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神彻底自由。
跳脱出悲欢离合,无处不可高歌。
初唐和盛唐那时候的文人,尤其是宫廷诗人,是很有小资情调的,他们经常参与宫廷诗会,多少会有那种随性适意的举动,所以,他们写的诗多有齐梁的风气,失之淫靡。真正将生活写到豁达惬意之境的,不是他们,而是以下这些善写田园山水的诗人。下一序列中,顾况一首,王勃两首,原本也在这一序列,因为它们也适合下一序列,最后还是选到风神那一序列里去了。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下面李白的两首、李适之的一首,与贺知章这首是同一类,但贺知章这首独胜,因为他写得潇洒、悠然,下联还透着一种性情中的豁达可爱,所以最是高品。“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一句带着一种熟人间的调笑,透着生活的情趣。
北涧泛舟·孟浩然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
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只有孟浩然这首诗可与贺知章那首相映成趣。孟浩然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他写小地方的涧水,并不写其美,而直接写其趣。这个趣也不通过文字和意象表现,只是直接说,小地方也有诸多情趣,不必要追求五湖。豁达有了,领悟也有了,还有知足在里面,哲理也有了。所以只有孟浩然这首诗可与贺知章那首一争高下。
送苏尚书赴益州·郑惟忠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
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这首诗充满欢喜的气息,希望苏尚书能在春天赶回来,并寄望庭花,留艳待人,下联诚是多情。
登城春望·王勃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在意境上,王勃这首诗其实比孟浩然写的大气,但不及孟浩然那种自然天真的气息。孟浩然写得小,真实感更强了些,王勃写得大,诗意最终不免空泛了些。
朝退·李适之
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
年今将半百,不乐复如何。
与亲人同乐的气氛透纸而出。与贺知章《题袁氏别业》一样平实。下联虽有哲理,却不及贺知章下联的情趣。
清溪泛舟·张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
正落寒潮水,相随夜到门。
张旭这首诗和刘长卿这首诗正可相互印证。但张旭的更豁达更惬意,刘长卿还是摆脱不了他那种抑郁之气,但他的诗艺要比张旭高很多,这是一个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差别。“旅人倚征棹”与“归人乘野艇”简直一模一样。“薄暮起劳歌”与“带月过江村”二句就显出差别来了,张旭语言平直,而刘长卿则气韵生动。第三句,“笑揽清溪月”与“正落寒潮水”相比而言,“正落寒潮水”所想表达的诗意更丰富些,更含蓄些,情绪更浓烈些。第四句,“清辉不厌多”与“相随月到门”就跟第二句的差别一样,刘长卿的句子诗意要曲折一些,丰富一层。
最终的结果,张旭因为其阳光的气象,虽然所有单句都不如刘长卿,却在组合成的整体气象上,胜了刘长卿一筹;而刘长卿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上,比张旭更美妙。
潼关口号·李隆基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李隆基想要恃德,不知他所说的非恃德是指前朝还是指他自己,事实上,他想修德政,但对于安禄山等蕃将施德政实是选错了对象,最终的结果,恃德不如设险。
夏日山中·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虽然是想表现一派狂士的风范,但这首诗还是很贴近生活的,人物的行为举止自然而且形象,抓住了夏日山中乘凉时自然发生的经典动作。
答友人赠乌纱帽·李白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篱(慄)。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这首诗胜在下联所表现出的生活情趣,有声有色,稚子的形象透纸而出。
戏题关门·岑参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既然是戏题,作者当然不在意自己来也布衣去也布衣,求功名而不得的处境。羞见关城吏,也应是笑说。既是戏题、笑说,也就算是豁达了。
夜还东溪·王绩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上联好,在于真实,写出了夜路的细节,石上长了青苔,比较滑,还好,能摸索着走,可能走的路靠水,也许还有山,要攀着树丛才能走。
下联好,归路直,和“应可”、“幸易”一样,都是对行程的一种满意的表示;末句则是比较潇洒的一句了,乘着明月,唱着歌还家,真是十分惬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