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便秘泻下剂治疗方-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便秘泻下剂治疗方-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为木郁土虚,气郁便秘,治以舒肝解郁、理气健脾。除此之外,外感六淫、劳倦内伤、饮食失节等均可致便秘。临床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舌苔白,脉沉弦等为辨证要点。临床以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脉弦。

便秘泻下剂治疗方-一个月学开中药方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量少。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症状,可见于临床的多种疾病当中。如:

张某,女,65岁,通海河西村人。因丧亲而两胁苦满,腹胀便秘,甚时十余天才大便一次,且坚涩难解,多处医治无效,初时以大黄、苏打、果导之类可缓解,久之不效。于1997年5月14日就诊,证见面色萎黄,消瘦,心烦,难寐梦魇,食少乏味,心下悸动,两胁苦满,频频呃逆,全身任何部位触之皆呃逆不止,脘腹疼痛喜按,舌质淡红少苔,脉弦紧。此为木郁土虚,气郁便秘,治以舒肝解郁、理气健脾。处方:柴胡l0g,杭芍50g,川芎l0g,香附l5g,甘草10g,枳壳10g,扁豆20g,怀山药20g,佛手10g,五味子10g,青皮10g。5月18日再诊:上药服2剂后,心下悸动除,呃逆减,梦魇亦少,饮食稍增。两胁下痛腹胀,脉弦带紧。处方:上方加龙骨牡蛎各20g,旋覆花、代赭石各20g,砂仁10g。5月20日三诊:大便已通,排便困难,呃逆上气大减,能安睡四五个小时。处方:四逆散加怀山药、扁豆、大腹皮、麻仁。5月22日四诊:诸症已缓,精神已佳,饮食有味,能安卧入眠,呃逆已止,大便调畅,要求带上方5剂。[杨启运.云南中医药,1999(4):11]

本例系由情志不舒致气滞便秘,治以理气健脾而愈。除此之外,外感六淫、劳倦内伤、饮食失节等均可致便秘。其症候特点及治法各不相同。

一、概  述

(一)病机、证型及临床特征

中医认为,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但与脾、胃、肺、肾等脏腑关系密切。饮食入胃,蒸化腐熟,经脾的运化,小肠泌清别浊,使精华得以吸收、输布,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脾胃的运化功能又与肺、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若因外邪化热入里,或过食辛辣,恣饮酒酪,致热结胃肠;外寒直中,或过食寒凉,致阳虚寒凝;或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或因劳倦内伤,脾肾虚弱,气血不足等,均可使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糟粕内停而成便秘之证。由于其形成的原因机理不同,便秘又可分为热秘、冷秘、燥秘、气秘、虚秘等。

1. 热秘 多因恣食辛辣肥甘食物,或因外邪化热入里,或阳郁化热,与体内的糟粕、水饮、瘀血、宿食等相互搏结,壅遏于胃肠,使气机不通,而表现出大便秘结、脘腹胀痛或疼痛拒按,壮热或日晡潮热,舌苔黄厚,脉实有力。

2. 冷秘 主要由于过食生冷、过服凉药或寒邪直中,伤损中阳,运化无力,致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胃。临床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舌苔白,脉沉弦等为辨证要点。

3. 燥秘 多由于邪热伤津或素体火盛,津液亏虚,肠失濡润,以致燥屎内结。临床以大便干结,口渴唇裂,口气热臭,面赤身热,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为特征;或劳倦内伤,久病体弱,年老肾衰,产后失血之人,营血虚弱,或肾精亏损,肠失温润,传化无力,致糟粕不行,停积在内。临床表现以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迟或细弱等为特征。

4. 气秘 多因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大肠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腹实便秘。临床以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脉弦。

5. 虚秘 由于饥饱劳逸,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年老体衰,使人体气血不足。气虚不足,推动无力,致大肠不能传导,糟粕停积在体内,形成便秘,临床以排便困难、虚坐努责、汗出短气、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等为特征。血虚不足,肠失濡润,则大肠传导失司,亦可致便秘,临床以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等为特征。

