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季羡林影响巨大的8位恩师

季羡林影响巨大的8位恩师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季羡林影响极大的八位恩师2009年7月11日晨8点50分,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关于季羡林对中国文化及教育的杰出贡献,可谓人尽皆知,这里就不赘述了。18岁时,季羡林从山东大学附设高中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季羡林影响巨大的8位恩师

季羡林影响极大的八位恩师

2009年7月11日晨8点50分,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省临清人,他精通12国语言,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之誉。他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大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关于季羡林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杰出贡献,可谓人尽皆知,这里就不赘述了。本文要说的是,曾对季羡林成长影响极大的八位大师级的老师。

18岁时,季羡林从山东大学附设高中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据季羡林自述:“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董秋芳,绍兴青坛人。1913年考入绍兴浙江第五师范,与陶元庆、许钦文等是同学。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担任绍兴“国耻图雪会”副会长。并与何赤华创办《浙江学生联合会周刊》。次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2年后转入英语系。与许钦文等组织“春光社”,邀请鲁迅郁达夫周作人等作指导。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三一八”惨案前夕,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一致反日》一文,“三一八”惨案后,在《京报》副刊、《语丝》上连续发表《大屠杀后》、《大屠杀以后》、《吊刘、杨二女烈士记》、《可怕与可杀》、《响应打狗》等杂文,抨击段祺瑞执政府,遭到追捕,不得不暂时弃学南归,在杭州一中任总务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谴责国民党,再遭通缉避往上海。同年年初,在鲁迅指导下,将翻译作品《争自由的波浪》等集成一书,由北新书局出版。同年,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以“冬芬”为笔名,给鲁迅写了《文艺与革命》的长信,鲁迅公开复信给以肯定。1929年3月回北京继续学业。大学毕业后,去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任教,教授国文,季羡林是其当时的学生。

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陶渊明诗。

吴宓,名玉衡,字雨生,1894年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吴堡乡。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于1917年赴美深造,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学习西洋文学和比较文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主教东吴大学,并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还主编《学衡》杂志,反对新文化运动,宣扬复古主义。1930年去欧洲,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研究文学,1933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吴宓通晓英、德、法和拉丁文,翻译和出版过不少西方名著,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研究《红楼梦》的论著,是我国很有影响的红学家。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谢绝友人要他去美国、香港台湾讲学的劝告,决定留在大陆。后一直担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

叶公超出身于书香门第,广东番禺人,191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20年赴美国留学,获麻省赫斯特大学学士学位。后复转赴英国,1924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离英后,再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192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英文系讲师。1927年春参与创办新月书店;同年任暨南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并兼吴淞中国公学英国文学教授。1929年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后步入政坛,1949年5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1981年11月20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著有《介绍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生活》、《英国文学中之社会原动力》、《叶公超散文集》等。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www.xing528.com)

陈寅恪的学问大得惊人。《吴宓文集》说:“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傅斯年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著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作:〔德〕黑格尔《美学》等。

俞平伯,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其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亦擅词学,曾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等。在散文方面,先后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两年后,亚东图书馆出版专著《红楼梦辨》。1952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研究》。1954年3月,复于《新建设》杂志发表《红楼梦简论》。同年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1987年,应邀赴香港,发表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论著合集。还著有《论诗词曲杂著》、《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俞平伯散文选集》等。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1897-1985年),德国佛教、印度学家。是1935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梵文、巴利文和佛学的授业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曾任德国柏林人民艺术博物馆馆长、哥廷根大学印度学印度学系主任等。著有:《尼泊尔,来自喜马拉雅王国的艺术》、《佛陀传奇》、《印度的宗教》、《亚洲历史》、《印度民间手工艺》、《吐鲁番出土的梵文残卷》等。

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对季羡林的学业帮助非常大。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季羡林专门为此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