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秦前历史
金滕藏策
欲代武王奉事鬼神
在武王攻克商都以后的第二年,即十三年,当时天下的局势尚不稳定,周朝的政权还没有巩固,武王忽然生了大病。朝廷群臣惊慌,不知怎么办才好。太公、召公说:“让我们为国王的疾病占卜一下好吗?”周公不同意,说:“不要使我们的君王产生忧虑。”为什么不同意占卜呢?原来对于武王的疾病,他已想好了一个对付的办法。
他准备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牺牲,向祖先进行祭祀。他清除了一块土地作为祭祀的场所,上面建起三个祭坛,分别祭祀太王、王季、文王。祭坛建在南边,面向北方,周公站立在祭坛上。他身上戴着贵重的璧玉,手里拿着美丽的玉圭,恭敬地向太王、王季,文王进行祷告。
周公先把祷词写在竹简上,称为策书,然后由史官代为宣读。这时,祭祀场上一片肃静,只有史官宣读周公祷词的声音:“啊,你们的长孙今王发,因为勤劳王事,得了重病。倘若你们三王的在天之灵有什么病痛,需要做子孙的去服侍你们,那就让我姬旦来代替今王发吧!我有孝敬的仁德而又伶俐乖巧,多才多艺,能够很好地侍奉鬼神。今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他在上帝的宫廷接受任命,正按照上帝的意志治理四方,因而你们子孙的统治权才能在人间确定下来,四方的臣民无不尊敬畏服。唉!不要毁掉上天所降给的宝贵天命吧,这样我们先王的在天之灵也永远有所依归。现在我就要通过大龟的占卜来接受你们三王的命令了:假如你们允许了我的要求,我将拿着壁和圭归到你们那里来,等待你们的吩咐;假如你们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就把璧和圭抛弃掉。”
做好保密工作
周公简策上的祷词,已经把周公欲代武王发的要求告诉三王,于是,史官读罢祷词后,便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前各放一龟,进行占卜。占卜结束,打开写在竹简上的卜辞,一看得到的都是吉兆。周公欣喜地说:“好啊!国王不会有什么危险了。我刚从三王那里接受命令,只有如何能永远保持我们的统治这个大问题,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而我们的先王也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在时时为我们的国王祝福。”
周公回去后,就把这写有祷词的简策,藏在用“金滕”(即金质的丝带)捆束的匣子中,以不忘这次祭祀的经过,作为永久的纪念。周公告诫保管这金滕匣子的人,不要把藏简策的事声张出去。在这次祭祀、祷告、占卜之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真有了缓解。
周公摄政
为了江山社稷,周公不顾身败名裂,毅然扛负起江山重任。
在周公进行祷告、欲以身代武王之后不久,武王的病情再度恶化,终于离开了人世。武王在文王受命七年时即位,九年时在盟津观兵,十一年底至十二年初伐纣取得胜利,到十三年末就因操劳过度、思虑太多而因病身亡。武王在位仅仅六年,去世时只有四十五岁,真是英年早逝!周王发去世后,大臣们根据他一生行事,主要是率领周军攻伐商纣克敌制胜,就给他评定了一个谥号为“武”。从此,历史上就一直称他为周武王。
周公毅然摄政
武王立的太子名诵,是武王的长子,武王去世时,他只有十三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虽然这样,在周公、太公、召公等大臣的拥立下,还是让他即了王位。后来,他被称为“成王”。
武王灭殷,只是伐纣一战,攻克商都,对原殷王畿附近的属国和殷朝上层贵族,特别是殷朝东面的许多夷族方国,基本上原封未动。他们中的一些顽固势力,不服从新建的周朝政权的统治,正在蠢蠢欲动,图谋反叛,形势相当紧张。周公恐怕天下听说武王驾崩,即位的新王年幼稚弱,乘机起来叛乱闹事,根据武王临终的嘱托,毅然决定宣布由他代理成王,摄行政管理国家所有事务。
兄弟中的轩然大波
不料,周公的这一决定在兄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老三管叔,论资格他比周公年长,是周公的哥哥。他想,如果要代理新王即位,也应该由他来担当,况且,周公一直在武王身边,担任辅佐武王的重要职位,而自己只是封在殷国旁边,当一个监视殷国的角色,心中早就愤偾不平。听到周公代理新王行政的消息,管叔抑制不住心中的妒嫉之火,他联合蔡叔、霍叔等兄弟,大肆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将不利于王。”言下之意就是,周公要篡夺王位。
周公听到这种流言,首先对太公、召公进行解释:“我之所以勿避王位要代理行政,是恐怕天下叛周,失去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倘若这样,我无法向我们的先王交待。太王、王季、文王这三位先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直到今天才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可武王英年早逝,今王年少没有经验,我这样做是为了继续完成周朝的大业,没有其他目的。”太公与召公听了周公的话,反应冷淡,没有表示他们的态度。
远走他乡
但是成王毕竟年少幼稚,他对流言竟十分相信。他想:“周公现在名为‘摄政’,代理我当周王。等到时机成熟,他就会把我一脚踢开。”因此,成王整天板着脸,与周公采取不合作态度。周公看出成王对自己的反感,为了不使这种矛盾加深,他决定在成王元年六月,于毕地给武王下葬后,暂时到外地去避一避。于是,他以视察、访问为名,向东南行,来到了楚国。当时的楚国(今河南西南部)在丹江之北、浙水之西,地名为“丹阳”。文王在世当年,楚国的鬻熊曾经来归周国,为文王出谋献策。那时周公年纪尚小,但鬻熊对周国的友好感情,周公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君臣重归于好
周公出走后,成王知道是自己无礼的行为把他气走的,因此整天怀着负疚的心情,闷闷不乐,寝食不安。那一年秋天,庄稼还没有收割,忽然间,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田里的庄稼全部倒伏,一些树木被风刮得拔地而起。人民惶恐不安,以为是天帝来惩罚周国了。成王与宫廷百官穿戴上礼服,来到周公的住处,发现有一只用“金滕”包扎的长匣子。打开一看,内有周公书写的向先王的祷词,他要自己做牺牲,代武王去死,以使武王的病体痊愈。周公对武王的亦胆忠心,使成王深受感动。成王拿着策书,询问在旁的史官和管家,大家都说:“这是真实的事。唉!周公命令我们保守秘密,我们不敢把此事说出来。”
成王看着周公亲自写的策书,意识到周公对自己的父王一片亦诚,他完全是为了国家的事业,怎么可能来篡夺自己的王位呢?成王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叔父周公,抱着策书哭泣起来。过了一会,成王对大家说:“今天的事,没有必要去占卜了。过去周公勤劳地为国家工作,只是我这个年轻人不知道这些事情。今日上天动威,以此来表彰周公的德行。我应当亲自去迎接周公回来,这样做,按照我们国家的礼仪也是应该的。”
于是,成王走出城郊,准备到楚国去迎接周公。这时,大雨已停止,风也按相反的方向刮去,被风吹倒的庄稼又都重新挺立起来。太公和召公命令把被风刮倒的大树重新扶起来,用土加固。经过这一场风雨,成王和周公重归于好。
周召二公和好如初
二位忠臣,坦诚相见,共同为国家贡献力量。
召公的妒嫉和怀疑
召公名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戚,因他开始封的采邑在周畿内的召地,故称召公。召公历来担任太保之官,与太公、周公同为“三公”,是周王室的最高官职。周武王灭纣后,召公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召公命自己的长子到燕国去当国君,而本人则留在王室继续任太保,辅佐武王。
周公东征、平定东方的叛乱后,太公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并担任齐国国君,昔日朝廷的三公就剩下周公和召公两人。周公因成王年幼稚弱,主动为成王摄政,代理行使国王的职权,经常以“王”的身份发布文告和命令,引起了召公的妒嫉和怀疑。营建东都告一段落,周公和召公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于是,成王决定,周公和召公分别处理东西两边的事务:自陕以西,由召公主持管理;自陕以东,由周公主持管理。(所谓“陕”,即今河南西部的陕县。)召公长期留守宗周,周公长期留守成周。
开诚布公的诰词
矛盾似乎表面上得到解决,但一个国家两位最重要的辅佐,长期处于互相猜忌的状态,对于国家总是有害的。因此,周公旦主动给召公写了诰词,开诚布公,谈了自己的想法,以求得召公的谅解。周公首先谈了殷命的丧失和周命的来之不易。他说:“啊!由于做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天便降下丧亡大祸于殷,殷已经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天命。我们周国已经得到了这个天命,但我不敢说,我们的事业能永远沿着美好的前程发展下去。啊!你曾经说我能够担负起治理周国的重任,但我却不敢安于天命,不常常去考虑上天的威罚。现在我旦不能做别人的表率,只能以前人的光荣传统,来开导我们幼小的国王。天命是难于长久的,我们只有努力发扬文王的道德,上天才不会舍弃文王所受的天命。”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接着,周公谈了商朝时贤士辅佐商王而使商国延长的历史经验,他说:“我听说过去成汤既已接受上天的天命,便有个伊尹辅佐成汤。在太甲时有个保衡,太戌时又有伊陟和臣扈,还有巫成帮助殷王治理国家。祖乙时有个巫贤,武丁时有个甘盘。正因为有这些贤士帮助治理殷国,才使殷朝的统治经历许多年代。而殷国的后代继承人如纣,却蔑视上天的威严而招致灭亡。现在你能永远记住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就能有牢固的天命,以明智的措施治理我们这个新建的国家了。”
然后,周公又谈了文王、武王时辅佐的贤明,他说:“啊!过去为什么上天一再劝勉文王的品德,把治理天下的天命放在他身上?这是因为只有像文王这样有道德的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同时也因为文王有虢叔、闳天、散宜生、泰颠、南宫括这些贤臣。如果没有这些贤臣奔走效劳,努力地宣扬教化,文王的美德便不能传播给国内人民。到武王时,这四人仍保持他们的禄位。后来武王奉天命征伐殷国,他们又都辅助武王奋勇杀敌,使武王成就大业。现在我旦好像前面有条大河,我和你先去涉渡。年幼的国王虽在位而幼稚无知,我们能够不担起自己的责任吗?努力去做犹恐不及,如果我们这些年长有德的人不能和睦团结,那我就不会听到凤凰的叫声,更何况知晓天命!”
心迹和愿望的表白
周公对召公的诰词,越说越激动。最后,周公向召公表白自己的心迹和愿望,他说:“啊,你现在应该看到这一点:我们从上天那里接受天命,虽然无限美好,但也有很大的艰难。希望你的心胸要宽阔,我不是为了后代子孙而迷恋禄位。啊,告诉你,我是非常相信你太保的。希望你能敬重地和我相处,看到殷国丧亡的大祸,长久思念着上天的威罚。我如果不是一片诚心,能够说这些话吗?我想问:‘除了我们二人,还有谁和你的品德相合?’你定会说:‘正是有我们二人在,上天才降下许多美好的事情。’啊!我们二人性情笃厚,合力辅佐国王,才使我们的事业达到今天这样美好的境地,才使四海之内,凡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无不恭敬顺服。我很不贤惠,说了这么许多话,因为我在忧虑天命和民心的不易保持,往后必须以恭敬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将相和好的千古佳话
这一篇诰词,心胸开阔,情意恳切,表现了一个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人的高尚品德。召公看了这篇诰词,为周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消除了对周公的疑虑,并产生了尊敬和钦佩之情。周公这篇诰词,经后人整理,题名为“君爽”,收入《尚书》中。周公和召公由猜疑不和到真诚合作,是历史上千古传颂的佳话。
三诲康叔
三次诰书,体现了兄长对弟弟的感情,更体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兄长的关爱
康叔名封,在周公的十个兄弟中数老九。他被分封为卫国国君时,只有二十几岁,却要担负起统治数量相当多的殷遗民的任务。因此,周公总是不放心,生怕出什么纰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周公曾三次发出诰书,对康叔谆谆告诫要防止那些偏差和不良的后果。作为一个兄长,对幼弟如此关心备至,确实难能可贵!
谆谆告诫如何治国
刚分封康叔建立卫国的时候,周公就做了一篇关于如何治国的诰词对康叔封进行训诫,他说:“诸侯之长、我的弟弟、年幼的封啊!由于你英明的父亲文王崇尚德教而谨慎地使用刑罚,不敢欺侮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任用贤能者、尊敬有德者、镇压叛乱者,使庶民懂得道理,才缔造了我们小小的周国,并且影响日益扩大。这种勤奋的德行传到天帝那里,天帝给予赞扬,就命文王灭殷,代殷接受天命统治其国其民。你的亲兄武王更加勤勉,才使你年幼的封能在东土当诸侯。到殷故土,你要广泛寻求殷的贤人、君子、长者,问他们殷的所以兴起和所以灭亡的原因,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爱护民众,这样你就可以治理好殷民。唉,年幼的封啊!治理国家就好像医冶自身的疾病一样,要谨慎小心啊!到那里一定要尽你所有的力量,不要贪图安逸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安定民众。对于刑罚,一定要小心,要严明。根据殷商的刑法判罪时,一定要采用正确的原则,确定罪人应得的刑罚。去吧,封啊!要努力完成你的任务,经常听取我给你的教导。只有把民众治理好,我们的国家才能安康,你也才能世世代代保持对殷民的统治。”这是第一篇诰词,后来题名为《康诰》。
好酒贪杯的祸患
当时统治者酗酒现象比较普遍,殷商统治者就是因为沉湎于酒色、不问朝政而被推翻的。为防止年幼的康叔酗酒误国,周公又做了第二篇诰词。他以王的身份向康叔劝勉说:“封啊!你尊敬的父亲文王曾经告诫诸侯国君及其官吏们:‘不许经常饮酒。只有在祭祀时才可用酒。’过去我们的诸侯和官吏遵照文王的教导,不好酒贪杯,所以能代替殷商接受天的天命。封啊!我听到这种说法:从前殷商圣明的国王都敬畏天帝,官吏各尽其职,没有人沉湎于酒。然而殷商的后继国王沉醉在饮酒作乐之中,纵欲无度。臣民也放肆地饮酒,那酒肉的腥味冲到天上,被天帝闻到了,所以把亡国的大祸降给殷。封啊!你要训戒殷的老臣、诸侯、各级官吏与你本人,都要采取严厉的措施强行戒酒。倘若有人报告:‘有一群人在一起饮酒。’你不要放纵他们,而要把他们尽行拘捕,押送到我这里来,我要把他们杀掉。封啊!你要经常听取我的教训,不要使你所统治的臣民沉湎于酒。”这是第二篇诰词,后来题名为《酒诰》。
以民为重
第二诰发出后,周公仍觉放心不下,于是再发第三诰。周公说:“封啊!对我的教令,要由公卿下达到他的臣民,由诸侯国君下达到他的部下。你要告诉他们:‘我不会杀掉无罪的人。’对于曾经为非作歹或杀掉奴隶的人要宽恕,对于曾经刺探国君情报或迫害过人的人也要宽恕。不要互相残杀、互相虐待。自古以来,国王就是要求好好地养活小民,安定小民。按照这种经验统治小民,就没有犯上作乱的事。好比种田,既然辛勤地耕垦土地并播上种子,就应当考虑修治疆界和田间水渠;好比建造房屋,既然辛勤地筑起四周的墙壁,就应当用茅草盖好屋顶,涂补好屋顶上的漏洞;好比用上等木材制作家具,既然辛勤地砍削和加工,就应当涂上好颜料,以求美观。从前我们的国王推行德政,贤臣主动来辅佐,诸侯主动来称臣纳贡,兄弟之国也表示臣服,这都是推行德政所致。要想使我们的统治保持万年,王的子子孙孙就应当永远保护广大民众。”周公对康叔的这第三篇诰词,后来题名为《梓材》,意思是“梓人”即木匠如何处理材料,它的含义是很深刻的。
在周公一而再、再而三的苦心教诲下,年轻的康叔封没有染上酗酒的恶习,勤勉地治理着卫国。
因此,东方的局势稳定,秩序良好,自周公东征平叛后再也没有出现波折,卫国真正起到周朝东方卫士的作用。
昭王南征
昭王贪欺的膨胀,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生活上的不检点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后其子瑕即位,就是周昭王。昭王在位时,道德不如先王那样淳厚,开始对诸侯勒索财物,诸侯也逐渐离心叛逆,天子和诸侯间出现了矛盾。昭王的生活作风又不加检点,他有许多妃子,而对王后态度冷漠。于是,王后也生活放荡,行为不轨。传说昭王娶了个房国之女作王后,称为“房后”。房后在生子前并没有和昭王同房,而是感觉到有一个由尧的儿子变成的丹朱神靠在她身上,便怀孕而生下儿子满,他就是后来的穆王。由这个传说推测,穆王也许不是昭王的儿子,而是房后野合而生。
一代君王溺水身亡
由于南方的楚国不断壮大,叛乱无常,而周朝在成王、康王时积聚了一些物资和力量,因此昭王很想用武力去征服荆楚,使之归顺,定期朝贡。昭王十六年,在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后,周朝出动大军伐楚。在渡汉水时,昭王遇到了一头大水兽,十分惊恐。经过周军的奋力扑击,大水兽逃跑了,总算有惊无险。这一次伐楚,昭王取得了一些胜利,掠夺到不少财富。
利欲熏心的昭王尝到伐楚的甜头后,过了三年,又亲率六师,对荆楚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征伐。周师浩浩荡荡开到汉水边上,适逢天气阴霾昏暗,以致野鸡和兔子都震惊窜突。昭王急于要渡汉水,抓来楚国的船夫,强迫他们出船运送大军。船夫们对昭王的粗暴态度和强盗行径恨之入骨,怎肯为周军出力!他们想出了一个捉弄昭王的办法,用一条以胶粘板合成的船来运送周王。当渡船驶到汉水中流时,因为胶液溶化,船只解体,昭王和祭公还有大量周军人员纷纷落水,一时间一片混乱。幸好昭王的右卫辛余靡臂长力大,会游泳,他竭尽全力把昭王营救到汉水北岸,可惜昭王因溺水时间过长,已经停止呼吸。楚人乘势发起反击,把昭王的六师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这一年,天象也出现了奇异的光环,传说在晚上,天空清朗,有五色光贯穿于紫微星座,似乎在报告昭王不幸遇难的消息。
周王室出现危机
这次昭王南征荆楚,被船夫用胶板粘合的船暗害,溺水身亡,丢尽了周王的面子。周王室对这次事件的真相讳莫如深。许多史书记载为:“昭王南巡狞不返”或“昭王南征不返”。自此,部分诸侯和周边少数族的势力愈益增大,周王室难以控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穆王的爱情
偶然的相识,短暂的相处,却成了永远的相思。
短暂的相处
一次,穆王外出游玩,来到盛国。国君盛伯献上他的女儿陪穆王一起游玩,穆王十分喜欢。因为盛国是姬姓国家,穆王就赐盛伯之女为“上姬之长”,居于上位,当众女之长。穆王还为盛姬建了一个美丽的台,称为“重璧之台”,台上放置许多美玉。
隔了几日,穆王与盛姬一起到东边的大泽之中游玩。正好遇上刮风,气温骤然下降,盛姬受了风寒生起病来。穆王十分爱怜,就留在泽中看护,并下令把这个湖泽称为“寒氏”。盛姬发高烧,要喝水,穆王命人取来最美味的浆给她饮。盛姬之病使穆王心中烦躁不安,独自来到为盛姬建筑的重璧之台,忽见下人急速奔来,报告盛姬亡故的噩耗,穆王哀痛之极,下令把盛姬的灵柩暂时安放在附近的毂丘之庙。
隆重的葬礼
接着,穆王为盛姬大办丧事。那天,穆王命大臣祭公谋父主持丧事仪节,儿子伊扈和女儿叔挫为“丧主”,负责接待吊丧的宾客。穆王亲临丧事,命令群臣临丧致哀,自己则对着年少夭折的盛姬灵位呜咽抽泣起来。这时,内史执簿册,书写宾客赠送的财物。曾祝命敷设筵席,摆上祭奠的菜肴、饭食。于是,曾祝宣布祭奠的仪式开始,众人哭着各就丧位。内史读哀词而哭,侍者捧食具而哭,佐者捧衾带而哭,(衾带,即盖尸体的单被。)乐人陈琴瑟笙竿而哭,百余官人各以其职事而哭。经过一阵男女错踊的哀哭,宾客才渐渐散去。