(二)常用治法

本类病证以糟粕内停,壅阻肠胃为主。肠属六腑,主传导糟粕,以通为用。所以《黄帝内经》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明确指出了便秘的治疗宜用下法。

下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荡涤肠胃,用以祛除体内的宿食、燥屎、水饮、瘀血等有形实邪的一种治法。在运用时,根据病证性质不同,临床又把下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行气通便、益气通便、养血润肠等几种。

1. 寒下法 主治热结。以寒凉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配伍行气药,如枳实厚朴槟榔;兼有瘀血者,配牡丹皮赤芍丹参、桃仁;兼湿热者,配伍黄连黄柏黄芩苦参;兼有水饮者,配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商陆;热毒偏盛者,加蒲公英、红藤、败酱草;为防寒凉伤胃,可酌加甘草、大枣蜂蜜益胃和中。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

2. 温下法 主治寒实冷积。以温阳散寒药如附子干姜,配伍泻下药大黄、芒硝、巴豆等为主组成。兼阳气虚弱者,配补气助阳药如人参党参肉桂桂枝;脘腹胀痛者,加枳实、厚朴、木香等行气导滞。

3. 润下剂 主治津枯肠燥的便秘。以润下通便药如麻子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柏子仁为主组成。兼有燥热者,配大黄、芒硝泻热通便;阴血不足者,加熟地黄当归肉苁蓉何首乌养血滋阴;阴液干枯者,加玄参生地黄麦冬滋阴养液;气滞明显者,配伍枳壳、厚朴、莱菔子行气通腑;肝火偏旺者,加芦荟龙胆草清泻肝火;正弱之人应用泻下,宜降中寓升,酌配升麻葛根白芷羌活防风等以升助降。

4. 行气通便 主治气滞便秘。以行气导滞药如槟榔、枳实、厚朴、大腹皮、莱菔子、青皮等为主组成。肝气郁滞者可配柴胡、芍药、川芎、川楝子、香附、郁金等;兼有气逆者可配砂仁、丁香、柿蒂等降逆和胃;兼有郁热者,可酌加黄芩、芦荟、大黄等泻热通腑;兼肺气不降者,可用桑白皮枇杷叶、全瓜蒌、苏子等宣肺降气;腹胀甚者,可配厚朴、陈皮等行气消胀;呕吐甚者,可配赭石、半夏等降逆止呕。代表方剂如六磨汤等。

5. 益气通便 主治气虚便秘。以益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等为主组成。酌配枳壳、厚朴、陈皮、木香、槟榔、大腹皮等行气药,以助通便;若有腹部坠胀者,可加升麻、柴胡、葛根等升提中气;若兼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者,可加扁豆、薏苡仁、白豆蔻仁、砂仁等健脾祛湿;若见腹胀纳差者,可加生麦芽、鸡内金、神曲等消食和胃。

6. 养血通便 主治血虚便秘。以养血药如当归、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等为主组成。若血虚夹瘀者,可配桃仁、牛膝等活血药;血虚有热,见手足烦热,午后潮热者,可加胡黄连、白薇知母等清热药;便秘不通,脘腹胀满者,加陈皮、大腹皮、木香、莱菔子等行气消胀。

便秘病证在治疗时还应特别注意肃降肺气和斡旋气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大肠传导功能亦赖气的推动,同时糟粕内停,也常致肠道气机阻滞不通而见腹胀腹满之症,所以在泻下方中常配行气药如枳实、厚朴、大腹皮之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宣发肃降,调节一身气机的运行,同时又布散津液,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之宣降失常,常会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所以组方时亦常配肃降肺气之品,如枇杷叶、杏仁、紫菀、瓜蒌壳、苏子、牛蒡子、桔梗等。

