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介绍】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或理化因素刺激所致,病变多限于黏膜。慢性者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或病毒感染、变态反应等使全身或局部抵抗力减弱所致。病损常波及支气管壁全层。中医学认为多由外邪犯肺,肺卫失宣,津液失于敷布,聚而成痰,阻塞气道而成;慢性者则因病情迁延日久,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
【按摩外治4法】
按摩方一
1.取穴 天突、肺俞、膻中、丰隆、少商。
2.操作 按揉天突穴3分钟;按揉肺俞(双)、膻中、丰隆(双)各2分钟;切压少商穴1分钟。每日按摩1次,至愈为度。
3.备注 体弱者可加用空拳叩击双侧足三里穴2分钟;过敏体质者,加用手掌大鱼际擦足底2分钟。戒烟,冷天注意保暖,并加强锻炼,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按摩方二
1.取穴 大椎、上胸、膻中、中脘、肺俞、足三里、合谷、内关、外关。
2.操作 擦大椎、上胸各3~5分钟;揉膻中2分钟;摩中脘2~3分钟;按揉肺俞、足三里穴各2分钟;拿合谷1~2分钟;拿按内关、外关各2分钟。每日按摩1次,至愈为度。
按摩方三
1.取穴 大杼、肺俞、内关、膻中、中府、人迎。
2.操作 揉擦大杼、肺俞各54下。按摩内关54下。揉擅中、中府、人迎各54下。每日按摩1次,至愈为度。
按摩方四
1.取穴 大椎、天突、膻中、乳根、内关、郄门及颈项。
2.操作
(1)推大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推大椎穴,1~2分钟。
(2)推揉天突,用食指或中指轻缓地推揉天突穴,1~2分钟。操作时,患者应头低下,下颌微收,推揉指力作用于胸骨切迹上,或沿胸骨后缘,垂直向下轻轻用力,切不可水平方向向后用力,以防引起呛咳。
(3)揉膻中,双手掌重叠贴于膻中穴,按揉1~2分钟。
(4)揉擦乳根,用双手中指按于第5肋间隙,手掌按于乳根穴进行揉擦1~2分钟。
(5)推揉内关、郄门,用拇指指峰交替推揉双侧内关、郄门穴,每穴各1~2分钟。
(6)擦颈项,用左右手手掌交替擦颈项,以发热为度。
3.备注 气管、支气管内有痰液阻滞而致呼吸困难者,取天突穴。患者取半卧位,医者以手指轻轻压揉天突穴上1~2厘米处,使患者产生不可抑制的刺激性咳嗽3~4声而排痰。治疗352例,全部有效,其中:经1次治疗排痰300例;2次治疗排痰50例;3次治疗排痰2例。但对重症或体弱者当慎用或禁用。
【拔罐外治16法】
拔罐方一
1.取穴 分两组:一为风池、身柱、风门、外关;二为天突、经渠、大椎。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或用针刺后拔罐法,先以毫针刺入,留针5~10分钟,出针后再拔罐15~20分钟,每日1次,均每次选1组穴,交替使用。
拔罐方二
1.取穴 大杼、曲池、风门、肺俞、尺泽、鱼际。
2.操作 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次选3穴,交替使用。
拔罐方三
1.取穴 大杼、肺俞、天突、尺泽、外关、经渠、三阴交。
2.操作 采用针刺后拔水罐法。先用毫针刺入,留针5分钟,出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起罐后频饮热开水。每次选穴3~4个,交替使用。也可单用水罐法。
拔罐方四
1.取穴 大椎、肺俞(双)、脾俞(双)。
2.操作 采用闪火罐法。先在应拔部位及罐口涂凡士林油膏,用闪火法将罐具扣拔在大椎穴上,待5分钟后将火罐向一侧滑动至肺俞、脾俞;起罐后,用同法施于大椎向另一侧滑动至肺俞和脾俞。如此施治至背部两侧皮肤呈现充血或淤血为度。2~3天治疗1次。年龄小或体弱儿童,只取大椎、肺俞(双),用闪罐法拔罐,至皮肤潮红为度。
拔罐方五
1.取穴 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第1~7胸椎两侧各穴及胸骨部位诸穴。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火罐法。一般用1.5厘米口径的火罐(小儿用较小的火罐)。每日1次。第1次拔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等穴;第2次拔第1~7胸椎各穴及胸骨部位诸穴。每次留罐10~15分钟,交替使用。严重者可在脊椎两侧施走罐法,3~5天拔1次,5次为1个疗程。
拔罐方六
1.取穴 大椎、肺俞(双)、神阙。急性咳嗽配风门、身柱;慢性咳嗽配脾俞、肾俞、足三里;咳喘配定喘。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配用贴敷疗法(同配穴方九)。
拔罐方七
1.取穴 胸椎两侧的膀胱经内侧循行线。
2.操作 采用走罐法。用走罐法拔至皮肤潮红为度。2~3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3.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一般1~2次即可见效。坚持治疗,多获痊愈。
拔罐方八
1.取穴 大椎、肺俞、膏肓。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2天1次,留罐10~15分钟。
拔罐方九
1.取穴 大椎、陶道、风门、定喘、合谷。发热、头痛,配风池、列缺、少商。
2.操作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得气后,立即出针,然后进行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3.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一般1~2次即可见效。
拔罐方十
1.取穴 天突、尺泽、肺俞、脾俞、丰隆、足三里。
2.操作 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留针3~5分钟,出针后即进行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3.备注 一般每次取3穴,交替使用。
拔罐方十一
1.取穴 肺俞、肾俞、太溪、天突、膏肓、三阴交。