过了二日,在乐池之南为盛姬举行葬礼。穆王命令盛姬之丧视王后的葬法,要求附近韦、谷、黄城三地的民众前来护送灵车。送丧的队伍由曾祝在前导行,大匠守护灵柩。队伍前拉起绣有日月七星和龙纹的彩旗,乐队击鼓以示行丧的队伍行进,举旗劝人节哀,击钟劝人止哭。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三踊而行,五里而止。经过五次停息,到达重璧之台,于是宣布灵柩停驻于此。天子决开姑由之水以环绕丧车,称此车为“明车”,再行祭奠。又过了些日子,送葬的百物皆备。那天,在葬地之上张开峦幕,哀悼的鼓乐齐鸣,警卫部队及亲属、百官再哭而踊,于是盛姬之棺徐徐下葬。在读罢哀悼的祥词后,穆王决定给盛姬赐一个谥号,叫“哀淑人”。同时,命名盛姬的坟丘为“淑人之丘”。
缠绵悱恻的爱情
此后,在一段较长的日子里,穆王经常思念淑人盛姬,往往会伤心落泪。有一次,警卫士兵要豫见到穆王又在伤心,猜想一定是在思念盛姬,便上谏天子说:“自古有死有生,岂独淑人?天子不乐,出于永思。永思有益,莫忘更求新人。”穆王听了谏言,心中悲哀,复又流泪不止。
国人暴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大肆搜刮民财
夷王去世后,其子胡即位,就是西周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厉王。厉王初即位,就喜欢主张专利的荣夷公。荣夷公是荣国国君,在周王室担任一定官职,“夷”是其死后的谥号。所谓“专利”,就是把国都附近的山林川泽,都封锁起来,不让人民进去打柴、采集、捕鱼、捉水产品。谁要进入这些地区,就要缴纳高额的税金。周王可以借专利之机大发横财。但是,国都附近的平民和工商业者,当时称为“国人”的人,生活就发生了困难。
这时,周宫廷中有个贤臣芮良夫评论此事道:“山林川泽之有物,是天地所生。天地百物,大家都以此为生,怎么可以专利?专利激怒的人甚多,荣公以此教王,王能长久吗?在王身边的人,应引导物质利益布施于上下,使神人百姓各得其所。即使是这样,还要经常忧惧怨恨的产生。《文王》诗说:‘布施赐利,以成周业。’现在王学专利的结果必然归附者少。王用荣公,周朝必败。”厉王听到芮良夫的议论,只当耳边风。由于利欲的驱使,厉王还是起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大肆搜刮民财,以供自己奢侈享用。
堵住民众的嘴巴
专利政策推行后,国人由于被王室官府盘剥,难以维持生活,纷纷表示不满。王室重臣召穆公向厉王进谏道:“百姓已经不能忍受贪暴的政令了!”然而厉王不但不放松专利的剥削,并且从卫国招来巫师,要他们监督京城内百姓,发现谁发表“诽谤”王上的言论,就立即加以杀戮。这样,国人再不敢发怨言。亲戚朋友在道路上相见,也不敢说话。只眨一下眼睛,表示对王室贪婪剥削和残暴镇压的愤怒。厉王看到这种情况,高兴地对召穆公说:“你看,我能够消除百姓的诽谤,现在他们都不敢说话,天下太平了。”
失去民心的大祸
召穆公严正指出:“这是堵塞人民的口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壅河水一旦决口,伤人必多;堵塞人民的怨言不让发表,更会如此。所以治理河水要疏通,使之流畅,治理人民要开导他们把话都讲出来。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士大夫都献诗,盲人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师官劝告,百工进谏,庶人传话。在近臣都进行规劝、亲戚观察补缺、各方面都发表意见之后,王再进行归纳、斟酌、取舍,这样王事就能顺利而不发生逆乱。人民有口,就像土地有山川一样,财富从那里出来,衣食在那里生成,善恶兴败在那里出现。人民心中有思虑,口中就发言,倾其言而行就能成功,怎么可以堵塞?堵塞人民的口不让讲话,终究会酿成大祸!”
无法阻挡的暴动
厉王不听召穆公的劝谏,仍一意孤行,对各种自然资源都实行专利,有怨言者即行斩首。这样过了三年,国都中的人民再也忍无可忍。他们便联合起来,愤怒地冲进王宫,守宫的卫队无法抵挡。厉王见这么多人汹涌而来,知道民众起来造反了。他知道被愤怒的民众抓住,后果一定不堪设想,连忙命人驾车,从宫后门溜出,狼狈逃窜。厉王的车马不停蹄,一直向东北方向亡命奔逃。他渡过黄河,来到彘邑(即今山西霍州市东南),认为国人不可能再追来抓他了,才在那里找一块地方,避居下来。
召穆公舍子救主
为了国家舍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人是应该叹息还是感动呢?
国人包围召公家
众国人、工商业者、军士冲进王宫,本想抓住厉王,进行审问,以发泄多年来被残酷剥削压迫的心头之恨。可是找遍王宫,不见厉王的踪影。有人说,看见厉王驾着马车从宫后门逃跑了。厉王的车已跑得很远,不知去向,众国人无心追赶,便想抓住王太子。寻找太子时,又听说太子已逃往召穆公家。于是,愤怒的人群就匆匆向召公家奔去。
不一会儿,成千上万的民众把召公的家围得水泄不通。鉴于召公不是阿谀逢迎、助纣为虐之辈,平日能进谏厉王,经常为百姓讲些公道话,故众国人并未像冲进王宫那样直冲召公家门,只是在门外大喊,要召公交出太子,接受民众的审讯。
召穆公名虎,是周初辅佐大臣召公爽的后代,“穆”是他的谥号。召公虎是周厉王的重臣,平时对太子十分关心,经常辅导他。太子名静,也有的书上写作靖,他看到愤怒的国人冲进王宫,父亲急急匆匆驾车逃跑,顾不上与家人同行。他想,自己若被国人逮住,国人满腔的怒火一定会发泄到他头上,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于是便逃到召公家去暂避灾难。召公把太子接进门,本打算隐蔽起来,让他在这里避过风头。不料过了一会,众国人在外面喊声大作:“把太子交出来!”召公知道,成千上万的民众在门外守候,隐藏太子已不可能,若让这些民众冲进宅院,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危急关头忍痛割爱
召穆公对家人说:“过去我一直向王进谏,王不听我的劝告,因而造成今天的灾难。现在我把太子送出去,肯定会遭不测之祸。服侍诸侯国君,虽有怨事不能发怒,遇到险情应全力相救,而况服侍的是王呢!”外面民众催着要人的危急关头,召公情急之下,忍痛命自己的儿子穿上太子的衣服,将他冒充太子送出门外,交给国人。愤怒的民众见“太子”出来,迎面就是一顿痛打。可怜召公的儿子年幼稚弱,经不起众人的扭打,很快就不省人事,命归黄泉。“太子”一死,众国人认为怨气已出,厉王一时也找不到,就四散而去。
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厉王既然已经逃亡,“太子”也已经身死,国人听说诸侯中有一个共伯名和的国君,品性贤德,好行仁义,近四方都传扬他的美名,干是就请共伯和来京城代理行使国君职权。这一年,就称为“共和”元年。据推算,共和元年当公元前841年。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可靠的纪年。
中国古代第一本正规史籍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其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就是从共和元年开始编起的。
被救的太子登上王位
共和十四年,京城传来逃亡周王在彘逝世的消息。人们根据王的一生行事,给他评定了一个恶谥为“厉”。古传的《谥法》规定:“杀戮无辜臼厉。”从此,人们便称这位已故周王为厉王。厉王一死,召公便宣布厉王的太子静还在人间。
经过十四年光阴,太子静在召公家已长大成人,成为一个英俊懂事的青年。太子静毕竟是周王的嫡长子,是最名正言顺能继承王位的人。共伯和说服诸侯与国人拥立太子静为王,自己又回到原来的国中去。太子静登上王位,他就是周宣王。
国人暴动时,如果召穆公把太子静交出去,一定早被国人打死,就没有后来周宣王的登位了。召穆公牺牲自己的儿子救了周宣王的性命。召穆公这种牺牲骨肉保全王子的精神,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被传为美谈。
烽火戏诸侯
因迷恋女色,公然戏弄各方诸侯,离灭亡的确不远了。
为救父亲,献出褒姒
周宣王即位后,将复兴周室、整顿国事为己任,挑选了召公虎等一批忠臣良将做自己的辅臣。在他们的辅佐下,宣王出兵讨伐各地叛逆。经过几年的征战,诸侯臣服,四夷归顺,在周宣王治理下,一度出现了兴盛的气象。公元前七八二年,周宣王由于出征战败,忧郁而死。
众大臣们遵照遗嘱,立太子宫涅为天子,于灵前即位。他就是西周的末代国君周幽王。即位之后,周幽王传旨,立申侯之女为后,立其宜臼为太子。
幽王即位时,因宣王晚年四处征伐,使国力已十分虚弱。但他并没有像宣王早年那样奋发图强,反而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使得国政不但没有起色,而且日益颓落。
周幽王即位之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只知吃喝玩乐,耽于女色,曾一连三月不管国事,国政荒废。
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国。其国君褒垧见幽王这样昏庸,就来规劝。幽王大怒,反而把褒垧关进大牢。
褒垧被幽王囚禁起来,褒垧之子洪德闻讯焦急万分,于是便与母亲商量怎样才能救父出狱。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四处寻访,用重金买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教给她宫中礼仪,训练她歌舞技艺,然后献给幽王。幽王见了褒姒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垧。
埋下种种祸根
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她入宫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伯服。幽王为了讨得褒姒的欢心,就找个借口废了申后及太子宜臼,把褒姒立为王后,伯服立为太子。申后遭此厄运,怕宜臼被幽王加害,就让他去投奔外公以保全性命。宜臼强忍悲伤辞别母后,趁夜逃出镐京,投奔了申侯。
幽王没有了申后在身边规劝,更是不理朝政,整天与褒姒玩乐。幽王发现一件怪事,褒姒虽整日玩乐,可从没笑过,不管多么有趣的事情,她都没有露出过笑意,更别说笑出声来了。幽王觉得十分纳闷,对褒姒说:“爱姬生得千娇百媚,若再开颜一笑,必定更加令人销魂。”褒姒淡淡地说道:“贱妻生来就不喜欢笑,大王不必见怪。”幽王哪里肯信。存心必要让她一笑。于是贴出布告:“有能让王后一笑者,赏金一千。”告示一出,各种人争相献艺。有的来讲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有的来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怪相。可褒姒听了看了,脸上依旧还是没有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石父,正事不干,却是个溜须拍马的高手。他想出了个办法奏与幽王,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周朝时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国中各地,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发现了敌情,在白天就点燃晒干的狼粪,据说狼粪点燃,其烟不散,易于看到靠“狼烟”传递的情报;倘若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报告敌情。这样一台传一台,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得了这个主意,高兴异常,决定一试。这一日,秋高气爽,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登台远望,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燃火报警,顿时狼烟点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狼烟直上,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兵备马,奔向镐京。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哪有敌兵的影子。诸侯们的这一阵奔忙,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幽王见褒姒微笑如花,比平日更加可爱,心中大喜,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可怜那些诸侯,白白奔波一场,睹气带兵回国而去。
西周灭亡
再说申后的父亲申侯见到外孙宜臼。得知幽王废掉了申后和宜臼,非常生气,于是就设计向犬戎借兵攻周,要出憋闷在胸中的这口恶气。犬戎兵强马壮,早有东侵之意,见申侯前来借兵,自然正中下怀,立刻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犬戎兵马打来,赶紧派人去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狼烟升起,却无诸侯一兵一马前来,原来诸侯上次受骗后,不再相信狼烟。就这样,镐京被犬戎攻破,幽王逃到腑山脚下,被追兵所杀,褒姒也被犬戎人抓走了。申侯原来只是想兴兵问罪,哪想幽王被杀,虽是大仇得报,但想到周朝天下不能落戎人之手,于是又暗地里派人去联络各诸侯国,请他们派兵前来助战,赶走了犬戎。诸侯们看到幽王已死,国中不可无主。遂拥立幽王的儿子宜臼继承王位,就是周平王。再说犬戎虽然退兵,但都认为此次攻周,申侯的外孙登上王位,自己却没得到什么实惠,因此心中怨恨,从此屡屡出兵东侵,战火连绵不断。周平王即位后,怕犬戎人再一次打进来,而周朝已没什么力量抵抗了,加上镐京已被战争毁坏殆尽,于是在公元前770年,把王都从镐京迁到了周公营建的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称为西周,把平王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迁都之后,周朝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再没有往日的威风了。
黄泉之下见母亲
残酷的政治斗争阻挡不了母子间的真情。
因难产而厌恶长子
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
按照古制,寤生是长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于是她就替叔段请求封地想要制邑(今郑州上街),庄公不同意,武姜又请庄公把叔段封到京襄城(今荥阳),庄公同意了。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
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愿意,有什么关系?”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对付了。”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
与母亲恩断义绝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自己做为内应。此时,郑庄公早已发现母子二人的阴谋,截获了密信。拿到证据后,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令河南辉县)后自杀。
这样一来,庄公对姜武更加不满,扬言“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庄公就把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
黄泉之下见母亲
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在设宴招待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
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
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
郑庄公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颍考叔说:“这好办,我们可以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
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于是颍考叔迅速行动,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
大义灭亲
为了国家纲纪,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世人敬仰。
恃宠骄横的三皇子
故事发生在春秋初期的卫国。卫庄公先娶齐国公主庄姜为夫人。庄姜美貌,但没有生育,所以庄公又娶陈国女子厉妫为妃,不久便生下一子,取名“晋”。厉妫的妹妹戴妫陪嫁庄公,也早生一子,取名“完”。不幸姐妹俩生了儿子后相继去世。庄公便将晋完交由庄姜抚养,自己又宠幸上一个年轻的宫女,生下一子,取名“州吁”。
三个儿子渐渐长大。与两位老实本分的哥哥不同,州吁自小性格暴戾,喜欢骑马射箭,舞刀弄棒。庄公对他十分溺爱,他更恃宠骄横,为所欲为。大夫石碏劝庄公说:“臣听说爱护子孙的最好方法,是教育他懂得道义和行事做人的规范,太过宠爱,就会骄横,骄横必生祸患,请主公三思!”卫庄公听了不以为然,对石碏的劝告一笑置之。
石碏的儿子石厚偏偏是州吁的铁哥们,整天在一起飞鹰走狗,惊扰百姓。一天,他们又闯了祸,石碏将石厚鞭笞五十,反锁在家。石厚仗着有三公子撑腰,竟翻墙而出,干脆住到州吁家去了。
杀兄篡位
过了五年,庄公去世,太子完立为桓公,石碏也告老还乡。桓公对弟州吁的骄奢淫逸十分生气,常加呵斥,州吁一怒之下竞奔往他国。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天子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登基。卫桓公要去洛邑参加吊唁仪式与登基典礼。州吁感到机会来了。经过一番策划,由石厚率领几百名敢死队员埋伏城外,待卫桓公一行刚出城门,州吁收聚的一批卫国的亡命之徒即蜂拥而上,发动突然袭击,将卫桓公杀死。州吁由此夺得君位。公子晋闻讯连夜逃奔邢国。
落入圈套
州吁品行不端,又弑兄夺位,无法得到大臣拥戴。为了慑服人心,他答应逃亡在外的郑庄公弟段的请求,发起卫、宋、陈、蔡联盟,发动讨郑战争,但人心依然不服。万不得已,只能让石厚去向父亲石碏请教。
石碏回答说:“人心不服,原因很多,但诸侯的名位正当与否,天子的册命是根本,州吁如能获得周桓王封赐,问题自然解决了。”
听了石厚的回报,州吁犯难了:天子原来册封的是卫桓公,自己弑兄夺位,如何向天子去说,石碏又提议说:“陈侯颇受天子信任,一向朝聘不缺,关系亲密。您如能亲自去陈国央求陈侯代向周天子通报,或许能解决册封问题。”
州吁闻言大喜,马上张罗玉帛礼品,准备择日亲自拜访陈国。石碏知道后,抢先修血书一封,派心腹连夜送往陈国。
卫桓公完与公子晋都是陈国女子所生,陈侯自然亲近完、晋,厌恶州吁,接到石碏的血书,正合心意,马上暗暗作好准备。这天,州吁和石厚来到陈国,陈侯令太庙相见。州吁、石厚上得殿来,只听一声令下,两厢甲士涌出,将州吁、石厚二人一举擒获。陈侯取出石碏血书当殿宣读,将二人分别拘押起来。
杀死自己的亲儿
石碏接到陈侯送来的信,马上分头通知各位大夫朝中相见。卫国百官听说老大夫相招,纷纷前来,开启陈侯书信一看,方知州吁、石厚已被拘禁于陈国,只等卫国大臣公议如何处决。暴君被除,百官自然高兴异常,一致认为州吁叛君谋命,罪在不赦;石厚仅是从犯,老大夫石碏定国有功,功过相抵,可免一死。石碏却说:“身为大臣者,自当以公正无私为先,石厚不死,如何警策后世乱臣贼子?老夫自当亲自处理,以无愧皇天后土、列祖列宗。”于是大伙公推右宰丑前往陈国诛杀州吁,石碏另派家臣杀了石厚。卫人又去邢国迎回公子晋,立为卫君,即宣公。
卫国老臣石碏,不能容忍儿子石厚参与州吁弑君夺位的罪行,派家臣赴陈国将其处死,真正实践了“大义灭亲”的壮举。他将名垂千古,为人们所敬仰!