泻下剂不但可以通导大便,还可祛除体内有形实邪,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营卫。正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一文中所言:“陈莝去而肠胃洁,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焉。”现代研究泻下方药能促进大肠平滑肌的蠕动和推进,排出肠内容物、毒物,调整体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整胃肠功能;改善肠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增加胆汁分泌、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舒张;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抑制细菌生长,改善免疫功能,降解毒素,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等作用。所以,其临床应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三)使用注意

1. 泻下剂只宜于有形积滞停积胃肠,若兼有表邪不解或里实未成者,不宜使用。

2. 泻下剂作用峻猛,故孕妇产妇月经期及年老体弱、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配补虚扶正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

3. 泻下类方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 使用本类方剂,应注意调理饮食,忌进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二、常 用 方 剂

泻下剂不单可以通利大便,还可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营卫。现代研究泻下剂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病手段,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大 承 气 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 大黄12g,芒硝9g,厚朴24g,枳实15g。水煎服,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冲服芒硝。

【功效主治】 峻下热结。阳明热结证。症见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热厥、痉病、发狂,亦用于治疗热结旁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象滑数。

【方析】 胃肠主纳化腐熟水谷,吸收精微,排泄糟粕。实而不满,泄而不藏,以通为用。一旦外邪化热入里,内传阳明胃肠,与肠中宿食相结,形成实热积滞,或痰饮、宿食、水饮等积聚日久,郁而化热,形成里实热结。实热积滞,阻滞肠道,使传导失司,气机不通,灼伤津液,即可出现大便秘结,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按之硬,频转矢气,发热,日晡尤甚,手足濈然汗出,口舌干燥,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见沉实。甚至出现热厥、痉病、发狂、热结旁流等现象。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原则,治以泻下热结,急下存阴。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力猛善行,借其荡涤攻逐之力,通便泻热,既消除病因,顿挫热势,又攻除积滞,通利大便,从而推陈致新,使肠胃功能恢复。且大黄生用并后下,气锐而善行,泻下作用更强,用为君药。臣以咸寒的芒硝。咸能软坚,咸寒增液,所以芒硝软坚润燥,泻热通便,实寓“增水行舟”之义。二药一软坚润燥,一攻逐推荡,相辅相成,使通便泻热之力倍增。积滞内停,每致气滞不行,而气机不畅,使实热积滞更难泻下,故配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满;枳实下气消痞。二味相须为用,行气导滞,消痞除满,疏通胃肠壅滞之气机,又助硝、黄推荡积滞,加速热结的排泄。硝、黄得枳、朴之下气,使泻下热结的作用增强;枳、朴得硝、黄之泻实,则彻底根除痞闷胀满而不致伤津。方中泻下攻积与行气导滞同用,热结除,闭塞畅,胃气承顺而下行,痞、满、燥、实之象得解,故方名“承气汤”。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实热积滞,壅阻肠腑之阳明腑实证。临床以大便秘结,腹痛胀满,舌苔黄燥,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初起、消化不良性胃炎、充血性头痛、脑出血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等见上述证候者。

【加减变化】 若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玄参、生地黄以滋阴润燥;若腑实兼有舌质紫暗,脉沉涩等瘀血之象,可配桃仁、红花、牡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热毒壅盛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等清热解毒;湿热积滞者,加黄柏、黄连、苦参、秦皮、白头翁等清热燥湿;腹痛甚者,加木香、芍药、川楝子、元胡等行气活血止痛;若神昏不醒者,加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醒神开窍。

【使用注意】 ①本方为峻下之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肠胃无热结者,均不宜用。②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伤耗正气。③孕妇禁用。④煎服时应注意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冲服芒硝,以免减缓药效。

附方:

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承气汤去芒硝。用法:水煎服。功效:轻下热结。主治热结轻证。症见大便秘结,潮热谵语,脘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以及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用法:先煎大黄、甘草,冲服芒硝。功效:缓下热结。主治:热结轻证。症见大便秘结,蒸蒸发热,濈然汗出,口渴心烦,腹痛胀满,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口舌糜烂生疮,目赤头痛等。

