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提示】
此文所言,为庄子处世哲学的重要观点,可与《人间世》相互应照。
【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①。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②。”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③。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④。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⑤?”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⑥?”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⑦。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⑧: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⑨;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⑩;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⑫。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⑬: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⑭?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⑮!”
【注释】
①大木:大树。止:停留。
②不材:不成材,无用。天年:自然的寿限。
③舍:借宿。故人:旧交,老朋友。
④竖子:少年童仆。雁:鹅。
⑤奚杀:何杀,即杀哪一个。(www.xing528.com)
⑥何处:何以处身。
⑦累:拖累,牵累。
⑧乘:凭借。道德:玄道至德,即超脱物质世界的虚无境界。故“乘道德”即任随于天然。浮游:无所牵系的逍遥之游。
⑨誉:赞扬。訾(zǐ):诋毁。一龙一蛇:龙可飞升于天,蛇可蛰居于地,“一”乃或然之词,句意即随时而变化。
⑩和:和谐,顺合。量:限度。祖:始。
⑪物物:第一个“物”字作动词用,第二个“物”字,指万物。意即视万物为物,或主宰万物。不物于物:前“物”仍作动词,后“物”亦指万物,即不为万物所宰制。胡:何。
⑫神农、黄帝:均传说中的古帝王。法则:所依循的原则。马叙伦说:“《吕氏春秋》引‘法则’作‘所法’,当从之。”
⑬万物之情: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人伦之传:人类社会的传习观念。二者均指现实世界既存的现象或规律。
⑭此句所举七条,均为一般规律:有合必有离,有成必有毁,棱角锋利(廉)则容易折伤(挫),位尊则多遭非议,有所作为即易于亏损,贤能容易被人暗算,不肖则受人欺凌。必:判定。
⑮志:记住。唯:只有。乡:通“向”,意即趋向,归向。此句言,欲避开物质世界之累,就只有归向于玄道至德。
【评】
“材与不材之间”,已经是一个相当狡猾的命题,它较之取“无用之用”以为“大用”,似乎已经有所前进,然庄周却仍嫌其“未免乎累”。“有用”也好,“无用”也好,其立足点似乎仍未脱离现实世界;因此,庄周才进一步追求“乘道德以浮游”,“实物而不物于物”。“物物”者,实为造物主也;其“物物而不物于物”,正是“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也正是“老聃新沐”时所谓“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既游心于万物的起始之处,万物甚或尚未萌生,又何“物累”之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