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的天性自由绽放
比创造性更基础的东西是感觉(知觉),比天赋更基础的东西是天性。
我们需要呵护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的那些天性。
我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常常有“陪读”的家长,他们总是带着各种问题而来。
一位妈妈为她女儿学习的事情来找我。看得出来,这位女士对孩子的教育特别“用心”,但女儿的表现却让她失去了信心。这个孩子只有10岁,平时不是看动画,就是看漫画,对画画非常痴迷,似乎除了画画周围世界没有什么是她关心的,显得特别内向,也总无精打采。
她妈妈为此特别苦恼,给我讲得最多的话是“这孩子的表现越来越糟糕”。她说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还是班里前五名,英语特别棒,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双语教学。后来却慢慢跟不上了,成了班级倒数,即便是从小就学的英语也不行了。老师也反映,她在学校既不好好听课,也不好好写作业,总在课本、笔记本上画画,对其他事情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怀疑孩子心智出了问题,是不是有自闭症。但医生检查后也没有发现什么毛病。现在无论上什么补习班,都不管用,她各方面的表现都毫无起色。
这位妈妈想不明白的是,孩子从小十分正常,自己10年呕心沥血地教育,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的捉弄,她问我该怎么办?
我想了想,跟她说,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先不让孩子上学了,送她去学一个学期的美术!这位妈妈一听“不让孩子上学”很吃惊,瞪大了眼睛,她很疑惑不让孩子学习,将来怎么会有出路?
我继续给她解释。这个孩子智力肯定一点问题都没有,之所以学习上会出问题更多是心态方面的原因。对美术之外的学科知识孩子已经厌烦、不愿意学了,继续逼孩子也没有用。她点点头,表示同意。
我继续问她,让孩子星期六上“英语班”、星期天上“作文班”,仅仅是期望她有一个好成绩,还是为了实实在在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最后无论如何孩子在语言和写作上都没能成功,但她在绘画上的天赋可以培养成功,不也是一条出路?她若有所思,但脑子还没有转过弯来。
我跟她分析说,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农业生产”而不是“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各具习性的作物,工业生产的对象是生产线上冷冰冰的、可以任意加工的原料。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观点,我非常赞同。
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也必须顺应天性。虽然中国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确实很“用心”,但这种“用心”更多出自“主观”和“强制”,潜意识中将孩子看成我们的“附属品”,以为可以随意“制造”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显然,我们很多家长在起点上的教育观念就有偏差——立足在我们希望他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他能成为的样子,习惯将自己认为应该和重要的东西都强加给孩子,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这不是人性化的教育。
其实做父母的,并不是从来都这样。
当孩子刚学着走路的时候,我们欣喜若狂,他们探索世界的任何小举动都会引来我们的赞叹和鼓励。那为什么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就不再无条件接纳他们所呈现的个性,而总把对自己的管理方式和成功的期望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呢?
这就是教育的错位,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总是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威”,往往忽视孩子的天性,过分的监督和各种主观的“指令”带来一种桎梏,让孩子厌烦、痛苦甚至叛逆。
我经常听到父母教训孩子:“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才能比我们有出息!”“你看我考上大学,努力学英语,才有今天的机会,找到了好工作,你也要好好学英语,争取将来比我更有出息!”
