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诗美与沉痛:感受内心沉痛,领略唐诗之美

唐诗美与沉痛:感受内心沉痛,领略唐诗之美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内心的沉痛。辇路上生出了春草,上林的花儿开放了,春天是最令人高兴的季节,可是,他面对这一片大好春景,心中只有沉痛;他缅怀大唐帝国的美好,却对江河日下的形势无能为力。下联在上联的基础上,诗意递进,在上联那种情境下,又在北园里见到了飞落的花片,就更令人伤感了。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日没贺延碛作·岑参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明日对秋风,在衰老无力的感觉上,再添一种萧瑟的意境。

唐诗美与沉痛:感受内心沉痛,领略唐诗之美

岁月留下的伤。

心中刻下的痛。

宫中题·李昂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作为唐朝末期的皇帝,李昂受权宦控制,不得自由,最后也死在了权宦的手中。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内心的沉痛。

辇路上生出了春草,上林的花儿开放了,春天是最令人高兴的季节,可是,他面对这一片大好春景,心中只有沉痛;他缅怀大唐帝国的美好,却对江河日下的形势无能为力。

“凭高何限意”,这句话概括得太多了:有对国家存亡的忧虑,有对己身命运沉浮的忧虑,有面对大好春光的感慨……可是这无限的意想,却绝不能让身边的侍臣知道,这一切只能藏在心里,否则就有杀身大祸。

如此情境下的一个皇帝,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羁春·王勃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王勃的小诗都写得很美。这首诗上联对得好,客心对春事,顿生美妙之意。客心千里,倍言其远;春事一朝,倍言其速。一倦一归,两相对比,心里的落寞和失意,就变得非常浓了。下联在上联的基础上,诗意递进,在上联那种情境下,又在北园里见到了飞落的花片,就更令人伤感了。

奔亡道中五首(其一)·李白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即便李白写他仓惶凄楚的境遇,也不失他肆意的浪漫和夸张。他起笔便高远,写天山上的苏武,落笔则到了大海深处的海岛,写困死海岛上的田横。苏武在雪山十九年,田横则与五百壮士宁死不降,困守海岛。他用这两个典故,比拟自己的处境。

历代诗人用典的很多,但能把典故用得跨度这样大,气势这样奔放,比拟境遇这样贴切的,只有李白。在行文上,李白工整地刻其形,但在诗意上,李白则取其神,弃其形,这样落差极大,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手法,李白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万重关塞,这是李白常用的手法——夸张。这么多重关要塞,就算是顺利地走下去也愁煞人,何况李白还加了一个“断”字,万重关塞被截断,这样的情况下,何日是归年?经过前面三句的造势,这一问,真是令人感慨万端。

清溪半夜闻笛·李白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在这首诗里,李白使用了很多物象,前三句每句都是两个物象组对。我们看到使用这种排列组合,他不如王维做得好,因为李白胜在气势,气象是他的擅长,而要组合这么多的物象,只有王维那样善于观察总结的有大画师素养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化腐朽为神奇。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下联。“寒山秋浦月”,意象很美,这一句对物象的组合,已经典至王维山水诗的程度。“肠断玉关声”,则是承前三句而来,是写景渲染境界之后的点睛言情之笔,意虽已尽,而犹可玩味。

日没贺延碛作·岑参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岑参这首,语言直白,上联出人意表,眼前所见,唯有日头和沙子,日出是沙子,日没是沙子,写尽了边疆的荒凉。正是因为这里这么的单调无味,所以作者才后悔不远万里前来求取功名。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即便有了功名又有什么意义呢?岑参是在写诗,但他连写诗最起码的讲究也没有了,一点情趣都没有了,我们看到他上联那种白话式的语言,已经讶异,而最后他连韵都不押了,直接说功名是个什么东西?它害我来到了这样一个鬼地方。(www.xing528.com)

可见,岑参真正是被大漠的风光给雷倒了,一点斯文都不讲了,还好,他的基本素养很深,虽然诗写得通俗,但还没到打油诗的地步。

这首诗作诗风粗犷,直抒胸臆,用单调的文字构成绝佳的意境,情绪强烈,是边塞诗中少见的佳作。

流桂州·张叔卿

莫问苍梧远,而今世路难。

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

“胡尘不到处,即是小长安”写尽了战乱后唐朝的世事之艰难。这首慰问诗别出心裁,劝朋友不要以为流放在边荒蛮夷之地就有多可悲,现在这个世道很艰难,哪个地方能避开战乱,哪儿就算得上是小长安了(犹如现在人说的人间天堂)。

咏乌·李义府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李义府这首诗借咏乌而讽人事。上联工整,属于五绝中最常见的笔法,但他过于追求对仗的工整和字词的凝练,使得上联与下联在诗意上的联系不够紧密。诗好在下联,上林树很多,它却没有一枝可栖,这是因为上林那么多树,不肯借给他一条树枝,写出了世情的淡漠,更写出了求告无门的痛苦。

闲居·高适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柳色很美,但是却惊动了深藏的心事;春风也是美好的事物,可是却令索居的人触景生情。这个时候,才知道一杯酒能销愁,远胜过百家的书(暗示自己虽读圣贤书,却无用武地)。这首诗表达了闲居在家,不为世用的苦闷心情,都是些牢骚话,但对儒生来说,却也有一种警醒的作用。

下楼·李益

话旧全应老,逢春喜又悲。

看花行拭泪,倍觉下楼迟。

这首《下楼》与高适的《逢谢偃》、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耿湋的《慈恩寺残春》四首都是写老来之悲,但都不如李益的《下楼》写得动人。

高适的《逢谢偃》写道:“红颜怆为别,白发始相逢。唯馀昔时泪,无复旧时容。”老友相逢,叹岁月蹉跎。这首诗作的特点在于每联的上下句都是对比,以青春对苍老。

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与其他三首相比,这首诗在构思上最好。万事销身外,写人老时诸事流逝、孤独而于世无用的感觉。一个“销身外”,笔力老到,写出了岁月流逝的残酷;生涯在镜中,面对镜子,看到老态龙钟的自己,觉得这镜中人似就是自己的一生,诗意极为浓缩,这一联乃是令人惊艳的佳句,极为概括;唯将满鬓雪,这个“唯”字令人唏嘘,除了满鬓雪,诗人什么也没有了,可这满鬓雪又能如何呢?明日对秋风,在衰老无力的感觉上,再添一种萧瑟的意境。

耿湋的《慈恩寺残春》写道:“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残春与高年相应,同时,叶色占残芳,也隐约喻示着高年的悲凉。在这样的凄景下,同行的人中,倍感凄凉的当然是老年人,年轻人虽然有感残春,但不会如老年人那样联想到自己。

李益的《下楼》也是唏嘘的气息不尽。相互交谈的是老朋友,谈到的也全是老朋友,都老了,相逢是件喜事,何况相逢在春天?可是,这喜上又添悲,因为旧识都老了。两个老人赏花,边赏花边拭泪,因为觉得下楼都力不从心了。迟,写出了缓慢无力,年老体衰;倍,是极言对这种状态的感觉之深。“迟”字用得好,“倍”字用得更好。

秋日·耿湋

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

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这首诗的具体诗意有些难明,“忧来”是文意的核心,但是我们只看到了忧愁的意象,却不知这忧为何忧。诗人站在闾巷里,看到落日反照,忧从中来,然后描写前方的古道和禾黍,符合“朦胧派”的一种旨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