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脉象与脏腑功能活动-中医综合

脉象与脏腑功能活动-中医综合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脉象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关系密切。平息是要求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率。数,疾也以息计,疾脉更快于数,一息七八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140次以上。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脉象与脏腑功能活动-中医综合

一、诊脉的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原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有关。人休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脉象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关系密切。

2.脉诊的部位 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三种。

其中,寸口诊法中,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3.诊脉方法 时间最好是清晨,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1min以上。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平息是要求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率。常用指法有举、按、寻、循、推等。

二、正常脉象(平脉)

1.特点 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72~80/min),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平脉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2.胃、神、根的含义

胃:脉以胃气为本,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是有胃气。

神:脉神的形态是柔和有力,既使微弱的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的为有神;弦实的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为有神。

根:尺脉沉取应指有力为有根。

3.脉象的生理变异

季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地理:南方脉细软或略数;北方脉沉实。

性别:妇女较男子濡弱而略快。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渐长则脉象和缓。青年脉搏有力,老年人较弱。

体格:高大者,脉长;矮小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脉沉。

情志:喜,脉缓;怒,脉急;惊,脉动。

劳逸:运动后,脉急疾;入睡后,脉迟缓;脑力劳动者,脉弱于体力劳动者。

饮食:饭后,酒后,脉数而有力;饥饿时,脉稍缓而无力。

三、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主病

表4-18 二十八脉象的特征及主证

(续 表)

四、相似脉的鉴别、常见相兼脉的主病、真脏脉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1.相似脉的鉴别

浮脉与虚、芤、散脉:脉位均表浅,不同的是浮脉举之泛泛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形不大不小,虚脉形大无力,重按空虚;芤脉浮大力无,中间独空,如按葱管;散脉浮散无力,漫无根蒂,稍用力则按不着。

沉脉与伏、牢脉:脉位均在深部,轻取均不应,不同的是沉脉重取乃得;伏脉较沉脉部位更深,着于筋骨,故重按亦无,须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渐时伏而不见;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迟脉与缓脉:均以息计,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缓脉稍快于迟,一息四至,脉来有冲和徐缓之象。

数脉与滑、疾脉:滑脉与数脉有相似之处,滑脉流利,圆滑似数。但滑指形与势。数指至数言,一息五至以上。数,疾也以息计,疾脉更快于数,一息七八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140次以上。

实脉与洪脉:在脉势上都是充实有力,但洪脉状若波涛汹涌,盛大满指,来盛去衰,浮取明显;而实脉长大坚实,应指有力,举按皆然,来去俱盛。

细脉与微、弱、濡脉:都是脉形细小且软弱无力。但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微脉则极细极软,按之欲绝,有时至数不清,起落模糊;弱脉沉细而无力,濡脉浮细而无力,即脉位与弱脉相反,轻取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

芤脉与革脉:都有中空之象,但芤脉浮大无力中空,如按葱管,显示了脉管柔软;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显示了脉管较硬。

弦脉与长、紧脉:弦脉与长脉相似,但长脉超过本部,如循长竿,长而不急;弦脉虽长,但脉气紧张,指下如按琴弦。弦脉有似紧脉,二者脉气均紧张,但弦脉如按在琴弦上,无绷急之势,紧脉如按在拉紧的绳索上,脉势绷急,在脉形上紧脉比弦脉大。

短脉与动脉:脉形上均有短缩之象,但短脉是形状短缩且涩常兼迟,不满三部;动脉其形如豆,常兼滑数有力。

结、代、促脉:都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代都是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代脉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时间较长。结脉是迟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

2.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痹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脉,表证夹痰或主风痰,常见于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胃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

弦数脉,弦为肝脉,数脉主热,常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病证。

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沉缓脉,主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脉,主阴虚或血虚。

弦滑数,见于肝火夹痰,或风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3.真脏脉的概念、特征和临床意义 真脏脉是在疾病重危期出现的脉象,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

(1)无胃之脉: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www.xing528.com)

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

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

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

(2)无根之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

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的征象。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

