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活血方解血瘀证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活血方解血瘀证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常用治法根据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瘀血证常用的治法是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活血化瘀剂。诸药合用,寒温并用,瘀热并治,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使血分瘀滞得化,结热得清,则下焦蓄血证候自愈。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活血方解血瘀证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瘀结停滞体内的病理,以疼痛、肿块、局部青紫为临床特征,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如:

孙某,男,58岁。有糖尿病史3年,近日心前区阵发性疼痛、胸闷,轻微活动后症状明显加剧。因家事生气而致剧烈心前区疼痛,头冒汗,呼吸气喘。入院时心率94 /min,心律齐,两肺底有少量湿啰音,舌淡质暗,苔薄白,脉细涩。心电图提示:V1~V3导联呈QS型,ST段抬高0.05mV,aVL导联、V1、V2导联T波倒置。诊断为前间壁心肌梗死。中医诊断为真心痛。血府逐瘀汤化裁:黄芪30g,当归丹参桔梗瓜蒌各10g,桃仁12g,红花、枳实各6g。每日1剂。另0.9%生理盐水25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天,治疗3天后胸痛、胸闷逐渐减轻,呼吸逐渐平稳,心肺(-)。用上方稍作化裁治疗半年后,诸症消失,安全渡过急性心肌梗死期,并能正常上班。后多次复查心电图示:抬高的ST段逐渐恢复正常,倒置的T波逐渐变成先负后正。[辜小恒.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4):1]

患者以胸痛为主症,伴有舌淡暗,脉细涩,为气滞血瘀之征。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经中西医配合治疗,半年而愈。

血瘀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可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有因劳倦内伤,损及元气,使气虚血瘀;或因六淫之邪入中经脉,壅遏营血而成;或是跌仆闪挫,损伤经脉,使脉络不通,血瘀不行,其病机各不相同。

一、概  述

(一)病机及临床特征

血瘀证是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的一种病理状态。倘若寒邪相侵,或阳虚内寒,血因寒而凝;或邪从热化,血因热而结;或气行不畅,血因气滞而不行;或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行,血因气乏而滞;或跌打损伤,血络破损,局部血行障碍,都可引起血液运行不利,滞于血络而形成瘀血。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征。疼痛:一般多刺痛、拒按、固定不移。肿块:肿胀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在体内为瘕积,按之较硬,有压痛。出血:血色紫黯而夹瘀块。发绀与失荣: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唇面指甲青紫,脉涩,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二)常用治法

根据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瘀血证常用的治法是活血化瘀。以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方剂称为活血化瘀剂。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水蛭、虻虫之类。常配伍的药物有以下几类:配理气药,如枳壳柴胡、香附之类,行气以助活血;配补血药,如当归、地黄之类,使活血而不伤血。同时根据病因不同,可配温经散寒药,如桂枝吴茱萸等,以温经活血;因热者,配以苦寒清热药,如黄芩、大黄等;因气虚者,配以补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因外伤者,配化瘀定痛、走窜通络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代)、麝香等。根据兼夹病证不同,可配伍相应药物:如兼水湿停聚者,加牛膝、益母草、泽兰、车前子、木通、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若痰瘀互结者,可加僵蚕、半夏、贝母、白芥子等祛痰散结之品;若瘀血日久,病成癥瘕积聚者,酌配软坚散结之品,如鳖甲、牡蛎、三棱、莪术、穿山甲、皂刺、夏枯草等以消癥祛积;久病入络,可加全蝎、蜈蚣、地龙等通络之品。

(三)使用注意

1. 注意瘀血的病理归类。闭塞性瘀血,治当补气、化瘀、温通;郁滞性瘀血,治以行气、化瘀、温通、攻逐;出血性瘀血,宜止血、消瘀。

2. 用药注意温通。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活血祛瘀与温通多配合使用。

3. 活血剂能促进血行,凡月经过多血虚无瘀之证及孕妇均当慎用。

4. 注意剂型。新瘀证急,宜用汤剂,以取其力大效速;久瘀证缓,宜用丸剂,以取其力小性缓,使瘀消而不致伤正。

二、常 用 方 剂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桃仁12g,桂枝6g,大黄12g,炙甘草6g,芒硝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破血逐瘀。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等。