复方大承气汤(《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组成:大承气汤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用法:水煎服。功效: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急性肠梗阻。骤然脘腹胀痛,并有阵发性绞痛,呕吐不能食,大便不通。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 生石膏15g,生大黄10g,杏仁6g,瓜蒌壳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泻热宣肺。肺与大肠热盛。胸膈痞闷,喘促气急,壮热烦躁,面赤口渴,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实大。

【方析】 肺主人体一身之气机,与大肠相表里。若热邪壅肺,宣降失常,气机不畅,症见喘促气急,胸膈满闷;肺气不降,则大肠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不行,热与积滞相搏而大便秘结;热邪炽盛,伤耗津液,则壮热烦躁,面赤口渴;舌苔黄,脉实大,亦为热盛之象。

热邪犯肺,宜寒凉清解为主。但里热与糟粕相结,形成有形实热。纯用寒凉清解,则有形热邪难清,又当泻下攻积,除有形之结。方中生石膏大寒,清热泻火,长于清肺胃之热为君药。大黄苦寒,通便泻热,荡涤肠胃,祛有形热结,且通过泻下撤热下行,从大便而去,以助石膏清泻肺热之功,寓有“釜底抽薪”之义,为方中臣药。佐以杏仁,肃降肺气,润肠通便;瓜蒌壳祛痰降气,宽胸利膈。二味合用,一则宣降肺气,平喘止咳;二则使肺气降,腑气通,以利大肠之传导,共为方中佐药。全方诸药合用,清上泻下,上下并治。使热邪清,积滞除,肺气降,腑气通,而喘促诸证自愈。

【证治要点】 本方泻热宣肺,治疗肺肠热盛之证。临床应用以壮热烦渴,喘促气急,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实大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青年痤疮等见上述证候者。

【加减变化】 肃降肺气亦可加牛蒡子、苏子、莱菔子、前胡、枇杷叶、桑白皮等。若痰多质稠色黄者,可用全瓜蒌,再加贝母、竹茹胆南星等清热化痰;若热邪较重者,加黄连、黄芩、鱼腥草、知母等清热泻火;若津伤较重者,加知母、麦冬、沙参、花粉等养阴生津;若胸中气滞较甚者,加枳壳、桔梗、厚朴宽胸理气;若热结甚者,加芒硝以助通便泻热。

【使用注意】 本方以清泻为主,故只宜于表邪已解,肺肠热盛者。若表邪不尽,或未有热结大肠者,则不宜使用本方。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 生地黄15g,玄参15g,麦冬15g,海参2条,生大黄10g,芒硝3g,生甘草6g,人参5g,当归5g,姜汁6匙。水煎服。人参汁、姜汁兑服。

【功效主治】 滋阴益气,泻热通便。热结里实,气阴不足。症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方析】 温病热邪,内传阳明,与糟粕相结而成里实。故见大便秘结,腑中胀满而硬。温热之邪,久羁不愈,耗气伤津,致气阴两伤,则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干焦裂,苔焦黄燥裂。

本证虚实夹杂,若单纯攻下则正气不支,且正虚不能运药,下之不通;单纯扶正则实邪愈壅,且邪气不除,正气亦难以复常。治当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以攻邪,为方中君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补虚使下不伤正;运药力,行药势以利攻积祛邪,为方中臣药。生地黄、玄参、麦冬、海参甘寒质润,滋阴养液,救耗竭之阴液,又能滋润肠燥,以助通便,寓有“增水行舟”之义。甘草益气和中,顾护胃气,又制硝、黄峻猛泻下之力,以防其伤正。姜汁,和胃止呕,防止拒药不纳,同时借其降逆作用,以助通降肠胃气机。二味为方中佐使之用。诸药配伍,泻热通便,益气养阴,邪正兼顾,扶正有助祛邪,祛邪以利安正,共成攻补兼施之剂。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兼有气阴不足之证。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腹胀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舌苔焦黄燥裂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老年性肠梗阻等见上述证候者。

