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导读:探究体例-庄子导读

庄子导读:探究体例-庄子导读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是哲理书,同时又是文学书,还兼有相当数量的真真假假的历史资料。而如何使这三者融为一体,就形成了《庄子》一书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用“寓言”“重言”“卮言”来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就是《庄子》书的基本表现形式。读《庄子》,对其著作之“表现形式”首先要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还要有充分的理解。我们今天来研读《庄子》,自然也要先明体例。

庄子导读:探究体例-庄子导读

庄子》是哲理书,同时又是文学书,还兼有相当数量的真真假假的历史资料。而如何使这三者融为一体,就形成了《庄子》一书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点。即庄子自己所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用“寓言”“重言”“卮言”来阐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就是《庄子》书的基本表现形式。

读《庄子》,对其著作之“表现形式”首先要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还要有充分的理解。过去注《庄》者,有人曾把《寓言》篇冠于卷首(如清人王闿运《庄子注》),就是把它作为全书之“序言”或“凡例”来看待的。近人张默生撰《先秦道家学说研究》,即对《庄子》撰述之体例特加强调,认为“‘寓言’‘重言’‘卮言’,这三种言,就是《庄子》全书的唯一锁钥;想开锁而得不到适合的钥匙,可说是徒劳无功的。”(该书第三编《庄周》部分)我们今天来研读《庄子》,自然也要先明体例。

何谓“寓言”?庄子说: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已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寓言》)

这是说,“寓言”的表现形式在《庄子》书中占了十分之九,它是借外部之事物来论述其本真之理的。为什么要“藉外论之”?因为世俗之中存在着一种盲目的“同于己则应合,不同于己则反对”的思想倾向,正像父亲不能为儿子做媒一样,亲生父母赞誉儿子,反不如其他不相干的人的赞誉更可使他人相信。因此,“藉外论之”,以“寓言”说真理,其效果比直抒己见要好。

何谓“重言”?庄子说: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同上)

既然“寓言”已经占了十分之九,何以“重言”还能占十分之七呢?此乃概而言之,且“寓言”与“重言”必有重合之处,即“重言”之中有“寓言”,“寓言”之中有“重言”。所谓“重言”者,乃借重于“耆艾”之言也。古者“五十曰艾”,“六十曰耆”(《礼记·曲礼上》);《荀子》言:“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致士》)故尊重“耆艾”之言亦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倾向。因“耆艾”之年既先,其所经之“是非”亦先,后生者无以先之,故凡经纬本末不明断是非者,必期于年之耆者。庄周本身并不崇信先圣之言,相反,他视古之所谓“圣人之言”,乃“古人之糟魄”而已(见《天道》)。然“耆艾”既为世俗所重,故亦不妨借而重之。书中所引黄帝广成子尧舜、孔丘、老聃、颜回等人之言,均属此类。

何谓“卮言”?庄子说:(www.xing528.com)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

“卮”,是一种圆形的酒器。郭象注曰:“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很明显,卮言则随物而变,非言者胸中所固有也。既言出随物,故亦合于自然之分,也就是“和以天倪”。而这也正是庄周之真理所在:“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寓言》)

可见,“寓言”、“重言”、“卮言”,正概括了《庄子》书之全部表现形式。

唯其读“寓言”,故不能只观其“物”而不及于“人”;

唯其读“重言”,故不能拘泥于所借重之“耆艾”,而须思及作者之苦心;

唯其读“卮言”,故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不思及既存现象之深处所含蕴的道理。

这就是读《庄》须先明其“表现形式”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