【方析】 本方主治下焦蓄血证,其病机为瘀热互结于下焦。邪热与下焦血分相搏,故少腹急结;热在血分而不在气分,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热在血分,瘀热上扰心神,故至夜发热,甚则谵语如狂。故治宜破血下瘀,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黄下瘀泻热,二药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破血祛瘀,且可制约硝黄寒凉之性,使其泻热而不碍血行;芒硝助大黄下瘀泻热,共为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并缓诸药峻烈之性,使祛瘀而不伤正,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寒温并用,瘀热并治,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使血分瘀滞得化,结热得清,则下焦蓄血证候自愈。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蓄血症的代表方,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癔病;跌打损伤,各种外伤肿痛,早期胸腰椎骨折脑震荡后遗症;血管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坐骨神经痛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列腺肥大,单纯性前列腺炎,肾、输尿管、膀胱结石,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手术后尿潴留,血淋,糖尿病;肠结核,粘连性肠梗阻,痉挛性便秘,弛缓性便秘;雀斑湿疹,青年痤疮,冻疮荨麻疹盆腔炎,附件炎,继发性不孕症,子宫内膜炎,异位妊娠,葡萄胎,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痛经,闭经,阴道血肿,产后恶露不下,产后血栓性静脉炎;慢性轴性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水疱性结膜炎,虹膜炎,眼底出血等。

【加减变化】 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滞,疼痛不能转侧者,可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以活血祛瘀止痛;月经不调或经闭属实证者,可加当归、红花以活血调经;用于内火热上攻之目赤、齿痛、头痛、吐衄等,可加黄芩、黄连栀子以泻火解毒。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用法】 当归9g,生地黄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析】 本方为治疗瘀血内阻,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之方。瘀血内阻胸中,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胸痛日久不愈;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等。气血瘀而化热,病在血分,故入暮潮热、内热烦闷;瘀热上扰心神,闭阻心脉,心失所养,故见心悸失眠。至于唇、目、舌、脉所见,都为瘀血征象。

针对以上病机特点,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瘀热下行,共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气能行血,血的循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故配柴胡疏肝解郁,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一升一降,宽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黄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瘀去新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活血与行气同用,气血并治;祛瘀与养血兼顾,行血不伤血;升降并用,调畅生机。共奏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为活血代表方,治疗瘀阻胸腔之证,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变化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之胸痛,慢性肝炎、肝脾肿大、溃疡病、神经官能症,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晕头痛、精神抑郁,属于瘀阻气滞者,均取得一定疗效。

【加减变化】 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虫、九香虫;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或水蛭、虫等;血瘀经闭、痛经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用法】 黄芪40~60g,当归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水煎服。

【功效主治】 补气,活血,通络。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尿遗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析】 本方病机为气虚血滞,因虚致瘀,瘀阻脉络。气虚不能行血,以至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致半身不遂,口眼斜;气虚血滞,舌体、面肌失养,故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甚或尿遗不禁。故本方由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生气血之源,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长于活血,兼能养血,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为臣药。佐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以治标;佐地龙以通络,与生黄芪配合,增强补气通络之力,使药力能周行全身。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肉得以濡养,痿废自能康复。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气虚血瘀之证的常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及其后遗症,脑动脉硬化,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辨证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的各种神经痛、神经衰弱癫痫等;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慢性肾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变化】 治疗中风偏瘫,偏寒者,可加肉桂巴戟天等温肾散寒;脾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黄以化痰;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僵蚕、全蝎以祛风化痰通络;偏瘫日久,疗效不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下肢痿软者,加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头晕头痛者,加菊花蔓荆子、石决明、代赭石以镇肝熄风。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阴虚血热者忌服。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成用法】 柴胡15g,天花粉、当归各9g,红花、甘草、炮穿山甲(代)各6g,酒大黄30g,桃仁15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方析】 本方所治为跌打损伤瘀血停于胁下。跌打损伤之后,必有经伤络损。血离脉道,流溢脉外,或滞于肌肤,或郁于营卫,或积于胸胁,或结于脏腑。因为胁既为肝脏所在部位,又是肝胆经络循行之处,肝为藏血之脏,若有瘀血内阻,必致肝气郁结;血瘀气滞,故见胁肋疼痛,甚至痛不可忍。所以治当活血祛瘀为主,兼以疏肝理气通络。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两药合用以攻散胁下瘀滞,共为君药。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穿山甲破瘀通络;天花粉,既能入血分消仆损瘀血而续绝伤,又能清郁热而润血燥,共为佐药。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各药合用,则瘀血去而痛自消。

