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力量:价值的自我肯定

思维力量:价值的自我肯定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队是拿破仑证明其个人价值的方式。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自我肯定的方式。我感到,朱迪在生活中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对她来说,她的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最好的一课,而且,这一课来的也正是时候。我了解到,朱迪得到的选票数量要远远高于其他7个对手的总和。对朱迪来说,除了激情这种无价的品质,她从事这个工作并不比任何其他女孩男孩更有优势。朱迪的积极为她自己赢得了第一份荣耀,她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开口争取。

思维力量:价值的自我肯定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或许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美满的爱情已经被他们赢得了,不过他们仍然对此感到不满意。此时他们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那就是对自己进行肯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没有野心,所以,很多人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什么促使你爱上自己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或许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美满的爱情已经被他们赢得了,不过他们仍然对此感到不满意。此时他们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那就是对自己进行肯定。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没有野心,所以,很多人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这一点同样被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意识到,他在平生第一次演讲中就对萨格曼郡选民们说:“其实我没有其他什么大的野心,我只想得到我的男同胞真正的爱戴。”

这一点同样被弗朗西斯·培根爵士也认识到。他说:“当一个人将自己爱上,这将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所以,我们最好要清楚,自卑和自我意识常常将肯定自我的需要加以破坏,积极地行动起来,建立强大的自尊是最佳的解决方法。

军队是拿破仑证明其个人价值的方式。

在流亡地圣·海伦娜岛上,拿破仑临终前说:“我特别希望我已经获得了成功的消息能被鲍尔先生知道。”由此来看,你就可以想象到,拿破仑在临死前对得到别人的肯定是多么充满渴望之情。倘若那个普通的数学老师能相信他全世界闻名,那么他的这种渴望也许不会那么强烈。当年,那名布莱尼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师曾经瞧不起拿破仑,而这件事一直令拿破仑耿耿于怀。

当然,这些人最后都成为了伟大的人,毋庸置疑,他们也都属于更加积极地为争取自尊而斗争的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对尊严的渴望程度,如同火焰一样,有的像豆子一样微弱,有的像烈焰漫卷一样强烈。不过,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卑微还是高贵,对尊严的渴望是每个人心中的渴求。

我们会发现,越是自尊的人越希望得到自己被肯定的机会。在我们小时候,我们总爱向别人夸口说自己家里的房子有多大,声称自己的爸爸当警察或者比别人都要富有……事实上,早在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将自尊建立。长大以后,我们开始向别人夸说自己的工作有多么好,自己在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多么高的成就,自己拥有一个多么漂亮的伴侣……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自我肯定的方式。当然,通过这些方式,我们也真的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的人相当低调,为人也相当谦虚,不过对于肯定自己,他们同样也充满了向往之情。但是这些人肯定自己不是为了追求虚荣,而是在自己有足够可以炫耀的资本以后才将这种需求向别人透露一点点。所以说,这样的人不能算作虚荣和有野心的代表,因为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这种“做伟人”的欲望都应该帮助他们满足一下吧?如果不这样,这个社会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家庭又怎么谈得上向前推进呢?

消极的苦果是挫折

某种消极因素常常令谦卑和无私的人遭受挫折,于是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杰出的作家和咨询师奥伦·阿诺德—针对这个观点为我们作出证明。请听一听这位咨询师是如何讲述他所看到的情景的吧。

一天下午,我去拜访一个朋友。我们正在交谈时,他那15岁的正上中学的女儿朱迪一阵风似的走进来。她郑重地对我们说,她刚刚当选为所在二年级的一个重要职位。

她的父亲问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朱迪露出顽皮的笑容,说:“就那样呗。我面对的是7个竞争对手。还有啊,爸爸,他们在发言时说了很多废话!他们做得非常过火。”

说完这些,她就吹着口哨走开了。我感到,朱迪在生活中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对她来说,她的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最好的一课,而且,这一课来的也正是时候。那天晚上,我拜访了那所学校的校长。我了解到,朱迪得到的选票数量要远远高于其他7个对手的总和。那么,那些同学究竟在什么事上做过头了呢?造成他们和朱迪的差距这么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于我的这个疑问,校长帮助我做出解答:“他们表现得谦虚过分,以至于不知道那种谦虚是真的还是假的。”

