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主义和公平正义的永恒强音

爱国主义和公平正义的永恒强音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国主义、公平正义和真善美是网络舆论永恒的强音。这些行动是反对将北京奥运会政治化,反对“藏独”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的具体表现,是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挑战之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2003年6月9日,孙志刚案在广州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宣判,主犯被判死刑。

爱国主义和公平正义的永恒强音

这里所谓爱国公正,主要指网络舆论中的爱国主义、追求公平正义和倡行真善美的突出倾向。

网络舆论的是是非非,种种表现,一言难尽。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爱国主义、公平正义和真善美是网络舆论永恒的强音。

事实已无可辩驳地表明,在涉及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涉及祖国荣誉与统一的问题上,中国网民毫不含糊。爱国,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弥足珍贵,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999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国网民发出怒吼;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中,网民痛陈美国霸道行径;2002年,“台独”分子猖獗一时,网络舆论成为反对“台独”的有力武器;2005年,日本右翼势力猖狂行事,中国网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谴责日本右翼和行政当局的声潮……

2008年3月14日,拉萨极少数人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暴徒公然走上街头焚烧寺庙、商店,殴打无辜群众,瞬间拉萨街头黑烟四起,人心惶惶。西藏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这是达赖集团企图借干扰奥运加紧推动所谓的藏独分裂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

然而,面对如此暴行和清清楚楚的事实,一直以来,标榜“客观”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用其思维惯式和价值理念,带着偏见甚至成见,肆意污蔑和歪曲报道,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成为海内外华人表达爱国之情、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的重要平台。大家通过发帖、跟帖、参加网络签名、参与网络活动、MSN挂“中国心”等网络特有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支持。不少有正义感的国外网民也加入了这场网络运动之中。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爱国运动中,广大网民的爱国之情令人敬佩,网络新媒体功不可没!

拉萨骚乱事件被西方媒体扭曲传播的同时,更有甚者,将这一事件和北京奥运联系在一起。以中国网民为主题的全球华人在后来的“谴责卡弗蒂”、“抵制家乐福”、“批评萨科奇”的事件中,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这些行动是反对将北京奥运会政治化,反对“藏独”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的具体表现,是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挑战之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2012年,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保钓行动,更是充分彰显出了网络舆论的爱国主义的强烈倾向,表现了网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护卫。

《钓鱼岛是中国的》一书封面

事实也已无可辩驳地表明,公平正义是网民心中一杆无形的秤,是网民言行的根本指针。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我们看到,在许多事件发生后,网民的言论所酝酿成的网络舆论,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甚至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代名词。

孙志刚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网络舆论事件。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被广州黄村街派出所转到收容站收容之后,3月20日被殴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文章当天被各大网站转载,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天堂里没有暂住证”等网文广为传播,网络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放大器”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孙志刚的纪念网站点计量逐日飙升,点击率仅次于SARS报道。网络上更是充满了对不合理制度的质疑,对人性恶与权力滥用的愤懑,对公平正义仁爱的呼唤。

孙志刚案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更多媒体的介入和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网民的视线开始转向关注有关部门如何对该事件进行处理。从法律专家到普通劳动者,从白发老者到在校学生,在网上发文,参与签名,表达感言和情绪。呼吁有关部门查清真相,惩治凶手。这一方面推动了对案件的侦查和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另一方面引发了民间对已经走样的收容遣送制度的批评。2003年6月9日,孙志刚案在广州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宣判,主犯被判死刑。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作恶者最终受到了惩罚,收容条例被废除了。(www.xing528.com)

备受社会关注的孙志刚案涉案人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孙志刚案告一段落,然而,由此引发的另一个更加深入的关于公民自由迁徙权的话题的讨论却仍在网民中进行。众所周知,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第90条曾明文规定,公民有自由迁徙和居住的权利。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1975年,修正的《宪法》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时期下的经济政治制度而取消了公民迁移自由的条款,1978年及1982年修订的《宪法》都没有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随着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迁徙自由权”的问题备受关注,近两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不断有代表就此提出议案。

