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与康复活动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与康复活动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胆红素脑病和先天性感染。患儿能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主动、被动活动,无废用综合征发生。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与康复活动

【疾病介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病因常见于出生前基因、染色体异常;母孕期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或患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致胎儿期脑形成异常、脑损伤;出生时分娩过程不顺利,有早产、产时窒息、脐带绕颈、外伤史等;或出生后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病、头部外伤等。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胆红素脑病和先天性感染。按临床表现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按瘫痪部位分为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双重性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病人基本情况介绍】

患儿,男,6岁,因咳嗽5天、呕吐2天入院。

入院诊断:①脑性瘫痪(痉挛型);②急性支气管炎

【入院护理评估】

1.一般情况的评估

患儿,男,6岁,汉族,山东省××县人。

医疗费负担形式:自费。

文化程度:无。

家庭住址:(略);邮政编码:(略);电话:(略)。

联系人:××;与患儿关系:母子;联系人单位(住址):(略);电话:(略)。

患儿于2008年7月7日入院,2008年7月7日采集病史,患儿母亲陈述病史,可靠。

入院医疗诊断:小儿脑瘫、急性支气管炎。

主治医师:××  责任护士:××

2.健康

(1)目前健康史

主诉:因咳嗽5天、呕吐2天入院。

目前健康状况(现病史):入院前5天,患儿受凉出现咳嗽,初起不频,渐加重频繁,每次咳5~6声,每日10余次,呈非犬吠样、无回声,有痰咳不出,不多,无喘及发憋,流清涕。入院前2天又出现呕吐,频繁,进食、水即吐,呈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量中等。近2天进食少,精神、食欲差。大小便外观正常,尿少,但无发热,睡眠不稳,病后自服维生素C、氟莱莫星,疗效不佳。

(2)既往健康史 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剖宫产娩出。出生前有宫内窘迫,生前2~3天胎心慢,最低10/min,出生时脐带绕颈2周。Apgar评分10分。出生后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在当地医院治疗。自3个月始出现抽搐,表现为意识存在,双足上翻,双上肢外展,点头或后仰样抽搐,每次持续1~2秒,连续20次左右,每日发作3~4次,脑电图示频发棘慢波,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癫(肌阵挛型)。自5天前开始患儿口服丙戊酸钠(100mg,3/d)。患儿约3、4个月抬头,现不能站及走,平素少感冒,否认肝炎、结核、麻疹水痘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及药物、食物过敏史,仅接种过卡介苗

(3)家族史:父母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

(4)生长发育史:生长发育正常,同同龄儿童。

(5)日常生活形态及自理能力

饮食形态:患儿平素以普通饮食为主,每日3餐,每日约400g,饮水量约2000ml/d,以白开水为主;入院时,患儿皮肤、黏膜无破损。

②排泄形态:患儿平日排便1~2/d,排尿量约1500ml/d,色、量均正常:目前,患儿无排便、排尿障碍,排尿次数和尿量无异常。

③休息与睡眠:患儿平日睡眠好,有午睡习惯。

④自理能力及日常活动:日常活动以床上或轮椅上活动为主,无体力活动,生活不能自理。⑤嗜好:无其他特殊嗜好。(6)心理评估

①认知-感知形态:患儿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言语欠流利,不能全面、正确表达自身想法及感受。

②自我感知-自我概念形态:患儿自我感知力差,不愿与同龄正常孩子在一起活动。

③角色-关系形态:患儿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父母陪伴其左右。

④应对-应激耐受形态:性格内向,依赖性强,缺乏安全感。

⑤价值-信念形态:未有明显异常。

3.身体评估

(1)一般情况评估:体温36.9℃,脉搏100/min,呼吸20/min。身高115cm,体重30kg。

患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差,萎靡不振,呼吸平稳,无鼻翼扇动、三凹征及口鼻周发绀,查体尚合作,皮肤弹性可,皮下脂肪薄,无苍白、黄染、皮疹、瘀点、瘀斑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颅无畸形,头围小;听力无减退;嗅觉敏感;味觉敏感;浅感觉敏感。

(2)专科情况评估:颈软,克氏征、布氏征阴性,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生理反射亢进,踝阵挛引出,拥抱反射仍存在,无明显剪刀步。意识清楚,回答较切题,言语不利,定向力差。

4.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5.8×109/L,淋巴细胞0.39,中性粒细胞0.61,血红蛋白122g/L,AST 57.3U/L,ALT及TTT正常,血总蛋白及白、球蛋白正常。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

【医疗诊断及主要诊治过程】

诊断:①脑性瘫患;②急性支气管炎。

诊疗过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青霉素双黄连抗感染及止咳、止吐等对症治疗。

出院时情况:患儿无咳嗽,肺呼吸音清晰,呕吐消失。

【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根据该患儿的入院护理评估,制定出如下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

1.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频繁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

(2)生活自理缺陷:与肢体畸形、僵硬有关。

(3)潜在的并发症——感染:与先天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咳嗽,有痰咳不出有关。

(4)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5)有受伤的危险:与肢体功能障碍,可能发生跌倒有关。

2.护理目标

(1)住院期间保证患儿得到及时、合理营养供给。

(2)患儿的日常合理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3)住院期间积极遵医嘱对症治疗,患儿无感染发生。

(4)患儿能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主动、被动活动,无废用综合征发生。

(5)住院期间患儿无跌倒发生。(www.xing528.com)

