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他们也许发现自己的内心已有了咨询的印记: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反馈的功力可以至此。
对新手而言,在反馈中常有以下误区:
一是把咨询师的建议当作反馈的全部内容,咨询重点关注于自己怎么说而不是怎样对来访者更有效。新手在训练过程中,要逐渐从过分关注自我过渡到更多关注来访者。经验的积累、自信的提高都有助于做到这一点。另外,在对咨询师角色的定位和理解上,要打破咨询师是“人生导师”这样的神话,这样,对反馈才会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为了反馈而反馈,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反馈。在训练中,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学员有非常强的咨询结构意识,做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给建议,建议是套路化的,不外乎是“和家人沟通”、“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多和别人交往”等。
三是反馈技术单一,除了给建议外,无法有效运
用重构、解述等技巧,无法推进咨询进程。在下文中,将阐述非指导性和指导性反馈两大类反馈中的各种具体技术。
非指导性反馈包括解述技术、澄清技术和情感反馈。解述是指咨询师用自己的话表达来访者所说的意思,但并不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只是停留在来访者本人所表达的深度上。其目的是让来访者了解咨询师已理解的方面,并就这一方面继续谈下去。举个例子:
来访者:“我只要一提到考试,心里就开始发慌。其实我还是有实力的,但一发慌准考不好。”
咨询师:“面对考试的紧张情绪影响了你的正常发挥。”
在这里咨询师只是把来访者所说的内容进行总结,说给来访者听,这会让来访者知道:“咨询师已经理解我的意思了”,是一种浅层共感。
来访者:“我非常不愿意回家,因为一回家就得听父母的唠叨,不外乎就是说:‘你不抓紧,结果中考没考好。现在一定要吸取教训,抓紧每时每刻,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他们每念叨一遍,我的罪孽就会更深重。”
咨询师:“你觉得他们就像法官,时时在提醒你所犯下的罪行。”
在这个例子中也是运用了解述技术,只不过运用了比喻技术,咨询师用寥寥数语,把来访者内心的感受进行了描述。比喻式解述会让来访者有感悟:自己不喜欢的是被审判的感觉。但在运用比喻时一定切记:如果不能准确描述,不如不用。拙劣的比喻会起到相反效果。
澄清技术是通过反问或提问,让咨询师对来访者所说的话有更清晰的理解。常见的形式是重复对方的话,请来访者确认;或给出选择项,让对方选择;或者让对方再说一遍。对这三种情况分别举例如下:
来访者:“我现在是看透了,人活在世界上没有任何意义。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留恋。”
咨询师一:“你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让你活下去的动力,是吗?”
咨询师二:“你只是一般性的悲观,还是到绝望的程度?”
咨询师三:“我不很理解你说这些话的意思,你能再说一遍吗?”
新手在训练时需要注意:不论是指导性还是非指导性反馈,都有引导来访者的作用。所以如果来访者所谈内容与咨询主题无关,且属于细枝末节,可以不用浪费时间去澄清;而对于关键或比较重要的内容,如果来访者没有谈清楚,则需要澄清,或在其随后的谈话中寻找更多线索。
情感技术主要是指对来访者的情感或情绪进行理解,其目的是鼓励来访者进一步表达其情绪。非指导性的情感反馈并不探究或猜测来访者更深层面的情绪,只是就其已呈现的部分进行反馈,如:
来访者:“离还是不离已困扰我好几年了。以前一直为孩子考虑,现在孩子也大了,他身上的坏毛病越来越严重,我无法再容忍和这样一个又酗酒、又不求上进的人一起生活。”
咨询师:“你对他非常失望。”
所有的指导性技术都会给来访者明确的引导,因而它要比非指导性反馈更有推进力,但也对咨询师的功力要求更高。
解译技术包括情感解译和内容解译。情感解译是指咨询师在理解来访者情感的基础上,对来访者自己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情绪或情感,或来访者没有触及的那些隐藏的情感进行揭示,而内容解译是指对来访者深层次的想法和感受予以揭示。举例如下:
来访者:“离还是不离已困扰我好几年了。以前一直为孩子考虑,现在孩子也大了,他身上的坏毛病越来越严重,我无法再容忍和这样一个又酗酒、又不求上进的人一起生活。”
咨询师:“你对他非常失望。”
来访者:“对。我总是不停地问自己:我怎么会嫁给这样的一个人?”
咨询师:“听上去你对自己也有失望感,你觉得自己当初没有做出正确的决定。”
来访者:“会有这种感觉,但看看周围哪里有幸福的人呢?大家不都是在凑合过日子吗?”