【加减变化】 如无海参,可重用生地黄;如腹胀满较甚者,加厚朴、莱菔子以行气消胀;如正虚重者,去芒硝,减缓泻下之力。

【使用注意】 本方寒凉滋润,若属冷积便秘,则宜慎用。

温 脾 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用法】 大黄12g,附子6g,干姜6g,人参6g,甘草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脾阳不足,冷积内停。症见大便秘结,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方析】 本方治证,系因中焦虚寒,运化无力,加之过食生冷,积而不化,寒积留阻肠胃,故症见腹痛便秘;冷积不化,壅遏气血,腐败化浊,则为下痢赤白;脾主四肢,脾阳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亦为阳虚寒凝之象。

阳虚冷积,治宜泻下冷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下攻积,力猛效捷;附子大辛大热,善治一切沉寒痼冷,此处用之补火暖土,温阳散寒。二味相伍,附子辛热制约大黄寒凉之性而不影响泻下作用,使其攻逐荡涤而无伤阳之弊,体现“去性存用”的配伍方法;附子得大黄资助,能温通寒凝冷积而开闭结。寒温并用,共奏温下之功,为方中君药。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之力,为臣药。阳虚者,气必虚,助阳必先益气,故用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与附子、干姜配伍,温补脾阳,以助运化,为方中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药性,又为使药之用。诸药合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使寒凝散,冷积除,脾阳旺,诸证自除。(www.xing528.com)

【证治要点】 本方温阳通便,为治阳虚冷积之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肠炎、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肠痈、肠粘连、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菌痢、幽门梗阻、慢性肾炎后尿毒症等属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者。

【加减变化】 如寒凝腹痛较甚者,加肉桂、木香以温中行气止痛;兼见呕吐者,加半夏、生姜、砂仁等以降逆止呕;痢疾而见腹痛里急后重者,加厚朴、木香、芍药、槟榔等行气活血;冷积较重者,加芒硝以助攻积;血虚者,加当归以养血和营;寒热夹杂者,加黄连、黄芩、金银花炭等以清热化浊。

【使用注意】 本方属温下之剂,若为里实热结、津伤便秘者,不宜使用。

六 磨 汤(《证治准绳》)

【组成用法】 枳实12g,槟榔10g,木香8g,沉香6g,乌药8g,大黄6g。水煎服。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气滞便秘。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黄腻,脉弦。

【方析】 本方主证多因情志不和,肝脾气滞,以致大肠传导失常,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腑气不通,则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故见嗳气频作。气机郁滞,胸胁痞满。脾气郁滞,肠胃气阻,运化失职,则纳食减少。糟粕内停,气滞不通,则腹中胀痛。苔黄腻为积滞内停,脉弦为气郁不舒。

本证以气机郁滞,肠失传导为主要病机,治宜行气导滞。方中枳实入脾、胃、大肠,行气之力较猛,能下气导滞,消痞除满,为方中君药。槟榔辛散苦泻,行气消积,又能缓泻通便,助枳实消导之力;大黄苦寒沉降,泻下通便,加强攻积之力,二味为方中臣药。佐以木香理气和中,乌药顺气畅中,沉香降气调中,三味疏通胃肠气机,腑气得通,传导复常,而糟粕自降,为方中佐药。诸药合用,行气通腑之中兼以泻下攻积,使气行而便通。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气滞便秘之证。临床应用以大便不通,胸腹满闷,甚至胀痛,苔腻脉弦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不全性肠梗阻、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气机郁滞者。

【加减变化】 若气郁日久化火者,加栀子、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嗳气较重者,加陈皮、丁香、柿蒂等降逆和胃;若胁肋胀痛,肝郁甚者,加柴胡、芍药、香附以疏肝解郁;呕吐者,加半夏、赭石降逆止呕;胸膈满闷,上气喘促者,加杏仁、枇杷叶、苏子降肺润肠。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用于气血亏虚或热结、冷积所致的便秘病证。

