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诗不认人。
既对比整体,也对比一句一字。
唐朝人的五绝、五律、七绝,佳作太多,如果要选出完美之作,互相评比一下的话,我们将会发现,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其艺术成就相距不远,而且是各占胜场,各有独到之处,这个完美只能是相对而言。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艺术的标准来评判一首诗歌是否属于完美之作,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没有做好这一件事情,就不能对唐诗实现整体的梳理,也就不会对唐诗有一个真正的全面的认识。
我们都喜欢搞排行榜,歌曲有金曲榜,电影则有票房榜,甚至《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也被评出了十大谋士、十大勇将等。我们也有很多人喜欢给唐诗排排行,这个就很难了,因为找不到一个标准,谁也不能说服谁。因为古人和今人用的很多标准,都导致了见仁见智的评判,甚至我们连个第一都选不出来,何况前十?这实在是因为优秀的诗人太多,优秀的诗作太多,很难对那么好的诗割爱。我对写诗读诗最热情的阶段,大约在大学时期,发现了诗歌中的一些对比的标准,可以非常公平地割爱,这种标准容易将唐诗中的完美之作寻找出来。确实,如果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唐代伟大的诗人虽有那么多,而完美之作却是非常之少的。
第一个标准,整体的协调和字句的融洽,也就是以一为境,浑然一体,长短相齐。这个标准是最难达到的,越是才华卓越的诗人,越难做到这一点,而越是写出了神来之笔,也越难做到这一点。所以,这是唯一一条可以划出明确分水岭,将唐诗的巅峰完美之作,与稍次一点的诗作分割开来的办法。
当然,即便是这一个标准,还要靠对诗歌的感悟力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这个标准的执行,还是要靠一定的对唐诗的感悟能力,而不是数学及科学式的,黑白完全分明,所以这个标准也不是绝对正确的。持有不同意见的读者,尽可见仁见智。但要强调的是,它确实是唯一能够寻找到完美唐诗的办法。
中国诗的格律、押韵、对仗等等要求,固然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魅力,但同时,也给创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这真正是在芒尖上的舞蹈。为了这些形式的圆满,诗人们的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作品难免不同程度的带伤。这些伤痕,有的来自于联与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次序,有的来自于结构布局,有的来自于诗意的完整性,有的来自于形式的完美性……卓越的诗人,往往就是那些能够避免诗歌带伤的人。诗歌是否带伤,成为裁决其是否完美,也是比较两首诗艺术成就高下的最易用的标准。但是我在本书中,对唐诗佳作的评比选择,还是以诗意为主,以形式上的标准为次,如果一首诗诗意上完美,那么形式上的微瑕即忽略不计。
第二个标准,亲和易入。王国维讲词境时,用了一个“隔”字,从读者对诗的理解难易度为出发点,这里用了“亲”和“疏”两个字,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亲和疏更易理解些。容易理解、容易体会的,常见的、习惯的,称为亲。不易理解,难以体会的,不常见、不习惯的,称为疏。容易理解,容易领悟,容易感同身受的,称为易入,就是易于让读者进入诗境。
如“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岂不好耶?然较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则觉其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岂不好耶?然较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则觉其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岂不好耶?然较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则觉其疏。
亲疏是在做这个排行榜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标准。王维有许多非常好的山水诗,因为这一个标准而没有入选巅峰完美之列。如果我们使用妙和俗做标准的话,这个排行榜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本书的排行榜既考虑诗歌的艺术性,更考虑读者的群体,以最大最广泛的群体为基础,而不是以文人诗人为基础。所以,像李绅的《悯农》这样普通如白话的诗作,也选进了巅峰完美之列。诗歌里表现的艺术造诣在这个排行榜里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比如张祜的这首《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首联是一个很工整的对仗。同样,岳飞的词中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联诗很相像,都是一句写道路之远,一句写时间之长。
张祜的句子几乎没有文采,而岳飞的句子用了比喻,“尘与土”一句可当作明喻,而“云和月”一句则是暗指,这一联的意思明暗相间,文采很好,而且意境非常广阔,是广为流传的名句。
我们对这两句诗的感觉又是什么样的呢?张祜的诗,可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因为有这种心境和感慨的不只是宫女,即便是古代远嫁的女人,也会有这样的感慨。这首诗给人的感受更加切实,更易理解。即便是一个男士,如果有羁旅在外的经验,哪怕是一年两年,也容易感同身受。而岳飞的诗,境界自然要比张祜的诗高,但是,却不容易引起更多人尤其是普通人的共鸣。而“深宫二十年”这一句,更能突出“故国三千里”这一句要表达的意思,三千里虽远,平时尚可走到,但深宫二十年这种状态,却注定了这三千里永远也走不到。张祜这联诗虽然是对仗的写法,但第二句又是第一句的递进,它的意思加强了。
这样一对比,无论岳飞的句子境界有多高,写得有多潇洒,如果要我评选一个完美之作,我也会选择张祜的《何满子》。