2.操作 采用药罐法(用药煮罐或贮药罐)。煮罐药方:熟地、枸杞子、沙参、麦冬各6克,杏仁、川贝母、紫菀、蛤壳各5克,五味子3克。煎水,煮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3.备注 每次取穴,不必全用。一般分2次交替使用。若阴虚火旺,可间以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
拔罐方十二
1.取穴 肺俞、定喘、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2.操作 采用灸罐法。每次选用3~4个穴位。先拔火罐,留罐10~25分钟。起罐后,再加温灸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拔罐方十三(www.xing528.com)
1.取穴 分两组:一为太冲、少商、丰隆、风门;二为大椎、膻中、肺俞。
2.操作 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第1组穴位上点刺微出血,再用梅花针叩刺第2组穴,然后用可调式吸罐器拔出血。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拔罐方十四
1.取穴 第1~10胸椎脊柱两旁的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大椎、身柱、中府、胸部和背部啰音明显处。
2.操作 采用走罐法。先在膀胱经走罐至局部紫红,然后在其他穴位上选用单纯拔罐法或各种针罐法、灸罐法。挑罐法宜用于慢性气管炎。涂姜、蒜汁或云香精等药罐法,敷贴姜、蒜或伤湿止痛膏等罐法,均留罐10~15分钟。急性者每日施术1次,慢性者隔1~2天施术1次。
3.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如果咳痰清稀,体质虚寒或寒实者,宜采用灸罐法,若有发热、咽痛者,在大椎、身柱等穴位上宜用刺罐法,或施行耳尖穴点刺放血数滴;咽痒咳嗽甚者,加用艾条温和灸天突穴10~15分钟;痰多者,加丰隆穴(交替),施行单纯拔罐法或各种结合罐法;出虚汗者,在复溜、三阴交、涌泉、合谷等穴位选1对施行艾灸罐法或单纯艾条温和灸15分钟;体质虚弱、食欲缺乏、病情较缓者,取足三里穴(交替),施行出、留针罐法或各种灸罐法。
拔罐方十五
1.取穴 大杼→膈俞、大椎→至阳、孔最→尺泽、足三里→丰隆、天突→膻中。
2.操作 采用走罐法。先嘱患者取俯卧位,显露背部,在背部涂适量的润滑油,用闪火法将罐拔于背部,沿着膀胱经和督脉所选的穴位来回直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为止。起罐后将背部的油迹擦干净,然后嘱患者仰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在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和任脉的经穴来回走罐,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血为止。一般每周走罐1次,每次可选2~3条经脉走罐。
拔罐方十六
1.取穴 分两组:一为肺俞、大椎、风门与大杼之间;二为中府、天突、膻中、气海、足三里。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任选一组穴,留罐15分钟。第2组穴起罐后,再拔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穴,留罐15分钟。也可于上述穴位点刺后拔罐,或针后再拔罐。第1组穴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第2组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日,再行下一个疗程。
【刮痧外治8法】
刮痧方一
1.取穴 脊柱两侧(从颈7至骶4),肩上区,胸锁骨上下区,胸骨柄区,肘弯区,并重点在颈7至胸1~3或胸8至腰2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点。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从颈7至骶4)正中线(督脉),再刮脊柱旁开0.5寸,共3行,自上至下,刮至皮肤微红为度,然后刮肩上区,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微红为止,再重点刮治。急性咳嗽在颈7至胸3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部位;慢性咳嗽在胸8至腰2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部位。在上述3行及脊柱旁1.5寸,共5行,自上至下,自内到外,从左到右,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平补法,由轻到重进行操作,急性重刮,慢性适中。最后刮胸骨柄区、胸锁骨上下区、肘弯区,以出现痧痕为止。
3.备注 本方效果甚佳,一般急性1次见效,最多5次即愈或显效;慢性1~3次见效,最多10次,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油炸、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避风寒。
刮痧方二
1.取穴 分两组,一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二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尺泽、太渊、肾俞。
2.操作 用刮痧法。急性取第1组穴,慢性取第2组穴。第1组穴从大椎用挤痧法或刮痧法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膻中、中府,用泻法均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先刮大椎、风门、肺俞、身柱,再刮膻中、中府、尺泽、太渊,然后刮肾俞,初用平补平泻法,后用补法,均以出现痧痕为止。
3.备注 急性期治疗期间应戒烟,忌食辛辣;慢性期及缓解期,应注意保暖,心情舒畅,预防感冒及劳逸适度,并且戒烟。
刮痧方三
1.取穴 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