我也经常听到有孩子埋怨:“我来学习完全是被逼的。”“我不愿意练钢琴,妈妈一回来我不得不赶紧去练。”“我妈督促我学习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好等以后我有出息了给她养老……”
孩子们虽然是按父母的要求去学习了,但他们人坐在那里,心不在那里,而且心存不满和怨恨。
我曾注意到,那些来“金刚娃士官训练营”的孩子们,第一天父母陪着时,有些孩子的对抗心理很明显地写在脸上,这是将“家长要我做的事我偏偏不做”的情绪带到他自己所有的社交圈中的一个小缩影。
这显然有害于孩子的成长。一旦家长与孩子间发生这种对抗,亲子关系限于困境,家庭给孩子再多的教育投入都没有效果。
那么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家长们不要太“权威和强势”,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时,才能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让孩子的天性自由绽放。
这样的话,我对不少家长讲过。但说起来简单,要做好却不简单。我和家长们聊天,发现他们认同我的话,却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去做。所以我还需要继续分享:怎样与孩子的天性合作?怎样才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发掘他们的天赋?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前提就是认清孩子不同的性格倾向、智能类型,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
这涉及“智能多元论”,即任何正常的儿童都具有几大类型的智能——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触觉、音乐、人际关系、内省、探索观察等。大多数人的智力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人表现出的能力或者天赋,其实就是这些智能元素的不同排列组合,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智能领域。所以,有些人逻辑思辨能力强,擅长理论学习;有些人善于分辨色彩、形象,视觉的冲击是激发其学习潜力的妙招;有些人动手能力强,通过各种实验与操作能使其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孩子天生都具备一些天赋,只不过其中某种或某些类型的智能更具优势,或者是经过了更优化地组合。一个孩子擅长的可能是语言、数学能力,可能是音乐、运动、空间能力,也可能是人际交往或者自然观察能力。
这时,我们应该依照孩子不同的优势倾向激发这些智能,顺势引导。可惜,多数家长却错误地将孩子身上表现出的语言或者数学逻辑这样单一的智力元素当作智能的全部,让擅长自省(未来的心理学大师)的孩子学数学,让擅长人际关系(未来的销售大师)的孩子学钢琴,结果孩子天性中更具发展潜能的优势泯灭了。
就我个人的经验,我可以分享的第一个感悟是:每个孩子天性中表现出的优势智能并不一样,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教育标准肯定要有所区别,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具个性的道路,这是教育赋予父母的责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身上居住着许多天赋的精灵,包括语言、数学逻辑等认知性的智能,也包括自省、人际关系、探索观察等非认知性的智能。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内在的、天赋的能力能得到更多的发展。他们一生的幸福,并不仅仅由语文和数学的成绩来判定。
我后来就对那个只喜欢画画的10岁女孩的妈妈说,这孩子的智能优势在绘画艺术上,不是在英语上,学习成绩不好不代表她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收获幸福,妈妈完全没有必要再逼迫孩子,而应该呵护这个孩子身上呈现的这种可贵的天性——对绘画的痴迷,这些天性可能发展为孩子受用终生的天赋能力。
既然老天已经为孩子赋予不同的个性,让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智能优势倾向,那么最终他们总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出自己的精彩,就看我们是否愿意容纳他们,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
这时,让孩子的天性自由绽放,强调的是基于孩子现实天性特点,使用更灵活的教育方法。例如面对一些孩子,首先应该分析他们的个性——他们有的内向,具有自省智能,愿意做倾听者,默默地自我调整中就能提高自己,掌握知识,是让人省心的好学生;有的外向,更愿意做讨论者,是观察探索和实践操作型的天才;有的具有绘画天赋,将来可能成为设计师;有的具有数学天赋,将来可以成为金融家……然后,才能依据天性的不同,引导他们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成为有用之才,收获快乐,让他们获得追求成长快乐和人生幸福的能力。(www.xing528.com)
这样的教育才是应该有的、符合人性的、顺性而为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观察并发现孩子的天性倾向,包括兴趣、性格和智能优势倾向。
通常来说,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会发生在三四岁左右,那时候他大脑的发育使得他的创造力发展得很快,你可以明显看到他能力上的发展。
程杰3岁的时候,对图画很敏感,在5岁半要上小学前,我找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教他识字(学校要求入学的孩子起码要认识几百字),他很快就学会几百个字,我判断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孩子,在语言上有天赋。
程杰4岁的时候喜欢观察植物,有时候一观察就是一两个小时,所以我那时觉得他也许以后会成为一名具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
最终,我才发现,程杰在金融投资方面的天赋才是最具潜力的。6岁开始就拿自己的压岁钱开始炒股票,没想到这些年来他在投资上的能力竟然超过了我这个妈妈,平均收益率超过30%。
我非常高兴,很早就发现了儿子天性中有可能发展成天赋的那些方面,并且没有因为它不同于大家普遍认同的语言或者数学方面的天赋而遏制它,最后让财商方面的天赋在孩子身上着床并且壮大。2013年金程杰参加美国“天才大学”(洛克.西蒙少年班)招生面试,与面试官交谈时谈到未来想学的专业就是金融学。
比创造性更基础的东西是感觉(知觉),比天赋更基础的东西是天性。孩子在感知层面表现出的天性倾向,可以发展为具有创造性的天赋。我们需要呵护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的某种带有天性的感觉与知觉,顺性而为,让孩子的潜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天赋的人。
关于孩子天性自由绽放这个话题,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感悟是:虽然我们家长和老师能观察到孩子天性中包含的某些智能要素似乎占据着优势,但在他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是不要做主观性的判断,不要过早为孩子定下固定的天赋培养的目标或者方向。
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家庭教育的最优选择,要看是否真正顺应了孩子的天性。因为我们自身的认知有一定局限,所以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一次,我和一位家长聊天,她十分开心地说:“我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特别有天赋,我带他去练琴,每次老师都会跟我说‘你的孩子对音乐很有感觉啊,可以同时听出7个不同的音阶。’他的手可灵巧了,我觉得我儿子真是个练琴的好材料。”
每一个妈妈在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位妈妈也不例外。但我还是开玩笑地打击了她一下说:“哦,看来你是主观型的妈妈啊!”
