斯(Sacks)、谢格洛夫(Schegloff)和杰弗逊(Jefferson,1974),他们在研究大量口语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话轮转换”(Turn-Taking)理论以及“相邻对”(Adjacency Pair)理论,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会话分析理论的假设中心是把交际看作有组织的结构,并把对功能的分析从属于对结构的分析。不过这一理论是在话语层面上对话语相互位置的序列分布进行分析,而不是对话语做语言学结构的分析。这一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分析并总结出自然语言的一些大致规律,其研究所采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也是对语篇/话语分析的一大贡献。(www.xing528.com)
交际人种学的语篇分析以海姆斯(Hymes)的研究为代表,强调研究社会背景,如人与人的关系、交际目的以及文化观念等因素。该学派研究与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人种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把语言与交际看作文化行为加以研究,其核心思想是交际能力。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处理真实的语篇材料,关注社会实践,甚至将文化研究延伸到课堂教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是在交际人种学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一个社会语言学分支,它建立在语言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基础之上,体现对三个领域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的研究(Schiffrin,2001)。该理论重视分析使用于社交语境中真实自然的话语,侧重研究如何根据社交意义的互动关系理解语句并进行交际。尽管互动社会语言学被认为主要分析会话的一些片段,但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尤其是有关将语篇放入社会互动交际中进行分析的主张,对于语篇分析产生了很大影响。
拉博夫(Labov,1972)提出的变异分析理论对语篇进行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如他在变异研究中提出的叙事结构模型至今仍在学界广泛应用,吉本斯(Gibbons)就曾采用这一模型分析司法过程中的语言使用(Gibbons,2003:152) ;二是研究语篇内部的差异,包括语篇内部结构种类以及如何利用句法结构及其变异来体现这些语篇结构。
除了希夫林提出的这六种语篇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外,系统功能语言学、体裁分析、批评话语分析以及认知分析也是人们常用来进行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其中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给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研究工具。韩礼德在其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94:xv)中明确指出:The aim has been to construct a grammar for purposes of text analysis:one that w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say sensible and useful things about any text,spoken or written,in modern English.可见系统功能语法本身就是一种语篇语法,其语法范畴可以被解释为对语义范式的实现,也就是说其语法形式与所编码的意义自然相关联。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前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语篇内部的语言成分、信息以及语言运用的分析,代表作即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这种方法以语言分析为主,有利于语篇语言成分分析的具体深入。布朗和尤尔(1983)把对语篇的分析从微观层面提高到了较为宏观的语篇层次,如连贯、话题、信息结构等。马丁(Jim Martin,1992)的著作English Text旨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介绍语篇分析,提供一系列可以把英语篇章跟其使用语境联系起来的语篇分析方法。他把语言进行三层分节,把第一层叫做内容形式,第二层叫做表达形式,即语法和音系学。但他提出,如果除了语法以外,还有一个语义层次,那么隐喻解读就可以由语义层次承担。而现有理论只承认小句复合体为最大语法单位,无法解释篇章模式。小句主位、超级主位、宏观主位三个概念分别对应于小句、段落、篇章三个层级。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以马丁为代表,主要集中处理词汇系统(Martin&White,2008)。我国学者黄国文(2001b、2002)曾表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语篇分析理论,它完全可以和希夫林介绍的六种理论相媲美。本书研究所采取的语篇分析方法即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理论构架,将在第三章详细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