咨询师:“你会在追求幸福还是凑合过下去之间摇摆不定,你的婚姻也因此而被动地维持着。除非你说服自己,否则你一直会在两难境地中左冲右突。”
解译是一种深层共感技术,如果时机恰当,可以和来访者建立深层信任关系。但如果时机过早、或切入过深,可能引发来访者的防御。建议在信任关系已建立之后再使用,并且可以使用试探性语气。
重构是帮助来访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问题的方法,即事实不变,但认知的角度发生变化。一般是在认知重构时使用。举例如下:
来访者:“我真的不愿意回想自己的婚姻生活。他给我留下的只有伤心和难过。”
咨询师:“但当我们提起这个话题时,我看到你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变得轻松,整个人也从绷紧的状态变成放松姿势。除了伤心和难过你还想到什么?”
来访者:“其实刚结婚那几年他对我还是非常……体贴和照顾的。”
咨询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在这里重构是通过面质来实现,即发现来访者语言表达和非言语信号中的不一致,试图寻找其原因。重构一定要贴合来访者,否则不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
来访者:“我现在是看透了,人活在世界上没有任何意义。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留恋。”
咨询师:“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难道你没有看到吗?”
来访者:“我看到的是一个灰暗的世界。”
上例中咨询师从过于宽泛的角度进行积极劝导,没有具体化,没有铺垫,因而无法让来访者重构认知。
情感接纳是指咨询师接纳并认同来访者表达出的情感,其目的是鼓励来访者以更加接受和赞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举例如下:
例1:来访者:“这次单位提升中层干部,所有人都以为我会上,我也信心十足地以为自己会被提升,可公布名单时却没有我。我还不能在别人面前表露出我的失望。我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坚强,无法处理好这种事情。”
咨询师:“没有得到提升对任何一个处在你这种情况的人都是一种打击,感到失望、不公平甚至愤怒是正常的,并不是软弱的表现。”
例2:来访者:“我一直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妈妈。妈妈临走之前肯定非常想见我一面,但她又不让家里人通知我,说是让我安心考研。她操心得太多,没有等到我回去。如果她能见到我,说不定还会熬过这一关。我无法原谅自己,我有时简直想退学回家。”(眼睛湿润、身体微抖。)
咨询师:“我能够感受到内疚正在侵蚀着你的内心。当亲人离开我们远去时,我们会非常难过,我们甚至会归因于自己,希望自己有能力留住亲人的生命。如果你感到悲伤,你就痛痛快快哭吧!”
例1通过把来访者的情绪纳入到“正常”的范畴,让来访者可以更好地接纳自己,专注于处理失望、不公平和愤怒情绪,而不是处理自己的软弱。例2通过揭示内疚背后隐藏的悲伤,让来访者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悲伤。处理完悲伤之后再处理内疚,及其内疚背后的归因问题。
我们将通过以下一个较完整的咨询个案,来展示反馈技术的各个方面。这个个案的咨询师为徐庆菁。
咨询师:“你好!我是徐老师,我们通过电话。”
来访者:“你好,徐老师。”
咨询师:“就像你在电话中所说,你是想做职业发展方面的咨询,是吗?”(澄清。)
来访者:“是的,我大学毕业半年了,已做过三份工作,仍然很迷惘,不知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咨询师:“你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情况吗?”
来访者:“我大学学的是心理学专业,毕业时也没多想,投了几份简历,一家小的猎头公司录用了我,我就直接去上班了,没有再找(工作)。做了两个月,这家公司倒闭了。我的一个朋友介绍了片场的工作给我,开始我觉得很好玩,后来发现做下去会很累,就不做了。刚好爸爸在家里托关系帮我在政府部门找到一个工作,我就回家乡去做了。现在已经做了快两个月了。”
咨询师:“能谈谈你现在的这份工作吗?”
来访者:“就是一个政府部门的接待员。大部分时间是电话接待,偶尔需要接待上门来的人。每天8∶30到11∶30、下午1∶30到5∶30工作。很清闲。”
咨询师:“中午有两个小时的午休。这份工作哪些方面是你喜欢的地方?”(对午休进行了非指导性解述。来访者前面提到一个“累”字,与午休形成对比。)
来访者:“不用脑子的地方。”
咨询师:“能具体谈谈吗?”
来访者:“比如说工作环境比较好,是在市政府大楼里;工作稳定,不像以前做猎头那家公司不稳定。”
咨询师:“你这里所说的‘稳定’具体含义是什么?”(澄清,“稳定”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
来访者:“是指倒闭或开除。政府部门招人非常谨慎,操作很规范,更何况现在做的事情是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
咨询师:“那你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
来访者:“将来会没有激情。现在看得到将来。”
咨询师:“那你现在还有激情吗?”
来访者:“有啊!现在我还想来咨询,想到外面找找工作,将来我可能会待在里面根本不想动。”
咨询师:“不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激情,而是因为年轻和对工作不满意带来的激情。你能具体谈谈不喜欢的方面吗?”(第一句话运用了重构技术,让来访者看到此激情非彼激情。)
来访者:“我觉得太无聊。几乎有一半时间没有什么事情做。上网也只能上局域网,里面所有的内容我全部浏览过来了。因为是政府的局域网,所以不能安装任何聊天工具,我都快被闷死了。”
咨询师:“那你预计自己多久会厌倦这样的工作?”
