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校长产生的基本步骤
在中国,人们感觉大学校长身上似乎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感觉大学校长距离人们太远,很难了解大学校长究竟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大学校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出现这种现象也很自然,因为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密集的社区本身就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而作为这个社区的领导人自然就更带有一种神秘的光环。一般而言,中国大学校长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具有很好的学术背景,并且有一定学术管理经验和行政管理才干,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和拥护。大学教师的职业本来就是一个令社会非常尊敬的职业,而作为大学校长自然更具有神秘的光环。之所以大学校长能够达到这么高的社会地位,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靠个人的努力,靠个人的素养。因此从根本上说,大学校长的地位是赢得的,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是因为他所具有的行为特征能够被大家接受和认可,然后再经过上级领导的发现和考察,之后再经过竞争性选拔过程,最后才达到校长的地位。如果具体揭示一下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就可能更清楚地发现大学运行的规律和中国大学学术体制的运转特征。
在中国,确定大学校长人选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一般分为以下几步:一是由组织上提出配备校长需求;二是确定候选人资格和选择范围;三是确定校长选择方式;四是组织考核,确定最终人选;五是纳入校长后备人选,等候组织任命;六是进行组织任命。
在中国,高等学校校长选择属于党的高级干部选拔程序,有严格的组织程序。通常,大学校长选拔任命属于地区(直辖市和省级)组织部主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工作由教育卫生系统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每年地区党委组织部都要对各系统的高级干部人事变动情况进行检查和统计汇总,其中包括向教育系统的党委工作委员会布置对大学校长的人事变动情况进行检查,之后由各主管部门对大学校长职位将出现的空缺情况进行统计,然后汇总到地区党委组织部。高等学校组织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国家有关高等学校校长职位数的配置规定,结合本校领导职位变化,把本校将出现的职位空缺情况向教育主管部门党委组织部(一般是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或教育工作委员会)汇报,提出具体的配备校长需求(即指大学校长人选出现空缺或将出现空缺),由有关组织部门提出配备校长需求。
二、大学校长职位空缺的出现
大学校长人事变动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退休离职。这是达到退休年龄后的自然离职的状况。按照国家关于高级干部任职年限规定,到退休年龄后都需要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保证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增强组织队伍的战斗力。随着我国干部队伍建设越来越正规化,在配备干部过程中一般都避免任期未满即退休的情况,这在中国通俗的说法叫“七上八下”,即57周岁时还可以作为干部的候选人,这样可以保证任满一届,58周岁则需要在届中退下,为了避免未任满而必须退休的尴尬,所以在任用干部时都会注意到年龄因素。随着干部队伍越来越年轻化,七上八下现象也会消失。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情况,即当还没有发现合适的继任者时候,已经到年龄的校长可能会留任一段时间。个别校长可能是社会威望太高,大学发展离不开他的领导,这个时候他也会适当延长任期。不过这些都属于极端的情况。
二是因病离职情况。这是由于身体原因需要从领导岗位退下。作为大学领导人工作一般是比较繁忙,加上许多领导人在工作方式上不合理,都乐意大权在握和事必躬亲,所以他们的事务比较繁忙,一般很少注意休息锻炼。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校长需要与各方面打交道,于是不少领导整天忙于各种应酬,这样久而久之,身体就吃不消了。当他们真正感到自己身体已经不能胜任领导岗位的要求时,会主动向上级组织部门提出离职申请。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突然病故的情况,当然这是一种自动离职情况。
三是自愿辞职情况。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大学校长也一样,作为大学校长既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在中国拥有权力可谓是一种最高的荣耀,无形中可以提高自己身价,赢得社会的敬羡。同时它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它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校长职位要求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需要多方应酬,这种生活方式并非对所有人都适合,特别是对那些专注于从事科学探讨活动的人来说是非常不习惯的。因为他们会感受到权力的增长并不能导致知识和学问的增长,尤其当他们不能从权力的地位上体验到荣耀和尊严时,他们会主动辞去领导职位。随着社会追求多元化,官本位观念被彻底破除之后,自愿辞职就不再是极个别的现象了。对于不少人来说,在担任领导岗位之前总有一种幻想的成分在其中,而当实际担任领导职务后发觉事情远非如所料的那样美好,在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矛盾之后,虽然绝大多数人选择迎接现实的挑战,但也会出现少部分人选择辞职的举动。