【辨证要点】 本方常用于跌打损伤,以胁肋瘀肿疼痛,痛处固定不移,痛不可忍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各种外伤、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于血瘀气滞者。

【加减变化】 若气滞较甚者,酌加木香、香附、青皮、枳壳、郁金以助行气止痛之力;血瘀较重者,可加三七粉,或酌加乳香、没药等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

【使用注意】 本方不可过服;孕妇忌服;损伤过重,有筋断骨折、内脏破裂或严重开放性损伤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温 经 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吴茱萸9g,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各6g,半夏6g,麦冬9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瘀阻胞宫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两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舌质黯红,脉细而涩。也可以治妇女久不受孕。

【方析】 本方所治漏下不止、月经不调、经行腹痛、闭经、不孕之病证,是由冲任虚寒,瘀血阻滞引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都起于小腹,与月经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或小腹冷痛等。所以本方以温经散寒,祛瘀养血,稍佐清热为法。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补血活血调经;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芍药养血活血,缓急止痛,治妇人血闭不通、崩漏;三药合用,活血止痛,养血调经,为臣药。阿胶滋阴补血,止血安胎,女人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皆可用之;麦冬养阴生津,退血燥之虚热;二药合用,养阴润燥而清虚热。牡丹皮长于凉血散血,合桂枝、川芎,可助祛瘀之力,合麦冬则清血分之虚热与瘀热。用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固冲;冲脉与阳明之脉相通,故用生姜、半夏和胃降逆,通降祛瘀,与参、草相合,调补脾胃。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作使药。全方用药,温清补通兼备,肝脾并治,气血兼顾。故用于妇科冲任虚寒,瘀阻胞宫之崩漏等证。

【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科调经常用之方,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黯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产后腹痛、不孕、慢性盆腔炎等辨证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牡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以肉桂易桂枝,以增强散寒止痛作用;少腹胀满属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行气止痛;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艾叶、熟地黄以温经补血止血;经血色紫黯,血块多者,去阿胶,加桃仁、红花以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如阴虚内热明显,可去吴茱萸、生姜、半夏,加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以补益肝肾之阴;子宫虚冷,瘀阻胞脉,婚久不孕,症见月经后期,量少,或月经稀少,色黯淡,少腹冷痛,喜温,畏寒肢冷,性欲淡漠,可加鹿角霜、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益母草等以温补肾阳。(www.xing528.com)

【使用注意】 瘀热虚热明显者,宜慎用;更年期患者,除注意结合调理肾阴肾阳外,虽出现上述证候,尚须妇科检查,排除肿瘤等疾患。

生 化 汤(《傅青主女科·产后篇》)

【组成用法】 全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炮姜2g,炙甘草2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舌淡,苔白滑,脉细而涩。

【方析】 恶露是产后阴道流出的败血浊液,始夹瘀血小块,颜色紫红,继呈暗红颜色,大概一月余始净。胎儿娩出后,恶露应自然排出体外。此该下者不下,又与小腹冷痛并见,系因妇人新产之后,正气虚弱,阴血耗伤,冲任空虚,起居不慎,寒邪乘虚侵入胞脉,恶露为寒所凝,使恶露当下不下或下之量少,涩滞不畅,而致小腹疼痛。舌淡、苔白,脉细而涩,亦为血虚寒凝血瘀之证。故本方以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为法。方中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药。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二药均为臣药。炮姜温经散寒止痛,与川芎、桃仁相伍,能助其温化瘀血,为佐药。炙甘草既可益气健脾,又能调和药性,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诸药配合,共起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之效。