对朱迪来说,除了激情这种无价的品质,她从事这个工作并不比任何其他女孩男孩更有优势。正是凭借着那种激情,她放下架子,出尽了风头。因为她希望得到那个职位,然后她就把自己的这种渴望说出来。她发言踊跃,用词和方法又相当巧妙,她告诉大家倘若她当选,就可以为班级做些什么事情。总之,她将所有其他强有力的对手压倒,让他们差不多在不知不觉中就举手投降了。而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朱迪已经巧妙地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人物了。

我们当然要承认,其他7个年轻的少年同样有自己的自尊和上进心,不过,比他们更积极的朱迪在行动上胜过了他们,最后,他们7个变成了分母,以衬托着朱迪这个分子的数量,也眼睁睁地看着朱迪将自己的理想实现。

朱迪的积极为她自己赢得了第一份荣耀,她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开口争取。为了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采取了积极的步骤,还主动承诺将来她会怎样积极地行动。

人类研究学专家发现,差不多每4名普通男性中就有一个人自我意识过强,他们总是静静地对自我进行考虑;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害羞而内向;而每4人中只有1个人天生善于交际,充满自信。当然,因为不同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种情感因素不同,上述数据也会有所差别,不过研究结果都一致揭示出,在人生中得到丰厚回报的人正是那些积极的人。

教授哈利·赫普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针对500名男大学生和500名女大学生,他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的结果显示,在控制自卑心理上,每5名学生中就有1人存在困难。

经过对大量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后,斯迈利·布兰顿博士说,无能感、不安全感或自卑感存在于3/4的大学生身上。

那么,我们的性格是如何被自卑心理渗透进来的呢?《心理卫生》一书中是这样对此进行研究,然后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你是不是有哥哥或者姐姐?倘若你有一个兄弟,你或许会自卑。倘若你有姐姐,那么你或许有优越感

请问你是否是家庭中最年轻的成员?倘若不是,那么你极易自卑。相对来说,家中“最大的孩子”自卑情绪比较低。

就自信的程度而言,大城市的孩子和小城镇的孩子是不是一样的?实际上,与大城镇的学生相比,小城镇的男生和女生更容易自卑。来自少于1万以下人口的城镇的学生比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更容易自卑。

你的父母是从事何种职业的?研究发现,父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越高,你就越不容易感到自卑。

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群体是以上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的对象,但是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我们还是能够发现,这些被调查对象所代表的是不同社会背景下一个相对广泛的横截面。顺便说一句,相对于那些没有自卑感的同学,感到自卑的学生每周用在娱乐上的时间比较少。另外,那些很少结识新朋友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极易感到自卑,但那些在大学里结交了25个或者更多朋友的同学则对自己的麻烦或对遭受到的尴尬不会耿耿于怀。

什么让我们走向了自卑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初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都是赤裸裸的,都是积极的人,不带着任何情感上的自卑。可是我们后来变得自卑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那是为了“忘却”从前的生活方式所迈出的第一步。通常是在我们早期生活中,这种摇摆不定的情感产生了,它们或是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造成,或者是通过自身的经历造成,或者是由我们身边的环境带给我们。

在对两个神学院的学生主体进行的罗尔沙赫氏人格测验中,心理学家玛利亚·布里克夫人参与其中。布里克夫人在其报告中说:“有证据表明,大部分神学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存在障碍。”同时报告还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缺乏或者对控制情感生活无力、有强烈的冲动倾向、害怕权威和无能感、极度焦虑是最为普遍的模式。

针对教师群体,玛利亚·布里克夫人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测试。实验证明,教师的反应和学生的差不多。而化学家、药剂师和工程师群体则对权力没有表现出极度的渴望,相反,基督教广大教职人员和教师却对权力表现出异常强烈的追求。

我们都认为教师的职业很崇高,教师一定是这个社会中积极人群的代表。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尽管教师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们还是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尽管众多教师在讲台上成为学生的榜样,但是实际上,他们有着太多的性格缺陷,在生活中,他们不能做自己的生活的主人,因而只能成为消极行动的牺牲品。