四是引咎辞职情况。这是指工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情况,为了挽回影响,减少损失,恢复社会对大学的信心,有关责任人采取了引咎辞职的决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学生管理难度在加大,同时还随着学校的经营和创收的范围扩大,经济上违规违法现象在增多,特别是学校的工程设计和建筑方面的违法犯罪现象都有上升趋势,这些都增加了相应主管校长的责任,一旦管理不善,出现了重大的过失,负责人就很难辞其咎。过去在民主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许多问题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随着监督程序的越来越严格,引咎辞职的情况将会多起来。只有这样,权力和责任才能做到对等,避免出现许多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平庸官、太平官。
五是因公离职。这种情况主要属于工作岗位变动而离开了现岗位。在干部人事制度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调任和轮换制度。这些调动一般都是由组织安排调动,是组织部门根据他本人的能力和特长以及个人的愿望任用他担任更需要和更适合岗位上去。这种情况在大学校长人事变动中经常出现。一般而言,因公离职多数属于干部提拔或职位提升类型,当然也有平级调动情况。而因工作需要进行岗位轮换就属于平级调动情况。
六是被撤职或罢免。这种情况在国内比较少见。被撤职情况一般属于严重渎职和违法乱纪情况,都是属于触犯了国家关于领导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范围。还有一种是工作作风不民主或是生活作风不严谨导致了群众意见极大甚至是民愤极大的情况,此时由上级机关对其本人做出免职处分。
上述几种情况都是大学校长职位出现空缺的情况。有些空缺是临时出现的,有的则是可以预见到的。为了应付突发事件和可预见到大学校长岗位空缺,许多地方已经建立了干部后备人才库,这个人才库就起到蓄水池作用,从而有效地应对因临时出现的岗位空缺情况和弥补将出现校长职位空缺情况。
一旦预见到将出现大学校长岗位空缺情况,各个大学的党委组织部门将向上级主管部门党委组织部门做出汇报,提出配备校长的需求,这是第一步。上级主管部门则根据各个高校校长任职年限和具体变化情况进行统筹来确定本地区校长职位的空缺数以及需要确定校长候选人的人数。根据这些空缺和需求情况确定选择范围,就是确定校长人选的资格。
三、大学校长的选拔范围(www.xing528.com)
确定候选人资格和选择范围是第二步。大学校长人选的基本资格是符合党的干部政策,简单而言即符合“四化”标准,即做到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和专业化,属于德才兼备人才。“1982年12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干部四化标准被写入了大会通过的新党章。革命化是对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不以权谋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强,作风正派等。年轻化是对干部年龄的要求,主要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一方面不断把优秀中青年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一方面实行离退休制度,使各级领导班子有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化是对干部文化水平的要求,主要指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既要注重学历,又要注重真才实学。专业化是对干部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主要指专业技术、知识,使之成为精通本行的行家和能手。‘四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讲革命化就会迷失方向,只讲革命化,不讲知识化、专业化,又会成为空头政治家;年轻化则是适应新陈代谢规律,要不断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持续不断发展的需要。是用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发展。”〔1〕一般而言,充任大学校长的学历最起码是大学本科学历,在今天一般要求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水平,而且很快博士学位就可能作为一个基本学历要求。这是学历即知识化的条件;在专业技术职称上需要达到相关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一般应达到正高职称,这是专业化条件;在年龄上一般以45岁至50岁之间为宜,特殊情况可达到40岁以下和50岁以上。55岁以上一般不适宜作为校长的候选人,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可以例外,这是年轻化的条件。革命化指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在行动上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精神,在工作学习中能够起到模仿带头作用,作风民主,生活上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并在组织考核中获得一致认可。
在大学校长选拔中,知识化是一个起码条件。因为有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对个体的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目前,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水平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所以人们不仅强调知识化,而且强调专业化。专业化往往视具体岗位不同而不同。有的岗位则注重行政管理工作经历,对个人的学问水平不过多要求,而有的岗位则要求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如大学正校长则需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有学术权威的地位,这样大学校长才可以作为学校的学术水平的象征,当然也才可以更好地扩大学校的影响,获得更多的社会资助。
