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因与发病途径的探求与分类

病因与发病途径的探求与分类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陈无择在张仲景分类的基础上,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加合理。中医探求病因方法有两种:一是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所以心在七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

病因与发病途径的探求与分类

一、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病因的分类,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都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黄帝内经》把复杂的病因分为阴阳两类。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3个途径。他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刀,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宋代陈无择在张仲景分类的基础上,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六淫侵袭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刀以及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加合理。

中医探求病因方法有两种:一是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如传染因素、情志因素、外伤等等。二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叫作“辨证求因”。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一般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转化性。

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5种病理反映,这5种病理反映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之六淫致病相似,但究其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由内而生,故称为“内生五邪”。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2)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湿: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5)热(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火)性炎上;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易扰心神;热邪易致疮痈。

(6)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致病特点:传染性强;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若将七情分属于五脏,则可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于心、肝、脾、肺、肾,称为五志。

致病特点:

(1)七情皆从心而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发生之处。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所以心在七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

(2)直接伤及内脏:心主喜,过喜则伤心;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忧,过忧则伤肺;肾主恐,过恐则伤肾。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从临床上看,七情致病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

(3)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4)多发为情志病。

(5)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1)饥饱失常:饮食不节是指明显低于或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前者称为过饥,后者称为过饱。过饥:摄食不足,化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而衰少。临床上常可出现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全身乏力等症状。过饱:暴饮暴食,超过人体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则可导致饮食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泻等症。

(2)饮食不洁:食用了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饮食不清洁、不卫生可引起多种肠胃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

(3)饮食偏嗜

①饮食的五味偏嗜: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功能偏盛,久之则可损伤其他脏腑,破坏五脏的平衡协调,导致疾病的发生。过食酸味的食物,导致肝盛而乘脾,可出现皮肉变厚变皱,口唇干裂掀起;过食咸味的食物,导致肾盛乘心,可出现胸闷气短,面色无华,血脉瘀滞;过食甘味的食物,导致脾盛而乘肾,可出现面色黧黑,胸闷气喘,腰膝酸痛,脱发;过食苦味的食物,导致心盛而乘肺,可出现皮肤干燥,毫毛脱落以及脾胃失调的症状;过食辛味的食物,导致肺盛而乘肝,出现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②饮食的偏寒偏热: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损伤脾胃阳气,从而内生寒湿,发生腹痛泄泻等症;若偏嗜辛温燥热之品,则可导致胃肠积热,出现口渴、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③偏嗜饮酒:酒性既热且湿,偏嗜饮酒则可损伤脾胃,内生湿热。临床常见脘腹胀满,胃纳减退,口苦口腻,舌苔厚腻等症。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1)过劳

劳力过度:劳力过度主要损耗机体之气,临床上一般以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惫,形体消瘦等症。

②劳神过度: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脉,藏神,思虑太过则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可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③房劳过度:主要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肾藏精,主封藏,性尘活不节,房事过频则可损伤肾中精气。临床上,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或遗精、早泄、阳痿,或月经不调,或不孕不育等症。

(2)过逸:过度安逸主要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和全身虚弱。因为运动太少,全身气血运行减慢,流通不畅,可引起气滞血瘀而变生他病。由于脾主四肢,四肢少动则脾运不健,化生气血减少,日久渐趋虚弱,出现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体软弱,甚则形体虚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或继发其他病。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1)痰饮

定义: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

水湿痰饮的形成:由于水湿痰饮是在疾病的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因此,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均可导致水湿痰饮的形成。脏腑中,肺、脾、肾、肝、三焦、膀胱对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肝气疏泄有利于水液输布;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贮尿和排尿。故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水、饮、痰。(www.xing528.com)

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2)瘀血

定义: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

瘀血的形成: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其实依然不外乎外邪入侵、情志所伤、饮食、劳逸以及外伤等。除外伤可直接形成瘀血外,其余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只有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才能形成瘀血。一般来说,途径有下列四种: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血寒致瘀、血热成瘀。

致病特点:疼痛一般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益甚。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在体内多为徵块,质硬,位置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块状。

发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

舌质紫暗:舌质紫暗,或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脉涩或结代:淤血病证临床常见沉涩、细涩、弦涩等脉象。

此外,瘀血病证临床上还常常出现善忘,渴不欲饮,肌肤甲错等症状。

(3)结石

定义: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结石的形成:①饮食不节。饮食偏嗜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内生湿热,蕴结肝胆,则湿热煎熬,久瘀而为胆石;留于下焦,气机不利,则湿热瘀结而为肾石。其次,空腹过多吃柿子枣子,可淤结而为胃石。此外,饮用硬水可导致肾结石病证的发生。②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使肝失条达之性,胆汁疏泄不利,湿热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③药物服用不当。如长期服用钙、镁、秘等药物,可形成胃结石。长期服用碱性药物,某些磺胺类药物,可形成肾结石。

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等脏器;病程较长,症状不定;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甚则发生绞痛。

二、发病机制

1.邪正与发病 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1)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既包括六淫、疠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有时也包涵着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痰饮、瘀血、宿食、内湿等。

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风、暑、火热邪气为阳邪,感受后易致机体阳偏盛而出现实热病证。寒、湿邪气为阴邪,感受后,易致机体阴偏盛而出现寒实病证。

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病情的轻重,除机体的正气状态外,常与感邪的轻重以及邪气的种类、性质有关。疾病的病位,亦与邪气的种类、性质及其致病用有关。

(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即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前提和根据。机体的正气虚弱,则防御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袭发病,由于正气亏虚,其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减弱,不能及时削弱、中止邪气的致病作用,无力驱邪外出。正气不足是机体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的状态贯穿并影响疾病的全过程。

(3)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

邪气损正:邪气对机体正气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导致功能失常;其二是造成形质损伤;其三,邪气致病,可以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

正气抗邪:其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是抵御外邪的入侵;其二,影响发病的证候类型;其三,正气抗邪的作用还表现为疾病的不药而自愈。

(4)在不同条件下,正与邪的主导作用不同

正气的主导作用:同一邪气感受于不同的个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旺衰。

邪气的主导作用:同一个体,若正气处于常态,但感受不同的邪气,则可能不发病或发病。说明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邪气在发病中也可起到主导作用。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1)外界环境与发病:机体的外界环境指自然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时令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居处与工作环境等。气候条件的恶劣及其异常变化,地域条件的差异,工作、生活环境遭受污染,环境卫生不良等,都可以成为邪气致病,或为诱发因素,或损伤人体正气,使其易于发病。

(2)体质因素与发病: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首先,不同体质类型的个体,对某些致病因素具有不同的易感受性,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同的易发生性;其次,体质的差异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体质因素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①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个体体质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②病因不同,而体质因素相同时,也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例如阳热体质者,感受暑、热邪气而出现热证,势所必然;若系感受风寒邪气,亦可郁而化热,表现为热性证候。因而体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3)情志因素与发病

①情志过激与发病:一般说来,喜较少发病,怒致病可重,惊恐发病多速,而忧思致病多呈缓慢的过程。

②情志与疾病关系的双向作用:情志的变异可致发病,疾病过程亦可出现异常的情志变化。

③导致情志变异的因素:社会及自然环境;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影响;人群中个体的气质不同,亦常导致情志的明显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