家庭中的领袖式父母又是怎样的呢?在家庭中,父母常常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使用消极的命令和尖刻的话语,要求他们不要这样做或者不要那样做,而且提出批评时常常不假思索,以至于他们幼小的自尊被击成了碎片。实际上,父母的正确的做法是将赞誉、认可和积极的指导给予他们。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孩子。我们曾经针对6~10岁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中,其中一个问题马上将他们的心理反映出来。这个问题就是:“你最不希望你父亲做的是什么?”调查结果令人震惊。通过孩子们的回答,我们发现,长辈们失信、欺骗、大声讲话和其他不好的性格特征都在其中暴露无遗。如果孩子的母亲和其他人不能及时弥补父亲这种不经考虑的粗野言行,诸如爸爸总是说孩子傻之类的语言就会给儿童情感造成极大的打击。有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教我做每一件事,我都非常开心。无论如何,在他的心中,我都是‘了不起的人’。”试想,难道这样的孩子做起事情来会缺少信心?如今众多家长之所以都提倡自信教育,我想可能也是出于因为孩子的自卑被扼杀的道理。有时候,我们明知孩子做的事情一般,但是还是要对他进行积极鼓励,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以后取得进步。

怀恩博士是一位行为和个性失常研究机构的讲师,个性失常人群的研究是他多年以来一直进行的工作。他曾讲到一个相当突出但绝不孤立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孩子遭到了整个家庭的迫害,因为家庭中所有的成员都认为这个孩子智商有问题,因此这个孩子被家人带到了怀恩博士这里。在这里,他们告诉博士他们家的孩子发育迟缓。由于他不会读写,这个孩子的4个兄弟姐妹不但不耐心地教导他,反而嘲笑他,辱骂他,讥讽他。于是,可怜的小淘气开始将兄弟姐妹们说的都当做真的。

怀恩博士说: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叫克拉伦斯的男孩时,那孩子低着头,眼睛不敢看人,反应迟钝,沉默寡言。对于新环境,他不曾流露出任何反应,也不曾表现出一点好奇心

他的母亲当着克拉伦斯的面说他蠢,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在家中也很少说话。她试图强迫这个男孩向我靠近,不过孩子却固执地予以反抗。可是,当我们要求孩子的妈妈留下他单独和我在一起,允许他自愿地过来和我接近时,他竟然慢慢地、满腹狐疑地向我靠近。最后,在我的帮助下,他坐在了我的大腿上。

我尝试了众多温和的办法和他交流,后来他开始承认,他喜欢狗,于是我给了他一本关于狗的书。在他的眼中,我看到近乎友好又充满疑问的神情闪烁了一下,继而又消失了。没过多久,当人们将他是一个健康的孩子的结论告诉他的母亲时,他的目光又变得游移不定起来。此后的两个星期内,他变成了一个健谈、活泼和开朗的孩子。(www.xing528.com)

在此后的生活中,克拉伦斯成了远比他的任何兄弟要聪明的孩子。他在学习上的天赋远远超过他的另外的兄弟姐妹,他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他并不笨,而且智商和情商都比一般的儿童高。

自卑产生也和环境有关

心理学家唐纳德·莱尔德认为,自卑的产生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小孩之所以自卑,多数是由于教师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问题,而不是孩子自己本身的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举的几个例子。

保罗是一个智力正常的16岁男孩,可他的功课相当差,而且显得特别孤独。他被一个富有的家庭收养,这个家庭不仅将优越的物质环境提供给他,还相当喜欢他。上中学时,家里想让他学习一般课程,可是保罗仅仅对店铺管理和那些实用课程感兴趣。因此,只要一上他不感兴趣的课程,他的表现就会相当糟糕。所以,他开始感到异常自卑。后来他的养父母来找了我,我说服他的父母,让他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听从我的建议之后,他的父母让他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店铺管理课程。此后,他表现得相当优秀,并且很快就赢得了自信。后来,他做得特别好,不但将理论知识学到了家,还将学的理论运用到了实践中去,他帮养父母将生意的规模扩展,以至于后来他本人也成了相当成功的商人。