麻 子 仁 丸(《伤寒论》)

【组成用法】 麻子仁30g,杏仁15g,芍药15g,枳实10g,厚朴15g,大黄20g。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0g,每日1~2次。若作汤剂,酌减其量。

【功效主治】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津液不布。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面赤口干。

【方析】 本方原书用治脾约证。所谓脾约,意指脾为胃所约束。脾主运化水谷,输布津液,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胃主受纳腐熟,喜润恶燥,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燥润相得,则化水谷而行津液。今邪热初退,胃中燥热未除,脾胃升降失常。胃肠燥热(胃强),大肠不能传导,症见大便秘结;脾失运化(脾弱),津失于输布,直趋膀胱,故小便频数。面赤口干,舌红苔黄,脉数为燥热津伤之象。

本证属燥热津亏,“燥者濡之”“热者寒之”,治宜寒下与滋润并用。方中用麻子仁润肠通便,重用为君药。配杏仁降气润肠,以助通便;大黄苦寒沉降,泻热通便;芍药养阴泻热,和里缓急,以上三味共为臣药。枳实行气,厚朴消痞除满,导滞通便,用为佐药。诸药为末,炼蜜为丸,“丸者缓也”,加之蜂蜜甘缓之性,使全方泻下作用缓和,且蜂蜜润肠通便,调和药性,故本方虽由小承气汤加减而成,但泻下作用较为和缓,属润下剂。

【证治要点】 本方为润肠缓下之剂,主治胃肠燥热、脾不布津的脾约证。临床应用以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肛肠疾患术后的大便干结,证属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者。

【加减变化】 若津液耗伤者,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液通便;肠燥较甚者,加柏子仁、瓜蒌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如热结较重者,重用大黄,或加芒硝;如用于小儿蛔虫性肠梗阻者,可加乌梅、苦楝根皮、槟榔以驱蛔;若痔疮便血者,加地榆、槐米以清肠止血。

【使用注意】 本方虽为润下之剂,但仍兼攻下作用,因而老人体虚及津枯肠燥而无邪热者,应慎用。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 生地黄24g,玄参30g,麦冬24g,大黄9g,芒硝5g。水煎,芒硝溶服。

【功效主治】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

【方析】 本方主治系因阳明温病,热结胃肠,津液受灼,或素体阴液亏损,又患温病,更伤阴液所致。热结阴亏,肠腑失润,传导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胀满;燥屎内停,邪热愈盛,阴津渐竭,大肠无阴津之濡润,肠中燥屎虽下之而不通,此即吴鞠通所谓:“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意,口干唇燥,舌苔薄黄或焦黄而干,脉细数,皆热伤津亏之象。

热结津亏者,治宜滋阴增液,泻热通便。方中重用玄参清热养阴,麦冬养阴生津,生地黄滋阴生津而润燥,三味甘寒质润,滋阴增液,使阴液充足,肠道得润,燥屎下行,正所谓“水涨则舟行”,体现出“增水行舟”之意旨。再配以大黄、芒硝,借其推荡之力,软坚化燥,泻热通便,使邪热得去,阴液不再受伤而易复。全方滋阴与泻下相伍,以滋阴为主,泻下为辅,寓泻下于滋补之中,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泻下不伤正,滋阴不助邪。使阴液复,热结下,胃肠通降,邪去正复。

【证治要点】 本方为“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之一,用治热结阴亏之便秘证,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口干唇燥,舌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痔疮便秘、习惯性便秘、肺性脑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急性有机磷中毒、颈椎病、癫狂、急性传染性高热便秘等证属热结阴亏者。

【加减变化】 若燥结甚者,可加大芒硝的量,以助润燥通便;腹胀痞满者,加枳实、厚朴等行气消胀之品。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热结阴亏的大便秘结,而以阴亏为主。若热结重,或纯属实热结滞者,则非本方所宜。

润 肠 丸(《沈氏尊生书》)

