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江花月夜》与《春晓》:发现唐诗巅峰完美之美

《春江花月夜》与《春晓》:发现唐诗巅峰完美之美

时间:2024-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绝是最易达到巅峰和完美两个要求的。《春江花月夜》作为唐诗中的名篇,它的构境非常宏美,有迹可循,而《春晓》的妙处,则在于它在虚实幻化之中,无迹可征,我们只能感到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春晓》的艺术成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甚至于有些人会认为它仅是一首小诗。这又是一首堪称巅峰完美的佳作,而且从意境上来说,它算是唐人最高的境界了。

《春江花月夜》与《春晓》:发现唐诗巅峰完美之美

五绝是最易达到巅峰和完美两个要求的。

华中的精华,这就是五绝。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于《春晓》这首诗,我想说的是,无数人知道其美,但不知其所以美,无数人知道其妙,但说不出它之所以妙。它是最好的诗,同时也是唐诗中最难解读的一首。

唐人诗中有两绝,长的是《春江花月夜》,短的是《春晓》。《春晓》一诗,我们从孩童时就能背诵,但这首诗却要到妙智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

想要透彻理解《春晓》的意境之美,首先得领会《首楞严经》中如来所讲二十五圆通中的耳根圆通的妙理,然后才能知晓《春晓》里面“处处”两字之妙。《春晓》这首诗最为殊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用最细微而美妙的意象,将时间、空间都涵盖于中,同时它以起灭不定的意象构筑如幻的意境,虚实相互转化的妙处,在这首诗里做到了极致。《春江花月夜》作为唐诗中的名篇,它的构境非常宏美,有迹可循,而《春晓》的妙处,则在于它在虚实幻化之中,无迹可征,我们只能感到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历代评家都轻视了《春晓》,视其为一首小诗,其实中国诗人佳作如林,但在境界上,比《春晓》更广大的几乎没有。《春江花月夜》在构境上,用的都是江、天、月、夜、花林等大的物象,而《春晓》则以细小的事物及幻灭之物将整个时空感构了出来,称得上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意之来,是非常广阔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意所去,又是非常幽远的。上联用实闻来展现春晓的繁美,下联用一个遥想来总结春意的飘落,味道在于物外,所以称得上是神妙。

张若虚用大巧的手段为我们展现了天工的奇妙,而孟浩然则用大朴的手段将天地的奇妙归于平淡,在这一点上,《春晓》的诗道还在《春江花月夜》之上。

《春晓》其实写的是非常工整的,这首诗中藏了几个对仗:一个是时空对,用“不觉”来对“处处”;一个是今昔对,用“春眠不觉晓”来对“夜来风雨声”;一个是荣枯对,以“处处闻啼鸟”里饱含的喜悦和生机,来对“花落知多少”中蕴含的怜惜摇落之情。所以说《春晓》这首诗在构境上非常工整。而孟浩然得之于自然,会之于心,虽然这首小诗看起来并不著力,其构境却极具功夫。

《春晓》的造境是出神入化的。

这首诗,无一字说美,而字字皆美,无一字说妙,而字字皆妙,无一字说怡悦,而字字皆怡悦,无一字说陶醉,而字字皆陶醉。

“春眠不觉晓”,“不觉”两字,极尽酣畅,让我们感到无尽的舒适和愉悦。而“不觉”两字,亦极尽怅惘,吾人对时光之流逝的感觉与情怀,尽在此二字当中。“处处闻啼鸟”,以此鸟声构画出一个美丽的世界,“处处”两字极妙,孟夫子以鸟声塞满此句,哪里还有其他不美不乐之事物呢?

