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

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

时间:2024-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期间,卡尔纳普成为石里克所领导的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成员。1928年,他酝酿了好几年的著作《世界的逻辑结构》正式出版。■作品内容《世界的逻辑构造》是卡尔纳普早期的一部著名代表作,此书第一稿写于1922—1925年,并在维也纳学派内部进行讨论,最终于1928年正式出版。《世界的逻辑构造》是卡尔纳普以系统的形式论述其早期哲学思想的初步尝试。

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

卡尔纳普:
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

■ 本书精要

运用逻辑分析的哲学方法,以原初经验为基本要素,相似性记忆为基本关系,由低等级的自我心理对象的构造到中间等级的物理对象的构造,再到高等级的他人心理对象和精神对象的构造,根据可还原性的传递性质推出构造系统的一切对象,即所谓“理性的重构”。

■ 作者简介

卡尔纳普(Carnap Rudolf, 1891—1970),美籍德裔哲学家,逻辑经验主义主要的和最有影响的代表。1891年5月18日生于德国西北部的隆斯多夫。卡尔纳普在其所写的思想自述中,把自己的思想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学生时代,始于1910年,这一时期他先后在德国耶拿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哲学,其中G·弗雷格的逻辑讲座及其数理逻辑语言哲学的思想对卡尔纳普产生了深远影响,弗雷格使卡尔纳普学到了可以抛开表述的意义制定纯形式的逻辑演算理论,同时也认识到了意义分析的重要性。在哲学领域,卡尔纳普主要对认识论科学哲学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尔纳普在德国军队中服役。这一时期,他认真研究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尤其是与相对论有关的方法论问题。战后,他从研究实验物理学转向理论物理学与哲学。

第二个时期是哲学研究的开始阶段,始于1919年,由于受到弗雷格的影响,卡尔纳普开始钻研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并尝试用符号表述和研究哲学问题。1921年卡尔纳普以《关于空间概念》的论文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922年到1925年,卡尔纳普在哲学上的工作大部分是用来考虑写作《世界的逻辑结构》这本书的。

第三个时期是维也纳小组阶段,始于1926年秋,应M·石里克之邀卡尔纳普任教于维也纳大学,担任哲学讲师五年。在此期间,卡尔纳普成为石里克所领导的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成员。1928年,他酝酿了好几年的著作《世界的逻辑结构》正式出版。该书的内容经过维也纳小组的反复讨论,是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从1930年至1940年,他与莱欣巴哈合作编辑出版逻辑经验主义的《认识》期刊。1931年,卡尔纳普接受物理学家菲利普·P·弗兰克的邀请,前往布拉格大学任自然科学分部的自然哲学教授。1934年,他出版了《语言的逻辑句法》一书,书中体现了卡尔纳普把逻辑分析仅限于句法分析的思想。

第四个时期是在美国的阶段,始于1935年12月,由于纳粹势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扩张,卡尔纳普于1935年12月在芝加哥大学的查尔斯·N·莫里斯哈佛大学的W·V·奎因的帮助下离开布拉格前往美国任教,并于1941年加入美国籍。1936年至1952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1940年至1941年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1942年至1944年,研究模态逻辑和关于外延和内涵的语义学方法,而后又转入对概率和归纳等问题的研究。1952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1954年莱欣巴哈突然去世,卡尔纳普接替其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哲学教授席位,至1961年退休。1970年9月14日卒于加州圣莫尼卡。

卡尔纳普性格内向,但对人十分友善,乐于助人,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对于哲学问题及其论证,他一贯追求严格而准确的表述。卡尔纳普通过研究宗教,最终抛弃了宗教信仰,但并没有在道德观点方面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是这样总结自己的道德观的:“在我看来,个人的主旨应当是努力发展其个性和建立人与人之间有益而健康的关系。这个目标意味着在社会的发展中以至最后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人们必须进行相互合作,从而建立一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能过一种称心如意的生活,并且有权分享文体发展的成果。”〔1〕在政治上,卡尔纳普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并结合其人工语言思想热衷于推行国际语和世界语

卡尔纳普的学术著作主要研究形式语义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包括《哲学中的假问题》(1928);《语言的逻辑句法》(1934);《哲学和逻辑句法》(1935);《语义学导论》(1942);《逻辑的形式化》(1943);《意义和必然性:语义学和模态逻辑研究》(1947);《概率的逻辑基础》(1950);《符号逻辑导论》(1954);《物理学的哲学基础》(1966);《世界的逻辑构造和哲学中的假问题》(1967)。