但为什么最后并没有将张祜的《何满子》选为巅峰完美之作呢?因为它不如岳飞诗句的境界高,且它的第三句中写到的“何满子”,也是一个较生僻的名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何满子》这首诗究竟有多么悲切感人?或许我们会觉得《哭砂》更感人。这就是《何满子》不能成为巅峰完美作品的原因。
如果一首诗歌用了只有在当时几十年才会深有感触的词汇和典故,那么,这首诗的流传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可以看到,那些被评为巅峰完美之诗作的,都是一些儿童就能读诵,而且经常被选为儿童读物的诗歌。可能,最好的作品都是返璞归真的作品,都是以最简单易懂的形体,承载最美的景物,最真的性情,最深的道理,最神奇的构思的吧。
亲疏这个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一读之,便会之”,所以诗中用典多者往往落选。
如宋之问《送别杜审言》连续两联用典: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www.xing528.com)
用典是文人的爱好,但是读诗者却是大众,所以用典的诗不论做得多好,基本都不在完美巅峰之选,因为它们大多不具备普适性、贴近性。你若读一首好诗,总得去看注释,那无尽的诗中之美总是被打断。这是一件多么令人不舒服的事情。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用亲与疏的标准,从作者的构思来说,我们用远与近来形容。作者构思的远与近,又在事实上形成了诗意的松与紧。
如马周的:
山远疑无树,朝平似不流。
——《凌朝浮江旅思》
第二句亲且近,第一句相对来说就有点疏和远,所以它的整个诗意就比较松散。疑无树,确实是比较偏的想法,从诗的整体风格来说,它不能算浑然天成。
但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很好,“疑无树”更大的作用是诗意的对仗和整齐。同时这个构思是非常巧妙的。
在那个时代,五律的几首佳作,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马周的《凌朝浮江旅思》恰可对比来看。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凌朝浮江旅思·马周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马周的诗在修辞和结构上几乎是一样的。后面三字都是前面两字的注脚。但是我们却看到了王湾的两句结构更紧凑,“潮平似不流”和“潮平两岸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紧凑上是一样的。但马周的“山远疑无树”,将视野拉远了,而王湾的“风正一帆悬”,依旧是在写大江,他的构思就比马周更近些,诗意也更紧凑些。
那么究竟马周的诗好还是王湾的诗好呢?应该说他们各有千秋。
从观察的细致上,他们不相上下,从诗意的巧妙上,也功力相当,王湾胜在更浑成,马周则胜在更富哲理。马周的诗更好地揭示了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可以上升到哲理层面的,当然,这两句的哲理层面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曲径通幽处”等诗句那样脍炙人口。
在本书中,《次北固山下》的排名胜过了《凌朝浮江旅思》,主要是诗的整体艺术成就,《次北固山下》更胜一筹。仅从单句而言,“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在意境上更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气象上更胜。欲要定单句的优劣,则是一个两难的命题。
第三个标准,脱出实物,而入心灵,歌以咏志,暗有寓意。比如畅当写鹳雀楼,“山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虽然雄壮,但不脱物质世界,而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暗有寓意,如果用两首这样的诗对比,畅当的诗即便算得上完美,也不能算作是巅峰。
以上是一些诗道和诗艺上的标准。在优劣的计算上,本书与唐代上官婉儿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一句句对比优劣论定。
唐代宫庭经常举行诗会、诗赛。在公元709年,唐中宗便举行了一次诗会,上官婉儿担任评委会的主任。中宗出的题目是《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当时宋之问得了冠军,沈佺期得了亚军,而决定冠亚军的是诗的最后一联。沈佺期的最后一联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上官婉儿认为,沈佺期行文到此,诗意已竭,而宋之问的“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气势未尽,诗意悠长不绝,宋之问的诗由此胜出。
本书采用的就是整体对比法,如果一首诗整体协调性不够,排名就会被下调,不论它的单联多么出色。同样,如果两首诗整体都比较和谐,那就会一联联、一句句地对比其强弱。所以,本书中唐诗佳作的排名,不仅是通过整首诗的诗意和诗境对比出来的,而且是通过单句对比出来的。
对于宋元明清来说,唐人的境界,是高不可攀的,举个例子我们就可知道。清人查慎行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是清人五绝里成就很高的诗了,但若放在我们这个集子中,你会发现,它只能放到趣味、巧思、工整或者明快这些序列中。就算是宋朝最著名的七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整首诗也只能挤到七律的三四序列中。
本书甚至给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留的位置都不很靠前,如果仅以五绝、七绝而论,杜甫甚至落至唐朝第三流诗人。所以要真写好诗歌是很难的,不只靠诗人的功夫,更要靠诗人的机缘。唐朝的诗人再努力,怕也不如后代的杨万里、乾隆努力,我们不能不说唐朝诗人的机缘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字真的很重要,是可遇不可求的,张若虚只写了不多的几首诗,可他却偶得了《春江花月夜》。
本书的排行,是认诗不认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