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主藏精,肾精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本源和动力,所以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对人体的健康状态影响极大。现代研究发现中医理论中的肾与现代医学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对人体骨质代谢、水液代谢、脂质代谢、自由基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有很大影响,在抗衰老、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如:
患儿,李某,男,2岁。因语言、站立障碍于1990年3月11日就诊。其母甲亢,妊娠期间曾服治疗甲亢药物。患儿毛发稀疏,反应迟钝,四肢痿废,尤以下肢为著,营养发育差,坐立艰难,并见神乏,面白,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紫。诊为脑发育不全,证属脾肾亏损型。治宜补肾健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鹿茸、枸杞子、川续断、砂仁、莲子。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5剂后,神佳,面色红润。继服原方6个月复查,患儿能坐立,食欲佳,二目有神,能说简单词语,可在扶持下步行20余步。[顾明明等.实用中医杂志,2004(3):152]
该患者主要表现出语迟、立迟,并见反应迟钝,说明其病在肾,证属肾精不足所致。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而生髓,与人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则反应迟钝,语言迟缓;肾精不足,筋骨失养,故四肢软弱无力,坐立艰难。根据《黄帝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治以补肾之法而获良效。通过本例可以简要了解肾虚及其治法方药。
一、概 述
(一)病机、证型及临床特征
肾主藏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生命活动的本原,是脏腑阴阳之根本,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激发和维持性功能活动,完成体内水液代谢的重要物质。肾精之中具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及制约阴寒等作用的称为肾阳,而具有濡养、滋润、宁静、成形和抑制阳热等作用的称为肾阴。肾阴肾阳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保持阴阳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维系生命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如骨骼的发育、水液的代谢、呼吸功能、生殖功能,以及其他脏腑、五官诸窍的功能活动。因此,古人总结肾具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充脑、主纳气、开窍耳及二阴,主司二便等功能。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房劳太过,或因它脏之病,日久不愈,波及肾脏,均可伤及肾精,导致肾气、肾阴、肾阳不足,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产生诸多病证。
所以,肾虚辨证根据虚损的物质不同,分为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肾阴虚、肾阳虚等。
肾精亏虚临床表现以五迟、五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低下,头发稀疏、早白、少光泽,牙齿枯槁、松动、脱落,骨质疏松易折,耳鸣、耳聋、健忘恍惚、神情呆钝等现象。
肾气虚弱多见腰膝酸软,耳鸣重听,眩晕健忘,溺有余沥,小便频数或失禁,遗精,女子带下稀白,面色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肾阳不振症见腰膝冷痛,尿少,肢体水肿,或夜尿频多色清,畏寒肢冷,面色白,头晕耳鸣,阳痿遗精,黎明腹泻,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润,脉弱。
肾阴亏虚症见形体羸瘦,头晕健忘,失眠,梦遗,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男子精少,女子经闭,低热虚烦,尿浊或尿多如脂,舌红苔少,脉细数。
(二)常用治法
对肾虚病证的治疗,按照“虚则补之”的原则,当以补肾为主。但虚损的物质不同,具体用药配伍又各有特点,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所以,补肾法又分为温补肾阳、滋补肾阴、补肾益气、填补肾精等。
1. 补肾填精法 用以治疗肾精亏虚证,常用滋腻味厚,血肉有情之品如龟甲、鹿茸、鳖甲、鱼螵胶、紫河车等为主组方。常见的配伍:配滋补肾阴药如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灵芝等,增强其补益作用。配温肾助阳药如菟丝子、锁阳、肉苁蓉等,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配补气健脾药如人参、黄芪、山药等,资助化源,以充养先天。若精少不育者,配楮实子、韭子、蛇床子等。阳痿者,配淫阳藿、阳起石、海马、海龙等以兴阳起痿。若筋骨软弱,腰膝酸痛者,配牛膝、杜仲、桑寄生、川续断等,强筋健骨。代表方如左归丸等。
2. 滋补肾阴法 用以治疗肾阴虚证,常用甘凉濡润的滋阴药如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胡桃肉、天冬、玉竹、沙参、石斛等为主组成。常用的配伍:配补肾助阳药如菟丝子、破骨脂、仙灵脾、仙茅等以阳中阴。配利水渗湿药如泽泻、茯苓等,使补不助邪,补而不滞。配清虚热药如牡丹皮、知母、黄柏、地骨皮等清泻相火,兼顾其标。若遗精滑泄者,配山茱萸、莲子、龙骨、五味子等以涩精止遗。若兼有阴血虚者,配当归、芍药以养血和营。兼脾气虚者,配人参、黄芪等以益气健脾。代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
3. 温补肾阳法 主要治疗肾阳虚证。常用温阳补肾药如制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仙茅等为主组成。常见的配伍:配滋阴药如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滋补肾阴,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夹湿者,配利水渗湿药如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等以化湿浊,防补益助邪。阳痿早泄者,加雄蚕蛾、海狗肾、阳起石等以兴阳起痿。