卡尔纳普坚信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消除旧哲学的混乱和错误,并从逻辑上阐明科学的经验基础;研究哲学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弗雷格和罗素所开创的逻辑分析方法;科学是人类所具有的唯一的有系统、有根据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能使人们取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归纳推理可以规则化和精确化,归纳逻辑提供据以评价人的合理信念和合理行为的标准。

■ 作品内容

《世界的逻辑构造》是卡尔纳普早期的一部著名代表作,此书第一稿写于1922—1925年,并在维也纳学派内部进行讨论,最终于1928年正式出版。在我国是由陈启伟根据1966年第3版德文原著翻译过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99年4月出版发行,并于2001年再版。

卡尔纳普受弗雷格和罗素的深远影响,认为用符号逻辑中提升出来的逻辑分析的哲学方法去探讨和澄清哲学问题是他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即如他所说,“从此以后,运用这种新的逻辑工具去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就成为我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2〕此后,卡尔纳普在分析主要在与日常生活事物相关的普通语言的各种概念及其可见性质和关系,以及用符号逻辑给这些概念下定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他的真正目的是要描述形成这些概念时的理性重建过程,即系统地描述一个由理性规定的步骤所组成的想象的程序。《世界的逻辑构造》是卡尔纳普以系统的形式论述其早期哲学思想的初步尝试。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卡尔纳普开宗明义地指出:“本书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个关于对象或概念的认识论的逻辑的系统,提出一个‘构造系统’。”〔3〕这里所说的对象指的是可以对其做出陈述的一切东西,包括事物、特性和联系、类和关系、状态和过程及现实的和非现实的东西。构造理论的主要论点就是认为一切概念都可能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中推导出来,构造系统的任务是把一切概念都从某些基本概念中逐步地引导出来,“构造”出来,从而产生一个概念的系谱。他把构造体系理解为一个每一等级对象都是由较低等级的对象构造出来的有等级的对象序列,根据可还原性的传递性质推出构造系统的一切对象间接地都是从最初一级的对象构造出来的。

卡尔纳普指出人们不应该只关注从公理推演出命题,也要重视概念的系统构造方法。他的这本著作就是研究概念的系统构造的方法,并把它应用于科学的概念系统,应用于全部统一的科学的概念系统。这正是符合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目标之一,即统一科学的理想。在他看来,全部知识的主观出发点虽然是内心体验及其联系,但我们仍然有可能达到一个由概念把握从而对一切主体都是完全相同的、主体间的、客观的世界。

那么如何构造系统呢?卡尔纳普指出,构造系统的方法就是用由罗素和怀特海提出并充实的关系理论应用于对实在的分析,从而把构造的概念系统的逻辑形式条件表述出来,并清晰地了解和探究这个系统的基础,通过对这个系统的描述证明在此基础上和那些逻辑形式的范围内构造系统的可能性。在卡尔纳普的构造理论中,概念(类)和对象是同一种东西,它们不是被产生、被认识,而是被构造的。也就是说,世界是被构造出来的。这种构造是一种理性的重构,给旧的概念找出新的定义,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结构。

(二)构造系统的形式问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只探讨对象的结构特性。他在这本书中所描述的构造系统的纲要就是在证明这个论点。他把任何领域的对象的描述分为特性描述和关系描述两类,特性描述是个别的、在某种意义上是绝对的陈述,指的是个别对象具有的特性;而关系描述则是相对的陈述,指的是对象间具有的关系。其中关系描述是整个构造系统的开端,因而也是全部科学的基础。结构描述则是一类特殊的关系描述,在结构描述中只是说明关系的结构,即其全部形式特性的总体。此外,关系的形式特性只能用符号逻辑的符号进行定义。结构描述是最高层次的形式化和非实质化。在卡尔纳普看来,在完全可能做出科学区分的范围内,通过纯结构陈述做出明确的限定摹状一般地说是可能的;只有在根本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区别这两个对象时,这种描述才失去效用。那么通过结构性限定摹状的方法,就有可能赋予经验对象以确定的符号,使其成为可给以概念处理的东西。