孟浩然这首诗臻于化境,闻于啼鸟,于理性来说,其实是塞满耳根。啼鸟之声密集,变换,耳之听觉被塞满,于是在主观意识之中,便觉世界被鸟声塞满,处处皆闻,不只刚刚睡醒的作者而已。此句推己及人,有以心度心之妙,这是从不觉间就逝去的时间,过渡到因啼鸟之声变换而感觉到充满的空间。

此联诗意转承之紧密,几无缝隙,天然流畅,如万里春江,其水流无间。

躺在床上,在那美妙啼鸟声中,忽然记起昨夜有春风春雨,不由惦记起那春花来,在这夜来的风雨中,花儿落了多少呢?这一想,就把诗境想开了去,想得美妙无边。

如果我们把孟夫子这首诗拆成四句来看,则句句是最平常之语,但是,意境却美妙无比。想要具体体会它的诗味,却“细雨湿衣看不见”,我们知道有雨,落在衣服上肯定要湿衣的,但我们看不清衣服湿了。实际上,即便我们像医生解剖人体那样分析《春晓》,它的艺术构成也是极有特色的。令首句富含品而不明、味而难尽之意的是时间之流逝,在睡眠中不觉春晓。令第二句妙音充满而又起伏不尽的是空间,处处是说空间被啼鸟之声塞满。上联虽然看起来平常,但实则蕴含了时空,孟浩然用纯粹的人间最美(美妙的啼鸟和酣畅的春眠),来填充了时空。这就是我认为孟浩然的这两句在艺术表现上非常高明的原因。《春晓》的后二句是诗味更浓的,前一句想起过去:在酣畅的、不知不觉就春晓的春眠中,隐约听到的夜中的风雨,是多么迷离啊。然后一句问句,由近及于远,由实及于虚,又充满了怜花惜春的情意,生活的气息扑面而至。整首诗也因为一个问句而意味不尽。《春晓》的美,是天成的,已经到了极致,《春晓》的生活气息,是满足舒适的,这是最美的田园

《春晓》的艺术成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甚至于有些人会认为它仅是一首小诗。有些人在解析《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可以洋洋万言,但解析《春晓》,则往往廖廖数笔。因为《春晓》尺幅千里,它已归真,妙处难以言传。它看起来像是一首小诗,但是却富含时空的妙意,将时空的博大,蕴含于生活的细小中。而且,它辩之难明,味之难切,深含禅意,兼具唐诗的气象与意象,并将其达至化境。

《春晓》将诗人对浩大深渺的时空的感觉,透射于平常浅近的事物之中,构成闲雅悠美的意境。它是诗中的神品,是与《春江花月夜》一样不朽的伟大诗篇。

我觉得,孟浩然所有的诗合起来,也抵不过一首《春晓》,唐人所有的五绝和五律合起来,也一样抵不过一首《春晓》。如果我们要找出一首世界上传诵最广的诗歌,那恐怕就是《春晓》。很难找到另外一首诗,像《春晓》这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无限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春江花月夜》是属于少数人的,而《春晓》是属于全天下人的,男女老少,有学无学,莫不能读《春晓》,而它的美妙,普天下莫不能意会,而又皆不能言传。在我们刚刚背起书包的时候,我们就能背诵《春晓》了,就这一点来说,唐人诗的第一,不是《春江花月夜》,而是《春晓》。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未录《春晓》,就如同衡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未录《春江花月夜》一样,终是不能解得诗的真味。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又是一首堪称巅峰完美的佳作,而且从意境上来说,它算是唐人最高的境界了。它思想境界高,充满积极上进的力感,从这方面来讲,它是唐人诗的第一。它具有普适性,就像《春晓》一样普通人就能吟咏并理解,尽管如此它却打动不了许多女士的心弦,所以它较之《春晓》,少了那人见人爱的气质,谁让它那么意气风发,透着“纯爷们”的骨力与意志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本就是诗中的上品,气象雄阔,在五绝里,论气势和境界,可算是最强的了,很少有这样雄壮的五绝。像这样的起句,它的后面结句会是很难的,即便是造诣高深的诗人,也往往会结出一个不相匹配的结句出来。

