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证是表邪不得外解,化热入里,传于少阳胆、三焦,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吐口苦,不欲饮食,咽干目眩,苔薄白或黄,脉弦为症候特点。
张某,女,43岁,2003年12月5日初诊。患者受凉后引发左耳疼痛3天,自服“双黄连口服液”“阿莫西林”等药,效不显,遂来求治。目下症见:左耳内疼痛,耳内有堵塞感,听力轻度减退,伴胸胁苦满、口苦作呕,苔薄黄,脉弦数。证属少阳证,风热上扰。治以清解少阳、疏风散热。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l0g,黄芩10g,金银花10g,连翘10g,蝉蜕10g,射干15g,赤芍15g,车前草15g,生甘草6g,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03年12月8日复诊,服上方1剂后,耳痛、耳塞症状减轻。3剂服完诸症消失,依原方再服2剂以巩固疗效。[颜惠萍.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3):9]
本证虽系受风寒之邪致病,但其表现以耳痛、听力减退为主,两耳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且伴有胸胁苦满、口苦作呕等症,故辨证为邪气化热,内传少阳,治当和解少阳为主,以小柴胡汤加减而获效。
少阳证既可见外感疾病中,亦可见于其他内伤杂证中,由于病因病机不同,治疗原则处方用药不同。
一、概 述
(一)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
少阳证是指在外感病证中,表邪不解,传入少阳,或外邪直中于少阳,引起正邪相争,疏泄失职,气化失常,临床表现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候特点的一类病证。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及与之相联属的三焦与胆两腑。手少阳循上肢外侧上肩,入缺盆,布膻中,隶属于上、中、下三焦。足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行头角下耳后,入胸贯膈,络肝属胆。其直行者过季胁,行于人身之两侧。三焦为“中渎之腑”,通调水道,总司气化,为气机、津液运行的道路。胆附于肝,司疏泄,主决断,藏精汁以助消化,与肝的疏泄、脾胃运化、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少阳为人体一身之枢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津液输布的道路,也是邪气出表入里的要冲。少阳安和,经气舒利,胆腑疏泄正常,三焦通畅,枢机运转,气机升降,津液输布,才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若少阳受邪,使枢机不利,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则胸胁苦满,或情志不畅,精神烦闷。胆汁外溢肌肤,则为黄疸。胆为甲乙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升发。胆失疏泄,少阳之气不得升发,郁而生热,胆热上蒸,则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影响消化,则不思饮食,恶心呕逆,心下痞满。气化失常,津失输布,则痰湿内生,症见呕吐黄涎、胸脘痞闷或小便不利。少阳经少气少血,正气不是十分强盛,邪传少阳,正邪相争,互有胜负,故表现出往来寒热这一特有的热型。
少阳是人体的枢机,表里交通的要道,联络广泛,所以少阳为病多有兼夹。如症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脉浮弦,为少阳兼太阳表证;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兼潮热,大便硬或下利,为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则为少阳兼水饮内停证;症见胸满,心烦,谵语,身重,小便不利等,为少阳兼心神逆乱证。
(二)常用治法
少阳位居太阳之里,阳明之外。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证既不属表证,又不属里证,因而人们称其为“半表半里证”。意指少阳证邪已离表,又未完全入于阳明形成里热壅盛。病情比太阳表证重,较阳明里证轻,此时病邪有出表或入里两种趋势,仍属外感病的早期阶段。少阳病邪不在表,故非发汗之所宜,病不在里,又非吐下之所对,治当用和解少阳之法。
所谓和解少阳,选用药性平和、力缓不峻的药物,清透并用,邪正兼顾,以祛半表半里之邪,使少阳枢机疏利、气化复常、脏腑和调的一种治法。本类方剂常以疏散透邪药配伍清泻少阳邪热药为主组成,如柴胡、青蒿、黄芩、栀子、青黛、知母等。根据不同兼夹,配伍相应药物。如胃失和降,恶心呕吐,配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兼里气不足,配党参、甘草以扶正御邪;若热邪重者,加青黛、竹茹加强清胆之力;若心神不宁者,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若兼湿热痰浊者,配陈皮、半夏、滑石、茯苓等以清热化痰利湿;兼气滞者,配枳壳、桔梗、厚朴、槟榔等以宽胸理气;若热入血室者,加牡丹皮、生地黄、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若症见黄疸者,加茵陈、金钱草、虎杖等利胆退黄;若属疟疾者,配常山、草果、槟榔等祛痰截疟。代表的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柴胡达原饮、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三)使用注意
