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胎头吸引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胎头吸引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胎头位置高于一般产钳位置时,使用胎头吸引器是不安全的。经阴道检查确定胎头先露的高低、矢状缝及后囟的位置后,决定选择吸引器。中位胎头先露宜选用牛角形或喇叭形吸引器。另一手示、中指伸入阴道,于吸引器大端口及胎头衔接处触摸一周,将压入大端口径范围内的阴道壁与子宫颈组织推出,同时调整吸引器小端的两柄方向使其与矢状缝一致,以便做旋转胎头的标记。胎头不正时应在牵引同时进行旋转。

胎头吸引术,步骤及注意事项

Simpson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真空吸引器的设想,从此以后,有许多试图制造吸引胎儿头皮进行牵引的设备的尝试。在美国,这种设备称为真空吸引器。理论上,真空吸引器优于产钳的优点包括:不用向阴道内插入占空间的钳叶,能精确地在胎头上放置,可以在不接触母体软组织的情况下旋转胎头,牵引中颅内压小。开始使用的器械均不成功,直到1954年Malmstrom应用了新的原理,也就是牵引一个金属帽,在金属帽内产生一个人工的产瘤,或“发髻”,因此可以牢固地把持胎头,并可以适当地牵引。

如同产钳的选择一样,对金属杯或软杯的选择也有地区差异。在美国,金属杯通常被新的软杯吸引器替代。Kuit等(1993)发现,软杯的优点是对新生儿头皮损伤的发生率较小。

常用的胎头吸引器有金属锥形、金属牛角形、金属扁圆形及硅胶喇叭形四种。胎头吸引器的基本结构由胎头端、牵引柄和吸引管三部分组成(图6-14)。

图6-14 胎头吸引器

负压的形成方法有手抽或脚踏吸引法、自动电吸引法和负压瓶吸引法。无论用何种方法,均要求负压形成得不能太快,在2~3min内形成所需负压40.0~66.7kPa(300~500mmHg)。若用50ml注射器抽吸,一般金属吸引器需抽吸150~180ml,硅胶吸引器抽吸60~80ml,即可达到所需的负压。

一、使用吸引器的指征和先决条件

(一)各类型胎头吸引器的选择

使用胎头吸引器的指征和先决条件与产钳相同。当胎头位置高于一般产钳位置时,使用胎头吸引器是不安全的。使用胎头吸引器时,应遵循与产钳助产相同的指征和先决条件。胎头吸引器助娩的相对禁忌证包括:面先露或其他非顶先露、极度的早产、胎儿凝血异常、已知的巨大儿和最近经头皮采过血。

经阴道检查确定胎头先露的高低、矢状缝及后囟的位置后,决定选择吸引器。中位胎头先露宜选用牛角形或喇叭形吸引器。低位胎头先露可选用上述4种中的任何1种。

(二)胎头吸引器的应用条件

1.无明显头盆不称。

2.胎先露已达坐骨棘水平以下。

3.胎头位置异常经校正后,将胎头吸引器置于胎头顶先露部位。

4.宫口必须开全或接近开全。

5.胎膜必须已破,未破者应先行破膜。

(三)适应证

1.宫缩无力,第二产程延长者,包括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

2.母体患有某些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时高热、严重哮喘肺结核贫血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3.以前有过剖宫产,不适合在分娩时用力者。

4.轻度头盆不称,胎头内旋转受阻者。

5.胎儿宫内窘迫,除外重度胎儿窘迫需结束分娩者。

(四)禁忌证

1.胎儿不能或不适宜产道分娩者:严重的头盆不称、产道阻塞、畸形、子宫颈癌、子宫脱垂手术后、尿瘘修补术后。

2.异常胎位:颜面位、额位、横位。

3.臀位后出头。

4.胎头未衔接。

5.胎膜未破。

二、手术操作

(一)术前准备

1.征得产妇及家属对使用胎头吸引术、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胎头吸引器失败可能需行剖宫产手术等的知情并同意。

2.检查吸引器有否损坏、漏气,橡皮套有否松动,并把橡皮接管接在吸引器的空心管柄上。

3.取膀胱截石位,外阴准备同接生。(www.xing528.com)