周桓王中箭受辱
诸侯公然与周王兵戈相见,周王的威信已经一扫而光了。
越来越深的仇怨
周平王在公元前720年驾崩了,他在位执政五十一年。平王去世后太子孤自郑国回到京城继承王位,没料到太子孤悲伤过度,没等到执政就死了。
这样,只好让孤的儿子姬林即位登基,他就是后来的周桓王。
周桓王认为太子孤若不是质押在郑,孤独抑郁,哪会这么早就死去,又觉得郑庄公在朝廷上很不尊重自己,就有了罢免郑庄公的念头。周桓王到底缺乏政治经验,有一天在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郑庄公说:“您是先王的老臣,我对您只有敬重,不敢让您受累,还是请您自便吧。”
郑庄公一听,知道周恒王是要罢免自己,却又无可奈何,强装笑脸说:“谢谢您的好意,那我就告辞了。”出了门就骂道:“桓王这小子和他爹一样,也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郑庄公回到郑国,对周桓王不满之意一直无法发泄,总想找点钉子让桓王碰,让桓王知难而退。
正巧宋国,卫国作乱,郑、宋早就有矛盾,郑庄公借此机会点齐兵马,假借周桓王的名义,自称得到桓王的授权,讨伐宋国。郑庄公联合齐国和鲁国,攻破宋国。宋国的国君宋荡公在战乱中身亡,郑庄公就立公子冯为宋国的新国君,也就是宋庄公。郑庄公在诸侯中威望大增,许多小国都听从郑庄公的号令,周桓王在郑庄公眼里更算不了什么了。
公然兵戈相见
郑庄公打着周王旗号讨伐宋国的事让周桓王知道了,十分生气,就下令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而郑庄公索性连续五年不去洛邑朝见桓王,也不向周纳贡。
周桓王大为恼火,他亲率蔡、卫、陈三国军队征讨郑庄公。
郑国对周桓王罢免庄公满腔怨恨,又见桓王来攻,便当即点兵迎战。
周桓王原以为大兵一到,郑庄公一定会认错讨饶,现在看到郑庄公胆敢领兵迎战,不由得怒火中烧,领兵来到城下,向郑庄公挑战,想等郑军出战时,当面臭骂郑庄公一通。没料到郑庄公根本不到阵前见他,只是不理不睬,坚守不出。
周桓王求战心切,就派士兵去郑军阵前叫骂,郑庄公还是按兵不动。直到将近黄昏时候,周王士兵已经面露倦意,士气全无,东躺西卧,全无战阵模样。郑庄公见此情况,立刻下令击鼓冲锋。
郑军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早就憋足了劲,一听号令,奋勇攻向周军。陈、蔡、卫三国士兵本来就不想为周天王打仗,一看郑军来势凶猛,掉头就逃。
周军勉强抵抗,哪里是对手,马上败下阵来。郑军一阵奋勇追击,只杀得周王军队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周桓王随军而退。
表面上的修好
郑国的战将祝聃率兵追杀,看到前边的一辆车上载着桓王。祝聃弯弓搭箭,瞄准周王,朝着周桓王射出羽箭,正中桓王左肩。祝聃见射中了周桓王,顿时喜上心头。正要驱车追赶,想把周桓王活捉,却听到郑庄公鸣金收兵,只得返回。到了营地,祝聃满脸迷惑地问郑庄公:“周桓王被我射中,我正要生擒他,大王怎么下令收兵了?”郑庄公答道:“我们今天应战也是迫不得已啊。那恒王兵败中箭,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厉害,以后再也不小看我们了。再说,真要把周桓王抓来,我们又怎么处置他呢?就是射他一箭也不妥当。如果桓王伤重而死,杀害周王的罪名就落在我们头上,如何向天下交待呢?”大夫祭足也说:“还是庄公高明,现在我们已经教训了周桓王,现在最好赶快派人去慰问他,算是给他一个面子,让他也好下台。”郑庄公一听连声说好,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祭足。
祭足带了许多牛、羊作为礼物,外加一些粮草,连夜赶周桓王的大帐慰问。他一见到周王,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口称:“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庄公本想自卫,岂料士兵约束不严,以至冒犯了桓王。庄公诚惶诚恐特命我来请罪,请桓王宽恕。”周桓王没料到郑庄公有此一举,祭足长跪不起,更使他不知所措。旁边的大臣们见此情形,都帮着郑庄公说话,请周桓王饶恕郑庄公,祭足不等周桓王说话,连忙谢恩,告辞了桓王,又到别的军营一一慰抚。就这样,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的这场战争,最后以祭足的“慰问”收场,而诸侯之间更加激烈的争斗才刚拉开序幕。
翁婿恶斗
为了权力,翁婿一场恶斗,使国家逐渐表败。
女婿的阴谋
郑卿祭仲专权,朝政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郑厉公因此暗暗恼恨,一心想杀了祭仲。
这天散朝后,郑厉公独自一人来到后花园,默默徘徊,郁郁不乐。大夫雍纠看在眼里,见左右无人,就试探着对厉公说:“主公处处受人掣肘,臣心中十分不安,臣听说君臣如父子,子不能为父分忧,是为不孝;臣不能为君排难,即为不忠。如主公不以纠为外人,有所任命,臣一定百死不辞。”厉公听了这番话,心中不觉一动,但又不放心,假意说:“贤弟是祭卿爱婿,我怎敢开口?”
雍纠一听厉公以贤弟相称,自然会意,马上接口说:“女婿是实,爱则未必。祭仲对我百般提防,貌合神离,主公有话尽管直说。”厉公听他如此说,放下心来,就对雍纠说:“贤弟如能设法除去祭仲,我定拜贤弟为执政卿,另以美女相赠。但不知贤弟有何妙极?”雍纠说:“东郊被宋国兵马破坏,百姓住屋尚未修复,主公可借口令祭仲出郊安民,臣干东门外设席相送,乘间以鸩酒毒死他。”厉公深思片刻,说:“好!千万要小心从事,不可露出马脚。”
谋杀岳父的计划
雍纠圆家,与妻亲热时难掩其别扭,祭氏不禁起了疑心,问道:“今天上朝回来这么晚可有何事?”雍纠支支吾吾说:“没有什么大事,主公将命你父前往东郊安抚灾民,我准备于东门外设席为岳父饯行。”祭氏暗想:君主命父亲出郊安民,也是平常政务,何需设席饯行?再说父亲同雍纠朝夕相见,又何必于东门外饯别?这祭氏从小受父亲熏陶,心细如发,见丈夫神情恍惚,料想必有隐情。于是,暗藏心机,把酒相劝。雍纠喝得酩酊大醉,迷糊间口喃喃自语:“杀了祭仲,我就是……正卿……”祭氏至此恍然大悟,但兹事体大,未敢造次。
贪杯误事
一夜无话,次日醒来,祭氏察言观色,假装死心塌地的样子对雍纠说:“夫君,妾闻妻以夫贵,母以子贵,朝结连理,荣辱同命。妾已是雍家之人,如此大事怎不与妻仔细商量?”雍纠挡不住花言巧语,便把昨日花园中的事和盘托出,并对祭氏说:“一旦事成,我为郑国上卿,夫人便是上卿夫人,请夫人助我一臂之力。”
祭氏假作高兴,心中犯愁,便先回娘家,问母亲:“父亲与丈夫谁亲?”母亲答道:“当然是父亲了。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失去还可再找。”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祭氏在权衡利弊之后,遂将雍纠密谋杀害祭仲之事全部告诉父亲。
将计就计
祭仲将计就计,在设席处预先埋伏武士,随身数十名侍从个个暗藏利刃,到时一声令下,雍纠当场被刺身亡。
祭仲下令将雍纠暴尸示众。郑厉公得信大惊,急忙带着几名亲信驾车出宫,逃往蔡国。临行时厉公放话说:“与妇人为谋,自找死路啊!”祭仲也不追赶,只派人前往卫国接回昭公复位。
政局又回到郑厉公篡位之前,但是先前变节从敌,后来又杀婿逐主,使祭仲的名声一落千丈,昭公也不能不防他一手,于是大臣们心灰意冷。曾经强盛一时的郑国,在诸侯的激烈竞争中,就此渐渐衰败下去。
兄弟情深
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上演了一出兄第争斗和救助的戏剧。
儿媳成妃子
卫宣公是个无耻之徒,他先爱夫人夷姜,生下一子名假,立为太子,并指定右公子当仅的师傅。转眼间伋已十六岁,由右公子作媒,说合齐僖公长女为妻。卫宣公派使臣赴齐下聘,使者回来后说齐女姿容绝世,卫宣公不由动了淫心,下令在淇河边建造一座美轮美奂的。新台”。迎亲之日,遣开太子,自己亲往观察,见齐女果如仙女一般,于是卫宣公当夜就宿于新台,一夜之间,儿媳成了妃子,也称“齐姜”。
陷害太子
齐姜后来给宣公连生二子,一名寿,一名朔。宣公偏爱齐姜,视太子儇母子如同敝屣,夷姜一气之下含恨而死,太子更加失去依靠。此时齐姜与公子朔串通一气,不断地在宣公面前说太子伋的坏话。
适逢太子生日,伋设宴款待寿、朔两位弟弟。心性仁厚的公子寿与伋互敬互爱,谈笑甚欢;阴损刻毒的公子朔却以为冷落了自己,便到后宫齐姜处哭诉,造谣说:“我们兄弟好意向太子贺寿,不想他竟趁酒意说母亲原本是他的妻子,要我们叫他父亲。我们说了他几句,他依仗身高力大挥拳要打我们。”齐姜对朔的话全然不疑,并向宣公诉说,还挑拨说:“君主健在,太子尚且这般侮辱我母子,一旦君主百年,太子继位,我母子如何得活?”
宣公听了大怒,杀心顿起,一时找不到理由,朔在一旁见了,对宣公说:“前几天外公齐僖公来书,邀我国一同出兵讨伐纪国,不如叫太子持节先去,我有朋友,与边境强人有联系,让他们在半路上结果了他,这样就除了祸根。”卫宣公点头同意。
置生死于不顾
公子寿得知这个情况,急忙返回太子宫,不料太子已乘船出发。寿不及细想,急呼随从备快艇追赶。伋正乘船向齐国进发,见寿乘快艇追来,便落帆等候,问寿何事?寿把宣公与朔的阴谋说了一遍,着急万分地说:“兄长,前有盗贼埋伏,不能再往前,快到别国逃生去吧!”太子泪如雨下,说:“我逃往他国,有背君命,是为叛臣;回宫质问父亲,便为逆子。母亲已死,剩我一个人,他们都容我不得,我不如就此前去,死了留个忠臣孝子的名声。”说完和公子寿道别,继续前进。
公子寿见劝说无效,心想:兄长若死于盗贼之手,即使我被立为太子,今生今世心灵如何得安?今天,父母弟弟冤屈兄长,我怎能不顾仁义,袖手旁观!想到这里,再次叫住太子,取过酒食,对伋说:“既然兄长执意要去,为弟不便强留。念我俩仁爱一场,今为兄长饯行,请兄长别再推辞。”伋为寿的情义所感,就与寿大杯大杯对喝起来。寿敬酒有心,伋狂饮无意,不觉酩酊大醉。寿取过符节,跳上使船,急令扬帆疾驶。
同归黄泉
船近边境,两岸盗贼见船上旌旗飘扬,料是使船无疑,便认准船头的持节使者,百箭齐发。公子寿已有替死之心,与蜂拥而上的匪徒格斗。力尽被杀。后面船上的太子伋酒醒后,不见了公子寿与使船。知道事情不妙,急令快艇飞速前进。赶到边境,见贼人已杀了公子寿。太子伋眼中喷火,大声喝道:“我乃卫国太子伋也。”说罢挥起佩剑向贼人杀去。贼人聚众围攻,太子伋力竭而死。
盗贼连夜赶回卫都,将两颗首级一同呈给卫宣公,宣公即以朔为太子。一举杀害两个儿子,卫宣公的良心受到责备,不久也命归黄泉。
伋、寿兄弟舍生忘死、互相救助的义举,传遍民间。人们赋诗歌颂他们兄弟的情谊。
管仲拜相
昔日的仇人,如今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争夺皇位的仇杀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是周武王的大功臣太公望的封国,本来是个大国,再加上它利用沿海的资源,生产比较发达,国力就比较强。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菖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菖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遇到管仲的拦截。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哪里知道,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来是他的计策。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公子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发兵打败鲁国,并且通知鲁庄公,一定要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冰释前嫌
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此时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又大规模拿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入海捕鱼。离海比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别的东西可以不买,盐是非吃不可的。齐国因此越来越富强了。
齐桓公一心想当诸侯的霸主,做了霸主就能够发号施令,别的诸侯就得向他进贡,听他的指挥。他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兵精粮足,是不是可以会合诸侯,共同订立个盟约呢?”
管仲说:“咱们凭什么去会合诸侯呢?大家都是周天子下面的诸侯,谁能服谁呢?天子虽说失了势,毕竟是天子,比谁都大。如果主公能够奉天子的命令,会合诸侯,订立盟约,共同尊重天子,抵抗别的部落,往后谁有难处,大伙儿帮他,谁不讲理,大伙儿管他。到了那时候,主公就是自己不要做霸主,别人也得推举您。”
齐桓公说:“你说得对,可是怎么着手呢?”
管仲说:“办法倒有一个。这回新天子才即位。主公可以派个使者向天子朝贺,顺便帮他出个主意,说宋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现在正发生内乱,新国君位子不稳,国内很不安定。请天子下命令,明确宣布宋国国君的地位。主公拿到天子的命令,就可以用天子的命令来召集诸侯了。这样做,谁也不能反对。”
诸侯大会
齐桓公听了,连连点头,决定照着管仲的意见办。这时候,周朝的天子早已没有实权了。列国诸侯只知道抢夺地盘,兼并土地,已经全忘记还有朝见天子这回事。周釐王刚刚即位,居然有齐国这样一个大国打发使臣来朝贺,打心眼里喜欢。他就请齐桓公去宣布宋君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了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
这时候,齐桓公的威望还不高。发出通知以后,一共只来了宋、陈、蔡、邾四个国家。还有几个诸侯国,像鲁、卫、曹、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等国想瞧瞧风头再说,没有来。
在北杏会议上,大家公推齐桓公当盟主,订立了盟约。盟约上主要的是三条:一是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是抵御别的部落,不让他们进入中原,第三是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
曹刿论战
对战争的精辟分析,足见谋士的重要。
反驳君主的想法
齐桓公即位后,依靠管仲的帮助,争取霸主的地位。但是,在他对鲁国的战争中,却遭到一次不小的挫折。
在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拼死一战。
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曹刿,准备去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有人劝曹刿说:“国家大事,有当大官的操心,您何必去插手呢?”
曹刿说:“当大官的目光短浅,未必有好办法。眼看国家危急,哪能不管呢?”说完,他一直到富门前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正在为没有一个谋士发愁,听说曹刿求见,连忙把他请进来。
曹刿见了鲁庄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并且问:“请问主公凭什么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说:“平时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我没敢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凭这一点,我想大家会支持我。”
曹刿听了直摇头,说:“这种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多,百姓不会为这个支持您。”
鲁庄公说:“我在祭祀的时候,倒是挺虔诚的。”
曹刿笑笑说:“这种虔诚也算不了什么,神帮不了您的忙。”
鲁庄公想了一下,说:“遇到百姓吃官司的时候,我虽然不能一件件查得很清楚,但是尽可能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才点头说:“这倒是件得民心的事,我看凭这一点可以和齐国打上一仗。”
曹刿请求跟鲁庄公一起上阵,鲁庄公看曹刿这种胸有成竹的样子,便允许他一起去。两个人坐着一辆兵车,带领人马出发。
指挥战争,举重若轻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齐军依仗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地杀过来。
曹刿到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进军鼓,兵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没防到这一着,招架不住鲁军的凌厉攻势,败下阵来。
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忙不迭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拉住他说:“别着急!”说着,他跳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上车爬到车横杆上,望了望敌方撤退的队形,才说:“请主公下令追去吧!”
鲁军兵士听到追击的命令,个个奋勇当先,乘胜追击,终于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
把握战局的细节
鲁军取得反攻的胜利,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暗暗佩服,但是心里总还有个没打开的闷葫芦。回到宫里,他先向曹刿慰劳了几句,就问:“头两回齐军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反击?”
曹刿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足;第二通鼓,气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气已经泄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哪有不打赢的道理?”