【护理计划与实施过程】

1.体液不足

(1)记录呕吐、小便的次数、量和性状,及时遵医嘱留取标本送检。注意补液后第一次排尿时间,并及时报告医师。

(2)观察患儿皮肤弹性、温度、精神状态,正确估计丢失量,遵医嘱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8~12小时内补足累计损失量。

(3)当患儿胃肠的耐受情况良好,及时指导其家长为其补充营养、清淡、易消化饮食。

(4)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补充。

(5)每日测量体重,评价患儿的一般状况。

(6)采取增加食欲的措施,如好的进食环境,经常更换饮食品种,注意食物色、香、味的调配,可少食多餐,但应避免强迫进食。

2.生活自理缺陷

(1)评估患儿自理缺陷的程度。

(2)指导患儿家长协助其穿衣、进食、入厕等日常生活。

(3)指导患儿家长锻炼孩子的部分自理能力。

3.潜在的并发症 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教会家长及年长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鼓励患儿多饮水。

(3)协助患儿拍背排痰,必要时吸痰。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

(5)遵照医嘱应用适宜的抗生素及止咳药,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

(6)定时测量体温并准确记录。

4.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1)指导患儿及家长进行肢体主动、被动运动及肢体按摩。

(2)针对患儿病程与家长共同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

(3)肢体运动遵循循序渐进、强度适宜的原则,严禁操之过急。

(4)向患儿及家长解释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取得积极配合。

5.有跌倒的危险

(1)避免过度康复训练。

(2)指导家长24小时陪护,并说明重要性。

(3)保持病室地面清洁、无障碍

(4)科室设置防滑标识,及时予以提示。

【护理效果评价】

患儿经过以上护理,现存护理问题已解决,无潜在护理问题发生,各项护理目标均实现。

【查房重点】

1.临床表现及分类

(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患儿表现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型: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此型不太多见。

(5)震颤型:此型很少见,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本型常为婴幼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数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7)混合型:以上某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身上,称为混合型。

此外,按瘫痪部位分:四肢瘫、双瘫、截瘫、偏瘫、双重性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治疗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婴幼儿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早期发现运动异常,早期加以纠正,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

(2)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促使小儿产生正确运动。

(3)综合治疗: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多样化的综合治疗,除针对运动障碍进行治疗外,对合并的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行为异常也需进行干预,还要培养他面对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

(4)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脑瘫的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治疗需要在家庭里完成,家长和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训练计划,评估训练效果,在医生指导下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

【查房讨论】

1.关于生活护理 脑瘫患儿由于运动能力低下、平衡协调能力差,往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出现进食、穿衣、入厕、沐浴、睡眠等困难,且易发生跌倒等安全意外,故需加强日常生活护理。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讲究卫生,定期洗浴更衣,要有专人守护,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伤害。但家长不能替代患儿完成各种工作,主要是教会患儿正确的穿衣顺序、进食方法等,必要时借助辅助工具协助其完成生活自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异常姿势的矫正。

2.关于进食护理 进食困难是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与进食姿势、咀嚼肌和吞咽困难有关。因此选择正确的喂食姿势、合适的食物和适宜的餐具非常重要。对于脑瘫患儿应选择从流质、半流质、奶的混合物、固体食物等种类并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可给予一些稍硬的食物放入口内,如饼干,以促进舌的搅拌功能,刺激患儿的上、下颌做咀嚼对齿的动作,还可以做面部两侧咬肌的手法按摩,使之松弛便于进食;要训练脑瘫患儿的吞咽功能,最先要从吸吮开始训练,先由训练者吸吮患儿食物,然后患儿自吸其食物,以体会吸吮感觉,反复训练增加到中等吸吮力量为止,然后上提喉部,指导患儿做吞咽动作,这样连贯起来先吸吮后提喉,形成吞咽运动,训练到不流口水为止,之后用冰块训练患儿吞咽,最后就可慢慢规律性进食。餐具要有把手,勺要选用浅平的,勺柄要长便于把握。

3.关于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由于自身肢体缺陷和运动功能障碍,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减少,常导致心理上的异常,表现为少语、孤独、自卑感、缺少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等。又由于脑瘫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长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教育家长要面对现实,坚持科学治疗,对患儿要有耐心、爱心和信心,不要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不恐吓、不与其他孩子相比,鼓励他们参加游戏和活动,对他们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心理护理对脑瘫患儿尤为重要,心理健康不仅能帮助患儿尽快树立起自信心,更能促进其躯体功能、认知、智力、言语发展。

4.关于出院指导 脑瘫儿童缺少正常儿童所具有的与父母良好的双向交流能力,缺乏游戏能力,且脑瘫的治疗是长期的、艰巨的、具有特殊性的,以家长为主的健康教育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长过于关注患儿的运动障碍,忽略了患儿其他方面的潜能与需求。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游戏作为康复强有力工具的重要性,教会家长基本的训练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设计周密的游戏计划、方法和目标,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社交功能、自理技能、交流能力的发展。康复训练是在治疗师、护士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依赖家长的协作,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长的康复技能知识宣教,指导家长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训练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于单调,避免与患儿争吵,嘱家长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尽量在患儿兴趣较高时教会他一些动作,取得患儿合作,并不断反复强化,最好结合游戏进行。

【查房评价】

通过对脑瘫患儿的护理查房,我们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其预防、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重点有了进一步认证。我们应该明确护理程序的五步骤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依据患儿病情的发展变化及现实环境条件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不断的重审修订。确保护理诊断及时正确,护理目标切实可行,护理措施有的放矢。

(张 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