管理经验背景也是一个重要条件。一般而论,如果没有长期的基层管理经验肯定也很难领导好一所大学。这里的基层管理经验不仅指具有基层管理岗位实践经验,而且指具有比较成功的管理经验。也就是说,充任大学校长必须证明自己具有管理方面的才能。所以在确定候选人资格时需要对基层管理经历做出明确要求,并审查相应的档案,了解群众的评价和组织的鉴定。
四、选拔大学校长的几种方式
第三步是确定选拔的具体方式,即是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还是采取由民主推荐的方式或是直接由上级任命的方式。公开选拔是指由上级主管部门以一定方式进行公布校长职位的空缺,然后针对具体学校的校长职位数空缺多少,采用公开招聘、自愿报名和竞聘的办法。采用民主推荐方式则是上级部门根据民意调查确定候选人名单,然后再由本校教职工根据各候选人的业绩表现来推荐,候选人获得群众推荐的程度则是确定校长人选的重要依据。直接任命的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一般适用于从外部调入的大学校长。
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在一些高校实行副校长职务公开选拔办法〔2〕。这些选择方式在有的地方按公务员形式进行选拔,所以统称为公开选拔副厅局级干部(如宁夏、山东、江西、广东、新疆、山西、河北省等地实行副厅局级干部公开选拔),有的地方则在国内外招聘副校长,所谓进行海选副校长(如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开始公开选拔副校长)。实行公开招聘办法一般都公开了招聘的实施程序,组成了专门的招聘委员会。在招聘程序中,首先是公布招聘职位要求,其次是关于招聘资格规定;然后是申请人提出申请步骤,包括应提交的文件材料。最后是关于参加考核的形式,附带各种注意事项及处罚规定。目前我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选拔校长的试点还不普遍,而且由于进行试验的时间比较短,效果还不十分显著。但它的社会效益是非常大,它改变了人们一贯的传统的人事观念,树立一种“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新的为政理念,有助于人们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官场办事习惯,这无疑为人事改革引入了一泓活水。因此可以肯定这是一种改革方向。
第二种方式是采用民主推荐方式来确定候选人。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具有很大的计划性,选择的范围比较确定。相比之下,通过竞聘来确定候选人方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竞聘成功的人可能来自校外,他的真实情况如何未必能够真正了解到,兼之他来到新的学校有一个适应过程,这样就不便于他很快地有效地开展工作。民主推荐方式是在本学校内进行,被推荐人的具体情况大家都熟悉,被推荐人一般都有比较好的人脉关系,这样便于他以后开展工作。候选人的范围一般限定在中层干部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但推荐方式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难以真正照顾到群众本意,因为很多时候候选人范围是由上级机关圈定的,选择范围一般都局限在现任的中层干部,而真正的有才能的人未必被纳入这个选择圈,这样的话群众的选择范围就非常有限,这种选择权利就是一种有限选择权。而且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黑箱操作。因此,这种选拔方式实质上还不是真正民主推荐的方式,而是一种征求民意的方式。很多时候,这种方式有点雷同于人大代表选举的情况,群众对候选人的情况并不知情,候选人仅凭自己的简介或宣传材料是很难让群众满意的。人大选举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损害了民主权利的严肃性。而大学校长选拔中的民主推荐形式也有这一弊端。
还有一种即公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民主选举的方式,即将大学分成若干选举区,各自提出候选人,然后根据得票多少来确定候选人。在国外教授委员会推选校长是比较接近于这种公投方式。因此,公投也是一种备选的校长选拔方式,该方式更能够体现民主性,特别是能够体现教授治学理念。但由于该方式成本太高,选择范围受局限,不一定能够选择到最理想的候选人。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教授们更注重学术的尺度,而对管理的尺度把握不住,而且很难在学术与管理方面取得平衡,因而成功率不一定高,特别是它还容易把大学变成各种权力和势力争夺的场所,从而破坏了大学的比较静谧的学术气氛,进而对正常的学术工作产生冲击。我们知道,大学校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带有学术和行政的双重特性,任职人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声望,而且要有比较高的社会声望和管理才能,采取校园内民主选举方式就有明显的盲目性。总之,采取公投的方式有本位主义嫌疑,不利于大学开放和学术进步,不利于从全国或世界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人选。我国台湾地区正在尝试这种方式,从目前的评价看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3〕。也许这是摸索阶段的必然表现。
五、大学校长的考查与任命
第四步是上级主管部门组成考核审查小组,对候选人进行组织考核,确定最终人选。组织考核包括履历考核,群众反响等多方面。重点是进行排查候选人是否有故意隐瞒或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考察候选人的群众基础情况,对候选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然后是提出任职倾向性意见。在这个阶段之后是对候选人进行公示的阶段,也是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的阶段。
第五步是确定后备人选资格,等候任命。这个阶段则是对后备人选继续考察阶段,等待合适空缺出现,当出现了合适位置空缺时就可以立即任命。
第六步是任命,由组织部门代表面向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宣布组织上的任命决定。任命程序仅是选拔阶段的结束,但不是大学校长选拔过程的最后终结,对校长进行考核并对校长业绩进行评估及对校长任命的调整仍然属于进一步的选拔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