来访者:“不出半年。”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给了自己半年时间,来寻找你喜欢的工作。让我们来看一下:毕业半年,三份工作的经历,你在不断反思,不断寻找最适合的工作。这也是人们职业生涯中必经的一个阶段。请你设想一下,在今后5年,甚至10年,如果没有任何限制,在你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工作中,你最想做什么工作?”(第一句话运用了指导性解译。)
来访者:“心理咨询。”
咨询师:“你所理解的心理咨询是怎样的?”
来访者:“时间安排非常自由;能接触不同的来访者。但我懂得太少。”
咨询师:“我们现在先不谈能力的限制。我们关注你的兴趣点。在你见到过的心理咨询师中,有没有你将来愿意成为的榜样?不论你是在学校、电视上、杂志上或其他地方见到的,都可以。”
来访者:“我想做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客观的、冷静的咨询师。”
咨询师:“为什么想做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客观的、冷静的咨询师?”
来访者:“我愿与人沟通,我愿意帮助别人成长。”
咨询师:“咨询师这份工作有没有让你不喜欢的方面?”
来访者:“有啊!来访者的情绪会影响我自己。”
咨询师:“除了你提到的这一点,你有没有想过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也会比较枯燥、乏味,需要耐心,需要接纳各种来访者,需要不断地成长?”(重构技术。)
来访者:“我只是想到好的方面,每天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倾听别人的故事,但不想成为别人的垃圾筒。现在的喜欢只是我的想法,也许接触这种职业后我会改变。”
咨询师:“我们不可能体验所有的职业,所以我们在这里谈的是感觉和想象。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做这份工作,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来访者:“还好,我不会把来访者的情绪放在心里。我也会逃避。”
咨询师:“成为心理咨询师有哪些路可以走?”
来访者:“我们系毕业的同学,如果想做心理咨询,一条路是进中小学,当心理辅导老师;还有一种是进私营的心理咨询机构。”
咨询师:“你怎么看这两条路?”
来访者:“第一,我不想当老师。第二,私营机构不稳定。”
咨询师:“所以你把两条路都封死了。你为什么那么坚决地否定当老师?”(解述技术。)
来访者:“因为我不想一辈子当老师。既然这样,即使当了老师,我也只会做一段时间就不做。如果以后不做老师,那干吗还浪费时间去做?”
咨询师:“现在终身职业很少见。所有做过的事情都会有用,不会有浪费。”(解译技术。)
来访者:“我喜欢和比我年龄大的人打交道,可以学更多的东西。老师总是和学生打交道。”
咨询师:“我们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习到东西,只是你喜欢工作对象或同事是比你年龄大的人。让我们回到你的兴趣点本身:你喜欢和人打交道;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变化;需要灵活的时间。不喜欢的是工作中累的方面,成为别人垃圾筒的方面。”
来访者:“我觉得自己的专业在找工作时没有一点儿优势。在招聘广告上没有写‘心理学专业优先’的。”
咨询师:“确实有这种说法,说心理学是‘万金油’,但我个人并不同意。心理学跟其他专业一样,只有体现专业性才能发挥作用。让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满足你刚才那些兴趣点的工作不只心理咨询师一种。除了心理咨询师,你还考虑到其他的吗?”
来访者:“我不清楚啊!”
咨询师:“据我的了解,还有很多工作既能用到心理学的知识,又能满足你提到的那些要求。比如说人力资源工作……”
来访者:(打断)“人力资源工作不就是人事工作吗?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每天都只是管管档案、打打杂。”
咨询师:“有些单位确实这样,但还有一些单位的人力资源工作非常有活力,非常强调创造性,所以你一定要选那种强调创造性的企业。”(重构技术。)
咨询师:“我想问一下你看过多少份人力资源岗位的招聘广告?其中有多少是要求工作经验的?你又投过多少份被拒?”
