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虫积驱虫剂-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虫积驱虫剂-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某,女,5岁,2005年11月10日以脐周腹痛3天就诊。凡用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治疗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称为驱虫剂。不同的虫疾,选用的驱虫药应有所侧重。虫积肠中,治宜驱之杀之。

虫积驱虫剂-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虫积是指寄生于腹腔脏腑(以胃肠道为主)的寄生虫病,以儿童最为多见,临床常见胃脘嘈杂、腹痛、时发时止、久则面色萎黄、消瘦或腹部膨大等症候。

谢某,女,5岁,2005年11月10日以脐周腹痛3天就诊。2周前患儿因气候突变而患感冒,至今未痊愈,现脐腹时痛时止,仍咳嗽,纳谷不多,夜寐齘齿,喜俯卧。查体: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心肺听诊正常,咽部略红,舌尖红,少苔。治以温脏安蛔,润肺止咳。处方:川花椒3g,乌梅10g,细辛3g,使君子10g,槟榔6g,党参6g,当归6g,川楝子10g,胡黄连3g,炒白芍15g,百部10g,延胡索10g,炙甘草5g,杏仁10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4剂,水煎服,2剂后脐腹痛减轻,4剂后咳嗽较前好转,食欲增加。二诊:排出蛔虫2条,诸症消失,咳嗽痊愈,食纳可,续服2~3剂参苓白术散加减,使患儿脾胃两健,生化有源,气血渐运,生机盎然。[刘婷.甘肃中医,2007(12) :14]

本例患儿以腹痛时发时止而就诊,检查见夜寐齘齿、面部白斑、白睛蓝斑、唇内粟状白点等,具为虫积内停的特征,故治以温脏安蛔之法,药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而获效。

一、概  述

(一)病机及临床特征

虫积是指肠道寄生虫病,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有蛔虫、绦虫、钩虫、蛲虫等。本证的发生多因饮食不洁以致虫积内停,阻滞气机。其临床症候特点为脐腹疼痛,时发时止,痛后能食,面色萎黄,或青或白,或生白斑;或见赤丝,或夜间齘齿,或胃脘嘈杂,呕吐清水,舌苔剥落等。若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则见肌肉消瘦、饮食不思、精神委靡、目暗视弱、毛发枯槁、肚腹胀大、青筋暴露等象。不同的寄生虫,临床表现亦各有特点。其中蛔虫又见耳鼻作痒,唇内有红白点;绦虫患者大便常出现白色虫体节片;钩虫者,病人嗜食异物,面色萎黄,浮肿,又称黄肿病;至于蛲虫,则以肛门作痒为特征。

(二)常用治法

肠道寄生虫病的常用治法是驱虫。凡用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治疗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称为驱虫剂。其组成药物多以驱虫药为主,如:使君子、苦楝根皮、雷丸、榧子、川椒、芜荑、鹤虱、槟榔、南瓜子、鹤草芽、贯众、乌梅等。不同的虫疾,选用的驱虫药应有所侧重。若为蛔虫,宜首选使君子、苦楝根皮、鹤虱、芜荑;若为虫积腹痛,宜首选乌梅以安蛔止痛;若为绦虫,宜首选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若为钩虫,宜首选榧子、贯众等。为了促进虫体的排出,组方往往在驱虫的同时,可适当配伍大黄、芒硝类泻下之品。由于虫积内阻,气滞腹痛,故多配行气止痛药,如枳实厚朴木香、槟榔、川楝子等。若耗伤气血,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体瘦者,宜加益气养血药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芍药等。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健者,可配白术、党参、茯苓、薏苡仁、莲子山药扁豆等健脾助运;胃气不和,呕逆者可加半夏生姜、砂仁等降逆和胃。兼寒者可配吴茱萸干姜、良姜等温中祛寒之品,兼湿热者可配黄连、黄柏苦参黄芩等清热燥湿。

(三)使用注意

1. 宜空腹服,忌油腻。

2. 某些驱虫药有毒,故用量应适度,且不宜连续服用,以免中毒或伤正。

3. 由于某些驱虫剂不仅有毒,且有攻伐之力,所以对于老年体弱者及孕妇宜慎用或忌用。

4. 临证时宜结合粪便检验,若发现虫卵,再辨证选用驱虫剂。

5. 驱虫后,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二、常 用 方 剂

乌 梅 丸(《伤寒论》)