4.导尿排空膀胱。

5.阴道检查:了解子宫颈口开大情况,确定胎头为顶先露,其胎头骨质部已达坐骨棘水平及以下(相当于+3以下),排除禁忌证。胎膜未破者予以破膜。

6.初产妇可行常规会阴切开,经产妇则根据会阴松紧情况决定是否行会阴切开。

7.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

(二)基本手术步骤

1.放置吸引器 将吸引器大端外面涂以润滑油左手分开两侧小阴唇露出外阴口,以中、示二指掌侧向下,撑开阴道后壁,右手持吸引器将大端下缘下压,随左手中、示指伸入阴道后壁。然后,左手示、中指掌面向上,挑开右阴道侧壁,使大端该侧滑入阴道内,继而向上提拉前阴道壁,将大端上缘滑入阴道。最后用右手示指拉开左侧阴道壁,使大端完全滑入阴道内,并与胎头顶部紧贴。

2.检查吸引器 用一手扶持吸引器,并稍向内推压,使吸引器始终与胎头贴紧。另一手示、中指伸入阴道,于吸引器大端口及胎头衔接处触摸一周,将压入大端口径范围内的阴道壁与子宫颈组织推出,同时调整吸引器小端的两柄方向使其与矢状缝一致,以便做旋转胎头的标记。

3.形成吸引器内负压 术者左手扶持吸引器,助手用50ml或100ml空针管接吸引器橡皮管,逐渐缓慢抽出空气150ml(低位)或150~180ml(中位或旋转胎头)形成负压。术者右手用血管钳夹紧橡皮接管,取下空针管(硅胶喇叭形吸引器抽空气60~80ml即可)。

4.牵引与旋转吸引器 牵引前需轻轻缓慢适当用力试牵引,检查吸引器与胎头是否衔接或漏气,避免正式牵引时滑脱或造成胎儿损伤。一般为握式或拉式牵引。

牵引方向应根据先露所在平面,循产道轴所取的方向在宫缩时进行。在宫缩间歇停止牵引,但要保持吸引器不随胎头回缩而回缩。以枕左横位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为例,应向下向外及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牵引,先露达会阴部时则向外,双顶着冠时则逐渐向上牵引。牵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步并非绝对分开,所以牵引时不得突然变换方向,始终与吸引器口径成直角。用力不得过大,牵力不超过3~4kg。

胎头不正时应在牵引同时进行旋转。枕右位,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枕左位,则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持续性枕横位,有人认为最好用手旋转至枕前位后再施行吸引术,每次阵缩以旋转45°为宜。旋转时助手在腹部予以协助。

5.取下胎头吸引器 胎头娩出后,放开夹橡皮管的血管钳,吸引器内恢复正压,取下吸引器。

随后的胎儿娩出按正常原理进行。胎儿娩出后常规肌内注射维生素K14mg,预防颅内出血。

6.吸引时间 一般主张10~15min,以不超过10min为宜,最长不超过20min,且宫缩阵数在5次以内为佳。如时间过长,头皮及脑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有报道,牵引时间为1~5阵宫缩时,脑损伤率为1.2%,而≥6阵宫缩时,脑损伤率增加10倍。

三、手术探查

(一)技术

为帮助及干预阴道分娩,正确地放置真空杯是吸引器成功使用的最重要因素。杯的中心应该在矢状缝后囟前3cm。位置靠前(更接近前囟,而不是接近枕骨)将会增加颈椎伸直的问题,除非胎儿相对于母体骨盆非常小。类似地,放置位置相对于矢状缝不对称,会加重倾势不均。对选择性枕前位真空杯的放置很少有困难。相对而言,如果助产的原因是枕骨位置异常(伴或不伴有倾势不均或偏移)导致的不下降,放置杯可能非常困难。

误带入母体软组织进真空杯易导致母体损伤和出血,实际上可发生杯的滑脱。在开始抽真空之前和之后,以及牵拉前,都应该检查真空杯的全部边缘。如果使用硬杯,建议逐渐增加负压,每2min增加0.2kg/cm2,直到负压达到0.8kg/cm2。如使用软杯,负压可以在1min之内达到0.8kg/cm2。一些学者建议0.6kg/cm2的负压比较理想,因为更高的负压可能增加胎儿头皮和(或)头颅损伤的风险,而却没有明显增加阴道助产的成功率。

牵拉应该是间歇性的,并与母体的逼出力相配合。开始牵拉时可用双手技术,一只手的手指推着吸引杯,另一只手抓着器械的柄。吸引器理论上的优点是,在牵引力达到可能损伤胎儿之前,通常会滑脱。吸引器没有避免肩难产的作用。应避免用手扭转吸引杯,这样可导致头部血肿和胎儿头皮撕裂(用金属杯时发生的蛋糕切割器型的撕裂)。