由此,唐纳德·莱尔德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卑感的产生是那样简单。在发展初期,它会相当轻松地被治愈。可是一旦它变得根深蒂固,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造成自卑的真正的原因就被隐藏起来,治疗起来就越来越困难了。

另一位心理学家路易斯·比希奇博士将一个有趣的例子列举出来。在这个例子中,他将埋藏已久的自卑情感的诱因挖出来,最终将一个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治愈。尽管这种个案需要专业人士的心理分析,但是比希奇博士还是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本人会被自我意识征服。以下就是他列举的玛丽的例子。

23岁的女孩玛丽拥有健康、智慧、美丽、财富、社会地位、风度、艺术修养和打扮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人们希望拥有的东西。不过,她却缺少社交,这个获得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之一。对她来说,其他人好像根本不存在。所有的女孩都羡慕她的外在东西,可是她的内心却极度空虚和自卑,她永远无法走出自己去和别人交流。

玛丽总是说,她一旦发现自己身处社交聚会场所,她就异常怯场。即使离可怕的聚会开始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她就开始出现喉咙干涩、疼痛的症状。因此,她将一切邀请都拒绝。对她来说,会见陌生人是最难忍受的事情,那真是一种折磨。她甚至因此想到自己会不会得精神病。

那个时候,在我面前的玛丽,就如同一个孩子一样哭泣着。在她身上,我发现,自我意识的发生没有受到控制并且发展成了其他症状。如今,她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倘若这种自我意识能得到及时的引导,那么她多年来承受的痛苦就可以避免。我和她讲了很多因为自卑引起的官能综合征,同时告诉她,其实她如果积极一些,那么状况将比现在好得多。

通过和玛丽的交流我了解到,她的母亲是她的自我意识的来源。从童年时候起,她的母亲就对她的穿着、举止行为、俚语的使用、男女同伴的选择等过分挑剔。她的母亲会说:“难道你不想长大了做一个贵夫人吗?”或者说:“我的孩子,注意你的步态,不要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玛丽从小就开始讨厌自己,尽管她们没有意识到,但是在病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这些实际都是不可否认的因素。对小玛丽的影响特别大的还有环境的因素,可是由于当时她还小,所以她只能被动地接受。倘若小玛丽还没能将自我意识准备好,那么可以这样说,她的母亲的警告就毫无作用了。

就像“水过无痕”这句话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适合幼苗萌发的土壤本就是事先规定好的。就这样,玛丽变成了如今的样子。

最初做父母的时候,我们也不清楚应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只会将自己仅有的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而且无论他们是否能接受。虽然我们在努力地教导他们,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在自己的内心中是如何阐释这些信息的。于是在父母的教训下,有的孩子越来越叛逆,有的孩子则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倘若玛丽的母亲在她成年后再和她说那些让她成为淑女的例子,或许玛丽就能接受她的建议,然而她没有那么做,而是在玛丽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强制性地进行灌输,从而导致玛丽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强迫又压抑的环境。当然了,玛丽是如此无辜,因为她当时还是个孩子。不过这一切给她造成了强烈的羞耻感。

当然,玛丽尽管小,但她还是会做出一些反抗的,只不过她的妈妈并不知道她的很多反抗罢了。比如说,她会在到学校后,偷偷地快速用运动裤将母亲给她穿的小裙子换下,而父亲给她包的头巾早在她刚出家门的时候,就被她拽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玛丽将所有这些童年的磨难都忘记了。

以后的玛丽继续着她的叛逆行为,她已经成功地将这种叛逆从有意识层面压抑到了无意识层面中。她将这一切都忘记了。不管怎么样,她确信她自我意识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对于童年行为的反应,因为毕竟在很多年前,她已经将这种习惯克服了。可是实际上,她一直有意识地让自己将童年的这种羞耻忘记,并企图将它留在更深的无意识的地方,希望它不再出现。