“怎么讲?”她很惊讶地问我,我就和她聊起了自己感触。
程杰小的时候对音乐也比较有感觉,一听到音乐就特别开心,没事就跟着音乐的节拍哼哼,连上厕所都喜欢听着音乐。当时,我一度认为他在音乐方面必定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他5岁时我带他去学琴,他的老师对他弹琴的“天赋”似乎也赞不绝口,之后我也“主观”了一回,对他学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后来我问他:“儿子,你喜欢弹琴吗?”他说:“还行吧,感觉不是很强烈。”通过进一步观察,我发现孩子看我炒股票的时候特别高兴,他对“理财”的热情显然要超过音乐。果然,我后来给他做了智能类型测试,发现他音乐智能排到了倒数第二,数学天赋在七大智能中排名更靠前,他对钱的兴趣也很大。从那时开始,我不再对他学琴提什么要求了,他日常对股票和巴菲特的书的关注更甚于对音乐的关注。最后他果然在投资理财上表现出过人的能力,至少已经超过了我这个专门搞投资的妈妈。
讲完这个故事,我问这位妈妈:“你有没有问儿子喜不喜欢练琴?”她说没有,然后恍然大悟,“我确实是主观了!都是我认为他可以学琴,才执意让他去练的。”
在我们家,孩子要选择学习一样技能,我们的做法是询问孩子自己的意见,金程杰不管是学习跆拳道,还是学习围棋,我从来都没有强迫他,我跟他讲:“你选择的一定得是你感兴趣的,从中能获得快乐,而不是勉强自己。”
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相通的——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前提是对每个孩子个性的尊重,让每个孩子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卢梭有一个观点,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和“受之于事物”。孩子身体器官和天性上的内在发展,是自然教育;成人教会孩子如何利用这类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影响自己的世界经历中获得的经验,这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的第三个感悟即是,注重开发孩子强项的同时,要十分留意孩子天性中所包含的其他智能要素的发展,多元经历和体验的综合可能在孩子身上产生奇妙的组合效应。
我的做法是,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经历,希望通过更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能将潜藏在他身体里面的其他类型的智能也都释放出来。
在程杰成长的道路上,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但我感觉是多元综合的智能而不是单一要素成就了这个孩子。
例如他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顶多算优秀,在申请美国天才大学的考试中,他的学科成绩虽然不是第一第二,但最终被认同,就是因为他有全面发展的素养,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无限的潜力。
对于孩子的成长结果,我很欣慰。一次,我和程杰在团队活动中有幸遇到一位很成功的人,他是华尔街很有名的投资基金经理——朱继平博士,他和程杰有过亲切地交谈,事后他对我说,程杰虽然年龄小,但知识储备、语言谈吐、待人接物、理财能力以及思想的成熟度方面都很优秀,他十分赏识,然后当场写下一段鼓励孩子的寄语:“金程杰,盼望我们早日在沃顿校友会上见。”
从这些经历中回顾孩子成长,我的感受的是,教育首先应符合孩子自身天性的成长,其次要适应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成长,这样才能让孩子实现自己人生的各种目标,使生活充实、快乐而有意义。
我们不要与孩子的天性做对,而是与他们的天性合作;不要制定太多可能束缚孩子的主观标准或要求,而是尽力让家庭的教育方法适应他们内心的真正需要。
这样的教育,更需要的是教育的民主,而不是家长的权威;最关键的是,找到能激发孩子热情的东西,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顺乎自然,行不言之教,让他的天性自由绽放。
金妈妈寄语:
用“网游的模式”做父母:
1.给攻略——解决问题的办法。
2.给鼓励——具体的对人生有帮助的夸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