和解少阳法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若病邪在表或已化热入里,不宜用本法治疗。少阳证兼夹病证复杂,治疗用药要灵活加减化裁,不可墨守成规。故人有“疟不离少阳”,邪入少阳,影响水液运行,导致湿热痰浊,蕴伏三焦,尚可形成疟疾,因此,和解少阳的治法亦可用于疟疾病证的治疗。
二、常 用 方 剂
小 柴 胡 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柴胡12g,黄芩8g,半夏8g,生姜8g,人参6g,大枣4枚,甘草4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和解少阳。①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而见少阳证者。
【方析】 少阳外邻太阳,内近阳明,位居半表半里。正气不足,邪犯少阳,正邪相争,互有胜负,故见恶寒发热交替发作,此即“往来寒热”。少阳胆主疏泄,喜条达,内藏精汁,注之于胃以助消化,热入少阳,经气不舒,疏泄失职,上扰心神,胆热犯胃,则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胆热上蒸,则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舌苔薄白,脉弦。
邪传少阳,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当和解之。方中柴胡辛苦性平,味淡气薄,轻清升阳,有辛散透邪之功,此处用之以透达少阳邪热外出,兼以疏畅气机而解郁,用量独重为君药;黄芩苦寒,能清少阳胆腑之邪热而除胸腹烦满,为臣药。柴胡与黄芩相配,一散一清,共祛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一方面扶助正气以祛邪,另一方面御邪于外,防其内传入里。参、草、枣与柴、芩相伍,补泻并用,邪正兼顾,使邪去则正安,正胜则邪退。半夏、生姜苦辛温燥,和胃降逆止呕。以上俱为佐药之用。甘草为使,调和药性。全方清透并用,补泻兼施,升降并调,使内外畅达,枢机疏利,三焦通调,胆胃和调,邪去正安而病除,体现出和法之宗旨。且用时去滓再煎,亦取其气味醇和、增强和解之功。后世有人称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定方”。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正气不足,热入少阳证。因少阳临床证候复杂,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个主证,及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等多见外,还可出现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腹中痛、口渴、心下悸小便不利、咳嗽等七个或然证,以及呕而发热、不大便而呕、发潮热、身热恶风项强、头汗恶寒肢冷便硬等兼变证,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告诫,“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应用时,只要表现出能反映热入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这一基本病机的一个或部分症状,便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疟疾、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胸膜炎、消化道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性胰腺炎、产褥热、乳腺炎、乳腺增生、睾丸炎、急性肾盂肾炎等辨证属于少阳证者。
【加减变化】 根据其主要证候及兼变证的不同,灵活化裁。如胸胁满闷者,加桔梗、枳壳、陈皮宽胸理气;合并痰热结胸者,去人参、大枣,加瓜蒌、黄连、桔梗开胸涤痰;如系热入血室者,去人参、大枣,加桃仁、牡丹皮、红花、牛膝活血化瘀;用治湿热黄疸者,加茵陈、栀子、金钱草以利湿退黄;用于疟疾时,可加常山、草果、青蒿等祛痰截疟。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用于肝火偏盛、肝阳偏亢、阴虚血少、虚热吐衄、上盛下虚者;方中柴胡以祛邪为主,用量宜大,以12~15g为宜;黄芩苦寒伤中,用时不可令黄芩用量大于柴胡;使用本方后,少数患者可出现战汗,此乃正气鼓邪外出的一种现象,属于药汗,应提醒患者不必惊慌。