方名生化,意为寓生新于祛瘀之内,祛瘀不损营,生新不留瘀。

【辨证要点】 本方为妇女产后的常用方剂。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代常用于产后诸疾,如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痛、胎盘残留、人工流产后出血不止等,亦多用于治疗异位妊娠、子宫肌瘤等病辨证属于血虚受寒,瘀血阻滞者。

【加减变化】 若小腹冷痛甚者,加肉桂以温经散寒,温通血脉;若腹痛不甚者,可减去桃仁;若瘀块留滞,腹痛甚,可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以祛瘀止痛;若小腹胀甚于痛者,属气滞血瘀之征,可加枳壳、乌药、香附以理气行滞消胀。若病为产后血虚受寒,瘀血内阻或胞衣残留之恶露不绝,症见恶露淋漓涩滞不畅,量少,色紫黯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可加益母草、炒蒲黄以祛瘀止血;如瘀久化热,恶露臭秽者,加蚤休、蒲公英以清解郁热。

【使用注意】 本方是化瘀为主,且药性偏温,所以若产后血热而有瘀血者,则非本方所宜。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9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缓消瘕块。妇人宿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黯,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方析】 子宫素有血瘀瘕块,又因妊娠,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有妊娠初期,阴道不时少量出血,淋漓不断之胎漏;血液外流,加之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阴血亏损,血不养胎,又可致妊娠腹痛与阴道出血并见之胎动不安。瘀血瘕块不去,流者自流而漏下、出血、恶露终不能止;闭者自闭而经血终不复行。治当消散癥块。故拟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法。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而行瘀滞,为君药。桃仁祛瘀血,破瘕;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二药合用,活血祛瘀,除湿化痰,以积,为臣药。芍药除血痹,利小便,安胎止痛,牡丹皮善化凝血而破宿癥,并能凉血,为佐药。丸以白蜜,取其缓和诸药破泄之力,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之效。

【辨证要点】 本方为缓消癥块之剂。现代应用以妇人小腹宿有瘕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黯而夹瘀块,舌质紫黯,脉沉涩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异位妊娠等妇科疾患辨证属瘀湿阻于胞宫者。亦用于前列腺肥大、甲状腺肿、肝脾肿大等辨证属血瘀湿滞者。

【加减变化】 若血瘀日久,积结成癥,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可加牡蛎、鳖甲、丹参、乳香、没药、鸡内金等以活血消瘕;若月经过多,崩漏不止,加失笑散、血余炭以化瘀止血;疼痛剧烈者,加元胡、乳香、没药等以活血止痛;带下量多者,加薏苡仁、白芷、车前子等以除湿止带。用于瘀滞湿阻之闭经,宜加当归、川芎、红花、制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行气调经;瘀阻胞宫,血行不畅之痛经,月经量少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可加当归、川芎、乌药、香附、牛膝等以活血止痛。用治瘀阻胞宫之恶露不尽,宜加当归、益母草、炮姜以活血止血。

【使用注意】 正常妊娠下血者则当慎之;临证运用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若阴道下血反多,腰酸腹痛较甚,则非本方所宜,当辨而治之。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当归9g,芍药10~30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2g,川芎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养肝活血,健脾除湿。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证。妇人妊娠或经期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

【方析】 本方主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之腹痛。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腹中筋脉挛急,故腹痛;血行不畅,水湿停滞,腹中经脉阻滞不通亦腹痛。显然,本方证之腹痛是血不荣筋与脉络不通病机的综合反应。肝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则头晕;不能奉养于心则心悸。血虚肝郁,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则小便不利;水溢肌肤,则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腻则是血虚湿滞之征。故治当养血疏肝,健脾除湿;血活湿化则壅滞通。方中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通血脉,利小便,故重用为君。川芎善活血祛瘀;泽泻利水渗湿,二药助君药疏其血郁,利其水湿,以消除血与津的滞塞,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合芍药补血以治肝血不足,合川芎祛瘀以疗瘀阻血络。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其中白术能燥湿,使湿从内化,茯苓可渗湿,使湿从下走,三药俱为佐药。芍药、川芎、当归调血以柔肝;白术、泽泻、茯苓健脾以行津,和酒更可助血行,通经络。六味配伍,消除病因,流通津血,柔和筋脉,则诸证自除。