(3)无神之脉:主要由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称雀啄脉。

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

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

五、诊妇人脉

1.诊月经脉 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妇人闭经,尺脉虚细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 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而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偏嗜等症状者,是妊娠的表现。妊娠脉象特点是少阴脉(神门及尺部)脉动加强,此为血聚养胎,胎气鼓动肾气所致。母体气血亏损或胎元不固,或经产妇亦可见脉细软,或不滑利。凡孕妇之脉沉而涩,多提示精血不足,胎元已受影响;涩而无力是阳气虚衰,胞中死胎或为痞块。

3.诊临产脉 《诸病源候论》说:“孕妇诊其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医存》说:“妇人两中指顶节之两旁,非正产时则无脉,不可临盆,若此处脉跳,腹连腰痛,一阵紧一阵,乃正产时也。”

六、诊小儿脉

采用一指总候三部的诊脉法,简称“一指定三关”。

小儿脉象一般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紧。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3岁以下的小儿,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小儿,一息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数为热,迟为寒,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紧可测邪正。沉滑为食积,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多食滞。

七、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所谓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从判断疾病逆顺来说,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

既然有脉与症不相应的情况,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或为症真脉假,或为症假脉真,所以临证时必须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者,则症所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所反映的是因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故出现迟细脉,是假象,此时当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八、脉诊的临床意义

辨别病情;阐述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

九、按诊

1.按胸胁 前胸高起,按之气喘者,为肺胀证。胸胁按之胀痛者,可能是痰热气结或水饮内停。肋下扪及增大肝脏,多属气滞血瘀,若表面凹凸不平,要警惕肝癌。若右胁胀痛,摸之热感,手不可按者,为肝痈。疟疾日久,胁下出现肿块,为疟母。

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不显,仅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为平人无病的征象。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气衰绝,证属危候。

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者为恶候。日渐动高者为病进。

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片刻之后即能平复如常不属病态。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亦属生理。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中气不守。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皆为心阳不足。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扩外感热邪或小儿食滞、痘疹将发之时。

2.按脘腹 脘部痞满,按之较硬而疼痛者属实证,多因实邪聚结胃脘所致。按之濡软而无痛者属虚证,多因胃腑虚弱所致,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者,为胃中有水饮。

腹壁冷,喜暖手按抚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

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为实。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忍者,为内痈。

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觉,有压痛,叩之声音重浊的,为实满;腹部膨满,但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的,为气胀,多属虚满。

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为臌胀。按之如囊裹水有波动感,且腹壁有凹痕者为水臌;以手叩之如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臌。

积聚是腹内的结块,或肿或痛,见症不一。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的为积,病属血分;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的为聚,病属气分。

3.按肌肤 身热者,阳气盛;身寒者,阳气衰。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轻,热在表;若久按热反甚,热由内向外蒸者,为热在里。

肌肤濡软而喜按者,为虚证;患处硬痛拒按者,为实证。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

皮肤干燥者,尚未出汗;干瘪者,津液不足;湿润者,身已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干血。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为气肿。

4.按手足 凡手足俱冷者,是阳虚寒盛,属寒证;手足俱热者,多为阳盛热炽,属热证。但亦有因阳热太盛以致阳气闭结于内,不得外达而手足厥冷的里热证,即热深厥亦深的表现。热证见手足热者,属顺候,热证反见手足逆冷者,属逆候,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若手足背热甚者,多为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甚者,多为内伤发热。若额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表热;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里热。

小儿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指尖独冷者,为麻痘将发之象。

阳虚之证,四肢犹温,为阳气尚存,病虽重尚可治疗;若四肤厥冷,多预后不良。

5.按俞穴 俞穴变化主要是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异常发应主要压痛或敏感反应。

如肺俞穴若摸到结节,或按中府穴有明显压痛者,为肺病的反应。肠痈(阑尾炎)按上巨虚穴有显著压痛。肝病患者在肝俞或期门穴常有压痛等。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

胆道蛔虫腹痛,指压双侧胆俞则疼痛缓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