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由于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有害因子作用于人体,引起胃黏膜、甚至胃壁(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发生炎症性改变的一种疾病。若合并有肠道炎症称之为胃肠炎。按病程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本节主要介绍急性胃炎。
一、病理生理
1.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 进食被细菌、细菌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急性胃炎。常见的致病细菌及病毒有沙门菌属、嗜盐杆菌属、幽门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严重感染时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血循环进入胃组织导致急性胃炎。
2.化学因素
(1)药物:水杨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酶酸化,从而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和其他离子的主动运输系统,导致黏膜的渗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脱落,另水杨酸制剂还可渗入浅表上皮细胞和颈黏液细胞,使其分泌的碳酸氢盐及黏液减少,破坏胃黏膜屏障,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胃酸分泌相对增加;洋地黄、利血平、金霉素及某些抗癌药物均可刺激胃黏膜,损害胃黏膜屏障。
(2)误食毒蕈、砷、汞、灭虫剂、灭鼠药等化学毒物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
(3)酗酒、服烈性酒以及浓茶、咖啡等一些饮料增加了H+向黏膜内的渗透,损伤黏膜内和黏膜下的毛细血管,也可使胃酸分泌增加。
3.物理因素 进食过冷、过热或粗糙食物以及进行胃内冷冻、放疗治疗均可损伤胃黏膜而引起炎症。
4.其他因素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肝硬化、休克及颅脑损伤、严重烧伤、呼吸衰竭可作为内源性刺激因子,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症状轻重不一,表现为上中腹部不适、疼痛,以至剧烈的腹部绞痛;厌食、恶心、呕吐、伴有肠炎者可有腹泻;呕吐剧烈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吐出咖啡渣样物、呕血或黑粪。体检时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
三、体液代谢的特点
1.总液体量减少 由于呕吐不能进食水进,时间稍久易引起脱水,使有效循环量减少,表现为口渴、尿少,严重者血压下降。
2.电解质紊乱 当呕吐发生时骨内丢失大量的胃酸,血中氢离子和氯离子明显减少,碳酸氢盐增加,另也丢失钾和钠,所以严重呕吐的患儿,常伴有总电解质减少。但如呕吐物中水丢失超过电解质的丢失,血中电解质的浓度可升高。
3.酸碱平衡紊乱 由于呕吐丢失胃液,血中氢、氯离子减少,而碳酸氢盐增加,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如呕吐严重、吐出较多的胆汁、病程稍长、加上不能进食,脂肪分解代谢增加,产生酮体过多,引起酮中毒;另外脱水使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在血内潴留,此时代谢性碱中毒可转变为代谢性酸中毒。
四、液体治疗(www.xing528.com)
对无明显脱水者可调节饮食及对症治疗。对不能进食及脱水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维持生理需要量:不能进食但无明显代谢紊乱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
(2)纠正脱水:本病引起的脱水多属于等渗性,补液原则为对轻度脱水原则为病情轻呕吐不剧烈者可口服补液,如剧烈呕吐则改用静脉补液。补液量为24h补液总量:生理需要量和总丢失液体量(包括累积丢失和当天继续丢失)的总和。液体的选择可按“先盐液、后糖液”的原则进行。
对中度脱水原则为如无呕吐可采用口服法补液,因呕吐不能接受口服补液或口服补液疗效不佳者,应立即改行静脉补液。补液量为24h补液量的计算方法同轻度脱水者。已丢失液体量(累积丢失液)较大,在总补液量中应加入继续丢失量。液体的选择基本同轻度脱水者。
对于重度脱水原则者病情较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因此必须立即给予静脉补液。补液量同轻、中度脱水者。补液总液量=累积损失量+生理需要量+继续损失量液体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及补液目的而定。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可用平衡盐液及生理盐水。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多数经过适当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后,酸中毒可自行缓解,少数严重者需要补充碱性液体。
(4)纠正代谢性碱中毒:一般情况只需用生理盐水或其1/2~2/3张的稀释液静脉滴注即可。
(5)防治低钾血症:补钾时必须有尿后再补。
(罗宏英)
1 王守义,王勤英,池肇春,等.急性胃肠感染时水电解质失衡.见:池肇春,周长宏,杨南.胃肠病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诊断与治疗.第一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152-162
2 江正辉.胃肠道疾病代谢性酸中毒.见:池肇春.实用临床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58-164
3 操寄望.急性胃炎.见: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23-228
4 吴明昌.小儿水电解质的平衡和失衡.见:樊寻梅.实用儿科急诊医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01-3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