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妊娠失声及其他常见症状-中医综合

妊娠失声及其他常见症状-中医综合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妊娠后期出现者,称妊娠失声,又称子,为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所致,分娩后即愈。若伴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成人发出惊呼,除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神志昏迷,不知言语者,多属中风或小儿惊风。实喘发病急骤,呼吸深长,气粗声高息涌,胸中胀满,以呼出为快,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咳声重浊紧闷,属实证,是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

妊娠失声及其他常见症状-中医综合

一、听声音

1.正常声音 发声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无其他病理声音。是宗气充沛,气机调畅的表现。

2.病变

(1)声音

①语声高亢宏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功能亢奋的表现。语声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或前重后轻,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为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

②声重:语声重浊,多属外感风寒,以致或湿浊阻滞,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所致。

③音哑、失声:前者病轻,后者病重。新病者,多属实证,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邪闭清窍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久病者,多属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气内伤所致,即所谓“金破不鸣”。暴怒喊叫或持续高声喧讲,伤及喉咙者,属气阴耗伤。妊娠后期出现者,称妊娠失声,又称子,为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所致,分娩后即愈。失音是声音不能发出,失语为不能言语,如中风失语。

④鼻鼾:气道不利。多因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所致。若伴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⑤呻吟:多为身有痛楚或胀满。呻吟声高亢有力,多为实证、剧痛。久病则低微无力,为虚证。

⑥惊呼:为剧痛或惊恐所致。小儿阵发惊呼,多是惊风。成人发出惊呼,除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痫病发作时,喉中发出如猪羊鸣叫的声音,为风痰随气上逆所致。小儿啼哭不止或夜啼,属过食生冷,脘腹疼痛,或心肺蕴热,或食积、虫积、惊恐。

(2)语言

①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者,多属虚证、寒证;烦躁多言,语声高亢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

②谵语:属热扰心神之实证。见于温病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③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是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见于疾病的晚期、危重的病人。

④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由气郁痰结,阻蔽心窍所致。可见于癫证、郁证

⑤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

⑥呓语:睡梦中说话,吐字不清,意思不明。因心火、胆热或胃气不和所致。久病虚衰者,多为神不守舍所致。

⑦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心神所致。多为阳证、实证,见于狂病、伤寒血证

⑧其他:病中语言謇涩,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先兆或后遗症。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者,为夺气,是中气大虚之征。神志昏迷,不知言语者,多属中风或小儿惊风。

(3)呼吸

①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与肺肾相关。实喘发病急骤,呼吸深长,气粗声高息涌,胸中胀满,以呼出为快,为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虚喘病势缓慢,时轻时重,喘声低微,呼吸短促难续,得一长息为快,动则喘甚,是肺肾亏虚,气失摄纳所致。

②哮: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宿痰内伏,复感外邪,或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诱发。

③短气:呼吸气而短促,短气不足以息。虚证为气少不足以息,兼有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因体质素弱或元气大虚所致;实证兼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脘腹胀满,因痰饮胃肠积滞或气滞或瘀阻所致。

④少气(气微):呼吸微弱虚怯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属诸虚劳损证,多为内伤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www.xing528.com)

(4)咳嗽: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多见于肺脏疾病。《素问·咳论》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记载。

咳声重浊紧闷,属实证,是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咳声轻清低微,属虚证,因久病肺气虚损,失于宣降所致。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属热证,常因热邪犯肺,肺津被灼。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属痰湿阻肺。干咳无痰或少痰,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声不断,咳后有鸡啼样回声,反复发作者,为顿咳,又称为百日咳。因风邪与痰热搏结所致,常见于小儿。咳声如犬吠,伴语声嘶哑,吸气困难,是肺肾阴虚,火毒攻喉所致,见于白喉。

(5)呕吐:有物有声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黏痰黄水,或酸或苦者,多属实热证。重证热扰神明,呕吐呈喷射状。

反胃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多属脾阳虚;食入即吐多为胃热,水逆证则口干欲饮,饮后则呕等。

(6)呃逆: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

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证、寒证。新病呢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属胃气衰败之危候。突发呃逆,呃声不高不低,多属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一时胃气上逆动膈所致,可不治自愈。

(7)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属胃气失和而上逆。

嗳气酸腐,兼院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见脘痛者,多为寒邪客胃,属寒证。

(8)太息(叹息):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太息之后自觉宽舒,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象。

(9)喷嚏: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症状者,多因外感风寒,刺激鼻道,属表寒证。久病阳虚之人,突然出现喷嚏,多为阳气回复,病有好转趋势。

(10)呵欠:不拘时间,呵欠频频不止,称数欠,多为阴盛阳衰,体虚之故。

(11)肠鸣:胃院部鸣响如囊裹浆,振动有声,多为水饮留聚于胃;鸣响在腕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腹中肠鸣如雷,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腹内微有肠鸣之声,腹胀,食少纳呆者,多属胃肠气虚,传导功能减弱所致。肠鸣音完全消失,腹部胀满疼痛者,多属胃肠气滞不通之重证。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1)口气: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口出酸臭气,并伴食欲缺乏,脘腹胀满者,多属胃肠积滞;口出臭秽气者,多属胃热;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多是内有溃腐脓疡。若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

(2)汗气:汗出腥擅,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津液受到熬变所致,多见于风温、湿温、热病,或汗后衣物不洁所致。汗出臭秽,可见于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之证。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气味者,是湿热内蕴所致,可见于狐臭病。

(3)痰、涕之气: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的,是肺痈,为热毒炽盛所致。咳痰黄稠味腥者,是肺热壅盛所致。咳吐痰涎清稀味咸,无特异气味者,属寒证。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者,为鼻渊。鼻流清涕无气味者,为外感风寒。

(4)二便之气:大便酸臭难闻者,属肠有郁热。大便溏泻而腥者,属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臭如败卵,甚则夹有未尽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是宿食停滞,消化不良。小便黄赤浑浊,有臊臭味者,多属膀胱湿热。尿甜并散发苹果样气味者为消渴病。

(5)经、带、恶露之气:月经臭秽者,属热证。月经气腥者,属寒证。带下黄稠而臭秽者,属湿热。带下白稀而腥臭者,属寒湿。崩漏或带下奇臭,并杂见异常颜色,常见于癌症,多属危重病证。产后恶露臭秽者,属湿热下注。

(6)呕吐物之气: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者,多属胃寒。气味酸臭秽浊者,多属胃热。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者为食积。呕吐物无酸腐味者,多属气滞。呕吐脓血而腥臭者,为内有溃疡。

2.病室气味 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病室有血腥味,多患失血证。病室散有腐臭气,患溃腐疮疡。病室尸臭,多为脏腑衰败,病情重笃。病室尿臊气,见于水肿病晚期(尿毒症)。病室有烂苹果气味,为消渴病患者,亦属危重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