来访者:“我投的很少。大学毕业时没怎么投简历,后来的两份工作不是朋友介绍就是家人帮忙。我想起来有一个同学的妈妈开了一家公司,她一直请我去公司做。但我觉得我自己还是一张白纸,她那里也是刚开张,我根本不知道在白纸上画些什么。”(www.xing528.com)
咨询师:“你的考虑有道理。我们再来看一下:你喜欢创造性,喜欢复杂一些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工作。可以明确地看到,这些特点在你目前的工作中是没有的。你更认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前者是强调人对现实的适应,后者强调人选择环境。”(第一句话为情感接纳。)
来访者:“我更愿意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找工作。”
咨询师:“根据以上我们谈到的特点,我可以提出三种职业建议:一是在崇尚创造力的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二是在管理咨询公司中做销售人力资源测评软件的工作,既用到你的心理学背景,又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三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你可以从头做起,跟身边那些资深同事学习,逐渐成为有心理学背景的管理咨询师。”
来访者:“听上去很好。但有很多现实因素,比如说我如果离开现在的工作,我很难说服我爸爸。目前这份工作也不是很容易找的,更何况他答应今后帮我买部车。”
咨询师:“我能够理解你需要对家人做说服工作。此外,刚才提到的这些工作并不会主动上门来找你,而是需要你去寻找。这条路也是比较漫长的。根据我的经验,你需要有针对性地投出50份简历,如果运气好,可以得到10次面试机会,争取其中三个工作岗位能进入第二轮面试,最后拿到两个offer。你要做的只是行动、比较和选择。”(第一句话为情感接纳。)
来访者:“这要花多少时间啊?!而且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相应的招聘职位?我家乡那里肯定不会有这么多机会。”
咨询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确实需要吃一些苦。但在该吃苦的阶段没有吃苦,可能到了可以享福的阶段就要吃苦了。世界是以奇妙的方式在平衡着。你要慎重地考虑你想在什么地域发展。”(重构技术。)
来访者:“我很想来上海,但我爸爸肯定不会同意。毕业时我在上海工作他都不愿意了,现在已经回到他身边了,再回上海,可能没门。”
咨询师:“这是父辈的考虑。你自己怎么想?”
来访者:“我不想在家乡。说实在的,我回去后听大家说的话有时心里很难过,觉得他们谈的东西我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自己怎么会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
咨询师:“你觉得和周围人在精神上有距离。如果到上海来工作呢?”(解述技术。)
来访者:“嗯,上海有很多朋友,我们很谈得来。但是如果到上海,我住在哪里呢?”
咨询师:“你没有考虑过租房子吗?”
来访者:“我觉得租房子好麻烦啊!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离上班地方太远怎么办?我现在住在家里,每天走路上班也只要10多分钟,将来再买部车,每天开车兜兜风,想想日子很好过。”
咨询师:“除了职业兴趣,我们的职业还涉及职业价值观、动机、生活方式等。你喜欢创造性和挑战性,但也喜欢安逸的生活方式,如果这两者发生矛盾,你会选取哪一个?你会舍弃哪一个?”
来访者:“嗯,挺矛盾的……(欣喜地)不过,我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爸爸不要给我买车了,直接用那笔钱在上海帮我首付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我就有住的地方了。”
咨询师:“这样是可以解决你住的问题,但还会有其他问题不是吗?比如在上海工作很辛苦,可能会有加班,可能会比较累,上下班路上需要两个小时是正常的。你前面提到你喜欢目前工作的一点就是清闲,只是目前清闲得过分。还有你的第二份工作,也是因为‘累’就不做了。如果今后遇到很累的工作,你会怎么办?”(重构。)
来访者:“你这样一说,我目前的工作有更多的可取性了。”
咨询师:“你目前的工作并没有变,变化的是你的观点。想提醒你的是:你的兴趣是稳定的,也就是说,你今后仍然渴望从事那些有变化、有创新、有挑战、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你跟着兴趣走,你需要花力气找一家正规的、业界里比较好的公司,至少花3年时间打底子。有可能你不能直接找到这样一家公司,那你就需要先到这个行业里做,再找机会到这样的好公司。这期间你会遭遇白眼,遭遇拒绝,遭遇挫折,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你现在心里怕的是这些。如果你选择安逸的生活方式,那就安心地在家乡生活。你可以选择抱怨地生活,也可以选择无怨无悔地生活,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重构。)
来访者:“听你说得很有道理。我得想想。”
咨询师:“曾有一个故事说一对夫妻非常喜欢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都会停步逗弄一番。朋友见他们这么喜欢,有一天出门办事时把不满周岁的宝宝托他们照管一天,说让他们先实习一下。这一天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养育观:他们在不停地换尿布、兑奶粉、哄孩子当中得出结论:他们喜欢的只是别人的孩子,那些不需要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孩子。他们无法想象自己将来有无数个日子要在这样的劳累和狼狈中度过。你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你得到的不是你喜欢的,但你喜欢的又是你要花力气才能得到的。你需要做决定。”(比喻。)
来访者:“你这样一说,很多事情我清楚多了。我需要再仔细考虑。”
咨询师:“未来在你手上。祝你如意!”
