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哮喘的特征和发作评分

哮喘的特征和发作评分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哮喘哮喘是以发作性的喉间哮喘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的疾患。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哮喘的发作,都是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诱发。评分原则:①总分≥5分者诊断为婴幼儿哮喘。②热性哮喘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咳痰稠黄,胸膈

哮喘的特征和发作评分

第五节 哮 喘

哮喘是以发作性的喉间哮喘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的疾患。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为肺、脾、肾三脏所司,肺为水之上源,脾胃乃水谷之海,肾主人身水液,若三脏功能失调,则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如因外邪犯肺,或肺气虚衰,则治节无权,水津失于输布,凝液为痰;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运化失司,湿聚为痰,上贮于肺;肾气虚衰,不能蒸化水液,也能使水湿上泛为痰,聚液成饮。所谓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肺也,贮于肺。哮喘小儿常有家族史,具有一定遗传因素,其肺、脾、肾三脏功能多有失常,这是酿成哮喘伏痰的基础。此外,如感受外邪,邪失表散,风痰不化;或过食咸酸,水湿结聚成痰;或表邪未尽,误用酸敛收涩之品,致邪留于肺,痰液内结等,都是造成哮喘伏痰留饮的病理因素。

哮喘的发作,都是内有痰饮留伏,外受邪气引动而诱发。感受外邪,以六淫为主,六淫之邪,以风寒、风热为多。邪入肺经,肺失宣肃,肺气不利,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痰鸣哮吼,发为哮喘。此外,嗜食咸酸厚味、鱼腥发物,接触花粉、绒毛、油漆等异常气味,活动过度或情绪激动,也都能刺激机体,触动伏痰,阻于气道,影响肺的通降功能,而诱发哮喘。

总之,本病的发病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其发作之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若是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素体阳虚、寒痰内伏者,则发为寒性哮喘;若是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或素体阴虚、痰热内伏者,则发为热性哮喘。若是外寒未解,内热已起,可见外寒内热之证;若是痰饮壅肺未消,肾阳虚衰已显,又成肺实肾虚之证。

哮喘患儿,本为肺、脾、肾三脏不足之身体素质,反复发作,又常导致肺之气阴耗伤、脾之气阳受损、肾之阴阳亏虚,因而形成缓解期虽然痰饮留伏未动,但出现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的不同证候。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但亦有发作期、缓解期不明,发作迁延,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计分法)

凡年龄<3岁,喘息反复发作者计分原则:

①喘息发作≥3次(3分)。

②肺部出现喘鸣音(2分)。

③喘息突然发作(1分)。

④有其他特应性病史(1分)。

⑤一、二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1分)。

评分原则:

①总分≥5分者诊断为婴幼儿哮喘。

②喘息发作只2次或总分≤4分者初步诊断为可疑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如肺部有喘鸣音可做以下任意一试验:

1‰肾上腺素0.01ml/kg做皮下注射,15~20分钟后若喘息缓解或喘鸣音明显减少者加2分。

以舒喘灵气雾剂、舒喘灵水溶液雾化吸入后观察喘息或喘鸣音改变情况,如减少明显者可加2分。

(2)3岁以上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①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

②发作时肺部闻及喘鸣音。

③平喘药有明显疗效。

疑似病例可选用1‰肾上腺素皮下注射0.01ml/kg,最大量不大于0.3ml/次,或以舒喘灵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观察15分钟有明显疗效者有助诊断。

(3)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儿童年龄不分大小)

①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用支气管扩张药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4)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时出现严重吸气困难,端坐呼吸,呼吸频率开始变慢,肺部呼吸音及哮喘音减低甚至消失,发绀严重,供氧不见改善,说话困难,大汗淋漓,肢端发冷,心率速,脉细速、弱,甚至神志不清,在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和茶碱类药物,超过24~48小时不能缓解,呈一种持续性的严重哮喘状态,结合有反复发作史者。亦可因呼吸衰竭或周围循环障碍,体力衰竭而致死。