鲁庄公接着又问为什么不立刻追击。曹刿说:“齐军虽然败退,但它是个大国,兵力强大,说不定他们假装败退,在什么地方设下了埋伏,我们不能不防着点儿。后来我看到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才相信他们阵势全乱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鲁庄公这才恍然大悟,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在曹刿指挥下,鲁国击退了齐军,局势才稳定了下来。
愚蠢的宋襄公
战争就是你死我亡的争斗,否则就会吞食失败之果。
野心勃勃
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死了。齐桓公一死,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其中公子昭逃到宋国。
宋国的国王是宋襄公。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宋襄公雄心勃勃,一心称霸,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宋襄公见齐国内乱,就抢先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派兵共同护送公子昭回国接替君位。但响应号召的诸侯并不多,只有三个小国带了少许兵马前来。于是,宋襄公只带领四个国的兵马打到了齐国。齐国见几个国家的人马打来,不知详情,就投降了宋国,纷纷出宫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宋国本来是小国,没有什么号召力和威信。如今,宋国帮助霸主国齐孝公得了君位,其地位自然提高了。
这使宋襄公很得意,这时,他想借助大国的威力去压服不响应他号召的小国。经分析,他认为,楚国能跟他合作,那么比楚小的几个国自然也会归服宋国。他将这个想法与大臣们说了,大臣们多数同意,有个公子叫目夷的不同意这么办。他说宋国实力弱,是小国,当盟主没好处。但没能说服宋襄公。
野心勃勃的宋襄公开始实施他一心想当盟主的计划。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会,商议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的事。这二人都同意了,决定这年七月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一带)地开会,通知了各诸侯国。以仁义自诩
会期迫近,宋襄公积极准备,正欲驾车马去开会。大臣公子目夷谏言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那将如何?以防万一,主公还需多带些兵马去。”宋襄公反驳道:“不可,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自己怎么能带着兵马去呢?”公子目夷还想再劝,宋襄公已不耐烦地命令出发。
果然,不出公子目夷所料,大会期间,楚成王公开想当霸主,与宋襄公争闹起来。楚国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也多。在双方争论时,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甩掉外衣,露出亮堂堂的铠甲,他们蜂拥上前缚住宋襄公。后经其他几个国家调解(主要是鲁国和齐国),让楚成王做了盟主,宋襄公才被放回。
这事过后,宋襄公怎么也不服气,尤其是邻国郑国,依附楚国与楚成王一起在会上侮辱他。宋襄公为出这口气,决定出兵攻打郑国。这事发生在公元前638年。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国不去救郑国,而是派大将率人马直接攻打宋国。这厉害的一着使宋国防不胜防,宋得到消息赶忙把兵马调回,准备与楚军决一胜负。宋军在泓水南岸驻扎下来。楚军在北岸,准备渡河,攻打宋军。
让人耻笑的“仁义”
自古以来,交战双方,抓住战机者胜。宋大臣公子目夷,见楚人忙着过河,正是进攻的时候,于是对宋襄公说:“楚人依仗人多兵强,不把咱们放在眼里,竟敢大白天渡河,趁其不备,迎头打过去,一定能胜。”可宋襄公却说:“不可!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怎能在人家渡河时攻打呢?”就在宋国商议未决时,楚军已全部渡河上岸,又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
公子目夷因失去了第一次战机,心急如焚。这时,他见敌方未站稳脚,阵势还没排完,正是攻打的好时机,又对宋襄公说:“时机可不能再失去了!趁其还未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取胜,再不动手,可就来不及了。”宋襄公生气地责备他说:“你这样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以攻打呢。”公子目夷气得说不出话来。他们还在说着,楚军已排好阵势。只听一阵战鼓响,楚军潮水般涌上来。宋军怎能抵挡住,没几个回合,就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身上中了一箭,在宋军的保护下逃回国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国人吃了败仗,国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不该与楚国打仗,有的指责说不应该那么打仗。公子目夷把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宋襄公。宋襄公却说:“依我象首龙纹铜方鼎蒸饭器皿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他还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不要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听了这话,公子目夷真的再也忍不住了,气愤地哆嗦着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宋襄公揉着伤口不说话了。
这一仗,宋襄公受了重伤,几年后就去世了。
流亡的公子
不得已的四处飘泊,是为了积攒自己的力量。
来自后宫的陷害
当东方齐国霸业衰落,宋襄公称霸的美梦破灭的时候,在西部出来一个争霸的强者——晋文公。但是晋国到达强国的行列、晋文公登上霸主的地位,是经历了长期内部斗争并尝尽了流亡国外甘苦后才出现的。
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骊姬对太子申生说,献公梦见他的母亲齐姜,让他前去祭祀其母。齐姜的墓在曲沃,申生就到曲沃祭母,然后把祭肉送来给献公吃,献公出去打猎不在家,祭肉就由骊姬收下。过了六天献公回来,骊姬在申生送来的祭肉中放进毒药后再送给献公,献公正要动筷子的时候,她忙阻止道:“外面送进宫中的食物要检查是否有毒。”就把祭肉分给狗吃,狗吃后立即倒下死掉,再给一位奴隶吃,也立即死了。骊姬假意对着献公哭道:“太子想要谋害你。”
申生是一个忠诚而懦弱的人。知此事后连忙逃回曲沃自杀了。骊姬又对献公说:“此事重耳和夷吾也知道。”献公正要追问,他们一听这消息,各自逃回驻守的地方去了。献公见二人不辞而逃,更信以为真。就派寺人披到蒲捉拿重耳。寺人披很卖劲,本来命他过一夜执行,他却当天就赶到蒲城。重耳在慌乱之中跳墙而逃,寺人披只砍下一截袖子,从此,重耳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涯。晋文公重耳被其父献公赶走后,在国外流亡19年,辗转了8个国家,最后才回到晋国。
流浪的生活
重耳从蒲城逃出,跟随他的有狐偃(子犯)、赵衰(字子馀)、颠颉、魏肇(字武子)、司空季子等一些文武人才,他们逃到狄人那里住了12年,没有机会回国,于是就到齐国去。经过卫国,卫文公给他们吃了闭门羹,在五鹿(今河南濮阳县东北,或说在今河北大名东)没有粮食吃,向当地农民讨饭,农民们送给他们一块土,重耳气愤之下要鞭打他们。狐偃怕引起麻烦,忙解围道:“土是国家的象征,有土即有国,这是上天赐给你将有国家的好兆头。”重耳也有点相信,就向当地人鞠了个躬,把土块放在车上带走了。到了齐国,齐桓公送给重耳80匹马,并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重耳这时是已近60岁的老人,在齐生活比较安定,不愿再走,他的随行人在一棵大桑树下谋划如何让他走的事,被爬在树上采桑叶的齐姜侍女听到,她就回去告诉了齐姜。齐姜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女子,就同狐偃设计用酒灌醉把重耳送出齐国来到曹国。曹共公同卫君一样不礼遇他,反而伺隙看他身上的“骈胁”。只有大夫僖负羁听从妻子的劝告,私自馈送重耳一壶饭并在饭中埋一块璧玉,重耳吃了饭,送还璧玉。他们又到宋国,宋襄公刚被楚国打败受了伤,对他不能有所帮助,也送给重耳80匹马。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此时已倒向楚国,不愿接待晋人,于是就到了楚国。楚成王正极力向北扩展,想从流亡公子身上探寻晋国有什么动向,他倒隆重地款待了重耳。但楚晋相隔太远,不容他出兵送这位流亡的公子回国,就把他送到秦国。
借助秦国的势力
重耳到秦国时,已是晋怀公上台。怀公在秦作人质时,秦穆公把女儿嫁给她,称为怀嬴。公元前641年(鲁僖公十九年)秦灭掉梁国(今陕西韩城县城),梁是怀公的母舅家,秦灭梁,怀公感到自己失掉了外援,倘若惠公一死,他不一定能继承君位,于是不辞而别,扔下妻子怀嬴逃回晋。秦穆公很生气,就决定帮助重耳回国,并把怀赢也改嫁给他。
公元前636年(鲁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派大军送重耳回国,秦军渡过黄河,夺取了晋的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桑泉、臼衰三地。秦又派人到晋军中去作瓦解工作,很快取得效果,晋军转向重耳。他就用这支军队向国都进攻,迅速占领曲沃,并派人杀死怀公,于是即位为晋君。
退避三舍
当年的一诺千金,成就称霸伟业。
酒后的约定
公元前655年,晋国因争夺王位继承权,发生了内乱。结果太子申生被杀,其弟重耳出逃流亡在外。公元前637年,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预见到重耳将来有可能回国当国君,因此楚成王不仅不歧视重耳,而且热情招待。
一天,楚成王举行宴会,招待重耳,气氛热烈、融洽。席间,楚成王乘着重耳酒酣耳热的时候,问道:“公子,如果您能返回晋国,主持国政,将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未料及楚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他毕竟是个富于政治经验的人,稍加思索便说:“你们楚国,美女侍从多得数不胜数,金玉多得堆成山,色彩鲜艳的羽毛,洁白细润的象牙,坚固耐用的皮革,样样都有。我们晋国所有的,连一个零头也及不上。”这时,重耳显出很抱歉的样子,停了停又说:“这叫我拿什么来报答大王呢?”楚成王笑着说:“您总得用什么报答我吧?”重耳听后,语气舒缓而有力地说:“如果托您大王的福,我能够返回晋国,登上王位,那一定不会忘记大王对我的恩情。要说报答,吃的用的,您应有尽有。我只想到将来,如果晋楚两国在中原发生战争,那我一定命令晋军先‘退避三舍’。要是这样还得不到大王的谅解,我才敢于跟楚国较量。”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终于当了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他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渐渐强盛起来。其实,晋文公也想像齐桓公那样做中原的霸主,要当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信守承诺
不久,因为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认为应该扶助有困难的国家,于是率兵先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以此为导火索,晋楚两国在城濮地方发生了战争。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自己的部队后撤三舍。当时有些将士不理解,辅佐晋文公的大臣狐偃便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允诺双方要交战,我们先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信守诺言,否则,我们就理亏了。如果我们退了兵,他们还不肯罢休,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与他们交兵不迟。”于是晋军上下一条心,一气后撤了90里。但是楚将仍然不肯罢休,一步一步追击晋军。
结果,大战展开了。最后晋军打败了楚军。
弦高智退秦师
只身一人,退掉秦军雄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秘密出师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么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不速之客的来访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其实,孟明视上了弦高的当。弦高是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骗了孟明视,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作打仗的准备。他就不客气地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
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呆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秦晋大战
一念之慈,注定了以后的失败。
放虎归山
晋襄公亲自率领大军开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势十分险要的地方,晋军在那里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秦军到来。孟明视他们一进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晋军团团围住,进退两难。秦国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全都被活捉了。
晋襄公得胜回朝。他的母亲文嬴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对襄公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彼此帮助。孟明视这帮武人为了自己要争功,闹得两国伤了和气。要是把这三个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惩办他们。”
晋襄公听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三个俘虏释放了。
大将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不容易把他们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
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刻派将军阳处父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追上去。
孟明视三人被释放之后,使劲地逃跑。到了黄河边,发现后面已经有晋兵追上来。在这紧急关头,幸好有一只小船停在河边,他们就跳了上去。
等阳处父赶到,船已经离了岸。阳处父在岸边大声喊叫:“请你们回来!我们主公忘了给你们准备车马,特地叫我赶来送几匹好马,请你们收下!”
孟明视哪里肯上这个当。他站在船头上行了礼,说:“承蒙晋君宽恕了我们,已经万分感激,哪里还敢再收受礼物。要是我们回去还能保全性命,那么,过了三年,再来报答贵国吧。”阳处父还想说什么,那只小船哗啦哗啦地,已经越划越远了。
阳处父回去向晋襄公回报了孟明视的话,晋襄公懊悔不及,但也无可奈何了。
君王迎接败将
孟明视等三个人回到秦国。秦穆公听到全军覆没,穿了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三个人跪在地上请罪。秦穆公说:“这是我的不是,没有听你们父亲的劝告,害得你们打了败仗,哪儿能怪你们呢?再说,我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一点小过失,就抹杀他的大功啊。”
三个人感激涕零,打这以后,他们认真操练兵马,一心一意要为秦国报仇。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的仇,秦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等三员大将率领四百辆兵车打到晋国。没想到晋襄公早有防备,孟明视又打了败仗。
秦穆公仍旧没有办他的罪,但孟明视实在过意不去,好像对国家欠下一笔债。他把自己的财产和俸禄全拿出来,送给在战争中死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兵士一块儿过苦日子。兵士吃粗粮,他也吃粗粮;兵士啃菜根,他也啃菜根,天天苦练兵马,一心要报仇雪耻。
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秦国的边界上来了。孟明视嘱咐将士守住城,不准随便跟晋国人交战,结果又让晋国夺去了两座城。这以来,秦国就有人说孟明视的坏话,说他不该这么胆小。附近的小国和西戎瞧着秦国一连打了三个败仗,纷纷脱离秦国,不受其管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
公元前624年,也就是崤山交战以后第三年的夏天。孟明视作好一切准备,挑选了国内精兵,拨发了五百辆兵车。秦穆公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财帛,把将士的家属安顿好。将士的斗志旺盛,整装出发。
大军渡黄河的时候,孟明视对将士说:“咱们这回出来,可是有进没退,我想把船烧了,大家看怎么样?”大伙说:“烧吧!打胜了还怕没有船吗?打败了,也别回来了。”孟明视的兵士们憋了几年的闷气和仇恨,全在这时候迸发出来。没有几天工夫,就一举夺回了上次丢了的两个城。接着又攻下晋国的几座大城。
晋国这才感到秦国攻势的厉害,上上下下都着了慌。晋襄公跟大臣商量以后,下了命令:只许守城,不许跟秦国人开战。秦国的大军在晋国的地面上来回挑战,没有一个晋国人敢出来。
有人对秦穆公说:“晋国已经认输了。他们不敢出来交战。主公不如埋了崤山的尸骨回去,也可以洗刷以前的耻辱了。
秦穆公就率领大军到崤山,把三年前作战死亡将士留下的尸骨收拾起来,埋在山坡里。秦穆公带领孟明视等将士,祭奠了一番,才班师回国。
西部小国和西戎部落,一听到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争先恐后地向秦国进贡。秦国从此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一鸣惊人
表面上醉生梦死,实际却暗中寻找治国的方略。
三年的醉生梦死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他的儿子侣继位,就是楚庄王。
年轻的楚庄王继位之后,只顾纵乐享受,或者带领王宫的警卫士卒到云梦泽畔围猎游乐;或者在宫中观看姬妾侍女歌舞狂欢。他酗酒滥饮,浑浑噩噩,无日无夜沉缅于声色之中。
大臣们仍然照例进宫朝见、报告工作,但是他既不愿意过问国事,也不发布任何号令,军国大事任凭大夫们处理,仿佛自己不会当国君。从他的那副样子看,也根本就不像一个国君。
朝中的许多大臣看到这个样子,都忧心如焚,担心着楚国的命运,纷纷进宫去劝谏他。可是楚庄王压根儿不理睬这一套,反而责怪这些人多事,妨碍了自己玩乐的兴致。到后来他干脆下道命令“谁敢再来多嘴,我一定要杀他的头,决不赦免!”果然有的人不敢再去劝谏他,害怕遭到杀身之祸。
三个年头过去了,楚庄王仍然没有丝毫悔改之意,朝廷里的政事乱成一团,公子燮与公子仪曾经乘机叛乱,幸亏庐戢黎与叔麇两位大夫平息了这次叛乱。
公元前613年,晋与鲁、宋、郑、陈、许、曹、卫等国在宋国的新城结成联盟,原来依附于楚国的陈、郑、宋等国又倒向晋国。任这样发展下去,楚国的江山社稷就难保了。
不顾生死的劝谏
大夫伍参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冒死进宫来见楚庄王。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钟鼓齐鸣,楚庄王左手抱着从郑国娶来的姬妾,右手抱着来自越国的美女,面前的几案上满陈佳肴醇酒,他醉眼朦胧地正在欣赏一队队舞伎们的轻歌曼舞。伍参走到他的面前,跪拜行礼,楚庄王瞟了他一眼说道:“又来找我的麻烦,你难道不怕死吗?”伍参笑眯眯地回答说:“臣下怎敢找君王的麻烦!只是有个谜语猜不出来,特来求教于大王,为大王酒后助兴。”楚庄王说:“那么你就说吧!”伍参说:“高高的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又不鸣,是何鸟?”楚庄王略一沉思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此鸟非凡鸟。你下去吧,我知道了!”伍参连忙磕头说:“是!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不过依臣下愚见,此鸟不飞不鸣,就怕猎人暗中射箭哪!”楚庄王听了这话,似乎微微一震。伍参觉察到楚庄王话中有话,满以为他会有所转变,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大夫苏从,两人都感到高兴。几个月以后,苏从再进宫去,不料却看见楚庄王还是在和一群美女调笑戏谑,越发不成体统。于是苏从正颜厉色地批评楚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继位三年,不问朝政,长此以往,恐怕只会像夏桀、商纣一样,招致身亡国灭之祸啊!”楚庄王一听这话,真是怒气冲天,立即抽出宝剑,直指苏从的心窝,大声吼道:“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想找死!”这时大厅里歌舞骤停,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只见苏从仍然挺身而立,面不改色,一字一句、沉着有力地回答说:“如果我死了能对大王有好处,能使大王从此以社稷为重,振奋精神,能使我们楚国日益繁荣昌盛,那就是我的心愿,即使是死了也毫无怨言,请大王处死我吧!”楚庄王圆睁怒眼,逼视苏从。几分钟后,他猛然抽回宝剑,丢在地上,双手紧紧按住苏从的肩头,激动地说:“好啊!苏从大夫,你正是我要物色的社稷之臣。”他回转身,一挥手,让那些惊呆了的艳姬美妾、歌女舞伎统统下去。招呼苏从坐下,两人亲切地谈了起来。
背后的隐情
苏从这才知道,别看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可他对朝中大夫们的情况相当熟悉,忠奸分明;对于各诸侯国的动向,也了如指掌,胸有良策。苏从真是大吃一惊,万分激动。原来这是楚庄王的策略。他即位时年纪还很轻,需要有一个磨炼世事、增长阅历的过程,三年不飞正是为了增长羽翼,而三年不鸣,则是为了考察群臣的忠奸。这是因为当时朝中情况很复杂,谁好谁坏、谁忠谁奸一时还分不清,特别是贵族若敖氏的势力强大,专横跋扈,仗势欺人,他们究竟要干什么,还得让他们充分表演一下。因此,楚庄王在表面上装糊涂,不闻不问,而实际上是在默默地考察群臣的忠奸,以定取舍。他宣布“有敢谏者死无赦”的命令,是为了能够发现那些敢冒杀头危险、犯颜进谏、真正忠于自己的有胆有识之士,也发现了一些不顾国家的安危,只会阿谀奉承、谋求飞黄腾达的小人。这是一种“考察”臣下的绝妙方法。所以,楚庄王不是什么荒淫无道的昏君,而是治国安邦、寻求人才的有心人。
第二天,他召集满朝百官开会,任命了伍参、苏从等一批德才兼备的大臣担任朝中的重要职务,削弱了若敖氏的势力,同时还杀了几个为非作歹、证据确凿的坏蛋。从此,楚庄王节制声色淫欲,专心治理国家,把楚国的内政着实整顿了一番。
齐相晏婴
身材尽管矮小,但是为人不卑不亢,令所有君王刮目相看。
与楚王的智辩
晏婴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一次,他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其个头太矮,就戏弄他说:“堂堂齐国为何派个矮子出使我国,难道齐国没有更好的人了吗?”晏婴灵机一动,厉声回答:“我们齐国派人出访有个规矩,那就是:有贤才的人出使上等国,不才的人出使下等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我晏婴是小人,又最不才,因此,我只能出使楚国。”楚王听了很尴尬,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我本来要戏弄他,反而被他耍笑了。”于是,楚国上下都不敢轻视晏婴,处处对其以礼相待。
楚王虽已知道晏婴的厉害,但他从心底总不服气。
晏子又一次出使到楚国,楚王与其左右想要羞辱他一顿,所以故意与晏子在前庭站着说话。
说话间,一个小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这时,楚王故作不知,问道:“绑的是什么人,竟从这里走?”押解的小吏回答说:“是个齐国人。”楚王瞅了一眼晏子,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小吏回答说:“是个盗贼。”楚王接着大有挑衅之意地说到:“难道齐国人生来就是盗贼吗?”晏子听了,已明白其意,针锋相对地说道:“江南有桔树,把它移栽到江北,就变为枳树,之所以如此,是因其地域不同而发生了查化。现在的齐国人,在齐国安分守己,没有盗窃行为,而到了楚国就犯盗窃罪,这大概是楚国的习俗影响的吧。”楚王与其左右,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最后楚王又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晏子确是贤人啊,贤人怎么可以戏弄,戏弄不成,反倒自讨没趣。”
为国家赢得荣誉
晏婴为齐相,无论出使到哪个诸侯国,都不辱使命。
一次,他出使到吴国。吴王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很有辩才,辞令娴熟,合于礼节。”停了一下,他下令说:“晏婴来见,就说天子召见他。用这个试探一下,看他如何?”