这是个典型的职业咨询个案。咨询师不仅要有心理咨询的背景,还要有职业指导的背景。这个个案从职业兴趣出发,既找到了与来访者职业兴趣匹配的职业,又分析了职业价值观,兼顾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较深入地剖析了来访者存在的矛盾,根据来访者个人特点和咨询师的经验,提出了三个职业发展方向,并把决定权交给来访者本人。整个咨询非常流畅,结构清晰,那些关键点都触及了,如职业兴趣、职业动机、职业价值观等,是个成功的案例。
咨询师成功地运用了反馈技术。但比反馈技术更重要的是其态度:对来访者尊重、平等而接纳的态度。这种态度是由倾听、共感、反馈和提问技术支撑起来的。在这种态度的基础上,当咨询师给出具体建议时,就不是强加的态势,而是一种温暖的、有指导性的支持。即使用到面质,也是温和的,而不是咄咄逼人的。
咨询师在很多地方运用了重构技术,从认知上让来访者看清目前的状况和阻碍点:想要有突破,但又害怕失败和吃苦;想要到大城市发展,但又舍不得小城市的安逸;想要拥有独立,但却不想失去父母的支持。最精彩的是咨询结束前,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当下的工作居然也是一种好的选择,并不像自己咨询开始时那样排斥了。这一点是来访者自我醒悟到的,其功效要比咨询师通过说教告诉她效果更好。
在这个咨询个案中,咨询师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论来访者说什么,咨询师都会倾听和接纳,然后会从积极的角度重构来访者所谈到的信息。来访者的特点是自我设限,为自己当下的不作为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自己学的专业不好;之前的工作太累;目前工作没有激情;想做心理咨询,但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成为情感垃圾筒……如果咨询师没有足够的开放性,可能会在每一点上对来访者进行认知矫正,与其在每一个点上展开辩论。但这位咨询师通常的反馈是:“你说的也有道理。我的看法是……你觉得解决方案是……?”咨询师没有用廉价地赞同来访者观点的做法推进咨询,她始终非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咨询师的态度是非威胁性的,关注在解决问题上,所以来访者并不会觉得自己的观点被反驳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因而没有再花精力去保全自己的面子,而是跟随咨询师去寻找解决方案。
咨询师的丰富性体现在她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单一的、唯一的,她总是考虑到各种可能性,提供具有选择性的方案,并且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来访者。这种“进亦可、退亦可、不动亦可”的丰富性会让来访者安心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除了咨询师的经验和技术外,开放性、包容性和丰富性的特质是咨询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来访者担惊受怕
新雨
实习好几次了,自我感觉还始终进不了咨询师的状态,不知该如何引导性提问,如何正确反馈,如何恰如其分地共感。渴望自己有个突破。今天终于有突破了。这得益于一位学友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来访者,让我有机会体验咨询师式的共感、提问和反馈,也让我体会到愿意真心帮助别人的感觉。但回家之后,我却心生焦虑,半夜醒后无法入睡。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咨询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来访者:我酗酒,你知道,喝酒让我感觉很“适意”(上海话,舒服的意思)。
咨询师:喝酒使你有飘飘然的感觉。
来访者:喝酒,让我感觉很“男人”。
咨询师: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访者:最近吧。喝醉了酒,总是会什么都不记得了,而之前的我是不喝酒的。
咨询师:那你还记得第一次喝酒失忆是为什么事吗?
来访者:我觉得这好像和我前妻的一次吵架有关,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具体事情不记得了,只记得吵完后……(来访者开始讲述他的情感和家庭经历。从他的表情、描述方式,我突然意识到来访者讲述的是他个人的真实事件!)我写好了遗书,吃了安定,喝了威士忌,然后驾车出了车祸,后面什么都不记得了,但那次并不是酒的作用而是安定的作用。我现在每次酒醒以后,都会特痛苦,甚至有种想死的冲动。(惊讶。难道有自杀倾向?我心里开始打鼓,我变得紧张。)每当第二天醒来,我就骂自己,觉得自己怎么可以这样糟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有一次,竟然还和别人打架,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我怕自己逐渐发展,会失去控制。为什么我酒后会这么痛苦?
咨询师:可以感觉到你不满意、厌恶自己的行为,你很自责,希望有改变是吗?
来访者:我想知道我为什么第二天醒来会有这么痛苦的感觉?
咨询师:你喝醉酒的频率呢?
来访者:只要有酒,几乎都醉。我的工作应酬喝酒是无法避免的,可为什么,酒后我会如此痛苦,为什么呢?
咨询师:(来访者每问一次为什么,我脑子里就要飞速旋转:我该怎么办?用精神分析?挖他的一个个痛苦的根源?那怎么分析呢,我连皮毛都没学会呢……认知疗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改变认知?他的认知又错在哪里?……行为疗法?……我的水平充其量就只能……我连个“准咨询师”都够不上,我一层层地剥开别人的伤痛,甚至让其流血,但我却没有能力为其缝合伤口。我既解决不了别人的问题,又何苦去探究别人的隐私呢……)
咨询师:(不知沉默了多久之后,我开了口)我放弃了。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
那天晚上睡到半夜三点,脑子里突然跳出学友的那句话:“我每次酒醒以后,都会特痛苦,甚至会有一种想死的冲动”,这令我心悸。如果这是真的!我备感自己的无力。越想越焦虑,越想人越清醒。只盼着天快亮。早早地起来,翻看那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在《影响自杀率的相关因素》这一节中,赫然写着:“在国外,自杀常见于男性……从事音乐、司法、律师、保险业的人员自杀率较高……自杀在单身、独居、离婚者中常见。”越看我的心越紧。
晚上实习时,跟指导老师说了我的担忧。看着我焦虑的表情,老师笑笑说:“相信他。”就这三个字,仿佛拨开了我眼前的云雾,仿佛给了我一种力量。是啊,我多虑了,要相信学友的自控、自制、自律能力。这于我,是不是也是一种成长呢?成长,就是在咨询中,使来访者自己想通,知道怎么做,达到心理的平衡。
若在咨询小结时,给来访者这三个字,是不是也是对来访者情感上强有力的支持呢?