有个人过敏史或家庭过敏史,气道呈高反应性,变应原皮试阳性等可作辅助诊断。

(5)鉴别诊断:哮喘需与肺炎喘嗽相鉴别。哮喘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多数不发热,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肺炎喘嗽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症,多数发热,两肺听诊以湿啰音为主。

2.辨证思维 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辨证主要从寒热虚实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进一步辨寒热: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口干舌红为热性哮喘;咳喘畏寒,痰多清稀,舌苔白滑为寒性哮喘。缓解期以正虚为主,辨其肺、脾、肾三脏不足,进一步再辨气分阴阳:气短多汗,易感冒多为气虚;形寒肢冷面白,动则心悸为阳虚;消瘦盗汗,面色潮红为阴虚。

(三)治则思维

本病的治疗,应按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施治。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治肺为主,分辨寒热虚实、寒热夹杂而随证施治。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哮喘属于顽疾,宜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除口服药外,雾化吸入、敷贴、针灸疗法,以及配合环境疗法、心身疗法可增强疗效。

(四)辨证论治

1.发作期

①寒性哮喘

【证候】 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

【辨证】 本证多由外感风寒而诱发,外寒内饮是其基本病机。辨证要点,除喘咳气促、喉间哮鸣痰吼等哮喘发作的表现之外,患者外有风寒在表之象,见恶寒无汗,鼻流清涕,脉浮紧等;内因痰湿内阻,阳气不能宣畅,见面色淡白,痰多白沫,舌淡苔白等。本证亦有表证不著者,以寒饮伤肺证候为主。

【治法】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主方】 射干麻黄汤加减。

【处方举例】 麻黄5g,射干10g,半夏5g,紫菀10g,款冬花10g,杏仁5g,白前10g,干姜5g,五味子5g,甘草3g,细辛2g。(以5岁为例)

②热性哮喘

【证候】 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咳痰稠黄,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 本证多为外感风热,引动伏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而发作。临证以咳嗽喘急,声高息涌,咳痰稠黄,身热咽红,舌红苔黄为特征。痰热内盛是本证辨证的关键,外感风热之象,可轻可重。本证与寒性哮喘之间,从有无热象不难加以鉴别。

【治法】 清肺涤痰,止咳平喘。

【主方】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

【处方举例】 麻黄5g,石膏(先煎)20g,紫苏子5g,葶苈子5g,杏仁5g,半夏5g,款冬花10g,桑白皮10g,黄芩5g,射干10g,瓜蒌皮10g。(以5岁为例)

③外寒内热

【证候】 喘促气急,咳嗽痰鸣,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恶寒发热,咳痰黏稠色黄,口渴,大便干结,尿黄,舌红,苔白,脉滑数或浮紧。

【辨证】 本证之外寒多由外感风寒所致;其内热一则常因外邪入里化热或素蕴之痰饮郁遏而化热,一则常为平素体内有热邪蕴积,被外邪引动而诱发。临床辨证以外有风寒之表证,内有痰热之里证为要点。外寒重者见恶寒怕冷,头痛身重,喷嚏,鼻塞流清涕;内热重者见热势较高,口渴引饮,咳痰黏稠色黄,便秘等症。本证常见于先为寒性哮喘,表寒未解,邪已入里化热者。

【治法】 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主方】 大青龙汤加减。

【处方举例】 麻黄5g,桂枝5g,杏仁5g,白芍10g,紫菀10g,黄芩5g,半夏5g,葶苈子5g,紫苏子5g,射干10g,石膏(先煎)20g,生姜5g,大枣3枚。(以5岁为例)

④肺实肾虚

【证候】 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动则喘甚,面色欠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常伴咳嗽痰多,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辨证】 本证多见于禀赋不足及哮喘久病不愈之患儿,表现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上盛下虚。上盛肺实,可见喘促胸满,咳嗽痰鸣;下虚肾衰,可见喘息无力,动则尤甚,畏寒肢冷,神疲纳呆。

【治法】 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主方】 偏于上盛者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处方举例】 紫苏子10g,杏仁5g,前胡10g,半夏5g,厚朴5g,陈皮5g,肉桂10g,当归10g,紫菀10g,款冬花10g,五味子5g。