第二天,晏婴果然有事要见吴王。负责的官员对他说:“天子召见。”晏婴机智地说:“臣晏婴奉齐君之命出使到吴国,见的是吴王。没想到啊,事情会如此令人不解,怎么变而为见天子呢?”停了停,他接着又说:“我还是要见吴王,吴王现在在哪儿?”负责的官员见事情有点不妙,心想,晏子果然厉害,于是急忙改口说:“吴王夫差请见。”
这样,晏婴仍以诸侯之礼与吴王相见。
对君主同样毫不留情
晏婴为齐相期间,诸侯国不敢轻易对齐施威。他对内处理朝政,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有一次,身边的一个人不小心,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非常生气,怒气难消,便叫人把那个人绑到殿下,命令左右把他大卸八块,以消心中之气。
大臣们见景公如此动怒,无人敢前来劝谏。这时晏子走过来,问明怎么回事,他走到被绑的人面前,只见他举起左手扯着那个人的头发,右手霍霍磨刀,仰着头问道:“古代的圣明之王肢解罪人的刑罚,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齐景公听了,马上离开座席并说:“把那人放了吧,罪过在寡人这里。”一句话,使景公怒气全消,茅塞顿开。
晏婴善于辞令,以能言善辩著称,刚直不阿,秉公执法也为人称颂。后人推崇他,还因其平紊一般不参与酒席之事。即使是国君,他也婉言谢绝。
齐景公饮酒作乐常常是通宵达旦。一次,齐景公和他的宠姬美妾饮酒作乐,虽已酒过三巡,可景公仍未能尽兴。宠姬美妾一个个娇姿百媚,你让我劝,景公总觉不够欢畅。忽然,他想起相国晏子来,心想若是与他一起开怀畅饮,那才痛快。
随即命令手下人去叫晏子,有人说这不太好,于是就叫人备车,并把酒具佳肴全部移动到晏子那里。报信的人只说大王光临,要晏子接驾。晏子不知有何事竟然惊动国王驾临。他穿上朝服,束好腰带。手持笏板,恭候在门旁。
片刻,景公驾到,晏子忙迎上前去并问道:“大王有什么事吗?”景公说:“没有啊!”晏子不解地说:“若无事,为何烦劳大王深夜屈尊来到臣舍?”景公兴冲冲地说:“相国政务繁忙,日理万机,难得消闲。寡人今夜带来美味佳肴,还有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愿与相国一起痛饮,共享欢乐。”不料晏子回答说:“若是安邦治国之事,臣当为之谋划,在所不辞;若是宴饮尽欢的酒席之事,大王左右之人尽可与大王同欢,我不敢参与其间啊。还望大王见谅。”
景公万没想到,竟然碰了钉子。但想到晏子勤于政事,一身正气以及他的贡献,没有发怒。只好兴味索然地回驾了。
伍子胥掘墓鞭尸
为报父仇,一夜白头,掘墓鞭尸,达成心愿。
宫廷中的阴谋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隐姓埋名,流落江湖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
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以表达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闻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出兵报仇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伍员(字子胥)研究为他伐楚报仇的计划。此时的阖间踌躇满志,他不仅为了实践自己对伍员许下的诺言,而且还要借此向列国炫耀实力,称霸江南。
这时楚平王已死了10年,继位的楚昭王是楚平王和他所夺的太子建的妻子伯嬴生的儿子熊珍。他年幼即位,当了10年国王才二十来岁,大权长期掌握在奸佞之臣费无极、囊瓦手中,他们搞了很多陷害忠良、得罪邻国的勾当,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伐楚,现在正是好时机。
伍员为吴王请来大军事家孙武,不长的时间,便作好了一切战备工作。孙武用截江水围城的战术攻下了楚国的都城,楚昭王从西门出奔隋国去了。
伍员安排吴王住在楚王宫中,让诸大将住到楚国各大臣家中,任凭他们淫乱取乐,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吴军纷纷上行而下效,随意闯入民宅,为所欲为,一时把一个偌大楚国的都城,搞得乌烟瘴气,简直成了禽兽的渊薮。
孙武一再进谏“兵以义动”,立故太子建的儿子芈胜为君,以延续楚国的宗祀。阖闾和伍员哪里听得进去?吴王贪干消灭楚国以扩张吴国的领土,伍员贪干进一步地报仇雪恨,结果吴王接受了伍员的建议,派人焚毁了楚国的宗庙。楚人怨声载道,过去多少人都同情伍员这个“忠良之后”的不幸,现在全都恨他引狼入室。但是,他丝毫不管这些什么反映,继续实施他的复仇计划。吴王在章台宫置酒大宴群臣,伍员又痛哭起来,吴王大为诧异他的“煞风景”,询问哭因,伍员奏道,“平王已死,嗣君逃跑,臣父兄的大仇并没有报呀!”
吴王问:“卿意如何呢?”
伍员答道:“恳求大王允许臣扒开平王的坟,打开棺椁,砍下他的头来,以发泄臣的心头之恨!”
吴王慷慨地说:“好吧!卿给予寡人的,太多太多了,寡人还有什么舍不得那副枯骨呢?就随你的心意干去吧!”
掘墓鞭尸
伍员谢了吴王出来,率领本部人马来到查访出的楚平王坟地室丙庄寥台湖。只见平原衰草,湖水茫茫,哪有什么大坟?伍员捶胸大哭起来:“天啊!你难道不让我伍员替父兄报仇吗?”
忽然一个老翁来到面前,见礼后主动指引说:“平王自知生平积怨太多,怕人掘坟,所以葬在湖中,得弄干了湖水才能找得到。”
伍员先派会水的人下去,摸到石椁的位置,然后命令军士背沙袋把它围起来,再淘干圈内的水,便现出了石椁。凿开椁,发现了棺木,抬起来很重,打开一看,里面只有衣冠和几百斤生铁。老翁说:“这是疑棺,真棺在它的下面呢!”军士抬掉疑棺、石板,又发现了一具棺木。
伍员令人打破棺木,把尸体拖到岸上,仔细查验,果然是楚平王,用水银浸过,脸色和活着的时候一样。
一想到十年来萦绕梦魂的“他”,伍员怨愤中烧,甩开九节铜鞭,一气抽了三百鞭子,直打得皮肉横飞,筋断骨折。又用左脚踩着他的肚子,右手去挖他的双目,边往外挖边数骂说:“你活着的时候有眼无珠,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杀害了我的父亲、哥哥,你要眼有什么用!”然后又砍下他的头,捣毁衣衾棺木,连同尸骸一起抛弃在原野上。
伍员发泄了在胸中积压了十年之久的仇恨,心中轻松了不少,这才想起来询问老翁怎么能知道楚平王的葬址。老翁说:“我就是当年参加造坟的石工。那时平王命令我们五十多个石工造疑冢,又怕我们泄露了他的秘密,把石工们都杀死在冢内,我是惟一逃出来的幸存者。今天这样做,是为将军的孝心感动,同时也为那五十个冤魂报仇啊!”
伍员听了更觉得自己做得对了,命人取了金银布帛重重地酬谢了老翁。
孙武练兵
严明的军纪是取胜的关键,即便是君主的爱妾也不能网开一面。
孙武出山
吴国本来是附属于楚国的一个弱小国家。由于采取了一些变革图强的措施,国家力量增强了。吴王阖闾为了灭楚称雄,除了奖励耕战外,还注重访求各种人才。他先访求到了伍子胥。伍子胥又给他介绍了不少有为之士,孙武就是其中之一。
经伍子胥推荐,吴王亲自到孙武的馆舍中去访求。孙武拿出自己的兵法著作给吴王看。吴王看过之后说:“您的十三篇论述用兵作战的文章我看过了,很好。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适合我国的情况?”孙武说:“操练兵法的原理是一样的,用之于贵族,平民、男人,女人都可以。”阖闾说:“我想请您作一个小型的操练演习,行吗?”孙武说:“可以。”
吴王又说:“我想请您操练妇女,行吗?”孙武说:“可以。不过操练很艰苦,军法无情。操练的时候必须完全按军法办事。”吴王答应了。于是阖闾便把自己身边的宫女都叫了出来,大约有一百八十人,交给孙武去指挥。他自己坐在台上看孙武操练女兵。
训练宫女
孙武把这些宫女分为两队,让阖闾最宠爱的两个宫女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命令所有的宫女每人都拿一支戟。孙武问:“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后背、左手、右手吗?”
宫女们齐声回答:“知道!”孙武说:“好。现在,我命令你们向前,你们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左,就看左手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右,就看右手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后,你们就朝背后转过身去,大家能够做到吗?”众宫女都应声说:“能!”孙武把号令交代清楚之后,便让人把斧钺等兵器摆在宫廷当中,并且三令五申:如果不听号令,就要受到军法的处分。随后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习惯于轻歌曼舞,哪里受过这种约束?听到号令,七扭八歪,乱哄哄地笑个不停。孙武说:“号令说的不清楚,动作讲的不明白,所以你们操练不好。这不能怪你们,是我这做主将的责任。”说完又把规定的号令反复讲了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照旧乱七八糟,又是格格地一阵大笑。孙武说:“先前,没有把号令讲清楚,你们不熟练,那是我做主将的责任;现在,号令既然已经交代清楚了,你们却不按照号令去做,那就是你们的责任了。依据军法,应该处罚你们的队长!”说完就要将左右两个队长斩首。吴王阖闾从台上看到孙武要斩那两个最宠爱的宫女,大吃一惊,连忙派人传下令来,说:“我已经知道将军是善于用兵的了。但是这两个美女万万斩不得!没有她们两个陪伴,我连饭也吃不下啊!”孙武说:“我已经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当了主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下令立即把两个女队长斩首。紧接着又指派了另外两个人做队长,重新击鼓操练起来。这一下,那些宫女们不用说不敢笑,连粗气儿也不敢出了。一个个聚精会神地按着鼓声操练了起来,不管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或者是跪下起立,完全符合号令,一点差错也没有。
铸造成功
训练完毕,孙武派人报告阖闾:“女兵已经操练好了,大王可以下来到阵前看,随便大王下什么命令,她们都能服从,即使赴汤蹈火也不会退缩。”阖闾这时候还在为失去两个心爱的美女难受呢,哪有心思去看女兵操练呢!只好顺口敷衍道:“将军去休息吧,我可不愿意下去看啦。”孙武听了,叹口气说:“唉,看来大王只是喜欢看我写的兵书,并不想让我发挥真实的本领啊!”听了孙武这句话,吴王这才振作起来,他仔细一想,怎么能够因为两个美女丢掉一位大将呢?于是转怒为喜,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
后来吴国能够西破强楚,攻入郢都,北威齐、晋,名震诸侯,这当中,孙武起了很大的作用。
卧薪尝胆
为了光复河山,吃了不少的苦,但黄天不负有心人。
子承父志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蘸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
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交战于太湖一带。越军果然大败。
兵败求和,保存实力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
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韶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蘸,请伯蘸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蘸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被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全国的老百姓一齐努力,期望这个受欺压的国家变为强国。
美人计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韶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蘸把这些粮食分给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迟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
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此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忠臣之死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韶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韶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国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蘸去向勾践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报仇雪恨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蘸也站在那里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蘸说:“你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蘸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诚信得贤才
历来成大事者,无不讲究诚信,应该为世人所学习。
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历史上称为“三晋”。在“三晋”之中,魏国最强盛。
魏文侯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他把搜寻人才当作最重要的政事。时刻提醒自己。他以诚实、守信用为立身之本。以朋友的身份和贤人相处,从来不摆国君的架子。
魏成子知道段干木是位贤才,推荐给魏文侯。魏文侯听魏成子说段干木才能出众,是位贤者,平生不为利禄权势所引诱,隐居在西河乡下,不愿意出来做官,就亲自带着随从前去求见。
诚心求人才
魏文侯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着华丽的车子。随从们骑着骏马,举着鲜明的旌旗,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西河这个小地方,一直找到段干木的门前。魏文侯亲自叩门。
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车子驶向自己门前,赶紧跳过后墙躲避起来。
第二天早晨,魏文侯又来到西河把车子停在村边,下车步行到段干木的门前求见。段干木又躲起来不见。
魏文侯叹息:“此人真是不为名利的高士呀!”从此,整整一个月,魏文侯每天都亲自前往求见。乡下的老百姓都骂段干木端臭架子。
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这样诚心实意,很受感动,只好出来相见。魏文侯又请他一同乘车回都城共商国事。此后,魏文侯以客礼待段干木,以师事之。
四方贤士听说这件事,都前来投奔。魏文侯量才录用,贤士高人济济在朝。
秦国屡次想发兵打魏国,都畏惧魏文侯手下多贤人,不敢轻举妄动。
诚信守义,天下归心
魏文侯和贤人相处,最讲究信用。有一天暴雨骤降,魏文侯在宫中宴请群臣,时至中午,君臣酒兴未艾,暴雨还是下个不停。魏文侯问:“现在到了什么时间?”左右侍从回答:“已经到了中午!”魏文侯毫不迟疑地站起来,催促随从快去备马车,要出去打猎。
大臣们劝说:“天下着大雨,不能打猎,不要去空跑一趟!”
魏文侯说:“寡人已经和旁人约好,今天中午一块去打猎,他一定是在郊外等着我了,虽然雨天不能打猎,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说完,他就带着随从登上马车,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雨帘之中。
大臣们感慨道:“君王这样守信用,国家怎么能够治理不好呢?”