大 柴 胡 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柴胡12g,黄芩8g,半夏8g,生姜12g,大黄6g,枳实9g,芍药12g,甘草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方析】 本证多因少阳热邪不解,内传入于阳明,出现少阳阳明合病。热入少阳,正邪相争,枢机不利,疏泄失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等,阳明热结,使中焦气滞,胃失和降,肠失传导,故心下痞硬或硬痛,呕不止,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里有热邪故苔黄脉弦有力。
本证少阳邪气不解,兼见阳明里实。少阳证宜和解之法,而阳明热结却非下不除。因此,本证治疗和解与泻下并用,内外兼顾。但因热结较轻,未成痞满燥实的阳明腑实之象,泻下不宜太峻。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中柴胡、黄芩相伍,一散一清,和解少阳,祛半表半里之邪,共为君药。大黄味苦沉降,力猛善行,荡涤肠胃,泻热通便;枳实行气导滞,既能散结除痞,又助大黄通便泻下,二者为伍,轻下阳明热结,共为臣药。生姜加倍,配合半夏,增强降逆止呕之功。因其为阳明里实,正气不虚,恐用补益助邪,故去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以防补益助邪,加芍药养阴泄热,缓急止痛,配大黄治里实腹痛;配枳实,调理气血,除心下满痛。大枣健脾和胃,调和药性,既防热邪入里伤阴,又能缓和大黄、枳实破泄之力,防祛邪伤正。全方少阳、阳明兼顾,而以和解少阳为主,泻下阳明热结为辅,符合少阳、阳明合病的病证治疗需要。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少阳热邪不解,阳明里有热结之证。临床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硬痛,呕吐,便秘,舌苔黄,脉弦有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单纯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精神分裂证、幽门不全性梗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扁桃体炎、高血压、腮腺炎、小儿高热等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加减变化】 如数日不大便,壮热烦躁,渴欲饮水,面赤,脉弦,可加芒硝泻热通便;若心下实痛,连及左胁,大便实者,加瓜蒌、青皮以清热行气;脘腹疼痛剧烈者,加木香、元胡、川楝子、郁金等行气活血止痛;发黄者,加茵陈、田基黄、金钱草、黄柏清热利湿退黄;胆结石,加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等利胆消石;呕不止者,加姜竹茹、赭石、旋覆花清热降逆止呕。
【使用注意】 本方为少阳阳明合病而设,单纯的少阳证或阳明证不宜使用;应用本方时要注意少阳证与阳明证的轻重主次,斟酌方中药量比例。(www.xing528.com)
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柴胡15g,黄芩8g,桂枝10g,干姜8g,瓜蒌根12g,牡蛎15g,甘草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和解少阳,温中化饮。少阳证兼水饮内停,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舌苔薄白,脉沉弦。
【方析】 本证是太阳证经汗、下治疗后,病证不减。根据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三症分析,是表邪不解,传入少阳。由于手足少阳二经与胆和三焦两腑相连,当邪入少阳,使胆火内郁,扰及心神则心烦。邪犯少阳,影响三焦气化,气机壅滞,决渎失职,加之误下伤阳,中焦虚寒,则水液停蓄而不行。饮停气郁,则胸胁胀满,如物支撑。三焦气化失常,则小便不利。气郁水停,津不上承则口渴。水饮与热邪郁结于里,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阳气不得外泄而上蒸,故但头汗出而周身无汗,病未及胃腑,胃气尚和,故不呕。
总之,本证是少阳不解,兼水饮内停。水饮宜温化,少阳证宜和解。故立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之法。方中柴胡、黄芩清散并用,和解少阳邪热,且柴胡疏畅气机,疏利枢机,以助三焦气化,津液的输布,二药为方中之君。桂枝温通阳气,以助膀胱气化而利水湿;与干姜合用,又能温暖中州,振奋脾阳,运化水液。二者助阳化气,温化水饮,为方中臣药。瓜蒌根甘寒,祛痰散结,生津止渴;牡蛎味咸软坚,二者配伍祛痰涤饮开结,消除胸胁胀满支撑。甘草益气和中,与干姜、桂枝配伍,加强温阳健脾之力,以顾护中州,又能调和药性,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使枢机运转,三焦气化,气机宣畅,表里和调,阳气畅达,津液布散,周身汗出而病愈。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少阳证兼水饮内停,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苔白润,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肺结核、肋膜炎、疟疾、肝硬化、胆囊炎、胃酸过多、结核性腹膜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肾盂肾炎、中耳炎、产褥热等见上述病机者。