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

【处方举例】 山茱萸12g,熟地黄12g,补骨脂10g,怀山药12g,茯苓10g,款冬花10g,紫菀10g,半夏5g,细辛2g,五味子5g,麻黄5g,射干10g。(以5岁为例)

2.缓解期

①肺脾气虚

【证候】 多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神疲懒言,形瘦纳差,面白少华,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辨证】 本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虚而卫表不固,脾气虚而运化失健。临证以肺脾两脏气虚诸症为辨证要点:肺主表,表卫不固故多汗,易感冒;肺主气,肺虚则气短,咳嗽无力;脾主运化,脾气虚运化失健故纳差,便溏,失于充养则形瘦。

【治法】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主方】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举例】 人参5g,五味子5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2g,防风5g。(以5岁为例)

②脾肾阳虚

【证候】 动则喘促咳嗽,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腹胀纳呆,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 本证为脾肾两脏阳气虚衰,运化失司,摄纳无权所致。偏肾阳虚者动则喘促咳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偏脾阳虚者腹胀纳呆,大便溏薄。较大儿童可询及腰酸膝软,畏寒,四肢欠温,夜尿多等肾气不足的表现。

【治法】 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主方】 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举例】 附子(久煎)10g,肉桂10g,山茱萸12g,熟地黄12g,怀山药12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核桃肉10g,五味子5g,银杏5g。(以5岁为例)

③肺肾阴虚

【证候】 咳嗽时作,喘促乏力,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www.xing528.com)

【辨证】 本证见于哮喘久病不愈,肺肾两亏,阴虚内热的患儿。以咳嗽时作,喘促乏力,动则气短,干咳少痰,消瘦气短,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为辨证要点。部分患儿阴虚而生内热者,见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手足心热等症。

【治法】 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主方】 麦味地黄丸加减。

【处方举例】 麦冬10g,百合10g,五味子5g,山茱萸12g,熟地黄12g,枸杞子10g,怀山药12g,牡丹皮10g,茯苓10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发作期

①在寒性哮喘证型中,咳甚加紫菀10g,款冬花10g,旋覆花10g;哮吼甚加射干10g,地龙10g。若外寒不甚,表证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②在热性哮喘证型中,喘急者加地龙10g;痰多者,加胆南星10g,竹沥10g;咳甚者,加炙百部10g,炙款冬花10g;热重者选加栀子5g,虎杖15g,鱼腥草15g;咽喉红肿者选加重楼10g,山豆根5g,板蓝根15g;便秘者,加瓜蒌子10g,枳实10g,大黄5g。若表证不著,喘息咳嗽,痰鸣,痰色微黄,可选用定喘汤加减,方中银杏与麻黄相伍,有很好的敛肺平喘作用,是为主药。

③在外寒内热证型中,热重者,加栀子5g,鱼腥草15g;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10g,桑白皮10g,葶苈子10g;痰热明显者,加地龙10g,黛蛤散10g,竹沥10g。

④在肺实肾虚证型中,动则气短难续,加核桃肉10g,紫石英15g,诃子5g;畏寒肢冷,加附片(久煎)10g,淫羊藿10g;畏寒腹满者,加川椒3g,厚朴5g;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10g,芡实10g;发热咳痰黄稠,加黄芩10g,冬瓜子10g,金荞麦10g。

2.缓解期

①在肺脾气虚证型中,汗出甚加煅龙骨15g,煅牡蛎15g;痰多加半夏5g,桔梗10g,僵蚕10g;纳谷不香加焦神曲10g,谷芽10g,焦山楂10g;腹胀加木香10g,枳壳10g,槟榔10g;便溏加怀山药10g,炒白扁豆10g。

②在脾肾阳虚证型中,虚喘明显加蛤蚧5g,冬虫夏草5g;咳甚加款冬花10g,紫菀10g;夜尿多者,加益智仁10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

