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是针对当前病证所拟定的治疗原则。治法内容十分丰富。有病因疗法,如祛风、散寒、祛湿、清热、泻火、祛暑、润燥;有对症疗法,如止痛、止血、止咳、平喘、止泻等;有脏腑疗法,如宣肺、润肺、疏肝、柔肝、补肝、暖肝、健脾、补肾、和胃等;有正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反治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也有数法并用的,如健脾燥湿、宣肺止咳、疏肝理脾、温肾暖脾等。但临床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还是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根据八纲辨证提出的治疗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兹简要介绍如下。
1. 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肌表六淫邪气随汗外泄的一种治法。本类治法具有宣散透邪、发越水湿、宣通血脉、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的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麻疹初起、疮疡初期、阳证水肿、疟疾、痢疾早期见有表证者,均可使用。临床根据病邪性质、体质强弱等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等。
2. 吐法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部位的痰涎、宿食、异物、毒物等从口吐出的一种治法。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适用于痰阻咽喉以及宿食、毒物停留咽喉、胸膈、胃脘而未入胃者。吐法易损伤正气,特别是胃气,易致气血上逆,故体质虚弱,肝阳上亢,素有吐衄者,不宜使用。
3. 下法 通过泻下,使停留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有形之邪从大便排泄的一种治法。具有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破瘀通经、逐痰催生等作用,适用于燥屎、热结、冷积、宿食、痰涎、虫积、蓄血、水饮等有形实邪停积胃肠的里实证。下法以攻逐为特点,易伤正气,故对孕妇、产后、经期妇女及年老体弱与失血者应慎用。
4. 和法 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复杂状况得以调理的一种治法。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平调寒热等作用,适用于少阳不和、疟疾、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阴阳不和等证。
5. 温法 通过温里、回阳、温经,使里寒祛除,阳气振复,经脉通畅的一种治法。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等作用,适用于中焦虚寒、阴盛阳衰、寒凝经脉的里寒证。若寒邪在表,真热假寒者不宜使用。(www.xing528.com)
6. 清法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本法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退虚热等作用,适用于气分热、热入营血、热盛成毒及虚热、脏腑热等里热证。若属表证、真寒假热证等不宜使用。
7. 消法 通过行气、活血、祛湿、化痰、消食、杀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虫等有形实邪结聚形成的癥积痞块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本法具有消食导滞和消癥散结等作用,适用于饮食积滞内停和癥瘕痞块等证。本法有克伐之性,正气不足,当与补法合用,使消不伤正。
8. 补法 通过补益虚损,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振奋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一种治法。本法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足和扶正祛邪的作用,适用于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虚证及正虚邪恋之证。补法主要是为扶助虚弱治疗虚证,若身体不虚不宜滥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总之,八法各有一定的功用与适用范围,但临床病情复杂,所以在具体运用时,要知常达变,可单独使用,亦可两法或三法配合使用。如下法与补法同用,汗法与清法同用,温法与清法同用,补法与清法、温法、汗法同用等。决不能片面理解,孤立对待,只有这样,才能衍化出更多的治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病证治疗需要。正如《医学心悟》所云:“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再者,“八法”只是治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而已,不能包括所有治法,满足所有病证的治疗需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搜集整理其他治法,以备临床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