【加减变化】 若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者,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除湿;水饮壅盛者,加泽泻、车前、茯苓以利水渗湿;肝硬化,加丹参、莪术、三棱等活血化瘀;胸胁支结者,加郁金、枳壳、桔梗等以行气宽胸。
【使用注意】 应用本方时要注意与痰热互结或水热互结的结胸证相鉴别。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用法】 青蒿6g,黄芩4.5~9g,半夏4.5g,竹茹9g,陈皮4.5g,枳壳4.5g,茯苓9g,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包)9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苦满,呕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者。
【方析】 本方主治少阳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中阻之证。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寄于三焦以行津液。若少阳受邪,则胆之疏泄失职,胆中之相火乃炽;三焦气机不畅,津液不布而生痰湿。胆经郁热偏重,枢机不利,疏泄失职,故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苦满;痰湿内蕴,胆热内扰,致胃气上逆,故呕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湿阻三焦,水道不畅,以致小便短少,其色黄赤。湿热痰浊内蕴,故舌红苔白腻,或黄白夹杂,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脉数而右滑左弦。
治疗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之热邪,兼能化湿辟秽;黄芩善清胆腑之热,兼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内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清胆和胃,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两药配伍,畅利中焦,增强祛湿化痰,和胃止呕之功,为方中臣药。滑石、甘草、茯苓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枳壳、陈皮理气和中,使气行津布,痰消湿化,以增除湿化痰之力;青黛长于清肝胆之热,助君药以清泻胆腑热邪,以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全方诸药合用,使热清湿化痰消,气机通利,少阳枢机得运,脾胃气机得和,自然寒热解,呕吐平,诸证悉除。正如何秀山云:“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之无不效”(《重订通俗伤寒论》)。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少阳热盛,痰湿浊邪中阻之证。临床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急性胃炎、肾盂肾炎、疟疾、盆腔炎、钩端螺旋体病等辨证属于少阳热盛,湿热痰浊中阻者。
【加减变化】 若呕甚者,加黄连、苏叶清热和胃止呕;湿重者,加佩兰、砂仁、藿香、白豆蔻仁以芳化湿浊;小便短赤,淋漓涩痛者,加通草、泽泻、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寒凉,素体阳虚者慎用。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用法】 柴胡4.5g,枳壳4.5g,厚朴4.5g,青皮4.5g,炙甘草3g,黄芩4.5g,苦桔梗3g,草果2g,槟榔6g,荷叶梗10g。水煎服。
【功效主治】 透达膜原,祛痰截疟,和解表里。疟邪痰湿阻于膜原证。间日发疟,胸膈满闷,心中懊,头眩口腻,咳痰不爽,苔白粗如积粉,扪之粗糙,脉弦而滑。
【方析】 膜原外通肌肤,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居一身半表半里之位。疟邪从口鼻而入,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入与阴争,阴盛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则壮热汗出;疟邪与营卫相离,则发作停止,如此反复发作。邪阻膜原,则三焦气机不畅,积湿酿痰,故见胸膈痞满;气机被郁化热,湿郁热伏于里,内扰心神则见心烦懊,内阻清阳则头眩。痰湿内郁于肺则咳痰不爽,苔白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者,均为痰湿阻于膜原之象。