每一科学命题原则上都可转换为一个结构命题。构造理论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对象系统,因此,对象种类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对于它是非常重要的。构造理论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即等级问题、基础问题、对象形式问题和系统形式问题,其中后三个问题互相有密切联系,它们的解决互为条件。等级问题则是形式逻辑性质的问题,要从逻辑形式中进行选择,不依赖于系统的内容。

1.等级形式

卡尔纳普指出,类和关系是构造的等级形式。通过把新符号作为外延符号引进来,引出一个新的构造等级的构造定义,根据间接定义的命题函项仅有一个或多个主目位置给类或关系下定义。构造等级是这样一些对象域,它们在一个构造系统内部通过一个对象在另一个对象的基础上构造出来而带上了等级次序。在构造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是以一种阶梯式的结构从某些基本对象构造出来的。从同一基本对象可以构造出各个彼此领域相异的等级。

构造一个对象必须采取显定义或用法定义的形式。如果是显定义,则被构造的对象与先前的某些对象是领域同源的,不会由此而达到一个新的构造等级;进到一个新的构造等级总是通过一种用法定义才能达到。通过每个用法定义,借助于一个新符号来描述的命题函项与仅以旧的符号来描述的命题函项具有相同的意谓。

卡尔纳普给出了“可还原”的初步描述,即如果关于某一对象的一切语句都可翻译为仅仅谈论其他一些对象的语句,那么这个对象“可还原”为其他一些对象。从其他概念“构造”一个概念,是指根据其他概念来指明这个概念的“构造定义”。根据概念b、c对概念a所下的构造定义,是指一种翻译规则,这种规则指出每一包含a的命题函项如何能被转换为一个其中只有b、c而a不出现的外延相同的命题函项。如果一个对象可还原为其他的对象,则它为其他对象的一个“逻辑的复合”(简称“复合”),而称其他对象为其“要素”。一个构造系统的所有对象都是这个系统的基本对象的复合。构造理论认为一切科学对象都是只用类和关系的等级形式从同一些基本对象构造出来的。

2.系统形式

系统形式问题是指如何建立构造系统以使所有科学的对象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构造理论是要把一切科学的对象按其相互可还原性有次序地安排在一个系统之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卡尔纳普首先研究了对象的可还原性关系问题。他给出了可还原的事实的标准,即如果对任何与对象a、b、c……相关的事实的存在都能指出一个仅仅依赖于对象b、c……的充要条件,就称对象a“可还原为对象b、c……”每个科学对象都是可构造的。值得注意的是,构造方法对对象名称、命题和命题函项只考虑其逻辑价值,而不涉及其认识价值;它是纯逻辑的,而非心理学的。在构造系统中对一个对象的构造问题仅与逻辑价值有关,而不涉及认识价值。

其次,卡尔纳普还研究了对象种类的认识上的在先性问题。对于构造系统纲要而言,系统形式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像任何一种系统形式那样要就其可还原性来表现对象的次序,而且要就其认识上的在先性来表现对象的次序。在构造系统中,我们只是以理性化的或概括的方式把认识的形式再现出来。

卡尔纳普论述了每一精神对象都可还原为它的显现,即心理对象。心理对象对精神对象是认识上的在先性。心理的对象分为他人心理对象和自我心理对象。就其与物理对象的关系来说,自我心理对象在认识上是在先的,他人心理对象是随后的。因此就认识的在先性而言,最重要的对象种类的顺序是:自我心理对象、物理对象、他人心理对象、精神对象。我们选择系统形式要根据认识的在先性来确定其构造的方向,因此决定了在我们的构造系统中精神对象是由其他对象、首先是由心理对象构造出来的。为使构造系统不仅表现对象的逻辑的构造次序,而且表现其认识的次序及形式逻辑方面的考虑,卡尔纳普选择了自我心理基础的系统形式。自我心理基础也称为唯我论的基础。

3.基本要素和基本关系(www.xing528.com)

卡尔纳普以自我心理的对象作为认识的系统形式的基础,这里的认识是能够达到主体间的、客观的东西。采取具有自我心理基础的系统形式的前提是认为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结构科学,因而有一条从个别经验出发而构造出客观的东西的途径。卡尔纳普选择了原初经验作为构造系统的基本要素。原初经验是不可分的单元。运用他所谓的准分析的方法,得出他所称的准成分。具体来说,准分析就是根据一种关系描述把不可分的对象有次序地安排在各种不同的亲缘关系网内,那么同一对象的这些不同的关联就是它的准成分。基本要素不是任何真正的分析所能达到的,而是只有通过准分析或其他构造方法才能得到,而这些方法又都是综合的,因此,如果不是从这种方法的语言外表而是从其实质来看,那么这些要素就只有通过综合而非分析才能得到。