魏文侯以诚信得贤才,卜子夏、田子方之属,吴起、乐羊、西门豹之徒皆聚于魏。魏文侯还在丰收年份把粮食由国家平价买进,荒年时再平价卖给老百姓,实行这种办法之后,老百姓生活安定,努力发展生产,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一大强国。
任用贤相
一个国家的强盛,同其国君的贤明是分不开的。
礼贤下士
魏文侯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就是说,器重和尊敬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当时,魏国已经建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奴隶制的残余,这些东西严重阻碍着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为相国,经常同他商讨国家大事。李悝也积极地提出许多建议。
有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李悝没有回答,反问道:“主公,您看过去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魏文侯说:“看来弊病甚多,需要改革。”李悝点点头说:“这个制度不改,就不可能起用真正有才能的人,国家就治理不好。”原来,按照“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俸禄是代代相传的,父传子、子传孙,即使儿子没什么本领,没立什么功劳,照样继承父亲的封爵和俸禄,享受贵族的种种特权,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只因为不是贵族,就被这种制度卡住了,很难得到应有的地位。李悝把这个问题分析给魏文侯听,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问:“那么如何改革呢?”李悝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必须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什么人,是贵族还是平民,谁有本事有功劳,就给谁官做,给谁俸禄;按本事和功劳大小分派职位;有功的一定奖赏,有罪的适当处罚。对那些既无才能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采取断然措施,取消他们的俸禄,用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就会到魏国来了。”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国执行了。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加了新兴地主阶级参预政治的机会,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致力于经济改革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笔细账:一个5口之家的农民,种100亩地,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家的口粮以外,就剩不下什么了,如果遇到生病办丧事,或者国家增加苛捐杂税,日子就更难过了。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当时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只有600万亩。如果农民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3斗粮食;相反,就要减产3斗粮食。这样一增一减,全国就相差180万石粮食。所以,他建议实行“尽地力”的政策,就是积极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方法,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李悝还搜集整理了春秋末期以来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魏文侯很赞成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以后,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墨子阻止的战争
为了和平,墨子力劝公输般。
鲁班有关战争的发明
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般”同“班”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
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劝说鲁班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违背他的主张。(www.xing528.com)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
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晋见楚王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
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仍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与鲁班的较量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嫠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孙膑出山
杰出的军事奇才孙膑被师弟所害,但仍然创下丰功伟绩。
来自师弟的陷害
庞涓和孙膑两人都向鬼谷子学兵法,结为兄弟。后来,庞涓去魏国当了大将,他怕孙膑去别的国家不利于魏国,而且特别嫉妒孙膑的才能高于他,决定设计除掉孙膑。
庞涓先写信告诉孙膑,说魏国要请他为大将,把孙膑骗到魏国。到了魏国之后,庞涓却陷害孙膑私通齐国,把孙膑残忍地处以膑刑,即去掉双膝的盖骨,使孙膑成为一个不能走路的瘫子,让他等死。
孙膑知道中了庞涓的毒计,很难逃脱毒手,于是装疯以麻痹敌人。他忽而大哭,忽而大笑,精神恍惚,举止失常。庞涓开始不信孙膑会疯,命令把孙膑扔进猪圈,孙膑披头散发倒在地上,滚了一身粪污。有人给孙膑泥块,孙膑毫不犹豫。张口就吞。庞涓认为孙膑真的疯了,又见他行走不便,渐渐放松了警惕。后来,孙膑可以自由出入,爬到大街小巷上去。
齐国智赚孙膑
孙膑被处膑刑和得了疯癫病的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大臣田忌立刻去见齐威王,说:“孙膑本是齐国人,很有才干,如今在魏国遭到陷害,我们应该想法解救才是!”
齐威王问:“孙膑成了残废,又被逼疯,这可怎么办?”
田忌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代,精通兵法,即使残废,才学仍在。他的疯癫必是装的,说明他有死里逃生的大智,如果把他救出来辅佐大王,齐国一定强盛。”
齐威王连连点头,说:“那赶快发兵魏国,把孙膑抢回来!”
田忌说:“不可。庞涓已经认为孙膑是真疯,所以没有加害他的性命。如果派兵去抢,反而害了孙膑。”
齐王想了想,同田忌商定一个偷孙膑的计划。
齐国派了机智多谋的淳于髡和孟子的学生禽滑以拜访魏王的名义出使魏国。到了魏国都城,献上礼物,便在宾馆住了下来。淳于髡应酬礼仪,禽滑上街浏览,暗地查访孙膑的下落。
他看见孙膑蓬发垢面,在市井小巷装疯。于是,在一个夜晚,靠近了爬在井栏杆边上的孙膑。禽滑偷偷对孙膑说:“齐国派我们出使魏国,目的是救你。要想逃出火坑,须要如此如此。”
第二天凌晨,天色还没有放亮,齐国大使的车辆悄悄来到了那条小巷,匆匆把孙膑扶上车厢藏了起来,派了另外一个人穿上孙膑的破烂衣服趴在井边。这一切,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于是,孙膑被齐国使臣偷出了魏国。过了几天,庞涓不见了孙膑,还以为他掉进井里淹死了,也没有在意追查。
孙膑在齐国找到归宿
淳于髡带孙膑到了齐国,齐威王立即宴请孙膑,要封他为上卿。孙膑说:“我是残废之人,没有多大用处了。”齐王说:“我们千方百计偷你回国,就是因为你是一个贤才。你还是屈尊了吧!”孙膑见齐王诚心诚意,表示愿为齐王献出自己的一切。
孙膑上任以后,改革了齐国军队,加强了战斗能力。公元前242年,齐国出兵魏国,孙膑担任军师。在马陵道,齐魏交战,孙膑设计射死了庞涓,齐国于是声威大振。
商鞅变法
商鞅的个人经历是一个悲剧,但其功绩却让秦国事受无尽。
遍地求贤才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他的儿子渠梁即位。渠梁即秦孝公。他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继位时年方21岁。他看到东方国家,在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后,国力都加强了。特别是当时的齐威王、魏惠王,是当时七雄中力量最强大的两霸。
孝公在东方各国的影响下,为势所迫,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要使秦国很快地强盛起来,以恢复春秋时代秦穆公的霸业。于是,秦孝公广泛地收揽人才。他下了一道求贤的诏令。
这个求贤诏令的大意是说,过去在秦穆公之时,实行德政,加强武装力量,平定了晋国的内乱,东边国土直达黄河,西边征服了戎翟少数民族,开拓了上千里的大片国土,天子和诸侯都来祝贺,为后世开创了基业,好不荣耀!
只是到了厉公、躁公、简公和出子之世,由于内部扰乱,没有力量抵御外患,才把先君开辟的国土河西地方丢失了(被三晋中的魏国所夺),诸侯都瞧不起秦国,想到这里,感到脸上很不光彩,非常痛心。
如今要下决心光复穆公之业。在宾客和群臣中,如果有谁能出奇计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的官职,赏给他土地。
孝公一面下令求贤,一面又在国内赈济孤寡,募集战士,严明赏罚,设法使国富民强。
在异国他乡寻找机会
就在这时,有个叫做商鞅的人,从魏国来到秦国。这个人原是卫国的贵族子弟(所以又叫卫鞅),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曾受过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当他还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痤手下做小官时,公叔痤见他很有才能,在临死前,曾推荐给魏惠王,要惠王委之以国政,用他为相。并说,如果不用就把他杀掉,不能让卫鞅离开魏国。魏惠王还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因而没有用卫鞅。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正下令求贤,就到了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先住在孝公的亲信景监家里,并通过景监的关系得与秦孝公三次相见。头两次游说孝公要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秦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孝公生气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简直太迂腐了,我哪能用他呢!”景监告诉商鞅,孝公对他的谈话很不满意,商鞅要求再和孝公谈一次话。过了不久,孝公第三次接见商鞅。这次因为他前两次已经摸透了孝公的心里是迫切要求使秦国富强起来,不愿意慢慢顺着平常人的想法去实行王道。于是就大谈其富国图霸之术。这一下可把秦孝公的心给打动了。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越听越爱听,高兴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果然是好样的!”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于是秦孝公就决定要重用商鞅,准备实行变法图强。
立木求信
于是,商鞅开始推行新法。首先,他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并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10两金子。”不一会,很多人都围过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10两赏金?”还有的说:“这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总之,没有人相信是真事。商鞅等了一个时辰,没有一个人去扛木头。
商鞅知道,秦朝廷自始以来很少讲信义,老百姓还是不相信他的命令。他想了想,就把赏金提到50两。正在大伙议论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出来,走到商鞅面前,说:“我来试试。”商鞅点点头,那人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直奔北门。
商鞅立刻传出话来,赏金50两,一分也不能少。这件事,像疾风一样,立即传开去,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称赞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
商鞅知道,老百姓已经相信了他,这是他的命令起了作用。于是,他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力量强大了,农业发展了。
秦孝公见商鞅的改革措施成功了,更加重视他,信任他。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的组织,加强国家的权力,迁都咸阳等。第二次大规模的改革,引起上层社会激烈的反对。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王族的人不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了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孝公无法,只有依从了商鞅。商鞅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其他贵族、大臣都不敢反对和触犯新法了。
商鞅变法推行了10年,秦国越来越强盛。中原的诸侯国纷纷向秦国道贺,有的就与秦国交好,连周天子也打发使者送祭肉给秦国,封孝公为“方伯”。商鞅变法所以得以实施,与他当初立木为信有很大关系。
孙膑和庞涓斗智
当年的恩怨,终于可以有个了断。
庞涓获得赏识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那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被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话。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
孙膑与庞涓的交锋
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会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去做。果不出孙膑所料,庞涓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
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
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攻进魏国了。
庞涓中计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5万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2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3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向君主进谏,一向是很让人胆战心惊的事情,看邹忌如何做的。
弹曲的道理
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国力强盛。不过,到了齐威王时,他倚仗势力强大,一天到晚只是吃喝玩乐,不问国事。这时其他几国,如楚、鲁、晋等见齐王如此腐败、荒唐,接连向齐国进兵。齐国连吃败仗,齐王仍不闻不问,置边防急奏于不顾,照吃、照玩不误。曾鼎盛一时的齐国,就这样越来越衰弱了。
齐人邹忌善于弹琴,他心怀治国强兵之道,听说齐威王喜欢音乐,一天从家乡赶来求见齐王。
齐王听说求见者好弹琴,心里非常高兴,立即将邹忌请进宫。邹忌刚进宫,威王即刻叫他弹奏,可邹忌却把琴往旁边一推,并且口里还说着:“我一向重视研究弹琴的道理,至于弹不弹曲子,那就没什么了。”
威王不解地问:“这弹琴,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吗?那你就说说看。”
邹忌心想,齐王真没恼怒,这正好与他多交谈交谈。于是,邹忌就先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威王听得津津有味。邹忌讲得越是头头是道,威王越想听他弹曲,于是打断邹忌的话,说:“先生,您说得太好了,也说得太多了,您快给我弹一段听听吧!”
齐威王怎么也没有想到,邹忌不但没有立刻弹琴,反倒板起面孔,质问起威王来了:“大王,我是琴师,以弹琴为业,故整天琢磨弹琴的道理。可大王您,是一国之君,身居王位,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却不管国家大事,这跟我按着琴不弹有何不同?我有琴按着不弹,大王您很不高兴。同样道理,您掌大权却不治理国家,全国老百姓就高兴吗?难道您不怕全国老百姓反对吗?”
邹忌的话句句入理,说得威王心服口服。这番铿锵有力的话,与其说是规劝,不如说是警告吧!齐王身上已冒出冷汗,他连说:“对!对!我一定听先生的话。”当即将邹忌留下来,待如贵宾,并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治国安邦大事。在邹忌的劝说下,弃酒色歌舞而广招人才,考察官吏,操练兵马,发展生产,奖励耕织。这样,齐国又渐渐强盛起来了。
关于妻妾的感悟
国家又渐渐强盛起来,百姓安居,说奉承话的人也多了,齐王听了也乐滋滋的,整日飘飘然,对不同意见就有点听不进了。邹忌认为骄者必败,防患于未然,要提醒齐王必须把这毛病改掉。可如何与齐王说呢,他苦苦思索着。
一天,他要上朝,早早起来,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照了照。只见他若有所思地照着镜子,问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些?”妻子笑道说:“当然是您漂亮啦,城北徐公怎么比得上呢?”
邹忌身长八尺有余,身材匀称,相貌端庄,的确挺漂亮。但是,城北徐公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夸赞的话,有点怀疑,又去问侍妾:“你看看,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侍妾回答说:“徐公怎能跟您比呢?您比他漂亮多了!”过了一会儿,来了客人,邹忌又问客人,回答与前二者同。正在邹忌深深思索时,第二天,城北徐公来拜访。这时,邹忌把徐公仔仔细细,上上下下打量个够,又偷偷照照镜子,看看徐公,更觉自己比徐公差远了!心想,可这些人为什么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呢?晚上,他躺在床上继续思索这两天的事,终于恍然大悟。
第二天一大早,他穿戴好,就上朝见齐王去了。见到齐王,原原本本将这件事讲给齐王听。齐王听了先是哈哈大笑,后又不解地问邹忌:“他们为什么都说你比徐公漂亮呢?”邹忌接着说:“您想,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她怕我;客人说我美,是他们有求于我啊!”
威王听了,点着头说:“对啊,对别人的好话也得多想想。”邹忌机敏地接上话茬,稍严肃地说:“大王,您听的好话最多,受的蒙蔽也多呀。”威王听了有点不高兴,沉着脸说:“你这是何意?”邹忌却从从容容地说:“大王,您想,说我美的人都是为了讨好我才蒙蔽我。现在,齐国有广阔的土地,方圆有上千里,数百个城镇,数万百姓,直到宫中侍女、美妾、朝廷大臣,哪一个不偏爱大王、害怕大王呢?由此看来,大王受的蒙蔽不是比我深多了吗?”
威王开始听不进,经邹忌这么一说,他顿时醒悟。不由地说道:“知我者先生啊!你说得太好了!”于是,他向全国下了一道命令:“不管什么人,当面能指出我的缺点、错误的,受头等奖;用书面给我提意见的,受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的,传到我耳里,也给下等奖。”这道命令传出后,朝廷内外,提批评建议的,络绎不绝。几个月以后再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一年后,人们便觉得没的说了。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又加强了调查,严惩了颠倒是非,贪赃枉法的污吏。从此,齐国更强大了。
窃符救赵
智勇双全,朋友相助,才是成功的关键。
想要出手却又无从下手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嫠王派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国。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嫠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嫠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嫠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麓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朋友的锦囊妙计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赢。信陵君跟侯赢去告别。侯赢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赢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赢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了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赢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愣,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赢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用武力夺取军权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锺,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成功一战,名扬天下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龀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龀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黄金台
黄金台储藏的并非是黄金,而是为了招揽人才。
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之举,莫过于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他的这个作法,被后世之人历代传诵。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风,写道:“燕昭廷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314年,燕国的国君燕王哙让位给燕相子之,引起国内大乱。齐渭王乘机发兵灭亡了燕国。燕国的老百姓不甘心亡国,联合起来把齐国人赶走,又找到了燕太子职,立他为国君。这个国君,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继位时,燕国国内一片混乱,田地荒芜,房屋倒坍,到处是废墟。老百姓啼饥号寒,一派凄凉景象。燕昭王决心要复兴燕国,洗雪亡国之耻。他知道,治理国家千头万绪,最要紧的是要有众多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百废俱兴。
燕昭王寻思着如何招揽人才,食不甘味,睡不安寝,为了这件事焦虑得面容憔悴。
重金买马骨
当时,有个叫郭隗的人看透了燕昭王的心事,绘声绘色地给他讲了一个“重金买马骨”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君,想得到一匹千里马,悬赏1000两黄金,也没有得到。他就派一名亲信,带着1000两黄金到处去买千里马。那个亲信跑了好多地方,也没有买到。
有一天,这个亲信走在半路上,看到许多人围着一匹死马啧啧叹惜。他走上前去打听,得知这匹死马,原来是千里马。他想了想,灵机一动,立刻拿出500两黄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
这个亲信把马骨头带回去,恭恭敬敬地献给国君,还喜滋滋地念叨:“千里马来也!”国君看他带回来的是马骨头,还花了500两黄金,气得大骂:“你这个傻瓜,马骨头有什么用呢?还花去这么多金子!”
这个人振振有词地说:“大王息怒,天下人知道您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出重金收买,会认为您爱千里马心切,一定有人把千里马送上门来!”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那位国君就得到3匹千里马。
燕昭王听完故事,说:“寡人明白你的意思,可是广招贤人这个事,具体怎么办才好呢?”