配穴:一般均配风池、身柱、曲池、天突、定喘、列缺;外感或发热者配合谷,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足三里。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主穴,用泻法刮至出现密集紫红色疙瘩为止。再刮配穴(可分次交叉配用),次日再刮未刮穴或已刮配穴,每日1次,至愈为度。
刮痧方四
1.取穴 胸1~7及其两侧(正中线、旁开0.5寸、旁开1.5寸、旁开3寸,共7行)、中府、天突、膻中。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外感或发热配大椎、尺泽。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胸1~7及其两侧7行,自上到下,从内到外,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中府、天突、膻中,再刮配穴。热甚者在刮后以三棱针在大椎、尺泽穴上点刺放血各1或2滴。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或补法。
刮痧方五
1.取穴 脊柱两侧(重点为颈4~7及其两侧和胸1~5及其两侧),颈前区,胸骨柄区,前后第2、3肋间及肘弯区。
2.操作 用刮痧法和撮痧法。按规定要求先在脊柱两侧作常规治疗,刮3行至微红为止,再重点在颈4至胸5及其两侧,刮7行(急性用泻法,慢性用平泻法,后改为补法),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再在其余区做局部刺激,颈前区用扯痧法,再刮胸骨柄区(自上到下),前后第2、3肋间由内向外、左右、前后各刮1次,肘弯区双侧各刮1次。
刮痧方六
1.取穴 大椎、定喘(双)、大杼、风门、肺俞、尺泽、太渊、合谷、少商(均取双侧)。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大椎,再刮定喘、大杼、风门、肺俞为一直线,从上到下进行操作,然后刮尺泽、太渊和合谷,从左到右,力度由轻到重,急性手法较重,慢性适中,均刮至以皮肤出现痧痕为度(程度视病情而定)。
3.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禁忌同刮痧方二。
刮痧方七
1.取穴 分两组:一为肺俞、定喘、天突、俞府、神封、紫宫、尺泽、列缺、丰隆;二为风池、天柱、大椎、大抒、肺俞、膻中、中府、中脘、合谷、列缺。
2.操作 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拭背部的肺俞、定喘,再刮胸部的天突、俞府、神封(横刮),然后刮上肢部的尺泽、列缺及下肢部的丰隆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第2组先刮头颈部的风池、天柱、大椎,再刮背部的大杼、肺俞,然后刮拭胸腹部的膻中、中府、中脘,最后刮上肢部的合谷、列缺穴。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以出现痧点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3.备注 第1组适用于急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第2组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刮痧方八
1.取穴 分两组:一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二为大椎、风门、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肾俞。配穴:肺俞、太冲。
2.操作 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的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然后刮胸部的中府、膻中,最后刮足背部的太冲。再点刺肺俞,太冲穴放血少许,用泻法,以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可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风门、肺俞、身柱、肾俞,最后刮胸部的中府、膻中穴,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
3.备注 治疗支气管炎(咳嗽),第1组适用于急性咳嗽,第2组适用于慢性咳嗽。
【指压外治1法】
1.取穴 骶尾部至胸椎、肝俞、脾俞、肾俞、肺俞、胃俞、大肠俞。
2.操作
(1)患者俯卧于床,术者用两手拇指、食指,从尾骶部协同地捏起皮肤,并沿脊柱两旁向上行至胸椎为1次,反复进行3次。
(2)推行的同时,在肝俞、脾俞、肾俞穴处提一下捏起的皮肤,重复3次。
(3)再以双手拇指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旁3次,肺俞穴上重按并停留片刻。
(4)双手拇指揉按胃俞、肾俞、大肠俞穴各3次。
(5)双手空拳拍打脊柱旁线的背部,自上而下进行3次。
【耳穴贴压外治2法】
耳穴贴压方一
1.取穴 咽喉、气管、肺、大肠、肾、内分泌。咳重加脑点;喘重加平喘;痰多加脾。
2.操作 将王不留行籽贴于阳性点处。用手指轻按,使患者感到耳郭发热、胀痛为宜,每天轻按3~5次,每次5分钟,35天为1个疗程。
耳穴贴压方二
1.取穴 肺、气管、神门、咽喉、缘中、支气管、脾。
2.操作 用磁珠在耳穴上贴压,两耳交替,3~4天更换1次,以按压后耳郭发热、发胀及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按压3或4次。主治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梳头外治1法】
1.持梳呈90°,梳齿深触神庭2区、囟会1区(图2-15左),用平梳法上下梳刮5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
2.梳捧按揉肺、肾、气管、肾上腺(图2-15右)各1分钟,每分钟60次。
图2-15 梳头外治支气管炎穴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