但是,王之涣却挥出了神来之笔,写出了对此雄阔之境加以升华的结句,令我们为之叹服不已。上联那宽阔的境界还不够,还要更宽阔些,所以,要穷尽千里之目,要更上一层楼,要让追求永无止境,要让胸怀永无止境,要让理想和志向永无止境。

这样的好诗,应当让我中华的少年郎,人人从懂事时就时常诵读,以此升华他们的志气,为未来培养高素质的有志向有胸怀的人才。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的诗意极为自然流畅,四句宛如一句,四联宛如一联,行文无半分滞碍。

这也是一首“物有情”的好诗,较之其他同类作品,这首诗算是非常成功,也是非常有艺术特色的。沈德潜说它“传独坐之神”,其实这远远说不尽它的好处。这是一首巅峰完美的诗作,先两句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独衬敬亭山之好,鸟儿、孤云,都不能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为何?因为它们行踪不定。二是加强了实际的层次,这首诗逻辑分明,诗意极为紧密,众鸟飞尽,孤云也远去了,天地间的烦嚣终于没有了,只剩下了李白和敬亭山。在这种极静的状态下,李白才有可能与敬亭山相视无厌。你看,我们说李白写诗出于天然,一点不假。这四句诗如行云流水,其暗含的内在逻辑是多么的紧密而又清楚啊。这首诗写得非常传神,不是物我两忘,而是物我交融,这就是天才李白的境界。

这首诗唯有在普适性这一点上,比不上《春晓》和《登鹳雀楼》。虽然没有太多人吟咏,并解得其味道,但这首诗感慨很深,倍寓世事无常,人情不可执著,细读之,常有令人泪下之感,感染力要胜过前面两首。它并不仅仅是一首写景物,写山水的小诗,在它平淡寻常的背后,是人世的绚烂归于平淡,是一生的浓情归于山水,是无尽的无奈暂时忘怀。它是李白经历烂漫精彩的一生,最后来到敬亭山,心态渐老,智慧成熟,再也没有少年激情,再也没有放荡情怀,一切归于平淡和真实后,写出的最好篇章,它可以作为李白晚年的代表作,是他诗道和诗艺极尽升华的一首佳作。你看,这样的好诗,如以喜心解之,则充满欢喜满足,对一个歇尽喧嚣的老人而言,有此名山相对,夫复何求?达到这种心灵之契合,使心得以安宁,确实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而如以悲心解之,则悲至极致,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各有离别,不能长相厮守,不如与此山可以终日相对。功名利禄,美女千金,求仙旅游,这一切都已休息,天下都不可恋,只有一山聊可相依,聊可相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这种心境是看倦了热闹,看倦了繁华,空余寂寞后的心境,李白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句子,极度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也是无数人的一生。

所以说,在诗道和诗艺上,李白晚年的《独坐敬亭山》是超过王之涣壮年时的《登鹳雀楼》的。

听山鹧鸪·顾况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谁家无春酒?写的可不是富裕程度,而是生活的热情。此句的意思是,无论是谁家,都会用春酒招待自己,极写桃花村民待客的热情。

何处无春鸟?写的是这整个民间美丽的春光,乡野处处有春鸟的鸣叫。

“夜宿桃花村”,用一个桃花来概括村落的美,就像用春鸟来概括春野的美一样。

“踏歌接天晓”,写的是尽兴的欢娱,在这醇美的春光中,在村民们朴实、真挚的热情下,大家一起踏歌,彻夜不息,直至天晓。

谁家无?何处无?让我们感到一种宾至如归的热情,好像处处是家,处处都可落脚尽兴,这便是大唐的盛世。我们仿佛置身一个童话的世界,置身一处世外桃源,或者回到尧舜时代天下大同,民风朴实。