③在肺肾阴虚证型中,盗汗甚加知母5g,黄柏5g;呛咳不爽加百部10g,北沙参12g;潮热加鳖甲10g,青蒿15g。

(六)预后转归

儿童哮喘的转归一般较好,病死率为2/10万~4/10万;哮喘的预后往往与起病年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是否有家族遗传史有关。据国外材料统计,80%病儿到青春期可完全治愈,70%在10岁以后停止发作。但有些学者认为,虽然这些患儿临床已无症状,但有的仍有气道高反应性,故只有临床症状消失的同时,呼吸功能检查完全正常才能称为痊愈。

有关青春期后症状好转或停止发作的原因,可能与:①青春期后神经内分泌功能基本成熟,特别是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正常使哮喘得以控制;②体内存在的过敏原和过敏状况,随年龄增长以及经脱敏疗法,使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改善,体内IgE水平降低;③随环境条件改善,避免和过敏原的接触;④随年龄增长及体格锻炼增强了体质,同时也增强了机体抗感染及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和控制哮喘发作。

(七)预防与调护

1.重视预防,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应带口罩。尤其气候转变或换季时,要预防感冒诱发哮喘。有外感病证要及时治疗。

3.发病季节,防止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哮喘。

4.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季要暖和,夏季要凉爽通风。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5.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进生冷油腻、辛辣酸甜以及海鲜鱼虾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诱发哮喘。

6.注意心率、脉象变化,防止发生哮喘持续状态。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哮喘平息,听诊两肺哮鸣音消失。

2.好转 哮喘减轻,听诊偶闻及哮鸣音。

3.未愈 哮喘发作,症状无改善。

二、名家医案

1.汪受传医案——寒喘

王某,女,9岁。

【初诊日期】 2000年9月7日。

【主诉】 反复咳喘3年,再发1周。

【现病史】 患儿哮喘病史3年,每年发作,以冬春季节多发,经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近又发病1周,咳喘多痰,甚则不能平卧。面黄纳呆,大小便正常。

【查体】 口周无明显发绀,三凹征(+),咽不红,双肺可闻大量喘鸣音,心脏(—)。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 支气管哮喘(中医:哮喘)。

【辨证】 寒喘。

【治法】 化痰降浊,宣肺止咳,肃肺平喘。

【方药】 炙麻黄5g,杏仁10g,半夏10g,紫苏子10g,银杏10g,紫菀10g,麦冬10g,豆豉10g,前胡10g,厚朴10g,枳壳10g,神曲5g,甘草5g。7剂。

二诊:喘势减轻,痰少寐安,大小便正常。守方7剂。

三诊:经服上方14剂,喘平咳止,纳食增加。迄今未犯哮喘,患儿已参加校体操训练。

【按语】 汪受传教授认为哮喘之证,每因寒温失调,或某物刺激,引动伏痰,以致痰阻气道,失于宣肃,肺气上逆而发病。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的传导变化常可影响肺气肃降。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哮喘日久,每易引起夹痰夹湿夹食之症,以致胃浊不降,肺气难肃。本案痰湿阻闭,肺失宣肃。方中麻黄、豆豉、紫菀、前胡、银杏宣肃肺气,化痰平喘,厚朴、枳壳行气畅中,配合杏仁、紫苏子通降胃浊,神曲健脾消食助运,浊降肺肃,其喘则平。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临证医论医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何炎img17

医案——热喘

赖某,男,14岁。

【就诊日期】 1989年3月。

【主诉】 反复咳喘2年。

【现病史】 患儿一向身体羸弱,1987年患哮喘,经治疗2年未愈。面色无华,形体瘦小,咳嗽气喘,咿呀作声响。舌质深红,苔黄腻,脉沉弦细,兼有滑象。

【诊断】 支气管哮喘(中医:哮喘)。

【辨证】 热哮。

【治法】 疏风清肺,化痰定喘。

【方药】 鹅管石15g,梨皮10g,麻黄5g,杏仁12g,紫苏子10g,瓜蒌子10g,川贝母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橘皮3g,桑白皮10g,白果肉12g,地龙10g,钩藤10g,黄芩10g,甘草5g。3剂。

