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尼采哲学:权力意志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尼采哲学:权力意志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时间:2024-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权力意志”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在尼采哲学/形而上学中,被争议最甚、被误解最多、后果最严重的无疑是他的“权力意志”学说。经过再三考虑,我们仍维持了“权力意志”这个译名。海德格尔指出了另一种避免误解尼采的“权力意志”的策略。因为尼采分明说:“权力意志”是“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

尼采哲学:权力意志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权力意志”与“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这一点即便没有后来海德格尔的提示和论证也是成立的。当然,如我们所知,正是海德格尔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尼采”,他把这两个概念立为尼采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词语,认为“权力意志”是尼采对形而上学的“什么—本质”(Was-Wesen)问题的解答,即一个“存在学/本体论”(Ontologia)的回答;而“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则是尼采对形而上学的“如何—实存”(Wie-Existenz)问题的回答,即一个实存论/神学(Theologia)的回答。海德格尔的结论和论证尽管一直聚讼纷纭,但总体上却是有力的。

在尼采哲学/形而上学中,被争议最甚、被误解最多、后果最严重的无疑是他的“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学说。正如德勒兹所说的,世面上对尼采的最大误解就在于这个“权力意志”,人们通常会把尼采的“权力意志”了解为“支配欲”和“权力欲”。[1]这方面的误解首先无疑来自德国法西斯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曾被希特勒用作法西斯主义的精神武器和招牌,一时变得臭名昭著。但也必须看到,即便在日常语言的语感中,无论是在德语中还是在我们汉语中,“权力”(Macht)加上“意志”(Wille)的词语组合,也让人们不由得产生一种强横的暴力感。

为尽可能避免误解,汉语学界甚至屡屡尝试通过不同的译名选择来引导确当的理解,比如有译者主张把尼采的der Wille zur Macht译为“冲创意志”、“强力意志”、“力量意志”等。这种努力固然是有意义的,但效果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无济于事。在我看来,“冲创意志”难合字面义,更未传达出Macht之义——我们如何能够把Macht译为“冲创”?“强力意志”虽然较合义,我自己也曾经采取过这个译名,以为可以避开“权力”一词的政治色彩。不过,“强力”是不是也可能比“权力”更有一种暴力感呢?[2]至于“力量意志”,可能是在意义上比较中和、比较合适的一个译名——尼采自己就说过,Macht也就是Kraft(力量),但似乎也未尽Macht之义,语感上也未必十分完好(毕竟译名也得照顾母语语感)。经过再三考虑,我们仍维持了“权力意志”这个译名。(www.xing528.com)

海德格尔指出了另一种避免误解尼采的“权力意志”的策略。海德格尔认为,对尼采“权力意志”的误解甚多,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和贬义恶意的误解,原因在于:人们一直是从心理学上来理解“权力意志”,而不是从形而上学上理解它。但为何应该从形而上学上理解“权力意志”呢?因为尼采分明说:“权力意志”是“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3]海德格尔的意思仿佛是说,人们之所以误解尼采和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是因为没有把尼采的著述和思想当作哲学来读。

那么,从哲学上读尼采就能避免上面讲的误解么?尼采哲学中的“权力意志”到底意味着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