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冷服,少量频服的方法。

一个月学开中药方-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剂型,汤剂煎服方法是否正确,直接与疗效密切相关,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卷上中就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因此,有必要了解中药的煎方和服法,以充分保证临床疗效。

一、煎  法

药物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 煎药用具 历代医药学家对煎药的容器都很重视,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一》中指出:“凡煎药并忌用铜、铁器,宜用银器、瓷器。”《药治通义》中也讲 “银者为上,磁者次之”,“切忌油秽腥气,铜、锡、铁锅”。目前,民间煎药多用沙锅、陶器、瓦罐,以其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而条件较好的药房或医院多使用煎药机。

2. 煎药用水 古代医家对煎药用水十分讲究,根据汤剂不同组成、功效和主治,对煎药的用水提出了不同要求。常用的有“甘澜水”(又名劳水、千扬水)、“麻沸水”(即滚开水)、“潦水”(即雨后积水)、“长流水”(即江、河、溪流之水)、“阴阳水”(即凉水与开水混合物)、“雨水”“酒水”(即酒与水混合物)、“白饮”(即清米汤)、“清浆水”(又名酸浆水)、“苦酒”(即醋)、“蜜水”等。现在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均可。用水量的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可以每10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 煎药火候 古今医家都比较重视火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六》云:“虽物品精专,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阐明了火候对药效有影响。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是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待水沸后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水沸后煎煮15~20分种,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 煎药方法 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会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煎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煎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

(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甲、鳖甲、磁石等,因质地坚硬,难以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以使药性充分煎出。除此,泥沙含量大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或质地较轻而体积大的药物如夏枯草、白茅根、竹茹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药汁煎煮其余药物。川乌、草乌、附子等乌头类药物宜先煎30分钟,以破坏其毒性。

(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3)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www.xing528.com)

(4)单煎:又称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犀角、羚羊角等,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煮被其他药物吸附,可另煎。

(5)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汁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粘锅煮焦,且黏附其他药,影响煎出率。

(6)冲服:散剂、丹剂、水丸、自然药汁以及某些贵重药物或芳香药,需要冲服,如麝香、牛黄、三七六神丸生地黄汁等。

二、服  法

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

1. 服药时间 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遵循一定时间规律,如《黄帝内经》中就认为阳气昼行于外,早晨阳气开始升发,日中阳气最盛,下午阳气逐渐衰退,入夜阳气行于阴分。而病情随人体阳气盛衰也发生变化,晨起阳气始生,则邪气衰,所以早晨病情较轻;日中阳气盛,阳旺则胜邪,故病减;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则病情加重。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根据病位择时服药的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这些为后世择时服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择时服药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有其科学道理。

现在认为,一般药物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驱虫药在晨起空腹时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截疟药宜在发病前2小时服;滋补药宜空腹服。但这些还不够完善,我们应积极探索和总结服药时间的规律性。通过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疗效,更好服务于临床。

2. 服药次数 一般是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或分早中晚3次服;病情危重的可1次顿服;咽喉病多采用含化;呕吐的病人可取少量频服。

3. 服药方法 一般汤剂多用温服。解表药宜热服,并温服或喝热粥以助汗出。热证用寒药,宜凉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但在病重邪甚,拒药不纳,出现呕吐时,可采用热药凉服或寒药热服。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许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汤药,或用冷服,少量频服的方法。如遇患者昏迷,吞咽困难时,宜鼻饲给药。对于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从小量开始,逐渐递增,有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