指导老师的话:我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我对学员的了解。而这个做法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心理咨询是非常个案化的,要咨询师根据对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可能对有些来访者而言,“相信你”这三个字的分量非常重,而对有些来访者,它轻如鸿毛。
这位学员的心路历程,其实是很多人在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为来访者担惊受怕,把自己过多地卷入到来访者的生活中去,即使咨询已经结束,心仍然留在咨询室。这位学员及时察觉了自己的这种状态并尝试做调整,这是很有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在咨询时全身心投入,对来访者共感和接纳,体验来访者的内心挣扎。但在咨询结束后,则应放下自己的担忧,让来访者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做出选择。只是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由于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无法对来访者的状况做出准确评估,这种不自信会加重她的焦虑。
我为来访者伤痛
锦华
今天的咨询训练结束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下来,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车里,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我的心头一下子涌上很多感觉:自责、不安、担心、无助,甚至还有委屈的感觉。我今天扮演了咨询师,短短数分钟的咨询经历让我有这么复杂的感觉。自责是因为训练中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己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不是自己所设想的像救世主那样的角色,我没有办法帮到来访者,虽然我非常想帮助他,我也尽了全力帮助他;不安是因为我不知道在咨询中来访者在想什么,在咨询结束后,我也没有勇气再问,但这种未知让我不安;担心是因为我不知道我最后的提问是不是真的深深伤害到了来访者,因为他当场哭起来!他可是堂堂的男子汉啊!而且他比我年长,我平时是非常尊敬他的。确认他不是在擦眼镜,而是真的在掩面痛哭那一瞬间,我真的好无助!我不知自己该怎么办。好在指导老师及时过来干预。委屈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去指责他的意思,可是他却有那么大的情绪反应,难道我做错了吗?我脑子里一遍又一遍闪回当时的情境片断:
咨询师:“你觉得你和你前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来访者:“是的。我们没有任何沟通。”
咨询师:“你们的婚姻好像是因为没有沟通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可否询问一下,结婚前你们是否也没有什么沟通?你们的婚姻是你们双方自愿的吗?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比较困难,但可能对我们今天的咨询有所帮助。”
来访者:“(情绪稍有激动)你觉得这个问题会对我们今天的咨询有所帮助吗?有什么帮助呢?(但来访者停顿一下后,还是继续往下说了)结婚前,我们当然是有沟通的。当然,结婚肯定是我们双方自愿的啊。”(开始有轻微的阻抗情绪。)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说你们结婚前还是有交流的。嗯,那为什么结婚后交流就少了呢?”
来访者:“(音量突然提高,语速加快)你觉得你这样指责我,对吗?你为什么要指责我呢?”(沉默,脸上显出很痛苦的表情,低头,长时间的沉默……摘下眼镜,泪水流下来。)
我只能默默地注视着他。百感交集。但心里更想帮助他了。我没想到这种帮助造成了更糟糕的结果。当他擦干眼泪后,他说可以继续进行了。来访者提出要角色扮演,他想了解前妻到底怎么想的。自己竟然同意了来访者的要求。结果,我张口才说了几句话,他的眼泪又下来了!我一阵心慌,主动中止了咨询。
我想了很久,觉得自己确实做得不够好。一是共感不够。没有能设身处地地站在来访者的立场上去体会和理解他的感受,也没有敏锐地觉察到来访者情绪的细微变化。二是倾听不够专心。有时自己会有点游离于咨询之外。三是预见性不够。当来访者出现抵触情绪时,我却接着去问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一下子就触及到当事人内心深处也许是压抑很久的那种伤痛,而导致了当事人情绪失控。出现自己目前还无法去应对的局面。只能看着来访者处于深深的伤痛之中,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我甚至感觉自己好像很残忍,在当事人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自己却急着去撕开当事人血淋淋的伤口。四是对角色扮演没有任何经验,在自己还不了解对方的前妻是个什么性格、什么类型的女性时,贸然答应角色扮演,实在是个非常危险的举措。在扮演中,我以自己的理解对当事人做了一定的回应。这样的扮演可能会对来访者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也偏离了自己价值中立的原则。
夜深了,我的心渐渐平静:虽然感觉这次咨询比较失败,但对于我自己,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在心理咨询这条道路上,我还需要不断地修炼、修炼、再修炼,才能真正地以真诚、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所有的来访者,才能真正地帮到来访者,同时也帮助自己。
指导老师的话:手记中描述的情况,就像一个士兵没有任何武器、没有任何盔甲,就上战场作战。有可能还没有歼灭任何敌人,这个士兵自己就会先受伤。在任何时候,咨询师都要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指导老师需要做的是:事先提醒学员,不要带那些重大的个人问题进入咨询练习。如果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就要及时安抚扮演来访者学员的情绪,让其稳定下来;及时处理扮演咨询师学员的复杂感受;在事后再约双方一起总结。
对来访者的牵挂
流浪基因
从二级考试的模拟面接试场出来,原以为会放松的心情,反而更焦虑了。
一位失眠了很长时间的大二学生,提到自己整夜整夜睡不着,不断增加安眠药使用量,以至于担心自己的状况。看来是安全感的问题,但是来访者却不愿意说出直接影响情绪的问题,留给担任咨询师的我满脑子问号:
咨询师:“你被失眠困扰了一年多的时间,选择现在来跟我谈,是不是最近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了你的情绪?”