当玛丽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后,她的自我意识就相当容易被克服了。如今,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她意识到当初自己担心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的想法是相当愚蠢的。最后,她的病情被完全治愈了。很快,出现在社交场上的她成为了一个举止得体、能歌善舞的快乐女孩。第二年,她订了婚,并开始准备婚礼了。

尽管并不是所有自我意识的病例都和玛丽的情况一样,但极有可能大部分人的情况都是这一病例的一种或另一种变体形式。路易斯·比希奇建议有自我意识的人应该去查找造成这种情感上低落的深层次原因。他敦促着说,对于探究童年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无所畏惧地去做,因为这样才可以尽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根治。

自卑和自信只需跨越一步

如同身体上的病痛需要用药物进行治疗一样,精神上的病痛只要找到了根源,治疗起来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因为一旦找到了疾病的根源,治愈病人就成为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过程。而且治愈心理上的疾病的成就感比治愈一个身体上病痛的人的成就感更大。

所有人在最初的时候都不是那么自信,亨利·林克博士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心理学家,他曾说过:“所有真正的优越感都是从自卑感发展而来的。承认自己具有自卑心理并努力将它克服的人才会有优越感。”

比希奇博士也说过:“自卑心理的不良影响是可以被克服的。”他还鼓励大家说,自我意识也是一个人拥有良好品质的一种补充,而且拥有它的人是那种只有高度自觉的人。

由于过分害羞、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卑感的影响,众多名人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就包括海伦·海斯、塔卢拉·赫班海德、凯瑟琳·康奈尔、雷蒙德·马赛、科尼莉亚·欧提斯·斯金纳、艾尔·卓尔森、弗雷德·艾伦以等。在这些人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帝王群体,英王乔治、维多利亚女王和大公爵夫人玛丽。华尔街群体中的代表人物是小亨利·摩根,而美国总统群体中的代表人物是卡尔·文利奇。倘若这样数下去,这些人是数不尽的。还有那个乔治·萧伯纳,那位著名的演说家,他曾经也是这类人中的一员。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是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和演说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活动家和政论家,费边社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856年7月26日,乔治·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小公务员家里。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外形极其丑陋,每天醉醺醺的,对老婆和孩子的事情一律不管。他的母亲出身于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上等教育。童年的时候,萧伯纳家的邻居、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对他的影响很深,因此他迷恋上了音乐。13岁时,萧伯纳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后来因为家里太穷,15岁时,他不得不辍学进入都柏林的汤森地产公司当学徒。1876年,萧伯纳的父母离婚后,他随母亲来到伦敦,开始在爱迪生电话公司外务部做事。没多久公司倒闭了,他就到《大黄蜂》报撰写音乐评论。结果不久这份报刊也停刊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就想到靠写作谋生。开始的时候,他写了5部长篇小说,结果投稿到60家出版社,全都遭到退稿。为此,他更加沮丧。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写稿所得的稿酬没超过6英镑,而且这其中的5英镑还是替别人写卖药广告获得的报酬。因为生活的窘迫,他更加自卑加自闭,根本不想出去接触人群,也不想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萧伯纳先生曾说:“害羞深深地折磨着我,有时我甚至要用20分钟或更长时间在马路边走来走去,这样才能让自己壮起胆子去敲别人的房门。实际上,逃跑可以说是最容易不过的方法了,我原本可以什么都不干,回家后闭门自问,如此折磨自己有什么用呢?但是,我本能地清楚,倘若世上任何人真的想有所作为的话,他就绝对不能逃避,必须要学会面对。我相信,很少有人在年轻时能如我当时那样深切地体会到羞怯对人的困扰,或者如我这样对于提到那段经历感到羞耻。”

在通常情况下,消极的人都会出现这种状况。当消极的人鼓足勇气去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总会在起初就败下阵来。消极态度和积极态度之间就如同在玩一场拔河比赛一样,此消彼长。一个人会在消极态度的催促下,用最容易的方式后退着,直到将自己的一生彻底毁掉了;一个人则会在积极态度的拉动下,向着精神自由的方向前进。可以说,这是一场相当艰苦的斗争。最后,戴尔·卡耐基所说的“征服胆怯和恐惧的最好的、最快捷的也是最可靠的方式”被他发现。为此,他特意参加了一个辩论社团,并学会了在公开场合发言。