顾况这首诗,以田园而论,他用春鸟、桃花,概括了自然美,用春酒、踏歌,概括了生活味,极为凝练。除了孟浩然的《春晓》以神妙压了一头外,再无唐诗可在这方面望其项背。在写生活的乐趣上,顾况以极简白之笔,构画出了最惬意的人生和最纯朴的风情。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www.xing528.com)

这是王维最著名的五绝,此诗的意象组合达到了极致,幽篁、深林、明月,构成了极静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下,有一个人弹琴长啸,纵情抒放自己的情怀。这个在幽篁里弹琴长啸的人没有人知道,但是却有一轮明月知道了他的踪迹,感受到了他的情怀,这明月似是“心有戚戚焉”,于是“来相照”,静静地陪伴着他,在这里,人与月仿佛有了心灵的沟通,成为了知心的朋友。这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在那一刻,在那竹林中,在弹琴长啸时,当一轮明月出现时,王维达到了这种境界。

李白的《月下独酌》写得也很细致传神,但王维的“明月来相照”要更含蓄些,寓意更深厚些,达到的境界也更高些。在“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层面上,只有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相当。

我们从这样的诗里也可以看到王维的画风,他善于布景,廖廖数笔,勾勒出几个简单的事物,就能组合成一幅意境独特的图画。可以说,王维超脱了写真,他挥墨就是写意,并在写意上达到了化境。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似乎一点都不美,但它却是属于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因为中国农民最多。这首诗有悲惘的情怀,其实它的境界是要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要高的,但古代论诗歌的都是文人,所以这首诗声名不显。以今天看来,这首诗返璞归真,在极度朴素之中,蕴含着人类最美好的同情心。以教化的意义而言,这是第一首唐诗,我们找不出另一首唐诗,能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道得真切明白,却又人人感同身受的了。

“粒粒皆辛苦”虽然句意简单直白,但是,对农民生活的辛苦,其总结却是最为凝练的,用粗俗的话说,是一针见血,用文雅的话说,是写出了核心和根本。以“粒粒”承载农民无尽的辛苦,真是抓住了本质,恐怕天下再无一语,比这一句更能道出农民生存的不易,更能博我们深厚同情的了。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其实,唐诗的美,并不全因境界,更因声韵,这首诗的有些点评,说此诗的意境很美,其实,令这首诗出色的还是风骨,是对句谐韵中透露出来的气质和韵律。

这首诗的格调很高,对蝉的描写,意境也很美。第一句写出了高洁,第二句写出了神彩,尤其是第二句的炼字非常到家,最后两联是诗意的升华,写出了人格的美和力量,这是一首当得上巅峰完美的诗作。但在普适性上,这首诗更适合品性高洁的人,士大夫之流会更欣赏它,所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读者范围较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狭窄不少。

虞世南的《蝉》、王绩的《野望》,都是初唐诗的佳作,是开创唐诗盛世的序幕,尤其是《蝉》,树立了初唐的高标。初唐的国势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初唐诗人的诗篇也充满了积极昂扬、乐观进取的气息。我们读到《蝉》,就可以相信一句“诗不必盛唐”了,确实,初唐诗有高妙处,虽盛唐亦所无也。

我们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第一的励志诗,其实,“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也是很好的励志诗。

这首诗可以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对比来读,骆宾王的结句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虽然有高洁的说法,但还是流于字句,没有具体的描写。而虞世南这首诗,其最佳的注脚却恰恰是高洁。饮清露,是喻廉而不贪,清而不浊。流响,是说德言有力,立德立言立功而影响他人,这是虞世南想要表达的本意,“流响出疏桐”,确实是说名声流布四方,但是,在结句里,他说这种名声的流传,并不是凭借官位权势或皇帝的恩宠(藉秋风),而是凭借德行、学问、功业,包括人生的境界(居高)。可见,虞世南是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恃外界的影响的。虞世南这首诗,当是有感而发的,也许是有感于群臣对立世建功的态度,也许是自抒怀抱,也许是有感于某人某事,也有可能是有人诽谤他,他才写诗以明志