由于我们选定原初经验作为基本要素,而其特性为不可分的单元,所以对它们的说明就必须具有一种关系描述的形式,由此我们必须选择基本关系作为最初的次序安排的概念,并且这些基本关系,而非基本要素,构成了系统的不予定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则只是由这些基本关系(作为它们的域)构造出来的。在卡尔纳普看来,基本关系从某个方面来说就相当于传统哲学中的范畴

卡尔纳普指出,两个原初经验如果在一个成分上是一致的,则称它们为部分同一的;如果在一个成分上是接近一致的,就称它们为部分相似的。同时他还预先假定,对任何知觉认识来说,这两种关系都是可知的,那么基本关系就是相当于部分相似性并且还含有时间方向的相似性记忆的不对称关系。

从这种基本关系,可以推导出部分相似性,再通过准分析应用于相似性记忆,可以推导出相似圈,从相似圈又可推导出性质类,从性质类可得出部分同一性。构造系统首先要研究的就是较低构造等级的最重要的对象是怎样由前面提出的基本关系和已被推导出来的对象所规定的,从而又是怎样能够从这些关系和对象构造出来的。

4.构造系统的表达形式

卡尔纳普为了把构造系统构造出来的东西区别于与之相应的日常生活中或科学上熟知的对象,并且证明一切对象都可还原为基本对象,保证还原的纯粹性和形式的完满性,他选择的构造系统的基本语言是符号逻辑的符号语言,它是中性语言,并且只有这种语言能为构造提供真正精确的表达式。除了使用符号逻辑这种中性语言外,他还使用了其他三种简便的辅助语言:一是语言文字的翻译,即把各种定义的符号公式简单地翻译成为普通的语言;二是在实际科学中惯用的实在论语言的翻译,即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建立起一个像在自然科学中所惯用的那种相应的公式系统;三是虚拟构造的语言,即将定义公式化,作为构造程序的操作规则。这三种语言只是对符号逻辑语言的翻译。

(三)理性的重构:一个构造系统的纲要

卡尔纳普强调,建立构造系统不是要描述对经验内容的经验本身,而只是描述其间的逻辑关系;这是通过一种理性的重构来做的,即对于在实际经验中大都是直观进行的经验内容的综合加工加以理性的重构。他的构造系统的纲要分为三个等级,即低等级的自我心理对象、中间等级的物理对象和高等级的他人心理对象和精神对象,其中详细说明了低等级对象的构造,对于其他等级只是给出一些提示。

对于低等级的自我心理对象的构造,卡尔纳普把构造系统的定理分为分析定理和经验定理,前者是关于概念的重言式命题,后者是表达一个经验的认识的事实。构造系统的内容有赖于实际科学的实质性的成果,而构造系统的最低等级尤其有赖于知觉现象学和心理学。他重申,对构造理论的叙述旨在提出关于构造系统这个课题并对引向这样一个系统的方法作逻辑的研究,而不在于这个系统本身之建立,或者说是通过例子说明构造系统这个课题。

卡尔纳普首先界定了逻辑的概念和数学的概念,并且根据基本关系(相似性记忆)构造出原初经验、部分相似性、相似圈、性质类、部分同一性、性质间的相似性、官觉类、视官觉、感觉和经验的分解为个别的和一般的成分、视野位置及其在视野中的次序、颜色及其在颜色体中的次序、先行的时间次序。卡尔纳普用表示官觉类概念的表达式作为例子说明了任何科学概念都是只能用基本关系来表达的类或关系;同时用关于颜色体三维性的定理作为例子说明了一切科学命题归根结底都是关于基本关系的命题,也就是说,一切命题都可以在逻辑值而不是认识价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被转换为一个(除逻辑常项之外)仅包含基本关系的命题。由此,卡尔纳普得出结论,科学的一切经验命题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被表达为关于基本关系的纯形式特性的命题;不论我们可能选择哪些基本关系和什么构造系统,情况都是如此。此外,他还说明了一个对象的推导关系是指某种指明该对象如何由基本关系得来的表达式;它表示一个纯逻辑的概念。如果我们以适当的推导关系替换每个构造,那么我们就以一种纯逻辑系统的形式建立了构造系统;通过基本关系的置入,于是我们就使这个系统变成了关于一切实在概念的真正的构造系统。对于其他构造等级,卡尔纳普不是用严格的符号逻辑的符号形式来表述的,而只是给出提示性的意译。