【组成用法】 当归10g,生地黄30g,桃仁10g,火麻仁15g,枳壳10g。炼蜜为丸,每次服15g。亦可做汤剂用。

【功效主治】 养血滋阴,润肠通便。血虚阴亏,肠失濡润。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目眩晕,心悸,唇舌淡,脉细。

【方析】 血属阴,主濡之。五脏六腑、肢体百骸皆需阴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若因饮食失调,或营血耗损,致营血虚损。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症见大便秘结。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无华。血虚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唇舌淡,脉细,均为阴血不足之象。

本证为血虚津少,肠失濡润所致,治宜滋养阴血,润肠通便。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润燥滑肠;生地黄甘凉濡润,滋阴润燥,二者合用,滋阴养血,润滑肠道,为君药。火麻仁、桃仁皆为种子类药物,富含油脂,能滑润肠道,通导大便,为方中臣药。枳壳理气宽肠,助大肠之通降,为佐药之用。全方配伍,滋阴养血之中,兼以行气调血,补中有行,滋而不腻,补而不滞,共奏养血滋阴、润肠通便之效。

【证治要点】 本方养血润燥,主治血虚津少之肠燥便秘。临床应用以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便秘等见阴血亏虚之象者。

【加减变化】 若兼阴虚内热之象者,加玄参、何首乌、知母以清热生津;若兼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健脾;若燥结较重者,加柏子仁、杏仁、郁李仁以加强润燥滑肠作用;兼有腹满腹胀,嗳气频作者,加陈皮、木香、赭石等理气和中。

【使用注意】 本方只宜于阴血亏虚致肠燥便秘者,对气滞、热结、冷积等证均不宜用。

济 川 煎(《景岳全书》)

【组成用法】 肉苁蓉6~9g,当归9~15g,牛膝6g,泽泻5g,枳壳3g,升麻3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虚便秘。症见大便不通,小便清长,腰背酸冷。

【方析】 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二便的排泄,与肾脏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若肾精不足,以致肠失温润,故可见大便秘结。肾虚不足,固摄无权,膀胱不约,故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腰者肾之府,肾虚则腰失所养,故见腰背酸冷。

此证是因虚致实,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治宜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方中肉苁蓉,甘咸性温,“补命门相火,滋润五脏……峻补精血”(《本草从新》),用此温肾益精,补肾脏之虚,以治病本;肉苁蓉又能润肠通便,兼顾其标,补虚而不助邪,为君药。当归养血润燥,滑肠通便,既能助肉苁蓉补益精血的作用,又增强其润肠通便的效果;牛膝补肾健骨,且其性善下行,有助通腑降浊,二味为臣药。泽泻渗湿泻浊,使肾中浊邪去而真阴化生,为以泻助补之用,且补中有泻,补不留邪;枳壳宽肠理气,使腑气通降,糟粕得以下行;升麻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清阳得升,浊阴自降,有欲降先升之妙。以上三味俱为佐药。全方以补为通,寓通于补,泻不伤正;降中寓升,以升助降;补中有行,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共奏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之功。

【证治要点】 本方肾虚便秘,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腰酸背冷、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及产后便秘属肾虚肠燥者。

【加减变化】 如气虚明显者,加人参以益气;若兼有火象者,加黄芩以清热;肾虚较重者,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阴填精;虚甚者,去枳壳;肠燥便秘日久,可去泽泻之渗利,加锁阳、火麻仁助温润通便;腰脊酸痛,筋骨无力,加杜仲、寄生、川续断、枸杞子以补肝肾,强筋骨。

【使用注意】 本方温润通便,对热结便秘、冷积便秘纯实无虚者,不宜使用。

黄 芪 汤(《金匮翼》)

