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很少有人专门写到煤炭,因为对中国人来说,煤炭似乎是近现代才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在以前,人们烧火做饭更常用的是木柴!虽然如此,中国人对煤炭的挖掘历史却很早。
据有关数据记载,中国最早专门以煤炭为题而作的诗,是北宋浪漫诗人、大词人苏东坡的《石炭》。这首诗比较长,写于他任彭城太守的时候。彭城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在这首诗前,苏东坡还有一个序言,我们不妨摘录几句:”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在这首诗中,也一如既往体现出苏东坡的豪迈超拔,诗的结尾更是语气惊人,豪气干云:”为君作铸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除了苏东坡之外,还有一个大文学家也曾经写过有关煤炭的作品,这个人就是和苏东坡同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只是欧阳修所记录的,不是采煤,而是一种煤炭产品:香饼。在欧阳修所著的《归田录》里,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人遗余清泉香饼一匣者,(蔡)君谟闻之,叹曰:『香饼来迟,使我润笔独无此一种佳物。』……清泉,地名;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绝。”这里所说的”香饼”,又被人们称之为发香煤饼或香煤饼,在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都有相关记载。在《升庵外集》中,杨慎特别记载了香饼的详细加工方法:”捣石炭为末,以轻纨筛之,以梨汁合之为饼,燃之可以终日。”以梨汁进行加工,想想真是奢侈,和我们今天所见又脏又黑的煤炭相比,真是大不相同。
即使到了清朝,在《中州杂俎》等书中也还能找到它的踪影。而且明、清两朝煤炭业比较发达,皇宫中的取暖就已经不用木炭,而改用煤炭了。这个时候,文人们的想象力更为丰富,他们把幽深的矿井和幽冥神鬼世界联系了起来,在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聊斋志异·卷十·龙飞相公》。
在这篇小说中,蒲松龄不仅写了煤炭,而且还把矿井和鬼魂联系在一起,读起来很有意思。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安庆地方有个人叫戴生,有一天,他喝得醉醺醺地往家走,碰见了早就已经死去的表兄季生。季生告诉他,他的名字被排在黑暗狱里,戴生听到之后非常恐慌,恳求季生搭救他。季生告诉他,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改变。从此以后,他改掉以前的种种恶行,再也不敢做一点儿坏事。以前,戴生和邻居家的一个女人勾搭在一起,后来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打算找一个机会把他抓住。一天,邻居在田里遇见戴生,他们把他骗到一口枯井前,顺手就把他推到井里。在井中,他不仅遇到冤死的鬼魂,而且还遇到自己的祖先龙飞相公。从那以后,他就生活在和枯井相连的煤矿里。直到有一天,龙飞相公对他说:”你的罪孽已经全部补完了,应该返回人间了。”他才又回到人间。(www.xing528.com)
在这篇小说的结尾,蒲松龄以异史氏的口吻说:”在我的故乡有煤坑,有一天煤坑淹水,十多个人被淹没。大家淘水找寻尸体,淘了两个多月才把水淘干,发现这十多个人并没有被水淹死。原来在大水刚刚来到的时候,他们一同游向高处,才没有被淹着。大伙用绳子将他们都拉上来,上来后风一吹就昏死过去,经过一昼夜他们才慢慢醒过来。由此可以知道,人在地下,就像蛇鸟冬眠一样,一时之间还死不了。可是从没有人能在地下待上几年的。如果不是心地善良,三年在地狱里,哪还能活下来。”
蒲松龄是个创作态度相当严谨的人,小说最后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听到相关的故事,也不会凭空想出这样的创作题材。更何况山东兖州本来就有一个大煤矿,围绕着煤矿有各式各样的传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虽然这篇故事被蒲松龄佐以神鬼传说加以渲染,但是其以煤井为题材也是事实,也就是说,这是清朝的一篇煤炭文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