对中间等级的物理对象的构造,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从视野的二维次序过渡到视觉事物空间的三维次序。通过颜色被赋予世界点从而得到四维的视觉世界,通过其他官觉性质的赋予,就可以从视觉世界得到知觉世界,这种赋予是由某些类比规则来补足的。视觉事物中特别重要的是“我的身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特征描述,同时也能借助于它对其余的官觉进行特征描述。通过把经验分析为其质的成分,并进而区分为一些感觉到,再把感觉到分析为组分,最终就可以把一切意识过程构造出来。自我心理的东西的全部领域可以用无意识的过程来补充这些意识过程而得到。卡尔纳普认为他解决这个构造问题的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使用了自我心理基础;二是在他的系统中一个事物的未被感知的点和状态不是被推论出来的,而是被构造出来的。卡尔纳普实际上区别了物理学的世界和通过官觉性质的赋予而构造出来的知觉的世界。在物理学世界中,四维的数量空间被赋予纯粹的数值,即物理状态值,目的是要设置一个根据可以数学把握的规律来确定的领域,而且物理学世界能以明确的方式主体间化。我们则可借助于“我的身体”的过程构造表达关系和心物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对物理对象的全部领域加以特征描述和构造。

对于高等级的他人心理对象和精神对象的构造,卡尔纳普把其他的人作为与我的身体有某些类似的那些有机体构造出来的,所以他们是作为物理的事物被构造的。对于他人心理的东西的构造是根据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生的物理过程借助于先前构造的表达关系,把心理的过程赋予这个人。也就是说,他人心理的东西是对自我心理的东西重新加以排列。此外,还要利用符号给予,即他人给我的信息。表示一个事实的符号给予,称为一个报道。报道关系同符号给予关系一起被构造出来。构造并不描述实际过程的具体性质,而是要对其形式的结构作理性的重构。卡尔纳普强调指出,对他人心理的东西的构造只能是对他人的身体而绝不是他的心灵的一种赋予,这些被赋予他人身体的心理过程也是自我心理的东西。

科学的真正的对象领域是主体间的世界,它是由主体间的对象构成的。这些主体间的对象指的是在我的系统和他人的系统中彼此主体间相互配置的那些对象的一个类。卡尔纳普指出,在他人的世界的对象和我的世界的对象之间存在两种关系,即主要是低等级的类似的构造关系和经验上同一的对象间的主体间相互配置关系。在构造上不以其他精神对象为前提的精神对象的构造是以其显现为根据的,也就是从它的对象构造出来的,其他的精神对象可借助于它们来构造。

(四)构造理论与哲学问题的澄清

构造理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卡尔纳普用例子证明了他的构造系统对于哲学问题的澄清所具有的价值,构造系统的成就在于给我们一个统一的概念次序,我们由此可以更清晰明确地把握各个问题之所在,从而使我们更接近于提出一种解决方法。卡尔纳普提出的构造系统的纲要只能是从整体的特性方面作为基础,而不是这个系统的个别细节。

对于关于本质的几个问题和心物问题,卡尔纳普运用他的构造系统的方法,区分了科学和形而上学。他阐明了对于不能用可构造的概念来回答的涉及的是对象的形而上学本质,不是科学研究的范围。传统哲学讨论的心物问题所研究的对心物平行性的说明,在科学上只能确定有这种平行性的结果,对这个结果的解释则属于形而上学,在科学上决不能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他看来,实在论、唯心论和现象论的学说没有任何一个与构造理论相矛盾,它们与构造理论的一致之处在于,都认为一切知识最后都源于我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则处于一定的关系中,互相联结并被加工改造,因此知识才能通过一个逻辑过程达到我的意识的各种构造物,然后达到物理的对象,再借助于物理的对象达到其他主体意识的东西,也就是他人心理的对象,最后通过他人心理对象的中介达到精神的对象。这说明,实在论、唯心论和现象论派别在议论范围内是一致的,而构造理论则体现了它们共同的中立的基础。它们的分歧只是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才发生的。卡尔纳普指出,形而上学不是指逻辑上最低或最高的科学知识,而是指一种纯粹直觉的领域,形而上学与科学、与理性的领域没有任何关系,二者是既不可能彼此证实也不可能相互矛盾的。后来,卡尔纳普在他的思想自述一书中是这样总结他对形而上学的态度的,“在批评传统的形而上学方面,我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中只是保持中立;并且我还认为,如果将对语言形式的讨论扩展到关于某种实体的实在性或非实在性等的形而上学论题上去,那么就是超出了科学的界限。”〔4〕