4. 补益肾气法 主要治疗肾气不足证。常用甘温性平,阴阳双补的肉苁蓉、锁阳、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牛膝、桑寄生、山药等为主组成。常用配伍: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甘草等,补后天以养先天。形寒肢冷者,配附子、肉桂以温肾。腰酸明显者,加川续断、狗脊等补肾强腰。肾虚冲气上逆,脐下动悸者,加桂枝、磁石、龙骨等,平冲降逆。代表方如大补元煎。
(三)使用注意
临床在应用本类方剂时应注意辨清病证,特别是分清虚实真假,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切不可把真虚假实误认为实而投攻伐之剂,亦不可把真实假虚当作真虚而误投补,以致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加重病情。补肾之品性多腻滞,使用时应注意调理脾胃,使补而不滞,补不壅中。本类方剂多滋腻味厚,煎煮时应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服药时间应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二、常 用 方 剂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用法】 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滋阴补肾。肾阴虚证。腰膝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析】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则变生诸证。腰为肾府,肾主骨生髓,齿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软无力,牙齿动摇;脑为髓之海,肾阴亏损不能生髓充脑,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阳不足,精不上承,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小儿囟门不合,亦为肾虚生骨迟缓所致。
治宜滋阴补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之品。亦即王冰所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肾,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泻药”,既防“三补”滋腻留邪,又能泻火,清虚热,兼顾其标。全方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三补配三泻,以泻助补,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以腰膝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心性视网膜炎、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辨证属肝肾阴虚者。
【加减变化】 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气滞脾。
【使用注意】 脾虚泄泻者慎用。
附方:
左归丸(《景岳全书》):本方系六味地黄丸去牡丹皮、泽泻,加鹿角胶、龟胶、枸杞子、牛膝、菟丝子等组成。用法:水煎服。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辨证属肾精不足者。
七宝美髯丹(《本草纲目》引<积善堂方>)组成:制何首乌18g,茯苓18g,牛膝9g,当归9g,枸杞子9g,菟丝子9g,补骨脂6g。用法:水煎服。功效:补益肝肾,乌发壮骨。主治: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
一 贯 煎(《续名医类案》)(www.xing528.com)
【组成用法】 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4.5g。水煎服。
【功效主治】 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析】 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肝肾阴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气郁不畅,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久则结为疝气瘕聚。
治宜滋养肝肾之阴为主,兼以疏肝行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黄、枸杞子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使肾阴充足,则肝阴肝血充盛,是为滋水以涵木。北沙参、麦冬为臣,滋补阴液,养肝柔肝,且能养阴润肺,滋润胃燥,使肺金强盛而能克制肝木,胃气强盛而不为肝木所侮,是为清金制木、培土抑木之法,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佐以当归养肝血而荣肝体,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本方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为指导,滋水以涵木、清金以制木、培土以抑木。实以滋养肺、胃、肾三脏之阴而达到补肝阴养肝血之目的,使肝阴肝血充足,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胸脘胁痛等症可解。滋阴养肝之中兼以疏肝行气,照顾到肝体阴用阳的特性。其次在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为滋阴疏肝的代表方。临证运用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加减治之。
【加减变化】 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苡仁;不寐,加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使用注意】 由于方中滋腻之药较多,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肾 气 丸(《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 熟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桂枝、附子各4g。水煎服。
【功效主治】 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等。
【方析】 本方治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腰为肾府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中寓命门之火,命门真阳即肾间动气,《难经·八难》说:“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故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阳虚弱,气化失常,津失输布,则蔓生水肿、痰饮、脚气以及转胞等。