【组成用法】 黄芪30g,陈皮去白12g,火麻仁15g,白蜜适量。前药煎汤,加入白蜜适量服。

【功效主治】 益气通便。气虚便闭。症见大便虽不干硬,但排便困难,汗出短气,面白无华,神疲肢倦,头晕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方析】 肺脾气虚,推动无力,致大肠传导失职,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临厕竭力努责,大便并不干结。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脾虚则化源不足,体失所养,故见面白无华、神疲肢倦、头晕乏力等症。舌质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治当益气通便。

方中以黄芪为君,补脾肺之气,肺脾气旺,则一身之气旺,气足则推动有力,以复大肠传导之职;火麻仁润肠通便,陈皮理气和中,行气疏壅,以助大肠传导,共为臣药;白蜜润肠通便,调和药性,为佐使之用。全方配伍,补中有行,泻中有补,泻下通便而无伤正之弊,补益而无壅滞留邪之虑,共奏益气润肠通便之功,体现“塞因塞用”的治法。

【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气虚便秘之证,临床以大便困难、临厕努责乏力、便不干硬,面色苍白、神疲肢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应用】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单纯性便秘、失弛缓型便秘等。

【加减变化】 若气虚较甚、少气懒言、乏力汗出者,可加人参、白术补中益气:若营血虚弱,面色萎黄,可加当归、熟地黄等以养血;若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加升麻、葛根、柴胡等升提中气;若腹胀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大腹皮、莱菔子等行气消胀;若腹胀食少,可加麦芽、山楂、鸡内金等消食和胃;若脘腹痞满,舌苔白腻者,可加砂仁、扁豆等化湿和中。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用于热结等纯实无虚之证。

小 结

便秘根据症候特点不同,中医将便秘分为热结、冷积、燥结、虚秘、气秘等类型。治疗证见下法为主,针对具体病证,又有寒下、温下、润下、益气通便、养血通便、行气通便等治法。

【病案赏析】

例1 杨某,女,40岁,文员。因大便难,数日一行,且须借助药物。于1998年6月18日初诊。缘于12年前顺产一子后,不明原因出现大便虽不干结,但有便意时入厕则难以排出,亦无矢气,如此数日,至口臭、腹胀难耐,不得已借助药物才得以一行,大便先干硬后软,得便则舒。如此反复,历经12载,虽多方延医,仅服药期间得便,停药则又如初,中西药用遍而未得痊愈。素体健,无其他病。查形略胖,面色红润,面部可见少许突出皮肤之红疖,舌红、苔黄有津,脉弦。查阅所带数本病历,诸医所用硝、黄、枳、朴、芦荟等属多矣,而无效;果导、通舒、石蜡油屡试而无果。脉证合参,当属肺气不降,腑气不通,大肠运化无力。治宜降肺气以促运化。方药:当归15g,玄参、桃仁、杏仁、佛手各10g,生地黄20g。 3剂,每日1剂。并嘱得便后于每日清晨入厕,以求养成每日清晨大便1次的习惯。5日后复诊,大便已1日1行,质软成形,面部红疖见消。效不更方,续服3剂。三诊:大便一如复诊时所述,面部红疖已消。续服原方3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养成每日大便习惯。1年后因它病来诊,告曰大便已如常人,未再因此而服药。[梅国胜.新疆中医药,2001(3):31]

例2 胡某,女,28岁,1995年7月17日初诊。自诉4年前为减肥而自服果导片,连服1个月后,出现食欲减退,大便秘结难下,2~3日1次,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下之无力,伴有下坠感,大便色黑,稀烂,兼见肢倦气短,精神不振,纳呆,声低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脾胃气虚,久服泻药所致。治以补中益气,健脾通便。处方:炙黄芪30g,党参、威灵仙各15g,炒白术、白芍、当归各12g,陈皮、升麻、炒枳壳、瓜蒌子、炙甘草各6g。6剂,日1剂,水煎2次分服。尽剂后,诉大便仍2日1次,但较前容易,大便软,精神好转,仍以上方继服半月,大便恢复正常。再服6剂巩固疗效,随访1个月余,诸症悉除。[罗玉韵.新中医,1997(29):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