【组成用法】 乌梅480g,细辛180g,干姜300g,黄连480g,当归120g,附子180g,蜀椒120g,桂枝180g,人参180g,黄柏180g。现代用法:炼蜜为丸,每次1~2丸,每日3次。亦可作煎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主治】 温脏安蛔。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

【方析】 本方所治为寒热错杂,扰动蛔虫。蛔虫喜温而恶寒,其性喜钻窜。遇寒则动,得温则安。胃热肠寒,蛔虫因避寒就热而上逆,扰乱气机,故脘腹阵痛,痛时手足厥逆,烦闷,呕吐,甚则吐蛔。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本证病机为寒热错杂,蛔虫上扰,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原理,治宜寒热并调,安蛔止痛。方中重用乌梅酸以制蛔,安蛔止痛,涩肠止痢为君。蜀椒、细辛以辛可伏蛔,温能祛脏寒,另外蜀椒有直接的杀虫作用;黄连、黄柏以苦以下蛔,寒以清热,该两味又是止痢要药,四味共为臣药。佐以附子、干姜、桂枝温脏以祛里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扶助正气。全方配伍,酸、苦、辛同用,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使寒祛热清,蛔安痛止而厥回,肠固痢止。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蛔厥的代表方。现代应用时,以腹痛阵作,烦闷呕吐,时发时止,甚则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常用于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属于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

【加减变化】 本方重在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驱虫;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以降逆止呕;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为了加速驱虫之力,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使用注意】 本方性质偏温,以寒重者为宜。

化 虫 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 铅粉、鹤虱、槟榔、苦楝根各1 500g,白矾375g。现代用法:水泛丸。每次6~9g,每日1~2次,水冲服。

【功效主治】 驱杀肠中诸虫。虫病。腹痛时发时止,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等。

【方析】 本方善治肠道多种寄生虫,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虫居肠中,扰动不安,故腹痛阵作;胃失和降,则呕吐,甚则吐蛔。虫积肠中,治宜驱之杀之。故方中鹤虱善驱杀蛔虫;苦楝根皮能驱杀蛔虫、绦虫、蛲虫,对蛔虫效果尤佳,且能止痛;槟榔不仅可驱杀绦虫、钩虫、姜片虫等,又能行气导滞,以促进虫体排出;再者枯矾、铅粉均有杀虫作用。诸药配伍,共达虫去痛止、诸症缓解之目的。(www.xing528.com)

【辨证要点】 化虫丸为治虫专方,尤善驱杀蛔虫。现代应用时以腹痛时作、呕吐或吐蛔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及虫积腹痛等。

【加减变化】 为了增强驱虫作用,宜再加使君子、雷丸等;体质壮实者,可适当加大黄等泻下之品,以促使虫体排出;体弱者,宜加党参、白术等补益药以增强体质。

【使用注意】 方中铅粉有强烈毒性,苦楝根亦有毒,所以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用量适度;二则不宜连续服用;三是药后适当调补脾胃,不仅扶正以善后,而且能增强体质,杜绝虫疾的发生。

布 袋 丸(《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组成用法】 夜明砂、芜荑、使君子各60g,白茯苓、白术、人参、甘草、芦荟各15g。现代用法:以研末冲服为主。

【功效主治】 驱虫消疳,健脾益气。小儿虫疳。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舌淡苔白,脉弱。

【方析】 本方主治小儿虫疳,属正虚邪实。虫积日久,损伤脾胃,生化不足,故见面黄肢细,且发虚热;毛发失荣,则头发枯焦;双目失养,则视力减弱;脾虚气滞,则腹大。因本方所治疳疾为脾虚虫积引起,属正虚邪实之候。故方中使君子驱虫消疳,芜荑杀三虫,散五疳,治小儿百病之药,共为君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健脾,扶助正气,皆为臣药,君臣相配,一驱虫积,一补脾虚,针对病因病机而设。再配以夜明砂清肝明目,散积消疳;芦荟泻热通便,杀虫疗疳,并借其泻下之力,以促进虫体排除,同为佐药。甘草又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起驱虫消疳,健脾益气之效。