刚开始参加这个社团的时候,每逢他站起来发言,他的双膝就会发抖,面部肌肉也会抽搐,喉咙发干,因为紧张,他都没法阅读手中颤抖的笔记;因为没有笔记,他就无法将自己想说的话清楚地记下来。他的每次演讲都是在混乱和屈辱中中断,等回到自己的座位后,他又觉得自己这纯粹是自取其辱。不过,他下决心要将这种害羞和自我意识征服,于是,伦敦举办的每一次会议,他都会参加;哪里有公开讨论,他都会出席并参加辩论。

26岁那年,萧伯纳因为自己的积极策略赢得了信心,最终成为了20世纪最杰出的演说家和历史上最大胆自信的人之一。当然,此时的他也是一个充分赢得了自尊的人。

帮助您摆脱自卑的一些忠告

倘若一个人一直被包括缺乏自信、自我怀疑、猜疑、胆怯、自卑在内的这些消极的情绪左右着,那么这个人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尊。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心理专家都会给我们的提出哪些建议。将这些保持积极心态的要领记住并实行,可以帮助你将这些内心的敌人战胜,让你向着自我肯定的方向前进。接下来看看这些建议的内容,然后去执行,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1. 静下心来将你童年期的恐惧、羞愧和沮丧的事件回忆一下,或许正是那些东西造成了你今天的心理障碍。你是否曾经遭受过来自父母的埋怨和难堪?是否在你的心底留有老师造成的阴影?当然,要想将这些回忆起来,绝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做到的事,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药为你解决这些问题。你要为自己每天留出几分钟的搜索时间,从你最早的记忆开始回忆,你或许会因为一个小场景或者冲突,甚至与人接触的经过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陈年旧事会如洪水一般泛滥开来。或许你愿意试着在你的私人传记中将提示性的笔记写下来,那么请你现在就马上拿来一张纸和一支笔吧。

2. 参加讨论组或辩论社团。倘若你身边还没有这样的组织的话,那么就在你的朋友和熟人中组织一个。

3. 将自己的闪光点发掘出来,然后将自己和自己从事的活动仔细地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最好,接着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它做得更好,直到你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倘若你如今还没有适合自己的专业,那么不妨选一个你感兴趣并且很好操作的事情,然后努力地学习,直到精通它。当你成为一个行业精通者的时候,你会发展,你的自信会慢慢地被建立起来。

4. 比较自己和周围的人,确定他们身上的弱点都是什么,你会发现那么多或许比你严重得多的缺陷、不足和不利条件存在他们身上,由此推算,你一定会有所成就。然后,多想一想你自己身上的长处,想一想如何才能让你的这些优点更加突出。

5. 将你的价值观重新审视。你的父母不断地给你灌输你无法实现的目标,例如他们希望你成为国家的将军、总统、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或者他们希望你成为其他职业的佼佼者,这些都是造成你自卑的一个共同原因。你的梦想或许超出了你的能力,或者你希望比任何人都更有成就,这也是造成你自卑的一个原因。

6.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身上的缺点太多,不可能一下子将它们改掉。那么就不要想着将群山征服,你可以从山脚下开始。将大问题拆分成一个个你有能力应付的小问题。不要只盯着问题本身,不妨把难题化解,慢慢将身上的一些小毛病解决,最终一定会实现愚公移山的目的。

7.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哪一方面欠缺,那么可以从学习开始。例如你受到的教育不够,那么你就到图书馆去,也可以去上夜校,或者通过函授课程学习,这些做法会填补你在这方面的空白。倘若你没有朋友圈,或者你的朋友圈子很小,那么就将内心的恐惧踢到窗外去吧,想办法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倘若你能多融入一些群体,那么你的生活会更开阔。

8. 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你的朋友或熟悉的人对此有同感吗?他们也曾被自己的感觉打败过吗?记住,实际上,感觉自卑距离实际自卑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但不要将这些缺点放大。何况有缺点又能如何呢?我们都会犯错。要自己将自己击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人要永远相信自己,永远不要将自己打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