本方所治为肾阳不足,温煦气化失常所致。治宜补肾助阳为法。亦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为君药。臣以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以上三味以滋补肾阴为主,使肾阴充足,阳气化生有源。加少量辛热的附子、桂枝,温助命门之火,蒸化肾精,化生肾气,此即《黄帝内经》“少火生气”之意。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方中滋补肾阴药居多,温肾助阳药用量较轻,其立方之旨,在微微生火,以化生肾气,取“少火生气”之义,而非峻补肾阳。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清泻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则补乃得力,并防滋阴药之腻滞。本方补阳与补阴配伍,阴阳并补,而以补阳为主;滋阴之中配入少量桂、附以温阳,目的在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故方名“肾气”。
【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阳不足者,均可加减应用。
【加减变化】 方中地黄,现多用熟地黄;桂枝,改用肉桂,如此效果则更好。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助壮阳起痿之力。
【使用注意】 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阳不足,虚火上火者,不宜应用。
附方:
右归丸(《景岳全书》):本方系肾气丸去泽泻、茯苓、牡丹皮,加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肉桂、制附子、杜仲、当归等组成。每服6~9g,以滚白汤送下。亦可做汤剂,水煎服。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地 黄 饮 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用法】 熟地黄12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各9g,炮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各6g。生姜、大枣、薄荷为引,水煎服。
【功效主治】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弱。
【方析】 喑痱乃因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舌强不能言语,“痱”是足废不能行走。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肾主骨,肾虚不足,故筋骨痿软无力,以致足废不能行走;足少阴肾脉挟舌本,肾虚舌本失荣,加之虚阳上泛,痰浊上涌,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语。口干不欲饮,面赤足冷,为虚阳上浮,气不化津,下元失于温养之候。
本证为肾精亏虚,阴阳俱损,摄纳无权所致。治宜补益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宣通窍道。方用甘温的熟地黄与酸温的山茱萸相配,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源;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功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再加少许薄荷以疏郁而轻清上行,姜、枣以和中调药。综观全方,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喑痱可愈。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肾虚喑痱的主方。以舌强不语,足废不用,面赤足冷为证治要点。
【现代应用】 本方现常用于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属阴阳两虚者。
【加减变化】 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薄荷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为主,若痰火盛者,去温燥的附、桂,酌加川贝母、竹沥、陈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使用注意】 方中阴阳并补,温而不燥,是其特长;然毕竟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之证,不宜应用。
小 结
肾虚证是指肾精不足,或肾阴亏虚、肾阳亏虚、肾气虚弱所引起疾病的统称。临床多见腰膝软,头晕眼花,遗精滑泄等。治疗证见补法为主。根据病证不同有补肾填精、滋补肾阴、温补肾阳、补肾益气等治疗的区别。
【病案赏析】
例1 患者,男,51岁,1992年8月9日初诊。自诉口渴,多饮,多尿已3年余。3年前因车祸惊吓而致昏厥,经抢救治愈后渐觉口渴、多饮、多尿,每24小时饮水20L左右,饮一溲一,心烦不寐,神疲倦怠。曾在当地行中西医治疗不效且诸症加重,后经上海第一医学院一附院确诊为尿崩症,依靠常效尿崩停针长期肌注控制症状。由于该药为油剂不易吸收,再加之长期肌注等原因,致使注射部位药液不吸收(针头拔出后药液顺针孔流出)和两处化脓,因而再次求中医诊治。察病人面色黧黑,耳轮焦干,形寒肢冷,声低息短,肌瘦神疲,腰痠腿软,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尿检比重在1.002以下,血球(-),蛋白(-),管型、糖(-)。中医辨证:证属阴阳两虚下消证。治宜滋阴温阳,益肾固摄。方用金匮肾气丸(汤)加味:制附子9g(先煎1小时以上),肉桂3g,生、熟地黄各12g,淮山药12g,山茱萸12g,菟丝子9g,覆盆子12g,桑螵蛸9g,连服5剂。患者自觉口渴明显减轻,但仍有烦渴、声嘶、唇干、舌红等症,为阳气虽复而阴分尚虚,故减用桂、附,增地黄、山药之量为15g,并用天冬、麦冬、牡蛎、龟甲育阴潜阳。8剂后尿比重检查为1.008。药已中的,调治月余后改汤为丸,连服半年,体力逐渐恢复,随访7年未见复发。[金璇.中国社区医生,2007(3):61]
例2 周某,男,58岁,教师。1996年7月12日初诊。患者头痛头晕反复发作5年。近2年来记忆力逐渐减退,性格变化,对人表情淡漠,间有自言自语,小便失禁,曾口服氟桂嗪、丹参片及中药煎剂疗效不显。经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检查确诊为“脑萎缩”。刻诊:神情呆滞,目无光彩,时见自语及独自发笑,舌淡红稍胖,边有齿痕,苔白稍厚,脉沉细。证属肾阴不足,髓海不充,痰浊上泛。治以温肾益精,开窍化痰为主,用地黄饮子加减。处方:熟地黄15g,肉从蓉12g,巴戟天、山茱萸、茯苓、胆南星、白僵蚕各10g,麦冬、炮附子、肉桂、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6g,薄荷3g,生姜3片,大枣4枚。服14剂,自觉症状明显好转,继续调服36剂,诸症消失。生活能够自理,恢复正常工作。8个月后随访无反复。[何夏秀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4):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