【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时,以面黄发焦,肢细腹大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常治疗小儿虫疳,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

【加减变化】 若热重者,宜加黄连以清之;兼食积者,可加神曲、鸡内金以消之。

肥 儿 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组成用法】 黄连、神曲各30g,使君子、肉豆蔻、麦芽各15g,木香6g,槟榔12g。现代用法:以丸剂为主。

【功效主治】 杀虫消积,清热健脾。小儿虫积疳疾。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大便溏薄,舌苔黄腻,脉虚弱。亦治虫积腹痛。

【方析】 本方证好发于幼弱小儿,常为虫积中焦,又饮食不节,虫食之积,郁久化热,伤及脾胃,以成疳疾。脾虚失运,则大便泄泻;气血生化无源,体失所养,则面黄体瘦;积阻气滞,则肚腹胀大或疼痛。

故治宜杀虫消积,清热健脾。方中神曲重在消食,使君子杀虫兼能补脾健胃,两药相合,祛虫食之积又不伤脾胃,故为君药。臣以麦芽增强神曲消食之力,尚可健脾和胃;槟榔既能驱虫,以助使君子之力,又能行气消胀,以除胀满;黄连清热燥湿,泻其疳热。佐以肉豆蔻、木香行气止痛,其中肉豆蔻兼可涩肠止泻。全方共用,使食消虫去,气畅热清。

【辨证要点】 本方为小儿疳积之常用效方。现代应用时以面黄体瘦,肚腹胀大,发热口臭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常用于小儿肠道蛔虫病、钩虫、小儿慢性消化不良等属于虫积疳疾者。

【加减变化】 脾虚腹泻明显者,可加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虫积腹痛,宜加苦楝根皮、鹤草芽等以增强杀虫之力。

【使用注意】 本方无补益作用,非虫积疳疾之证者,不可服用。

小 结

虫积主要是指胃肠道寄生虫,临床表现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治宜用消法,杀虫祛积。

【病案赏析】

例1 魏某,女,55岁。1976年6月30日初诊。发热恶寒朝轻暮重,体温39℃,头痛,有汗不解,中脘偏右时时发作剧痛,烦闷,呕吐痰涎,便溏,脉弦小数,苔薄黄,大便找到蛔虫卵。少阳证悉俱,蛔虫内扰,拟小柴胡汤合化虫丸,复方图治。柴胡9g,炒黄芩9g,制半夏9g,使君子12g,芜荑9g,当归12g,雷丸12g,陈鹤虱9g,苦楝根皮30g,炒川椒4.5g,乌梅肉9g,槟榔15g。3剂。二诊:1976年7月3日。进和解驱虫之剂,体温退清,泻下蛔虫6条,中脘及右胁痛得止,纳食稍增,头晕胸闷,脉小滑,苔白。肝胆气郁未舒,脾胃运化未复,再拟调理脾胃,理气化湿。鲜藿香9g,川厚朴4.5g,苏梗9g,白蒺藜9g,砂仁2.4g(后下),茯苓9g,青皮6g,佛手6g,炒谷麦芽各12g。7剂。[严世云.张伯臾医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例2 魏某,男,55岁。阵发性腹中剧痛,痛处有拳大之包块,坚硬拒按。面白唇红,痛甚几不欲生。经1~2小时后,痛缓而包块亦散,不久痛又复发。已经数日,用吗啡等效亦不显。从症状推断认为蛔虫梗阻肠中作痛,当投以五香丸(五灵脂、生香附、牵牛子)10g,后痛未再发。续用乌梅丸合化虫丸化裁:乌梅15g,炒花椒10g,炒黄连10g,肉桂10g,榧子肉10g,炒鹤虱10g,雷丸10g,芜荑10g,全当归10g,槟榔10g,使君子10g,苦楝皮15g,生姜3片,黄柏10g。水煎,分3次,空腹时服,日夜不停药。次日下蛔虫10条而愈。[张梦侬.临证会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