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6月3日。1924年的今天,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卡夫卡去世;1942年的今天,中途岛战役爆发;1969年的这一天,大将许光达去世;1994年的这一天,中国工程院产生首批院士。
| 卡夫卡去世 |
在我成长的年代里,如果一个男生连卡夫卡都没看过,是没办法追到女生的。当时文艺青年最占上风,那时还没有什么富二代,也没有什么海天盛筵,文艺青年们经常在户外的草地上聊天、弹琴。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有一部长篇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我们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随下成长的。
卡夫卡的书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读一遍,中年读一遍,晚年还应该再读一遍。不同的阶段读卡夫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年轻的时候读卡夫卡会觉得非常神奇、诡异、荒诞,而且前卫、先锋,觉得自己读卡夫卡好有文化。那时读卡夫卡完全是怀着那种我必须看下去的心情去看的,要不然还能算是文艺青年吗?其实我当时读卡夫卡并没有特别深的感受,就像《城堡》这种小说,冗长极了,我记得看的过程中我睡着了七八次,但还是要坚持着看完,因为是文艺青年就一定要读卡夫卡。
卡夫卡有很多短小的作品非常精彩,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来。其中有一部叫《出门》(又译《起程》),写主人跟仆人之间的对话:“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他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听到。在门口他拦住我说:‘你这是要去哪儿啊,我的主人?’我说不知道:‘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就是我的目标。’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
这篇短文特别好地表现了卡夫卡作品的风格,即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当时的文学作品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卡夫卡的表现主义风格奠定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的一大流派。我正打算翻译的一部作品,是《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写的,就是典型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
卡夫卡的人生也富有表现主义色彩,他订了好多次婚,但一次也没有结成。从卡夫卡的作品中,你就能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极为颓丧,不能入世。表现主义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从充满热情入世的生活态度变成了对这个世界“冷眼嘲观”。卡夫卡就长了这样一双眼睛,他一直都在冷眼旁观自己,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颓废和沮丧中,卡夫卡度过了一生,终年只有四十一岁,还没有我现在的年龄大。
卡夫卡实际上是捷克人,但是各种介绍都说他是奥地利作家,因为当时还没有捷克这个国家,奥匈帝国是当时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家,它包括后来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半个波兰、半个南斯拉夫,意大利的一部分也属于奥匈帝国。卡夫卡就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犹太人真的很厉害,我最喜欢的几个作家,像卡夫卡、茨威格都是犹太人。我曾经去过卡夫卡的故居,完全不像我们这儿的大作家故居那么豪华,卡夫卡的故居非常简陋,是一间特别低矮的小房子,也没做过什么特别的装修,就是原来的样子。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辈子,一直都在做小职员,一生不得志,临终前他立的遗嘱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烧掉,还好执行人没有执行他的遗嘱,这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纪念卡夫卡大师。
| 许光达大将去世 | (www.xing528.com)
1969年,我出生的这一年,大将许光达去世。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年开始评军衔。
当时评出了“十元帅”和“十大将”。十大元帅的排序其实很有讲究,如果仔细比较,一开始十大元帅的排名是怎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其中有一个人的排名曾经跑到最后,后来又怎样把这个人的排名弄上去,会觉得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相比之下,大将的排名基本上没变化,粟裕排第一。粟裕在大将里确实是鹤立鸡群,但是他评不了元帅,因为他不符合元帅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在红军时期必须是军级以上干部才可以评元帅。粟裕的资历以及各方面条件都要比后面的几位大将高很多,因为粟裕曾经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十大将的最后一位是许光达大将,主要是因为当时许光达资历不够,抗战时不太突出,红军时期他也只是红二方面军的一个师长。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是贺龙元帅,萧克作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竟然没有评上大将。萧克在上将中排第一,而他的资历完全属于大将。萧克先后担任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军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没评上大将,而下面一位师长即许光达却评了大将。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小小的政治问题:当年张国焘犯了分裂党的严重错误,后来叛党逃跑,在对张国焘的斗争中,萧克的态度不坚决,就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萧克没有评上大将。
在元帅当中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代表,剩下的八个全都是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的代表。在大将中有一位陕北红军的代表——徐海东大将,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是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其他几位都属于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作为红军的主力一定要有一位大将的代表,因为政治问题萧克不能评为大将,那评谁呢?那就只有许光达了。当时许光达知道自己被评为大将之后,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曾三次上书中央军委,上书毛主席、周总理,说:“我这个资历坚决不能评大将,我想起牺牲在长征路上、牺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同志,自己心里有愧。而且那些比我有更多战功,比我资历更高的人都没有评为大将,我怎么能评大将呢?”看来当年许光达确实是真心实意的,不像有些人是来虚的。
中央经过仔细权衡,也专门找了许光达谈话,最后说你评大将是代表二方面军,这不是你个人的荣誉,这是二方面军的荣誉。最后许光达接受了大将的军衔,但坚决不拿大将的四级工资。当时毛主席没有拿一级工资,只是拿二级工资,所以元帅拿三级工资,大将拿四级工资,上将拿五级工资。最后在许光达的坚决要求下,自行降低一级工资,所以他是大将当中唯一的和上将一样拿五级工资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许光达确实是一位高风亮节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光达任装甲兵司令,所以他评为大将不光代表着二方面军,还代表了装甲兵作为我军稀缺兵种的重要地位。| 中国工程院产生首批院士 |
1994年的这一天,中国工程院产生首批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很重要,因为新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科学院来评院士。工程科学家长期以来在科学院里非常受排挤,大家总觉得做工程的人没有学术上的重大的理论性突破,但正是这些人,用理论真真实实地设计出飞机、造出轮船、盖起大楼。1952年开始,清华的文科和理科都并到了北大,变成了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清华始终在抱怨这件事。比如在科学院数学所,你只要有理论上的学术贡献,发表了论文,就可以评院士,有的人甚至算出一道题来都能成为院士。可是那些以清华为首的做工程教育的科学家,与以原国防科工委为首的正儿八经做原子弹、做两弹一星、设计中国飞机的科学家,经历了那么多艰辛、拼命做工程,只因为核原理不是他们发现的,他们就永远都评不上院士。
后来在大家不停地鼓励与推动下,六位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顶级工程类院士,其中包括我的外公——张维院士,集体发起倡议,建议国家成立中国工程院,单独给工程科学家授予最高荣誉。我外公对我说,在中国,建筑师最难做院士,因为只是设计了一堆建筑,没有理论性突破。当时想把戴念慈先生评为院士,但是后来戴先生去世了,所以他死后才当成院士。终于在1994年,在这六位老院士的倡议下,国务院最终批准成立中国工程院。在1994年的今天,中国工程院产生了首批院士。从此那些设计飞机的、做两弹一星的,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那么多贡献的工程科学家,都可以扬眉吐气地拿到院士的最高荣誉。
我可以说是出身于院士世家,我的外婆陆士嘉还创下科学院历史上唯一辞去院士候选人资格让位给年轻人的纪录。今天的院士已经远远没有解放初期那一批院士来得货真价实了。1955年只有两百多位院士,到1981年也就增选了近两百人,到后来院士的人数开始泛滥。而且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院士的评选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光彩的事情,个别人为了当院士,用尽手段。在中国,院士的待遇相当于副部级,坐飞机不用安检,能直接进头等舱。一个大学有多少个院士,决定着自己大学的排名,以及能搞来多少科研经费。因此大学也都在为自己的教授争院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