本方主治系疟邪痰湿阻于膜原所致,且湿重于热。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胃腑不实,不宜攻下。治宜开达膜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散”(《本草正义》卷2),方中用之以透邪达表,疏畅膜原气机,黄芩清热燥湿,祛除膜原蕴伏之湿热,两者为和解表里之要药,共为方中之君。槟榔辛散苦泄,行气破结,陶弘景云:“主消水谷,除痰癖”(《名医别录》卷2),李时珍曰:“疗诸疟,御瘴疠”(《本草纲目》卷31);草果辛香温燥,气味浓烈,可行气燥湿,正如古人所云:“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故癖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药”,且槟榔、草果皆兼能祛痰截疟,二味共为方中臣药。佐以青皮疏肝破气,厚朴燥湿行气,消胀除满;桔梗开宣升提,宣肺化痰,荷梗升清化浊,通气宽胸,二者开宣上焦,枳壳理气宽胸,五味同用,疏畅中、上两焦气机,燥湿化痰,透达膜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之用。全方清里透表,宣上畅中,开达膜原,使表里和解,三焦通利,则湿化痰消,邪去热清,疟疾得解。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疟疾的常用方剂。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膈痞满,苔白粗如积粉,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疟疾、流感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而证属湿遏热伏,湿重热轻证。
【加减变化】 痰浊偏重者,加半夏、茯苓以燥湿化痰;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等加强清热之力;湿阻中焦者,加藿香、佩兰等芳化湿浊。疟疾患者,可加常山、青蒿等以加强截疟的作用;体质虚者,加人参、黄芪、当归以益气扶正。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用于湿郁热伏,热重于湿的病证。
小 结
少阳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多由表邪不解,传变入于少阳。临床兼变证较多,病情较为复杂。治疗证见和法为主,根据兼夹病证不同,可配合扶正祛邪、和胃降逆、祛痰涤饮、泻下热结、清热祛湿等治法。
【病案赏析】
案1 何某,女,34岁,1997年6月13日就诊主诉:右胁肋部疼痛间断发作6年,3天来加重。现症:右胁肋部胀痛难忍并向右肩背部放射,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苦,大便二日未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查:体温38. 3℃,肝区叩痛(+),墨菲征(+),白细胞总数13.6 × 109/ L,中性粒细胞0. 83,淋巴细胞0. 17,肝功能正常,腹部X线透视正常,B超检查:胆囊体积增大,囊壁毛糙,厚约0. 4毫米,提示:急性胆囊炎。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胁痛(气滞型)。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8g,黄芩15g,半夏15g,郁金l0g,木香1g,大黄(后下)10g,香附、元胡、白芍、枳壳、厚朴各15g,水煎1日1剂,分2次服。服上药后解大便2次,疼痛、腹胀减轻,守上方至第3天诸症消失,加减善后,7天后复查:体温36. 2 ℃,白细胞8. 3 × 109/ L,中性粒细胞0. 65,淋巴细胞0.35,腹部柔软,肝区无叩击痛,墨菲征(—)。B超提示:胆囊大小正常而告痊愈。[高双等.光明中医,2000;(4)32]
案2 郭某,女,63岁,农民,2006年9月6日来诊。患者发热5天,查体温上午37.5℃,下午39.5℃,经上级医院用中药、西药、抗生素等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时冷时热,寒热往来,反复发作。就诊时症状:体温38.9℃,血压120/ 80 mmHg,脉搏80 / min,呼吸20 /min,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腹胀干呕,纳差乏力,体温高时有轻微头痛、微汗出、不口渴、不咳嗽。脉弦细、舌质红,苔白微黄腻。化验肥大反应、支原体、衣原体、疟原虫、结核菌素试验等均为阴性,血常规化验正常。治疗以中药为主。治则:开达膜原,清泻少阳。方药:柴胡12g,黄芩12g,草果12g,槟榔12g,厚朴12g,青蒿15g,紫苏10g,鱼腥草2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用法:水煎500ml,分早晚2次服用。服3剂后,发热已退,体温38. 9℃降至37. 5℃,症状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加焦三仙30g,服3剂,体温降至正常(36.6℃),继服此方3剂,巩固疗效,15天后电话随访,一切情况正常。[郑新安.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4)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