【辨证要点】 本方为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者而设。临床应用以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妊娠腹痛、妊娠下肢浮肿、月经不调、不孕症、痛经、行经腰腹酸痛、习惯性流产、子宫出血、闭经、带下、子宫及附件炎、神经衰弱、癔病、水肿、高血压、低血压、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炎等疾病,辨证属肝脾两虚、血瘀湿滞者。

【加减变化】 用于治疗妇女妊娠腹痛,川芎用量宜减,可酌情加苏梗、砂仁、苎麻根、桑寄生、杜仲等安胎之品;经期或经后腹痛,宜加香附、玄胡、川楝子等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产后腹痛,恶露不尽,宜加台乌药、益母草以行气活血。用治胃脘刺痛者,加五灵脂、木香以理气化瘀止痛;胃痛而吐酸甚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以制酸止痛。用治胁痛者,加郁金、川楝子以疏肝活血止痛。习惯性流产属肝脾两虚,气血不足者,宜去泽泻加升麻、黄芪、阿胶、艾叶炭以安胎止血。

【使用注意】 妊娠宜慎用;方中之川芎,一般以3~6g为宜。

失 笑 散(《近效方》)

【组成用法】 五灵脂、蒲黄各6g。研细末,每次服3~6g,以黄酒冲服为主。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

【方析】 产后离经之血当去,若瘀血停留胞宫,恶露不行,脉络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心腹刺痛;瘀停胞宫,血行不畅,冲任受阻,可致经血不能如期而至或经量异常,而成月经不调之疾。故宜活血祛瘀止痛为治。方中五灵脂生用长于活血止痛,为治血滞诸痛之要药。蒲黄有祛瘀血,止恶露,又能止血,与五灵脂相合,则活血祛瘀止痛之功增强,且行血之中兼能止血,相反相成。以黄酒冲服,能活血脉,行药势,增强活血止痛之力。如此配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为治血瘀作痛的常用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瘀血停滞所致心腹刺痛,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痛经、异位妊娠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瘀血停滞者。

【加减变化】 胃脘胀痛,痛有定处,舌黯,脉弦,是气滞血瘀证,宜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若痛有定处而畏寒喜热,属寒凝血瘀者,可加炮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妇女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经血夹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为冲任气血瘀滞,可酌加益母草、红花、桃仁、香附、玄胡等以活血行气。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淋漓不畅,可与生化汤合用。月经不调属血滞而兼血虚者,宜与四物汤同用,以加强养血调经之功。

【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脾胃虚弱者慎用。

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用法】 当归15g,丹参15g,乳香15g,没药15g。水煎服。若作散剂用,每次10~15g,1日2次。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气血凝滞证。心腹疼痛,脚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

【方析】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体内正常流动,若血行不利,瘀滞不通,则为瘀血阻滞。血为气母,血瘀不行则气滞,即成血瘀气滞之证。故治当活血祛瘀为主,兼以行气。方中当归、丹参补血活血,活血祛瘀不伤正;乳香、没药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乳香长于行气活血,没药专于祛瘀通络,二药合用,活血止痛之力强。诸药相伍,共行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效,故对血瘀气滞之疼痛与积聚效好。邪毒侵袭人体,壅阻经络,致使体表营卫郁滞,脏腑气血凝滞,则可发为内外疮疡。本方当归之补血活血,能起到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的功效,为外科所常用;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之效,也能消肿生肌止痛,为治一切痈疽疮疡之要药;丹参也有凉血消痈作用。合而用之,活血消肿止痛。故可用于疮疡病证。

【辨证要点】 应用以疼痛拒按、固定或呈刺痛,舌质紫黯,脉弦或沉涩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异位妊娠、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等辨证属气血凝滞者。

【加减变化】 腿痛加牛膝活血通脉,引药下行;臂痛,加桂枝理肝气,并引药上行;妇女瘀血腹痛,加生桃仁、生五灵脂以增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功;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解毒消痈;疮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温通血脉,温补精血;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黄芪、知母、甘草补气托毒,生肌敛疮;脏腑内痈,加三七、牛蒡子活血解毒疗痈。跌打损伤之腿痛臂痛甚者,加穿山甲(代)、地龙、水蛭活血通络止痛。癥瘕积聚,宜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行气活血之品。