我们可以看到,虞世南诗的格调和境界,要比盛唐那些大诗人高一些,大多数的文人都看不起那些在政治上得意的文人,所以对虞世南这首诗的评价往往不够高,认为其艺术性不够,殊不知,格调和境界,乃是诗品的第一构成要素,以此而论,虞世南或许写诗不够多,艺术成就总体或许不够大,但他的一首《蝉》,以诗品而论,却足令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汗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思想境界的高度上,恐怕也只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相比。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写五绝,可以说,王维的功力最高,佳作也最多。他的五绝,如《辋川集》等山水之作,大可不必放到这里来讨论,它独树一帜,已不必用是否达到巅峰完美来评说了。所以本书只点评他的几首小诗,而将他大多数的山水佳作独入一序列评析。

王维的这首《相思》是非常有名的诗歌。从文字和艺术构成来说,它比不上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但在普适性上,它却胜了一筹。

在普适性上,《相思》与《夜思》相仿佛,都是广被传诵的名句,但是《相思》的上联以问为起,显得蕴藉含情,令人遥想,而且与下句风格相同,都是以最淡之语,凝最深之意,所以比之《夜思》上联的趣味性与下联的深沉之不谐来,《相思》在诗艺上稍胜一筹。

王维的诗写得越淡,味道就越妙,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因为王维抓住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那缕情丝,他的诗根本不需用力着彩,只要对那缕情丝轻轻一触,似是漫不经心的拂过,我们的心就被抓住了。

在五律中,王维的山水诗是冷冰冰的却又绝艳的美,而在五绝中,他的诗则是温暖的、充满感情的,而且是极其细腻的。王维创作山水五律时,他仿佛是一个忘记感情的罗汉,但他创作五绝时,又仿佛化身一个充满慈悲的菩萨。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只因为它告诉我们,要珍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情意。

曲池荷·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的这首小诗,实在是风流蕴藉,令人怜惜。

上联在艺术上以韵见胜,“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把普通的景也写得很有味道,这个味道在它的用字上,在它的韵律上,在它的工整上。它的可爱之处,就如同李白诗一样,只要吟诵,那韵律的感觉就足矣了,我们就从字的声韵中了解了它的具体意思。

第一联是很美的,是带着一种爱惜之情写出来的,如果读不到那种若有若无的怜惜,就不算读懂这一联。

下联就是传诵很广的名句了,托物寓人,将自己的忐忑之情,写了出来,它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自己际遇的担忧,对自己理想抱负的执著,以及对命运忐忑的叩问……所以这句淡而又淡的诗句,包含了诗人一切深沉的内心之事,让我们读到它时,也勾起了心中那一切深沉的,虽无限珍惜却无可奈何的感情。

别辋川别业·王维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其如XX何”的句式,在《全唐诗》中出现的没有十次也得有八次吧,但只有王维把它运用到了极致。

从首句就开始写那难舍的眷恋。等会,再等会,不愿上路,最后还是慢慢地催动车马,依依不舍的情绪一开始就布满了。

惆怅,等出了连山的松萝后,就不再是依恋,而是别离的惆怅了。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这一联可以做互文看待,忍别应是一个问句。忍别吗?这青山绿水都不忍。

这一联也可以做递进解。青山尚可忍别,那呜咽的流水,就更让人无可奈何了。在这一种解读下,全诗的情绪是递进的,别松萝还只是惆怅,别青山则是强忍着,别绿水则是完全放不下了。

这首诗别的是什么呢?仅仅是辋川别业吗?显然不是,别的是那种隐居生活的惬意;别的是在这山水流连间的领悟、所得;别的是悠悠的岁月;别的是安静清幽的环境;别的是安宁的心境。

松萝、青山、绿水,只是以上种种的物象。

这样读王维的诗,才能真正还原其诗意,也才能读出王维诗歌中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