然而,正是因为宪法没有了关于公民自由迁徙的表述,人们尤其是一些基层执法人员普遍认为,公民从此没有了自由迁徙权。可见《宪法》的表述之于“自由迁徙权”何等必要和重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系学者伍先江认为,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肯定是实现自由迁移,这个目标是随我们经济发展的大目标确定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达到合理配置。对个人也是公平的。

同样,事实还已无可辩驳地表明,真善美,是网民永恒的追求。正如有名言所说的,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无论何事,只要真正是利国利民的事,只要你是真实的、坦诚的、善意的、抱有美好意愿的,你都会得到网民的理解和支持,反之,你将被淹没在骂声之中。

我们都还记得“谁来拯救我的父母”的感人故事。2005年5月8日,大学毕业在北京搜房网工作了仅仅两个多月的顾欣,因鼻腔突然流血不止,在中日友好医院查出患有白血病。他的父母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个农场的下岗工人,靠着辛苦操持一个小废品收购站供儿子在北京读完了大学,眼看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个晚上,他们接到儿子患病的消息,心碎成了片。父亲揣上家里仅有的8000元钱匆匆赶到北京,母亲后脚又揣着从亲戚那里筹集到的8万元钱,也匆匆赶到北京。很快,带来的钱全部花光,父母再回去卖掉了不大的住房和赖以为生的废品收购站,再往后就只能靠借贷款了。三五月的时间,他们就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

离开人世前的28小时,顾欣以口述的方式托朋友在网上发表了一纸“绝笔”信—“谁来拯救我的父母”。那是把心揉碎了吐出的文字:“……世上不幸的人不止我一个,我想通了生死,所以我不遗憾。只是感恩于父母,心里反复,没有了我,他们该怎么继续活下去……谁来帮帮我的父母,让他们能无牵无挂地活着,别为了几辈子都还不上的债务。房子没了,他们该住哪?本就下岗的他们难道真要行乞捡破烂,露宿街头吗?如果真是这样,我还不如早点死了,虽然说这样的话父亲和母亲看了一定会伤心,但我确实留有遗憾。此时此刻,我不求我能活着,虽然我知道没有了我,父亲和母亲不会真正开心地生活,但我只是希望父母能健康无忧的终老,我会在我走的时候对他们说,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能在每一年我忌日的那天来看看‘我’。所以,写下上面好不容易写出的文字,恳求大家来救救我的父母!”2005年底,在互联网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碎又温暖的事情。在新闻里,在论坛里,这段话总是显目地排在最前面。

在留下这封遗书3个小时之后,即2005年11月25日晚8时,顾欣因白血病恶化抢救无效,病逝于中日友好医院。从2005年5月8日查出白血病到他去世,仅仅半年时间。从来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从来都是父母为儿女倾其所有,而这次,一个时日无多的青年,在死神降临之际,最牵挂的,却是父母的未来。顾欣的遗书被贴上搜房网后,立即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开来,成为该网站论坛上点击率最高的帖子之一。众多网友在帖子下留言,表示愿意捐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此外,还有许多网友通过电子邮件或在博客下留言等方式,向朋友转发了这份遗书,并建议朋友向顾欣的父母伸出援手。有的网络媒体还为顾欣的父母做了现场访谈。网上一篇又一篇因顾欣而感动的留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男女老少向顾欣的父母伸出援助之手,都让我们看到,顾欣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感人故事引起网民强烈共鸣,唤起那么多良知。

2012年以来,在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最美”的人。尽管这些人都很平凡,但是,他们的故事打动人心,触及人性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们为他们的事迹而景仰和信服。“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莉丽……这些真善美的事迹让一度低迷、消极甚至绝望的道德情绪又重拾信心。而这些感人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基于互联网得以产生的舆论恰恰是不可忽视的直接推动力。

“最美妈妈”吴菊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