来访者:“这也没什么,因为最近安眠药用量越来越多,我担心这样下去会不好……”
最后,我安排了两个认知家庭作业,请来访者下次带着作业来讨论他的不安全感。带着困惑送走了来访者,面试官用肯定的语气称赞这次咨询过程的流畅以及节奏的掌控,同时也问:“你觉得一年多都夜不成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这种感觉,应该是相当痛苦的。我竟然错过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共感,没有感受来访者这么长时间的身心煎熬。
这天晚上,我辗转反侧,考试的案例反复出现在脑海里,责备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多说一句:“这样身心俱疲又没人理解的心情很痛苦吧?”埋怨自己应该更注意细节:“睡不着的时候,你都在想什么事情呢?”就这样折腾了一夜,直到天明。
一个15分钟的模拟案例,都能叫一位咨询新手在情绪上如此牵挂,如果面对了一位真实的来访者,真不知道自己能否有勇气接手。
那些敞开伤口的人
上次训练时发现有很多人用自己的真实事例在做训练。我很感动,这是他们敞开心扉的表现,这是他们急迫地盼望在技术上提高的表现。但又心生不安:我们毕竟是训练活动,组员把自己的心剖开后,我们除了共感,还要在这个动手术的人身边评价哪一刀没有划好,哪一刀见血了,下次应该怎么切入。这对动手术的人来说是残忍的。而且,因为是训练,时间不允许,大家的功力也不到家,往往不会把伤口缝合好再结束,所以,那些剖开伤口的人往往是裸露着、没有很好包扎就离开教室。虽然他们当中有一些人会通过倾诉这种方式治疗自己,但于他们,我有浓浓的歉意。
察觉到这一点,今天在快结束时,我特意叮咛一句:所有的信息只在培训教室中,出了培训教室,请大家不要再有议论,我们要充分尊重、理解和接纳扮演来访者的那些人。大家都点头同意。今天,一位学员告诉我:“上次我说了自己的事情后,回家后很多事情都浮现在脑子中,一遍又一遍地过,我无法入睡。后来吃了安眠药才睡着。”浓浓的歉意又涌上来。我很想帮助组员多做一些事情,但我无法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做到。
以前带实习也会遇到学员痛哭的情况,但我只要轻言细语地劝说几句、默默地陪他们一会儿、拍拍他们,情绪很快会得到平复。那些问题似乎也只是情境化的小问题。但这次我知道由于小组的氛围非常好,有些组员就把一些长期困扰带了进来,而这些都不能简单地处理。我问了几位同行,问他们是怎么处理这样的情况。一位带教老师说自己用冷处理。如果是大组的演示,当他发现学员在拿自己说事,并且可能会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时,他会要求到此为止,不深入下去,因为这是教学活动,要考虑所有的学员以及每次活动的主题;如果是学员分组训练时发生这种事情,可以当场作些安抚,如果学员需要,他(她)可以在结束后找老师再深谈。如果老师发现没法快速处理完,会建议他到咨询室里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尽管也是咨询师,但因为有师生关系,采用回避原则。另一位带教老师说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处理。一般在开始时控制学员进入的深度,即使学员出现情况反应,或想继续深入,他也会选择用一定方法,比如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员关注某一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试图去解决学员的所有问题。
而我的尝试是:如果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地发生,那就在现场做一些处理,快速而稳妥地进行包扎,让当事人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其内在的画面停留在一个比较正向的、积极的图像上,回到当下。如果需要,事后再做更进一步的跟进和处理。所有的团队成员可以在现场看到指导老师是怎样应对这一切的,不论是从情绪上还是从技术上。另一方面,把现场所有被牵连起的情绪、感受和反应都作为资源,指导老师带着开放的心,为大家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让大家通过分享有机会觉察到自己身上和周围人身上发生的这些。学员从此中可以学到很多:作为咨询师,他们需要进入角色才能共感和体会,但同时他们又要跳出角色,看到一个完整的过程是怎样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分享,可以加深团队的信任和支持感,而这种温暖的信任和支持会滋养每个人的心灵。
咨询训练推进速度的思考
训练进行到这个阶段,有一天一个学员要求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她说目前有些学员推进的速度太快,而这对其他组员来说并不是好事。她举了自己学车的例子:“我拿到驾证的当天,就兴奋无比地开车上路,是辆崭新的车。在一个弯道,不知怎么回事,后面的车撞上来了,车上司机下来后,一个劲儿说我不应转那么大的弯。我才不睬他,我是严格地按照教练所教的方式转了一个大大的弯。等交警来了,交警处理的结果是后面的车负全责。但处理完后交警问:‘你是不是刚拿驾照啊?’我惊讶地反问:‘你怎么知道?’‘虽然你这样做是对的,但有经验的司机不像你这样开。’我这才知道后面车的司机并非没有一点儿道理:他是把我当‘老’司机,预期我会转一个小弯,但我是按新手的规则转了一个大弯,所以他会撞上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转弯了。现在学心理咨询,我们都是新手。我们不要心急,而应该按规则来学,不要急着问资深的咨询师有些什么经验,或者可以怎样超越规则。我们还是应该把基础打好。”这位学员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常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培训中的速度,如何处理规则和例外的关系。
