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诸葛亮失败与细节决定成败

诸葛亮失败与细节决定成败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本叫《细节决定成败》的书,曾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畅销书,很快市面上又有《细节左右成败》、《决定成败的细节》等跟风之作出现。诸葛亮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但诸葛亮的事业却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就很能够说明问题了:细节未必决定成败。虽然大顺军在各地连连取胜,但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后直接威胁李自成的京都,李自成虽然率军平叛,但由于兵力不足而惨遭败绩。管理界所热炒的王熙凤的能力,主要是指她在细节管理上的优势。

诸葛亮失败与细节决定成败

现代管理也是如此:当战略失误的时候,战术细化必将劳而无功;当方向走错的时候,努力创意只会加快灭亡。 

有一本叫《细节决定成败》的书,曾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畅销书,很快市面上又有《细节左右成败》、《决定成败的细节》等跟风之作出现。据说有很多企业家也要求员工必须去读这类书,原因是国内员工被认为普遍不注重工作的细节。 

我并不反对注重工作细节,但我以为注重工作细节应该要以正确的工作方向为前提。否则,钻头打歪了,出来的肯定不是油。诸葛亮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但诸葛亮的事业却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就很能够说明问题了:细节未必决定成败。 

下面我将以诸葛亮为例,来分析战略与战术细节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诸葛亮以用兵谨慎而出名。但诸葛亮的这种谨慎只是一种细节上的重视,它并没有表现在战略高度上面。不仅如此,他的战略决策行为简直可以用“盲目”二字来形容。“隆中对”中“荆、益二州分兵出击”的策略虽然打动了刘备,但却带来了兵力分散的缺陷,导致后来荆州被袭,关羽致死;北伐中原则完全忽略了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纯粹是为了实现个人虚荣而进行的穷兵黩武。可以说,诸葛亮不是一个长线投资者,而是一个热衷于炒短线的投机分子,只不过他比别的投机者要谨慎一些而已。 

诸葛亮的谨慎实出无奈,毕竟它所从事的项目太过于投机,面对的风险非常巨大,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灭顶之灾。所以他不得不每前进一步都想好退路。如果说他在大的战略方面决策正确,那么小的战术上则可以有一些弄险的余地。但是由于诸葛亮在大战略定位上相当盲目,小战术方面必然要做弥补工作。这也便是他不敢弄险的缘故。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度精细几乎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但百密也有一疏,他算对的东西虽多,出乎他意料之外的东西也不少。 

诸葛亮算准了自己一定会遭周瑜的嫉妒和陷害,于是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击周瑜,不仅从周瑜手中窃取荆州,还导演了“三气周瑜”,最终制周瑜以死地。但诸葛亮并没有算计到东吴会怎样给周瑜报仇,也没有料到孙权会时时刻刻惦记着荆州。以吕蒙、陆逊为代表的东吴将领继承了周瑜遗志,把夺取荆州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真可谓“一个周瑜倒下了,许多个周瑜又站了起来”,连那个被诸葛亮玩得团团转的鲁肃,也开始为夺回荆州而到处奔波。这一切都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诸葛亮的这些思想上的疏漏便正是荆州被袭和关羽被杀的根本原因。 

那么,以用兵谨慎而著称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思想疏漏呢?其根源在于战略上的失误。由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已将荆州和益州划入了刘备军团志在必得的关键领地,所以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攻取荆州和益州,甚至违背承诺,冒着打破孙刘联盟的危险去窃取即将被周瑜攻取的荆州。这种错误战略决策必将给未来的战术运用带来很大难度,所以无论诸葛亮在获取荆州的过程中表现得多么严谨和仔细,也无法保证在防守荆州时不出差错。总之,荆州早晚要被东吴夺回的,因为诸葛亮的思维已经无法顾及到太多的细节,而他所顾及不到的细节恰恰是东吴正处心积虑要谋取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荆州能不失去吗? 