此外,卡尔纳普还研究了科学的任务和限度问题。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要发现关于认识对象的真命题并加以次序安排,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则必须先要建立一个构造系统,引进概念,确定概念的经验联系;而后还要研究对象的其他非构造的特性和关系,这要通过经验来解决。关于科学的限度问题,卡尔纳普认为科学无极限,即一切由科学概念构成的命题原则上都可确定其真假。在科学上没有原则上不可回答的问题,每个命题在原则上都可翻译为关于基本关系的命题,并在原则上都是可以由所予来证实的。

■ 简要评述

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充分体现了其习惯于用形式化的人工语言和抽象的形式化的理论构造的哲学特点,他在书中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把一切知识领域的概念加以理性重构的可能性问题。受弗雷格和罗素的影响,他用符号逻辑的方法,通过选择原初经验作为基本要素和相似性记忆作为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定义各类概念,最终论证了把一切概念还原为直接的所予在原则上是可能的。当然,后来他自己的哲学观点也在发生变化。

在1966年序中,卡尔纳普明确阐述了他在这本书中的观点后来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高层次概念还原为低层次概念,不可能总是用显定义的形式,放弃了事物的命题都可翻译为关于感觉材料的命题的主张;二是,不满意本书中对外延方法的讨论,认为“形式的外延性论点”不正确,并提出了一个较弱的说法,即每个非外延命题都可以在一种外延语言中被翻译为一个逻辑上等值的命题。

对于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古德曼在其《现象的结构》一书中的解说和批判的评论,卡尔纳普认为是很透彻的;施太格缪勒在其《现代哲学主要思潮》第9章第5节对这本书的阐述和讨论他也认为很好。著名哲学家奎因是这样赞赏卡尔纳普的,“在这个构造系统里,卡尔纳普成功地把许多概念定义了出来,而如果没有卡尔纳普的努力,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它们会在如此微弱的基础上得到定义。”数学家汉斯·哈恩认为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实现了用符号逻辑来实施罗素关于精确的哲学方法的计划。弗兰克则把此书称为是“我们维也纳小组长期希望的把马赫同彭加勒结合起来的著作。”

在我国,著名的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洪谦也对卡尔纳普的这本著作进行了评论。洪谦也曾经对卡尔纳普在这本书中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这部著作中,卡尔纳普把他的哲学观点称之为‘方法论的唯我主义’。他说,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我的意识才是唯一实在的;这仅仅是说,人们为了表述经验的或科学的命题,可以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这就是说,卡尔纳普在此不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而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使用‘自我意识’或‘我的体验’这样的概念的。然而我很怀疑,是否卡尔纳普在唯我主义前面加上‘方法上的’或其他修饰词,就可以改变唯我论的本质了?”〔5〕但是,洪谦仍然高度评价了卡尔纳普这本著作,“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可以说将经验主义贯彻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前的经验论者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经验,然而他们对此仅仅做出了纲领性的阐述,却没有具体地贯彻他们的主张,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系统。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首次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6〕

总的来说,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充分体现了卡尔纳普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所一贯坚持的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目标,即统一科学和拒斥形而上学。逻辑经验主义把科学看做理性事业,试图使哲学科学化。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通过对语言的误用而使人误入歧途,形而上学没有提供知识,而是对知识的基础构成了威胁,要为知识提供确实可靠的基础,必须消除形而上学。于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形而上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阐明它,从而把形而上学问题从科学中清除出去。卡尔纳普正是运用逻辑分析的哲学方法去探讨和澄清哲学问题,实现他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东北师范大学:张萍)

注释

〔1〕〔2〕 〔美〕鲁道夫·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陈晓山、涂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9页。

〔3〕 〔美〕鲁道夫·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陈启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4〕 〔美〕鲁道夫·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陈晓山、涂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8—29页。

〔5〕〔6〕 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7、2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