二诊:服药后咳喘大减,黄苔退薄,前方去桑白皮、黄芩,仿王孟英《鸡鸣录》之“参贝六贤散”法,加沙参15g,玄参15g,蛤壳15g。4剂。

三诊:咳喘已平,善后之法,复以食疗,体质渐佳,期间偶因功课烦劳,或天气变化而致哮喘发作,但病情较轻。1991年后病不再发,身体壮实,与前判若两人。

【按语】 清代名医费伯雄著有“鹅梨汤”,功在缓通肺窍,祛风除痰,主治风痰入肺证。鹅指鹅管石,性温入肺,温肺散寒,可治寒嗽;梨指梨汁,性甘寒入肺,可吐风痰。因风痰遏于气道,肃降失司,方以苏杏二陈降气化痰,清肃肺气;风痰郁久,易于化热,以瓜蒌仁、贝母清化热痰。“鹅梨汤”全方寒温并用,祛风除痰效佳,但解痉平喘之力稍嫌不足,故何师加用地龙、钩藤镇痉,白果定喘,辨证处方精当,获得疗效。后期何老考虑肺热伤阴,仿六贤散处方加用玄参等以滋润肺阴,痰浊得消,肺气得降,则喘平体健。

[选自刘石坚,马凤彬整理,双乐室医集—何炎燊临床经验.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时毓民医案——痰热壅肺喘

徐某,男,10岁。

【初诊日期】 1997年4月22日。

【主诉】 哮喘7年。近2个月咳嗽未断,尤以夜间为甚,时有喘促,鼻痒,喷嚏不断,痰液黏稠,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胃纳不佳。

【查体】 咽中度充血,两肺闻及哮鸣音,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 痰热壅肺,肺失宣化。

【治法】 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 炙麻黄6g,杏仁10g,炙紫苏子10g,蝉蜕4.5g,僵蚕10g,黄芩10g,射干3g,葶苈子6g,大枣12g。1周后复诊,咳喘已平,时有盗汗,面色无华,手足欠温,舌淡胖,舌下静脉增粗,脉细无力。遂用益气健脾、补肾活血法。药用炙黄芪12g,党参10g,茯苓10g,淫羊藿10g,补骨脂10g,天冬10g,丹参12g,山药15g,炙甘草3g。上方连服1年,患儿虽偶有感冒,但未发哮喘。

【按语】 哮喘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多有湿疹、喉中痰声辘辘、肌肉松弛等脾气虚弱症象,此为哮喘发病的重要内因。此外,久病可及肾入络,所以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辅以补肾活血法。本病例治则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原则,发时宣肺清热化痰,缓时益气固本。《汤液本草》曰:“黄芪,……又补肾脏之气为气药。”可见黄芪在益气固本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选自时毓民.黄芪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2):7-8]

4.许尤佳医案——寒热夹杂喘

【初诊日期】 1999年7月13日。

【主诉】 反复咳喘4年余。

【现病史】 患儿因患哮喘治疗多年,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但病情反复发作,每年因哮喘住院3~4次。现咳嗽声短促,诉咽痒而咳,呼吸困难,早晚较甚,痰多难咳,大便多干,纳呆,多动。

【查体】 脸色苍黄,唇周发绀,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大量哮鸣音。舌质尖红,苔白浊,脉滑数。

【诊断】 支气管哮喘(中医:哮喘)。

【辨证】 寒热夹杂。

【治法】 泻肺涤痰定喘。

【方药】 麻黄5g,细辛1.5g,前胡8g,白前8g,葶苈子10g,蛤壳15g,侧柏叶12g,桔梗6g,紫苏梗10g,紫苏子10g,北杏6g,甘草3g。2剂。

二诊:咳嗽明显减少,无喘促发绀,双肺哮鸣音消失,病情明显好转。

【按语】 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寒痰伤及脾肾之阳,或痰热耗灼肺肾二阴,皆可由实转虚。患儿哮喘反复,面色苍黄,为久病肺脾肾不足之征;咽痒而咳为复感风邪之象;舌质尖红,苔白浊,脉滑数符合寒热夹杂证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寒温并用、升降并施,麻黄、细辛辛温解表;葶苈子、紫苏子、白前降气平喘;桔梗升提肺气,化痰止咳;前胡、侧柏叶、蛤壳清热化痰。

[选自罗笑容,许尤佳.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万力生 李 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