郭隗站起身,深深地向燕昭王施礼之后,说:“臣下不才,请大王把我当作‘死马’供奉起来,活的‘千里马’一定会找上门来。”
四方豪杰乘风来
燕昭王按照郭隗出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亲自恭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每天,燕昭王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燕昭王还在易水河畔,修筑起一座高台,在台上举行庄重的接见仪式,接待各地前来投奔的贤人;台上放置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人的进见礼,因此,这个高台叫做“黄金台”。
这件事不胫而走,风传天下。各国有才能的人,络绎不绝地跑到燕国。如武将剧辛从赵国来,谋士邹衍从齐国来,屈庸从卫国来,乐毅从魏国来。真是“燕昭高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当时,燕国集聚了很多贤才。
燕昭王最重用乐毅,乐毅是被魏文侯重用为帅的乐羊的后代,是个军事家。他为燕国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后来,燕国又联合赵、韩、魏、秦等国一起讨伐齐国,乐毅当上五国联军的统帅,率领着各路大军,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几乎使齐国遭到灭亡,终于为燕国报仇雪恨。
燕昭王依靠得到的众多人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强国。
胡服骑射
不管是哪里的经验,只要对自己有益,就应该学习。
失败换来的教训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北部的中山国。但打到中山国的南境重镇房子(今河北高邑县东)时,就遭到中山国的顽强抵抗,难以深入了。赵国庞大的车兵部队被中山国车兵和锐卒打得节节败退。赵国的前沿重镇——鄙邑也失于中山国之手。
在赵国对中山国发起进攻时,燕国为报宿怨也乘机起兵,从中山国北部与燕境相接的那块缺口打了进去,一直攻到中人(今河北唐县)。但也被中山军打退。
房子之役后,赵武灵王带领随从北上伐郡,最北到达了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接着又西折至黄河,登上黄华山巅,纵览北方形势。赵武灵王从分析首战利弊中,认识到中山国不能轻取,要实现攻取中山国的夙愿,还得将赵军建设得比现在更加强大,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实行军事制度的改革。他的视线紧紧地追踪着山下一股股剽悍的北方部族的游骑,一个念头涌上心来:假如打破传统的车战编制,将几十万赵军训练得像眼底的游牧骑兵这样,打起仗来如风驰电掣般地奔袭敌人,那近取中山,远开胡地,不就易如反掌了么!但要学胡骑,必得胡服。
华夏士兵袍长袖大,身裹重甲,系扎繁琐,单骑作战很不方便。
而胡人穿着紧身的短衣、长裤,外套轻甲,就极便于单骑,弯弓射箭甚是利索。想到这里,赵武灵王赶紧将大臣楼缓召至近前,将自己的这一想法告诉了他。楼缓当即表示赞同,但左右随行的大臣却一致反对。返回国都后,赵王又向贤臣肥义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并征求他的意见:“我若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人们一定要议论我,怎么办?”肥义听后鼓励赵王说:“办任何事不能持疑虑畏难的态度,不然就一事无成。相传帝舜曾向有苗氏部落学习南国舞蹈,大禹治水路经‘裸国’,也入乡随俗,袒露着上身。因此,移风易俗也不是不可能的。”肥义的一番言辞,坚定了赵王的决心,他当即穿上胡服发誓道:“我再也不犹豫了,就让举世皆笑我谵妄。胡地、中山必归我手!”接着,就派臣下王蝶转告自己的叔父公子成说:“我已改穿胡服了,准备明早即以这身装束面见群臣,在这件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上,您应听从我的,请叔父也改穿胡服吧,如果您不愿服从,那么,我的这项改革就很难推行下去了。”
赵王的劝说遭到了公子成的拒绝。公子成告诉来者说“胡服骑射是。‘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其后果是被中原诸国摒出华夏之外,视为戎狄之邦。”公子成的反对,正是赵王预料中的。
于是他决定亲自登门说服公子成。赵王对公子成说:“服装是为了便用,礼是为了便事,地方不同,服装礼仪也就不同。我们赵国东边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为邻,但却没有‘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我们西与楼烦、秦、韩相连,可是却没有‘骑射之备’。
往日中山倚仗齐势,侵占我们的国土,先王感到耻辱,抱恨而终。今天胡服骑射,就是要报仇雪耻,可是叔父却为了顺从习俗,而悖逆先君简子、襄子的意愿。这既对不起列祖列宗,也辜负了我对您的一番厚望。”
公子成听毕,连声称罪,诚恳地接受了赵武灵王赐予的胡服。第二天,赵武灵王、公子成、肥义、楼缓、王缲等都穿着胡服上朝。
百官见状,也纷纷改穿胡服。赵武灵王见“胡服”在朝廷得到了推行,便向全国下达了“胡服令”。
力排众议
但“胡服令”在推行中仍遇到了很大阻力。原来,王族赵文、赵造、赵俊和大臣周绍反对胡服。他们说:“衣服有常,礼之制也”,“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赵武灵王针锋相对地驳斥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昏聩的君王不变易先王之礼,照样免不了灭亡,而贤明的君主,不沿袭前代也能成就王业”。赵文等人也被赵王说服了。最后还剩下一个王族公子赵燕反对胡服,赵王断然下令说:“如你不立即改换胡服,我将对你处以极刑以利法令推行。”赵燕吓坏了,也慌忙找来胡服穿上。就在赵王与一些顽固分子争辩的时候,赵国上下普遍改穿了胡服。
在胡服的基础上,赵王广泛地招募骑射之士和训练现有的士兵掌握骑射之术。不到一年,赵国就建成了一支人数众多、兵力强盛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取代了赵国过去的车兵的地位,成为赵军的主力。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率这支新建的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取了中山国的宁葭(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这里离中山国都灵寿仅有咫尺之隔(灵寿在宁葭西北),灵寿与宁葭之间横亘着滹沱水。
赵王估计强攻灵寿不利,便主动西折,然后北进千里,大破林胡和楼烦部落,兵锋直抵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黄河北岸),林胡王献马乞和。在赵国骑兵的打击下,林胡、楼烦开始了大规模北迁,其中留下来的一部分就归属于赵了。赵武灵王在新辟土地上建立了云中、雁门两郡,在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专设了“骑邑”,用来训练骑兵。这时有个叫牛赞的大臣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武灵王反驳牛赞说:“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令重甲修兵不可以腧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坚持了集训骑兵,建立大规模的训练基地。为了巩固北疆,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还“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命将军、大夫、适子、代吏皆貂服”,进一步推广胡服骑射。
赵王归国后,即派楼缓到秦,仇液到韩,王贲到楚,富丁到魏,赵爵到齐。这种同时间一国使者兼程并出,分别游说争取各国的外交举措,即使在纵横捭阖、瞬息万变的战国政治舞台上也是罕见的。与此同时,赵王还委派代相赵固专门负责联络和训练胡兵。另外,赵国对周边的军事戒备也相当严密。一部分骑兵被抽调到戒备“燕、三胡、秦、韩”的前线。在黄河和漳水两岸训练出的水军,也严密地守卫着“河、薄洛之水”,以备齐患。经过这番部署,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将士第二次进攻中山国。
数月收复七十城
数月之间,收复城池七十多座,的确是千古奇事。
英雄横空出世
齐国北邻的燕国,曾受过齐国欺负,决心报仇。齐王自从将孟尝君逐出京城,命其回封地薛以后,他一心想称霸,于是更加骄横,由此,列国诸侯大多对他不满。
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络了几个诸侯国,其中有秦国、韩国、越国、魏国,由大将乐毅率领,浩浩荡荡杀向齐国。不足半年时间,这五国兵马,已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时,齐国只剩下菖城(今山东菖县)、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一带)两个地方。
就在国家危亡之际,齐国即墨城里有个大将,名叫田单,他整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在守城大夫阵亡以后,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守城统帅。田单不仅有勇有谋,而且与士兵同战斗,还把他本族人和自己亲属都编在队伍里,因此,即墨人非常敬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
乐毅围困即墨达3年之久,也未拿下。乐毅威望高,有人妒忌他,说他的坏话。但燕昭王不信,还派人去慰问。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索性封乐毅为齐王,但乐毅不肯接受。这样,乐毅的威信更高了。
挑拨离间
两年以后,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惠王。这时,即墨仍未拿下。田单听到燕惠王即位,灵机一动,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便暗中派人到燕国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讨先王的好,当时没接受封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便高兴了,他要留在齐国做王了。如果燕国换个大将,即墨和菖城早就攻下来了”。
燕惠王听了传言,很不高兴,又因早与乐毅有点矛盾,就决定另派大将骑劫到齐国代替乐毅。乐毅本来是赵国人,就投奔赵国去了。
乐毅被撤换,燕军将士人心浮动,都不服气。骑劫到了齐国后,未做周密的调查了解,下令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这时,城里的田单,早已把决战的方案准备好了。
过了不多久,燕国兵营里就听到附近老百姓议论纷纷。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太好了,捉了齐国人还好好对待,城里的人当然就不用担什么心,用不着怕。要是燕国人把捉到的俘虏的鼻子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吗?”也有的说:“我们的祖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刨起坟来,那将如何是好?还是劝田单不要打了,投降也罢!”没想到燕国新派的这个大将军骑劫,听到老百姓的这些议论,就真的动起手来。他派人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士兵把齐国城外的坟都刨了。即墨城里的人听到燕国军队这些残暴的行为,都气愤填膺,他们在城上亲眼见到燕国的士兵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齐国将士,纷纷向田单求战,要与燕国人拼个死活,报仇雪耻。
决战时刻的来临
田单认为决战时机已到,他又派人装作即墨的富翁,暗地里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哀求他们说:“城里的粮食已吃完了,人心慌乱,不出几天就要投降。我们请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保全我们的家小。”骑劫听了很高兴,竟然信以为真,满口答应。
这样,燕军只等着即墨人开城出来投降。城里的齐国人,个个斗志昂扬,人人积极准备参战。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叫人把这些牛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床被子、上面画着红呀、绿呀的稀奇古怪的图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草。田单见牛阵准备好了,又挑选了5000名“敢死队”,人人拿着大刀长矛,个个义愤填膺。
一切准备停当,一天午夜,田单一声令下,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着了火。牛尾巴一着火,一千多头牛被烧得哞哞直叫,朝城外狂奔。着火的牛群直冲向燕国兵营。齐军的5000名“敢死队”,手执兵器,紧跟着牛队,向燕军兵营冲杀过去。
城里的齐国百姓,一起来到城头,为齐军助威。有的敲着铜壶,有的打着铜盆,个个劲头十足。
霎时,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角声、铜器敲打声,惊醒了燕国人的酣梦。他们睡眼朦胧,只见火光耀眼,上千头脑袋上长着大刀的怪兽向他们冲过来。燕国大多数士兵被吓得魂不附体,个个犹如一团泥,何谈抵抗?
一时间,牛头上捆的尖刀扎死的人,那5000名敢死队手起刀落砍杀的人,火牛狂奔踩死的人,燕国军队自己乱窜撞伤踏死的人,不计其数。
燕将骑劫惊醒后,坐上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但未能冲出去。最终被齐兵所杀。
齐军在田单的指挥下,乘胜直追,进行大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了,纷纷夺回燕军占领的城池。田单的军队,一往无前,只几个月功夫,在全国将士、百姓的配合下,就将被燕等五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全部收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单的火牛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生活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
生活中的启示
各诸侯国都想不断扩充自己的疆域,增强实力,因此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劳民伤财,往往两败俱伤。一些头脑清醒的大臣,对侵略性的战争,持否定的态度,或直言相谏,或巧妙隐喻,以此制止危害巨大的战争。一次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想到这个计划一定会有不少大臣反对,于是在朝廷上严肃地对群臣说:“谁要对我攻打楚国有意见,我就让他去死!”群臣都了解吴王的脾气,他说到做到。虽然不少大臣都知这次攻打楚国对吴国很不利,但一想到劝谏不成反遭杀身之祸,于是皆缄默不语。
吴王在积极准备打仗,群臣心急如焚。吴王的一名叫少孺子的近侍看到这情形,心里也异常着急。想前去直言劝谏吴王不要伐楚,但又怕劝不成。伐楚的时间越来越迫近。少孺子整天蹙眉深思。然而,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
一天早朝,吴王发现他的侍臣少孺子浑身都湿漉漉的,心里挺奇怪,便问他:“早上你干什么去了,怎么弄得全身上下都湿了呢?”少孺子赶紧回答说:“我早早起来,带了弹弓,在后花园散步闲逛,想打只鸟什么的。我走着走着,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吴王插话说:“什么事让你不能忘怀,说说听。”少孺子接着说:“我看见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可这蝉怎么知道,有一只螳螂这时正在下边悄悄地向上爬,紧紧地盯着它,想作为一顿美餐呢!再细看那螳螂,屈着身子,张伸着足爪,一步一步接近了蝉。可是,螳螂又怎么知道,这时正有一只黄雀隐藏在离它不远的一根树枝上,两眼死死盯着螳螂,准备振翅飞起啄那专心专意向前爬的螳螂!黄雀呢,伸着脖子心想那螳螂一定跑不了了,也来顿美餐。可黄雀哪里会想到,这时有人正用弹弓瞄准它,它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哎,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思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啊!大王,您看,这事多么精彩,这场面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呀!我站的时间长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臣子的苦心
吴王一边听,一边思索,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幡然警醒,这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苦心。吴王哈哈大笑着,一手指着少孺子,说:“你这个聪明鬼,小滑头,竟把我说活了,攻打楚国的事就停了吧。”满朝文武大臣,奔走相告,吴王在朝廷上又正式宣布:“伐楚的计划作罢。”
完璧归赵
一段千古佳话,赞叹的是智谋与勇气。
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智斗秦王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瑕疵,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完璧归赵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十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15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国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15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将相和
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共同保护好国家。
渑池之会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5000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弹奏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台上把缶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祝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将相失和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真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让蔺相如的门客很气愤,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乘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忍让点儿。”
负荆请罪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南辕北辙
用故事讲道理是古今中外有智慧的人说服别人的最好方法。
给君主讲故事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一心想称霸。到了魏安嫠王时,他急于建立霸业,于是他首先想攻打北方的赵国京都邯郸(现在河北省邯郸市),以此扩充疆域,树立霸主的威望。魏王如此计划之后,就让群臣百姓做好打仗的准备,攻打赵国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此时的魏国虽然在经济、军事上都较有实力,但要远征作战,这是于国于民都不利的事。魏国的要臣季梁,因公外出,行至途中,听到了魏王决定要攻伐赵国的事,很吃惊。他急忙转身返回宫廷,没有来得及回家穿朝服,就拜见魏王。
他急步到了宫廷,魏王很奇怪,季梁怎么如此狼狈模样,没等季梁开口,魏王就问他:“你有什么急事吗?难道出了什么大事?”季梁没有从正面回答魏王,他严肃地说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怪人,他做的怪事我从未听说过,特来禀报大王,请求大王指教。”
魏王听了挺感兴趣,他催促季梁说:“快说,你看见了什么怪事?快讲给我听。”季梁仍很严肃地说:“我外出办事,走在半路,看见一个人在大路上急急赶路,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到楚国去。可楚国在南边啊,他却往北走。我见他走的方向不对,便大声地对他说‘到楚国应往南走,你怎么往北去呢?’他却回答说:‘那不要紧,我的马是上等的马呀。有这样的好马,还担心到不了楚国吗?’听了他这样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大声地告诉他:‘即使你的马是上等的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却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那是枉费力气呀!’那人听了我的话,仍不觉悟,反而还对我说:‘我的马好,路费也多。如此的好条件,还发愁到不了楚国吗?’我见他如此糊涂,很是奇怪,感到惊讶,有些气愤地拦住他的去路,大声喊道:‘你的费用多也不管用,这条路并不通向楚国!’那人又指着给他驾车的人,有点故意炫耀地又对我说:‘您看看,我的这个驾车人也是一等的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发愁到不了楚国。’说完这话,他高声命令那驭手扬鞭催马,仍然朝北边方向奔驰而去。”
告诉君主其中的道理
魏王听罢这个故事,不禁笑道:“这个赶路人也太糊涂了!世上哪有如此愚蠢的人,他该朝南走才是楚国的方向啊!”大臣季梁听了这话,觉得魏王还没有明白他讲这件事的目的,心里仍很沉重。于是他严肃而又恳切地说:“大王说得对。那个赶路人方向错了,他的马越好,路费越多,驾车人技术越高,他离楚国就越远。大王您认为是这样吧?现在,您想成为霸主,取信于天下,可您想依赖国家大,兵强马壮,去攻占别国来扩充领土,以此提高威望。我以为,您越是这样做,离您想成就大业的实际愿望就越远!这就像那个赶路人啊。我说的若不对,请大王恕罪。”魏王听了,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远交近攻
一个出色的谋士,其功劳不在浴血沙场而在运筹帷幄。
将人才打到别人的手里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有心侵占赵国土地的秦国还真的不敢出兵。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
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款是张禄,说有要紧的事求见。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
范雎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就为了这件事,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
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而后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
那时候,正好秦国有个使者到魏国去,范雎偷偷地去见使者。使者就把他带到秦国。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
故意口出狂言
到那天,范雎上离宫去,在宫内的半路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
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当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聊,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打发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恩怨的了结
范雎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
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你现在在干什么?”
范雎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雎,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雎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范雎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
范雎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同我一块儿来的范雎,怎么还不出来?”
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雎,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雎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孟尝君食客三千
广纳贤士,让众人帮助自己,才能得到成功。
混饭吃的闲人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他使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是硬手段,对齐国他用的是软手段。他听说齐国最有势力的大臣是孟尝君,就邀请孟尝君到咸阳来,说是要拜他为丞相。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名叫田文。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做门客,也叫做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鸡鸣狗盗的用处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富,找到了内库,把银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银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孟尝君得到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茶淡饭了。
来了一个怪人
有个名叫冯谖的老头子,穷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
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
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谖当作下等门客对待。过了几天,冯靠着柱子敲敲他的剑哼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
管事的报告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一般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谖又敲打他的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
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对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门客一样对待。”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在唱歌了,说什么没有钱养家呢。”
孟尝君问了一下,知道冯谖家里有个老娘,就派人给他老娘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谖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膝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的巨大耗费。
购买情义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城去收债。冯谖临走的时候,向孟尝君告别,问:“回来的时候,要买点什么东西来?”
孟尝君说:“你瞧着办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拢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
老百姓正在发愁还不出这些债,冯谖却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决定:还不出债的,一概免了。老百姓听了将信将疑,冯谖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冯谖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谖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越来越大。秦昭襄王听到齐国重用孟尝君,很担心,暗中打发人到齐国去散播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眼看就要当上齐王了。齐渭王听信这些话,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他的地位,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这时候,三千多门客大都散了,只有冯谖跟着他,替他驾车上薛城。当他的车马离薛城还差一百里的时候,只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都来迎接。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触。对冯谖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才看到。”
孟母择邻
孟母择邻是我国老幼皆知的历史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普通人家的圣人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邹国(即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一带)人。孟子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此后,仅靠母亲艰难地抚养他。
孟子之所以学有所成,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孟母严格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孔子和他的思想,即孔孟之道,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他开办私学,向弟子讲授儒家的学说,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后,将儒家的理论作为封建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延续了几千年。这样一代大家,并非出在名门望族,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培养出来的。
第一次搬家
孟家附近有一片松林,松林旁边有一块墓地,只要谁家死了人,送葬的就从他家门口过。那时候,谁家死了人,都要办丧事,尤其大户人家,出殡、送葬非常热闹。队伍老长。送葬人的啼哭声和吹鼓手乐队的吹吹打打声混在一起,往往招来许多观看的人,其中小孩子最多。
小孟轲和小伙伴们看了以后,常模仿出殡、送葬,做游戏,也挖坑,埋假死人,堆土堆,之后,大家一起跪在土堆前哭哭啼啼。有的装成吹鼓手,拾个小木棍也学那吹吹打打的样子,他们玩个痛快,场面好不热闹。
孩子们经常做埋葬死人的游戏,被孟母知道了,她很生气。
一天小孟轲刚回家,孟母将他叫到屋内,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你记住,咱们家的祖先,是鲁国的富贵人家,后来衰落了,才搬迁到邹国来。你父亲是读书人,很有学识,可惜死得早。现在,我们家境贫寒,才住到这城外的荒野之地。你要好好读书才能对得起祖先啊!”为给孩子找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决定改变环境,不久把家迁到了城里。
第二次搬家
从此,小孟轲天天在家里认真读书,也没有伙伴来找他。可是,没有多久,小孟轲就坐不住了,总想到外边去看看。一天,孟母不在家,他偷偷跑到外边,一看,好热闹。因为,这个新家位居闹市,摊主的叫卖声,附近还有打铁匠。终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人来人往。不久,小孟轲又结识了新的一群小伙伴。他们在一起玩耍,有时玩得高兴忘记回家吃饭。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有的模仿卖东西,高声叫卖,还有的当顾客。也真有趣。
小孟轲与伙伴一起尽情玩耍,常常忘记学习,孟母很生气。孟母想:住在这闹市,对孩子学习影响太大。于是,她历尽艰辛,又搬了一次家。
第三次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学宫的对面去了。这里经常听到学宫里传出的琅琅的读书声。小孟轲也常常在墙外听那读书声,不由地跟着诵读。时间久了,小孟轲的心安定下来了,喜欢读书了。有时坐在家中一读就是一整天。孟母也很高兴。
孟轲小时很聪明,对诵读过的全能熟记。。别人做什么只要他见过的,就能模仿去做。例如,他常常到学宫门前往里面张望,看那里的孩子们怎样读书,怎样跟老师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代传下来的关于祭祀、朝拜方面的礼仪。这是当时官学规定的必学内容。
孟轲看见学生们跟老师学习周礼时的低头、弯腰、抱拳等的动作很好奇,回家自己就学着做,孟母见了,又以为是玩耍,心里有点不高兴。一问,才知这是在学作周礼。这下可使孟母高兴极了。不多久,孟母就求人将儿子送进学宫。让儿子开始系统地接受封建礼仪的教育。开始学习“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礼节、音乐、射箭、驾车、汉字、算术)。孟轲学习努力勤奋,常常下学回家接着学习,他进步很快。
总之,孟母为教育好幼小的儿子,不仅严格要求,而且为孩子学习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不畏劳苦,曾三次搬迁,让儿子安心学习。孟轲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因此,后世人们就以“孟母择邻”来表示慈母严格要求子女,教子有方。
纸上谈兵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否则就成了笑话。
误听谣言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龅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个(今山西高乎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龅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龅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龅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龅,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吧。”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20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全军覆没
赵括统率着40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25000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5000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40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毛遂自荐
在关键的时候,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
组织谈判团
公元前259年,赵国在长平遭到惨败,40万大军全部覆没。秦国乘胜追击,赵国已无力量抵抗。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要平原君向楚国求救。
平原君想到自己的国都——邯郸十分危急,他决心亲自到楚国与楚王商谈联合抗秦的事。他打算带20名文武全才与他同行。于是在3000门客中挑选这20人。挑来挑去,只选中19个。
他正在为此事着急,有个门客,自我举荐说:“我能否算个数呢?”平原君抬头一看,并不熟悉,有点吃惊地说:“先生叫什么名字?来到我门下多长时间了?”