丹 参 饮(《时方歌括》)

【组成用法】 丹参30g,檀香、砂仁各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气滞血瘀证。心胃诸痛,痛有定处,以刺痛为主,舌质黯红,脉弦。

【方析】 本方证由气血瘀滞,互结于中所致。胃脘疼痛一症,初起多为气结在经,久病则为血滞在络。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气机郁滞,阻碍血行,血行失畅,脉络受阻,每成气滞血瘀证。瘀血阻于心包络,故心痛难忍;阻于胃腑络脉,故胃痛不适。疼痛固定,以刺痛为主,伴见舌黯、脉弦,是瘀血甚于气滞之征。故治宜祛瘀行气止痛。丹参养血活血凉血,方中重用为君,取其活血化瘀止痛而不伤气血。中医认为血之运行,有赖气之推动,气行则血行。所以,方中又配檀香、砂仁行气止痛,为臣药。三药合用,使气血通畅而疼痛自止。活血与行气同用,重在化瘀,是治疗气滞血瘀之心胃诸痛的良方。

【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心胃诸痛,舌质黯红,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胆囊炎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辨证属气滞血瘀者。

【加减变化】 若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嗳气呕恶,舌质黯红,是肝郁血滞、胃气上逆之征,宜与四逆散、金铃子散合用,并酌加代赭石、旋覆花等,以疏肝止痛,和胃降逆;若见胸闷憋气,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气短,是气滞血瘀之胸痹证,宜加赤芍、川芎、红花、生山楂、枳实等,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力。

【使用注意】 因丹参有活血作用,且用量较大,故出血性疾病慎用本方。

小 结

血瘀证是指由于某些病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阻滞脉内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临床证见局部肿块、刺痛固定不移、皮色青紫、舌质紫黯等症候为特征。治疗证见活血祛瘀为主。根据病情寒热虚实及兼夹不同,又有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泻热逐瘀、消癥散结等治法。

【病案赏析】

例1 陈某,男,59岁,1994年2月26日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天前出现头晕,右上下肢无力,次日早晨症情加重,南京某医院以“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收住治疗2天,予甘露醇、心痛定等药,症状未见改善,转住院。体检:体胖,面色少华,口角歪斜且流涎,语言欠清,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侧正常,舌向右偏,质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濡缓。药用:黄芪30g,白芍、炮穿山甲(代)各8g,桑寄生、归尾、赤芍、丹参、地龙各l0g,胆南星、桂枝各6g,每日1剂。3剂后,语言转流利,患肢肌力无改善,改黄芪60g,丹参20g,原方再投。1周后口角歪斜纠正,肌力明显增强,原方增减共服30余剂,行走如初。[周连宽.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2):87]

例2 李某,女,22岁,未婚,新野人,1989年4月3日就诊。患者兴奋多动,如醉如梦,盲目奔走,抓东摸西,语多而欠连贯,多重复,且语意荒谬而平淡,幼稚荒唐,撒娇闹人,思婚情急,逢男则抱。据询,患周期性精神病已7年,病随月事至而至,月事过则渐已,每次发作2周左右,且症状雷同。此次发作已3天。症面红赤而隐现紫黯,目赤口干,渴喜冷饮,烦热躁急,胁肋胀痛,经期愆后,经血量少而紫黑多块,月经至时腰痛及少腹坠痛,舌质黯红,舌尖绛,边有青紫点,苔黄而干,脉弦滑数,大便秘结。此乃瘀热扰心之候也,予桃核承气汤:桃仁18g(捣碎,下同),桂枝9g,甘草10g,加水1 500ml,煮至约700ml,内大黄30g,煮至约500ml,去滓,内芒硝15g,更上火微沸(下同),温服之。第2~3煎均加水1 000ml,煮至约400ml服之。尚一剂服罢,微利,如梦如醉,兴奋狂乱有所减轻;方中芒硝减为10g,又服4剂,狂乱止,神情趋常。遂改拟疏郁化瘀调经类方药与针灸治之,共治疗129日,经血调畅,狂乱未作而获愈。[丁德正.河南中医,2008(3):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