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考证,年轻时候的蒲松龄生活比较富裕,并不穷困。由于他父亲年轻时弃儒经商,把生意打理得非常好,因此蒲家在当地也是少见的小康之家,有比较殷实的家境,年轻的蒲松龄才可以安心读书,并与朋友们搞诗社。但没过多久,这种美好的日子就远离他了。
在蒲松龄家里,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因为家庭矛盾,他和自己的哥哥们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均是秀才,都是知书达理的人,他们两人的妻子却是有名的泼妇,经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对此毫无办法,只好与自己的儿子们分家,希望自己也能得个清静。对此,蒲松龄深有感触,所以他曾经在自己的书里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
在兄弟几人分家的时候,虽然蒲松龄的父亲还健在,可是也无法偏袒自己的小儿子,甚至连公正都无法做到。因为两个大儿媳妇大耍威风,而小儿媳妇刘氏又因为过于文静,在这场家庭财产的争夺中始终处于劣势。因此,在分家过程中,蒲松龄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只得到破得连门都没有的三间农场老屋,二十亩薄田,外加二百四十斤粮食。当时蒲松龄已经有了儿子,那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他们一家人吃三个月,为了自谋生路,蒲松龄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私塾教师生涯。
做私塾教师的待遇是非常低微的,对蒲松龄来说,他一年的收入最多也就是八两银子。在当时,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想维持正常开支,一年也得要二十两银子。由此可见,蒲松龄当时是多么的穷困潦倒。
对于自己的现状,蒲松龄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为《祭穷神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是你护院的家丁,就算是你的护驾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本人的无奈与自嘲。(www.xing528.com)
蒲松龄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客邸晨炊》的诗:”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蒲松龄清晨做饭时的情景:取泉水煮粟米粥,案板上只有黄花菜。这样的饮食偶尔为之还可以,如果每天都是这样,那就只能让人感到其中的辛酸了。
透过以下的诗句,我们更能体会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的窘境:”大者争食小叫饥”(《寄弟》);”贫因荒益累,愁与病相循”(《四十》);”午时无米煮麦粥”(《日中饭》)。看着这些诗句,很容易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已经到了饥寒交迫的境地了。
蒲松龄的穷困,还可以透过下面这件事情看出来:据记载,在蒲松龄的母亲病逝时,他既没有钱准备丧事,也没有地方可以求借,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接受一位朋友的帮助,才使自己的母亲入土为安。由此可见,这位小说家和诗人到了怎样山穷水尽的地步。晚年的时候,虽然蒲松龄的生活曾经出现过转机,但是紧接着他的夫人刘氏就病逝,他的小孙子也不幸夭折,所有这些,都带给他沉重的打击。几年之后,这位一生潦倒的大文豪离开了人世,终于去了他一直魂牵梦系的仙狐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