吸引器的牵引应在试产时应用,在助产时如果没有较早的、明确的有效进展的证据,应考虑其他方法助产。一般的指标是,每次牵拉都应该有下降,但对于有效助产所需的牵拉次数、可忍受的吸引杯滑脱的最大次数、操作的总时间都没有数据或统计结果。在操作失误或放置困难,因而抽真空和维持真空不满意的情况下发生的滑脱,与放置满意、真空良好情况下的滑脱,不能等同看待。前者可以多次尝试放置并助产,或改用产钳等。相反,后一种情况高度提示相对或绝对头盆不称或倾势不均而需要加大牵引力。同产钳操作一样,在吸引器牵引时,一旦进展不满意,应随时停止。在现代的产科实践中,在高于0位时不应使用吸引器(高位吸引器)。

(二)吸引失败的处理

经检查无明显从阴道分娩的禁忌证,可第二次重新放置吸引器,并根据失败原因予以纠正。如因负压不足,可适当增加负压,力求牵引成功,最好不超过2次。改用产钳时,需有经验的医师复查决定。胎儿尚好,无畸形,可争得家属同意行剖宫产。

(三)预防吸引器的并发症

使用吸引器的并发症,包括头皮撕裂和擦伤,帽状腱膜下血肿、头部血肿,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结膜下出血,锁骨骨折,肩难产,第Ⅵ和第Ⅶ对颅神经损伤,Erb麻痹,视网膜出血,胎儿死亡。应用金属杯时,明显的头皮损伤、血肿和随后的高胆红素血症比应用软杯时要常见。例如,Plauche(1979)总结了Malmstrom吸引器的使用情况,头皮损伤为0.8%~33%,头部血肿为1%~26%,帽状腱膜下出血为0%~10%。另一方面,Berkus等则发现,与自然分娩相比,使用硅胶吸引器导致的严重新生儿致病率,包括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增加。

总地来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除了头皮损伤和高胆红素血症,使用吸引器时的并发症肯定不多于相近情况下进行的产钳助产。虽然使用吸引器时,偶尔可见视网膜出血,但没有明显的远期影响。

(四)吸引器与产钳的比较

许多研究对吸引器和产钳助产进行了比较。Vacca等(1983)进行了一项随机的前瞻性研究,对金属杯吸引器和产钳助产作了比较。他们报道产钳组的母体损伤和失血发生率高,但吸引器组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两组间的严重新生儿致病率没有明显区别。Bofill等(1996)将637名产妇随机分入产钳组和MityvacM杯吸引器组,产钳组的Ⅲ和Ⅳ度撕裂(29%和12%)明显高于吸引器组。相反,吸引器组的肩难产和头部血肿的发生率是产钳组的2倍。其他学者发现吸引器助产的母体损伤比产钳助产者少,而新生儿致病率二者接近。

有少量关于吸引器助产儿的长期神经系统结局的数据。在Nilsen(1984)随访18年的报道中,38名吸引器助产的男性婴儿的平均智力评分与全国平均水平无明显区别,而旋转中位产钳助产的男婴智力分数却明显高。

胎头吸引器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胎头吸引器放置时不需越过胎头及深入产道深处,因此对软组织不易造成损伤,减少了感染机会。吸引器使用的负压形成合适,牵引时间得当,对胎儿也很少造成损伤。用同样牵引力,胎头吸引器对胎儿颅内压比产钳术要小20倍,因此,造成胎儿颅内损伤比产钳术发生率明显降低。吸引术不同于产钳术,宫口开大6cm以上也可应用,也不需每例都做会阴切开,对于回转异常胎位,比徒手容易。由于以上优点及越来越多采用剖宫产术,能掌握产钳必要技术的产科医师越来越少,产钳的应用则减少,而胎头吸引器应用相对广泛。但是,对胎儿宫内窒息急需分娩者,胎头吸引术不如产钳术可靠。使用胎头吸引器助娩失败者,有可能靠产钳术来完成。胎头位置较高,所需牵引力较大时,产钳较吸引器适合。因此,胎头吸引术与产钳术两者之间不能互相代替,无论对产妇或围生儿,胎头吸引术与产钳术是相辅相成的。应用效果决定于正确的选用、最适宜时机的选择和合理的正规操作等。

(张秀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