那个门客高声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3年了。”平原君听了直摇头,说:“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很快就冒出来了。先生来到我这儿已3年了,可我没听说你有什么本领啊。”
毛遂是个有智谋有胆略的人,在平原君家里呆了3年,一直默默无闻。他的才能始终无机会表现出来,因此平原君不认识他。这次平原君挑选20名文武双全的人去楚国谈判,毛遂认为是个好机会。因此,当平原君挑选到19人时,他果断地站出来自荐。
当他听到平原君怀疑他才能的问话时,他从容不迫而又无可辩驳地回答说:“几年来,我从来就没有能像锥子那样放进您的袋里呀,要是早就放进您的袋里,我敢说,不只是尖头露出来,整个锥子就会像禾穗一样挺出来。”
平原君觉得毛遂的话不无道理,再说缺的一个人也还没找出来呢。于是,平原君点头同意了。他心里很佩服毛遂的胆量和口才。
已挑出来的那19个门客,一边听一边交头接耳。有的还用轻蔑的眼光看他。平原君带着挑出的20人出发到楚国。一路上,大家交谈着。开始有人还在轻视毛遂,说他说大话。但谈着谈着,发觉他不是一个乎庸之辈。
胆气过人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就跟楚王商谈出兵助赵的事。可是谈了半天,没有一点动静。他的随员们个个心急如焚,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但是,他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谁也没什么办法。这时有人想起毛遂在赵国时说的大话,便怂恿他上台,对他说:“毛先生,这回看你的啦!”
毛遂想到自己的国家正处在危急之中,加上其他人的鼓励,他不慌不忙,手按着宝剑,大步登上台,对着平原君高声说:“楚国与赵国联合抗秦,三言两语就可决定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太阳当头了,还不见效果?”
楚王见毛遂没有命令擅自走上台来,心中不快,又听到这番话,很生气。于是,怒气冲冲地问平原君:“这是什么入?”平原君答道:“是我的门下食客。”楚王一听毛遂是个地位低微的人,便大声呵斥:“我跟你主人商量国家大事,你上来干什么?还不赶快下去!”
毛遂毫不畏惧,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跨前一步,对楚王说:“你之所以敢当众呵斥我,是凭着楚国的强大。可现在,你我之间只相距十步,楚国纵然人多势众,你也靠不上了。现在,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说话时,他手按宝剑,正气凛然。
这时的楚王被吓呆了。哆哆嗦嗦地说:“您有什么高见呢?”毛遂继续说:“堂堂的楚国,方圆五千里,士卒百万,应该做霸主。可是,在秦国面前,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领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战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再战,就烧掉了你们的坟墓,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也感到羞愧。可是你这个国君竟若无其事,不想报仇。说实在话,楚赵联合抗秦,并非单单为了我们赵国,重要的是为了你们楚国。”
毛遂这一席话,理直气壮,铿锵有力,也真像一把锋利的锥子一样,句句刺痛楚王的心。说得楚王频频点头,红着脸,连声说:“说得对,说得对。”
毛遂紧接着又说:“那么,我们合纵的事就这样定了?”
楚王点着头。
楚王和平原君当场结盟订约。不久,赵国在楚国和魏国的帮助下,解了围。
事后,平原君感慨地对人说:“我发现的人才也算不少了,但竟看错了毛先生。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随意评价人了。”
吕不韦下赌注
人生的分水处,往往就在于一个机遇。
散尽千金
吕不韦,他出生于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做生意,是一个大商人,又在各国间往来经商。他在赵国邯郸时,遇见了异人。
异人,后来叫子楚,是秦昭王太子安国君的庶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作为人质住在邯郸,由于秦国屡次攻赵,赵国对待异人就很不好,异人在赵国很苦恼。吕不韦见到他,知道他的情况后,说是“此奇货可居”。吕不韦回去问他父亲:“耕田的利有几倍?”他父亲说:“十倍。”他又问:“商贾的利有几倍?”他父亲说“百倍。”他又问:“如果立一个国王,利有几倍?”他父亲说:“那无数倍。”
吕不韦设法结交异人,他和异人关系很密切。他对异人说:“现在秦王老了,太子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只有华阳夫人能够立太子。你们兄弟有二十多人,你排在中间,又不得宠,还长期在赵国作人质。以后安国君继王位,你是没有希望争作太子的。”异人沮丧地说:“这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说:“我家里虽穷,我想办法弄千金为你去秦国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太子。”异人很恭敬地对吕不韦说:“如果能够这样,我愿意和你共有秦国。”
吕不韦送给异人五百金,要他用于结交宾客。自己又用五百金买了珍奇宝物去秦国,到了咸阳以后,他求见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请她把珍奇宝物献给华阳夫人。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姐姐传话给华阳夫人说:“异人贤智,结交天下的宾客,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听说很高兴。吕不韦又通过华阳夫人姐姐对华阳夫人说:“我听说,凡是以美色得人欢喜的,到了年纪大了也就得不到欢喜了。今天夫人甚得太子的宠爱而没有儿子,应该在诸子中选择一个贤孝的立为夫人的嫡子,以后夫人立的儿子继王位,夫人就不会失势。现在异人对夫人很贤孝,他自己知道排行在中,不能继承王位。如果夫人现在立他为嫡子,那就是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夫人终身都能得宠于秦国了。”这番话很能打动华阳夫人的心。于是华阳夫人哭泣着对安国君说:“我有幸得到宠爱,不幸没有儿子,我看异人最贤,愿立他为嫡子,我以后也就有依靠了。”安国君答应了,还和华阳夫人刻玉符立约。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异人送去很多钱物,请吕不韦作异人老师,异人的名声在诸侯国也就盛传开来。
把自己的女人让给别人
据说吕不韦府上有一个歌妓,名叫赵姬,十分美貌,且能歌善舞,很得吕不韦的欢喜,他知道赵姬怀孕了。他想:“我要是把赵姬献给异人,如果生一个男孩,是我的亲生儿,继承王位,就是吕氏的后代。也不枉我倾家荡产下这个赌注。”
吕不韦请异人喝酒,席间让赵姬歌舞作乐,命赵姬向异人敬酒,异人神魂颠倒。酒席散后异人请求吕不韦送赵姬为妻,吕不韦假装发脾气,异人苦苦哀求,吕不韦乐得作个人情说:“你这样喜欢她,我也只能割爱相送了。”异人一再感谢。赵姬果然生下一男孩,名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公元前257年,秦攻邯郸,赵王想杀异人。吕不韦对异人说:“现在情况紧急,不如赶快逃回秦国。”异人妻赵氏是赵国的富豪之家,赵氏母子藏在赵家得免于难。
异人和吕不韦用黄金六百斤买通守城的官兵逃出了邯郸。
异人回到咸阳,在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之前,吕不韦对异人说:“华阳夫人是楚女,你既是她的儿子,应穿楚国服装去见,表示依恋的情意。”异人依吕不韦的话,穿楚服拜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夫人大喜说:“我是楚人,你是我儿子,穿了楚服,我很高兴。”安国君说:“吾儿可改名子楚。”异人拜谢,从此又叫子楚。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死,太子安国君继位,即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送子楚夫人赵氏和儿子回秦国。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华阳夫人被尊为枷太后,子楚亲生母夏姬尊为夏太后,以吕不韦为相国,封为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氏有家僮万人。
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密谋暗杀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去向他求和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义士自刎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酋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年龄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地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直接见荆轲。
图穷匕现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为什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泰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追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去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嗡”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已经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被武士们杀了。
盟津观兵
兵强马壮,已经敲响殷商灭亡的丧钟。
伐殷前的准备
周文王去世后,由太子发即王位。他就是周武王。武王即位,首先加强辅佐力量。他对姜太公十分尊重,仍任以太师的官,他的名字叫尚,与父亲有深交,年龄也差不多,因此武王特别给太公加了一个尊号,叫“师尚父”。除了师尚父继续辅佐外,武王还起用亲弟周公、同姓亲属召公、毕公等,委以重要的职务,经常在武王身边出谋划策。
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把推翻殷朝的大业进行到底,武王即位后不改元,仍用文王受命的纪年。于是,武王即位后的第一年,即为八年。武王又把国都从津水西岸的丰邑迁到津水东岸的镐邑,称为“镐京”。这样,从周都出发攻伐殷朝的交通更加方便了。
“军事演习”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武王觉得周国的军事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他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举行一次“观兵”,就是“军事演习”。观兵以前,武王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天神和祖先保佑这次观兵的成功。接着,就率领大臣和军队,沿着渭水和黄河南岸的大道向东进发,不久到达黄河的一个渡口孟津(现今的河南孟津县东北)。
这次观兵,武王特地做了一个木制的文王灵牌,称为“木主”,载在军队中间的一辆战车上。这样,就仿佛是文王在率军出征。武王自称“太子发”,他在军中宣告:“这次是奉文王之命而出师征伐,我不敢自己专断独行。”仗着文王的威信,武王的胆子好像壮实了许多。他向司马、司徒、司空,还有许多受符节的有司发布命令说:“全体肃静,听我宣布军中的纪律。我不明事理,全靠先祖的有德之臣,我才得以受先王的功德而继承其位。现在举行‘军事演习’,大家要认真对待,就像真的上战场和敌人拼杀一样。特订立赏罚制度:勇往直前者有赏,畏缩不前者受罚,以保证这次演习的成功。”说完,命令军队发起进攻。
指挥鼓动,个个奋勇
师尚父站在黄河渡口,左手拿一把大斧钺,右手拿着一面用牦牛尾做装饰的大旗,向众军士高呼:“有九个头的怪水兽苍兕在指挥着你们大家,与你们一起乘船划桨。哪一个不努力向前,掉在后面的要被斩首!”众军士奋力划桨,一艘艘船向对岸飞快驶去,在河中掀起了大浪。武王也乘着船,与众军士一起渡河。船到河中间,突然有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舱中。武王俯身拾起白鱼,对大家说:“殷人崇尚白色。这条白鱼跳入船中被我们捉住,这是殷朝快要灭亡的征兆!”众军士听后劲头更足,个个奋勇划桨。不一会,渡船全部抵达北岸。
渡河刚结束,忽然有一颗火星从天上掉下来,落到武王所住的屋上,仿佛祝贺这次演习的胜利。这颗火星又很快变为一只赤色的乌鸦,在天空盘旋几圈,鸣叫而去。据说,乌鸦是一种孝鸟,而周国崇尚赤色。因为武王孝顺父亲,载着文王的木主举行“军事演习”,故有赤鸟的出现。
揭开伐纣的序幕
正当周军渡河完毕、庆祝演习成功的时候,忽然从孟津渡口的四面八方传来鼎沸的人声。原来,各诸侯国闻讯周武王来孟津举行“军事演习”,作伐纣的准备,大家都兴高采烈,纷纷响应,组织了军队前来助威。不约而同来孟津的诸侯竟有八百之多。武王见有这么多诸侯前来支援伐纣,情绪激动。他和诸侯们订立盟约,立誓在伐纣的战争中互相合作,集体行动。众诸侯群情振奋,欢声雷动。由于八百诸侯的联盟是在孟津形成的,大家便提议把孟津这个地名改成“盟津”。
在气氛热烈的盟会上,众诸侯都说:“现在就可以伐纣了。”武王认为,殷朝毕竟是一个大国,还有强大的实力,而且内部还有箕子、微子、王子比干等贤臣,不可轻举妄动。况且,这次军事行动出发前只定为演习,没有作好直攻殷都朝歌的准备,所以就对众诸侯说:“现在大规模伐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大家暂且回去,分头积聚力量。时机一到,就可以一举把纣歼灭了。”经过武王说服,众诸侯才罢师归还。
周武王盟津观兵,虽然没有直接攻入商都,但它是一次成功的军事演习,它使周军熟悉了地形、试验了进攻能力、训练了作战本领,又起到了宣传动员、联合各地诸侯的作用。它是武王伐纣的一个序幕。
收回逐客令
作为君主,什么都可以失去,唯独不能失去人才。
一纸逐客令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况的学生,才华出众。他于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投奔到吕不韦的门下,当了门客。后来,经吕不韦向秦王推荐,被拜为客卿。吕不韦因为嫪毐谋反受到牵连,免相、自杀。之后,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来到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渠,灌溉农田。其用意是使秦国因兴修水利而占用民工,无力东征。郑国的阴谋被秦发觉,秦宗室贵戚都主张驱逐所有的客卿。于是,秦王政便下逐客令,限所有的客卿在三天内离开秦国,谁要敢收留别国之人,定要治罪。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三天的期限很快就要到了。李斯一直沉浸在悲愤交集之中。
他想到,秦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是自己能够实现政治抱负,施展才能的地方,难道这一纸逐客令就将自己的一切都结束了吗?他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被人赶走。
他想到,几十年来,天下的贤人,一批又一批地来到咸阳,为秦国效力,才使秦国强大起来,如今外来的贤才竟要被忘恩负义地赶走!怎样才能挽回这种局势呢?
《谏逐客书》
李斯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他在离开咸阳后的一天晚上,临灯伏案,奋笔疾书,整整写了一个通宵,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他把这份书信交给驿使,说是有机密的事情报告秦王。李斯预计着,当秦王政收到这封信时,他已经离开秦国,不会丧命在秦王的暴怒之中。
驿使一路顺利,很快就把这份书信转交上去。秦王政是个勤奋的人,处理军机要件从不过夜。
他习惯在晚上独自思忖,让夜的宁静、清凉,驱赶白天的喧嚣、烦躁,冷静地处理国事。他接到李斯的信,伴着明灯细细地读下去。上面写道:
“听说很多大臣支持大王‘逐客’,我认为这是一个大过错。从前,秦穆公求贤,从西边得到由余,从东边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迎来丕豹、公孙枝。
“这五个人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秦穆公用了他们,收服了二十个小国,当了西方的霸主。孝公重用了魏国人公孙鞅,改革制度,实行变法,国家因此富强,诸侯各国表示服从秦国。
“秦惠王重用了张仪,征服了三川(韩地,今河南省洛阳一带)、巴蜀、上郡(魏地,今陕西省北部)、汉中(楚地,今陕西省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等好几千里的土地,粉碎了六国联合反秦的‘合纵’计策。
“秦昭王用了魏国人范雎为丞相,废了穰侯,赶走了国舅华阳君,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使秦国更加强盛。
“由此看来,这四位君王的成就,都是外来贤人帮助的结果。要是这四位君王不重用外来的贤才,秦国既没有实力,也不会威震天下。这样看来,外来的贤人并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为什么要把他们赶走呢?
“再说,大王所喜爱的白玉,明珠、锋利的宝剑、骏马、金银、音乐、美女都不是秦国出产的。为什么能够享福作乐的东西,别国的比本国的还要加倍爱护?一提到有关国家兴亡的人才,反而不分是非曲直,一概赶走?总之,不出产在秦国的物品,有很多是宝贵的,不生在秦国的人才,愿意为秦国效劳的很多。现在,大王‘逐客’,就是帮助别的国家搜罗人才,削弱自己的力量,秦国的危险和灾祸就要降临了!”
幡然省悟
秦王政读完之后,悟如梦醒,立即派人去追赶李斯,并下令取消“逐客令”。
秦王的使者驾车连夜赶路,一直追到骊山下,才追上李斯,说明来意。李斯回到咸阳,秦王政亲自向他道歉,让他官复原职。
李斯向秦王献计说:“从前秦穆公成为天下霸主的时候,还有众多的诸侯国,不可能兼并所有的国家。从秦孝公以来,诸侯相互吞并,仅仅剩下六国,它们服从秦国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凭着秦国强大的军队,大王的贤明,正是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好时机,不可贻误良机!”
秦王政说:“寡人也正在想这件事,先攻打哪个国家最有利呢?”
李斯说:“韩国离秦国最近,而且还很弱小,可以先占领韩国,使其他国惧怕!”
秦王政听从李斯的计策,派内史腾率领十万大军讨伐韩国。韩王安吓得立刻派人求和,割让土地。从此,秦王政重用李斯,拉开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序幕。
统一六国
统一全国,始称皇帝,造就千年霸业。
加紧统一的步伐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
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
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
老将出马
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20万吧。”
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20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60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20万往南方去。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20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7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60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100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60万,还怕不太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秦王政陪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60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大将率兵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60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来了。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完成霸业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了。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10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