后来看到下面的这篇文章,心有同感。把它摘录如下:
照我说的做
弗利德是英格利驾驶员培训中心的一名教练。他的驾驶技术绝对是一流的水准,而同时,他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教练,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大都十分优秀,其中有很多也成了比较优秀的教练。弗利德还多次荣获“优秀汽车驾驶教练员”的称号,在众多的驾驶员中没有人不知道弗利德的名字。
弗利德的培训方法与别的教练大有不同。他一次只带一个学生,绝不会一起带两个学生。在培训中心的训练场上,他手把手地教他的学生简单的汽车驾驶操作,而这个培训时间不会超过3天。弗利德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教一个学生之前,会给他一封信,然后告诉他:看完这封信,再来跟我学驾驶。
在弗利德的学生学会汽车操作后,他便会带着学生出去进行实战练习。他往往会选择繁华地段,而且还常常故意选择上午和下午的客流高峰期。最初,是弗利德驾驶着车,他一边开车一边给他的学生讲解驾驶技术和交通法则,以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虽然弗利德在驾驶着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授课,他熟练的驾驶技术常会让他的学生羡慕不已。他的讲解十分详细,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驾驶知识。每一次出去练习,他的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10天之后,他便会与他的学生位置互换。在学生驾驶时,他会仔细地观察着学生的动作,偶尔会指点一下。训练结束时,弗利德才会系统地为他指出错误,当然也会表扬他的优点。最后一次授课,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弗利德会驾驶着车带着他的学生穿过城市到达较远的另一个城市,这一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驾驶问题,而弗利德则会为他的学生做最后一次讲解,回来时便是他的学生驾车,而弗利德在一旁审核。此后,他的学生便可以去考驾驶执照了,他的学生通过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一次,他的一个叫罗斯的学生在跟他学习了十多天后,由于弗利德有紧急事情,培训中心给他安排了另一位教练。当然,罗斯也顺利地拿到了驾驶执照。可是,一个多月后,罗斯在一驾驶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幸运的是,罗斯没有受重伤,只是左腿轻度骨折,但这依然让罗斯十分苦恼,毕竟他出了事,而且让他的教练受到了众人质疑。罗斯的一位好朋友同时也是弗利德的学生吉米来看望罗斯,罗斯急忙向他吐露出了心中的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是按照教练做的来做的啊。”吉米听了,问了他一句:“你真的是按照教练做的来驾驶的?”“是的,我肯定。”罗斯点了点头。
“教练是不是常用一只手来控制方向盘,而另一只手却夹着雪茄?”
“是的。”
“教练是不是常放着音乐,然后左脚不住地跟着音乐打着节拍?”
“是的。”
“是不是常在拥挤的街道上,教练都没有将速度减下来?”
“是的。”
“你是不是有时也按教练的方式照做了?”
“这,可能吧。”
“你看过教练给你的那封信了吗?”
“哦,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
吉米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罗斯,上面写着:如果你想达到我的境界,就一定要照我说的做,不要照我做的做。请保留这封信,直到哪天你能用5分钟穿过莱特尔街道(最繁华的街道),你便可以丢掉这封信了。
(来源: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27819990/article/b0-i2211814.html,引用地址:讽刺与幽默,陈胜编译。)
新手和资深人士的区别在于:经验丰富的人掌握规则之后可以超越规则,可以在规则之间游刃有余,而新手则需要不折不扣地遵守规则。比如在培训新手时,他们得到的告诫是咨询师应该身体微微前倾,但在实践中,一些有经验的咨询师会身体后仰,这让新手困惑不已:到底该怎么做?作为新手,比较安全的做法是遵守规则。完全掌握之后,可以有一些灵活性,但知道这样做对来访者的影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1] 诗出卢纶《塞下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