诸葛亮每一次出征都似乎“机关算尽”,谨慎而又谨慎,但每一次都要出点问题。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算准了司马懿必取街亭,于是派马谡前去守街亭,但他没算准马谡会很轻易就把街亭给丢了。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派姜维诈降,结果大破曹军,就在众将士以为他会一鼓作气继续乘胜追击时,他却发现自己所带的随军粮草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只好撤退。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谋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听有人报张苞身亡,于是孔明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绝于地,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放弃进攻,退回汉中。(www.xing528.com)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摆八卦阵重创司马懿,未曾料司马懿买通蜀军的粮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布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位。刘禅大惊,遣诏宣诸葛亮回师。诸葛亮不得不传令退军。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正杀得落花流水时,忽报永安李严有书告急,说东吴与魏谋和,欲联合进攻蜀国。诸葛亮只好撤军,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李严根本就是怕军粮置办不及,于是才编造东吴与魏谋和的消息来哄骗诸葛亮的。 

第六次北伐,诸葛亮屡败司马懿,司马懿不敢应战,据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物去戏弄司马懿,谁知司马懿并没有被激怒,反而从诸葛亮派去的人那里得到了诸葛亮的重要信息,并得出结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 

以上六次北伐,有很多战例并不是历史事实,仅仅是民间艺人们的创作加工。但不论人们怎样神话诸葛亮,都改变不了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事实。这也更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战略思想出问题的时候,无论你怎样小心谨慎,都难以避免战术细节上的疏漏。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总为诸葛亮扼腕叹息,心说诸葛亮怎么那么不走运,本来仗打得好好的,但却总在一些小事情上出差错。现在想想,不是诸葛亮不走运,而是他自己的确有问题。由于战略定错了,战术上就难以做到周全了,不出这个问题,也会出那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因战略固执而导致战术失效例子很多。拿李自成来说,自其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防御清兵入关。但李自成却把重点放在了继续剿灭各地明军的残余力量上。他的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虽然大顺军在各地连连取胜,但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后直接威胁李自成的京都,李自成虽然率军平叛,但由于兵力不足而惨遭败绩。 

近几年中国商界试图向王熙凤学管理,殊不知王熙凤也正是一个重细节轻战略的管理者。王熙凤执掌贾府管家一职时,正值贾府由盛转衰之际。表面看起来繁花似锦的贾府,实际上早已暗藏危机。这也就是为什么贾政焦急似火暴打宝玉的原因。所以,此时的贾府,需要的是未雨绸缪和低调处事。然而,作为管家的王熙凤,却变本加厉地剥削下人,以维持贾府奢侈的生活,这无疑加速了贾府的毁灭。 

管理界所热炒的王熙凤的能力,主要是指她在细节管理上的优势。作为贾府的管家,王熙凤要面对一大摊子庞杂琐碎千头万绪的事体,但她丝毫不厌其烦。无论大事小情,王熙凤都要亲自过问,在她的管理之下,整个贾府里里外外都是井然有序,妥帖周详。然而,王熙凤在细节上的努力越多,贾府在灭亡的路上就越多走了一步。因为她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去培养全体贾府成员韬光养晦,从而错过了力挽狂澜的机会。 

由于王熙凤的战略性固执,导致自己没能落下一个圆满的结局。真可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注重细节的诸葛亮,总是在细节上功亏一篑,这是因为他没有进行及时的战略修正,所以,细节的努力必然毁在细节的漏洞上。后人多没有反思诸葛亮的战略错误,而是对诸葛亮的命运长吁短叹。这说明我们身上仍然残留着和诸葛亮一样的战略性固执的毛病。 

中国足球队曾与沙特争夺世界杯出线权,按照两队的积分看,沙特队只要保平就可出线,而中国队则必须战胜对手才能出线。人们以为中国队在这场比赛中必定会豁出去采用拼命式打法,哪知道比赛一开始人们便傻了眼:中国队没有豁出去,豁出去的反倒是沙特队。沙特人大打攻式足球,把中国队压缩在自己的半场狂轰滥炸。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队被淘汰出局,而沙特队则幸运地进入决赛圈。赛后中国队教练金志扬为中国队的战术辩解:根据前几场比赛经验看,中国队只有打防守反击才能有机会赢球,所以最后一场比赛没敢采用主动进攻的打法,而是继续打防守反击。为了保证防守反击的成效,中国队教练组把前几场进球的细节认真回顾了几遍,然后又细化了最后一场比赛的战术分配,要求队员细细揣摩赢过的那几场球。然而队员们到头来也没能找到进球的感觉。   

这场比赛失利的原因在于整体战略方向错误,所以战术细节根本不能起到作用。两队交锋,积分落后的一方必须主动进攻方可赢来生机,这是最普通的战略常识。最后这一场关键的比赛既然只有赢球方可出线,此时不拼,更待何时?但积分落后的中国队反而拟定了防守反击战略,希望对手在进攻中出错,自己好乘机进球。结果对手没有出错,倒是中国队员白白浪费了90分钟的上场时间,难得有几次去射门。指望这样的错误战略,战术细化又有何用?又岂有不败之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