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咳 嗽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咳吐痰涎的,即称“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气管炎、支气管炎。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活幼心书·咳嗽》指出:“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指出了咳嗽的病因多由外感引起。此外,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主要内因。
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于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1.感受外邪 主要为感受风邪。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又多随风而侵袭人体。若风夹寒邪,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若风夹热邪,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致咳嗽不爽,痰黄黏稠。
2.痰热蕴肺 小儿肺脾虚弱,气不化津,痰易滋生。若素有食积内热,或心肝火热,或外感邪热稽留,炼液成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则致咳嗽痰多,痰稠色黄,不易咳出。
3.痰湿蕴肺 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所伤,则使脾失健运,水湿不能化生津液、水谷不能化生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肺脏娇嫩,不能敷布津液,化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则致咳嗽痰多,痰色白而稀。
4.肺气亏虚 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者,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耗伤正气后,致使肺气亏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不布津,痰液内生,蕴于肺络,则致久咳不止,咳嗽无力,痰白清稀。
5.肺阴亏虚 小儿肺脏嫩弱,若遇外感咳嗽,日久不愈,正虚邪恋,热伤肺津,阴津受损,阴虚生内热,热伤肺络,或阴虚生燥,而致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声音嘶哑。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制则一,皆为肺脏受累,肺失宣肃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或他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依据
①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
②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③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
④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
⑤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⑥病原学检查:可于起病7日内取鼻咽或气管分泌物标本做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有助于病毒学的诊断。冷凝集试验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过筛试验,一般病后1~2周开始上升,滴度>1∶32为阳性,可持续数月,50%~76%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呈阳性。痰细菌培养,可作为细菌学诊断。
⑦X线检查:X线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2)鉴别诊断。原发型肺结核:以低热,咳嗽,盗汗为主症。多有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20mm,气道排出物中找到结核菌,胸部X线检查显示活动性原发型肺结核改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明显的支气管结核病变。
2.辨证思维 本病辨证,明确病位在肺,以八纲辨证为纲。外感咳嗽,发病较急,咳声高扬,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较缓,咳声低沉,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且常呈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的证候变化。咳嗽痰白清稀,咽不红,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多属寒证;咳嗽痰黄黏稠,咽红,舌质红,苔黄腻,或见苔少,多属热证。
(三)治则思维
咳嗽治疗,应分清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法则,根据寒、热证候不同治以散寒宣肺、解热宣肺。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疗时不宜过早使用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应辨别病位、病性,随证施治。痰盛者,按痰热、痰湿不同,分别治以清肺化痰、燥湿化痰。气阴虚者,按气虚、阴虚之不同,分别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养阴润肺、兼清余热之法。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成药等法治疗。
(四)辨证论治
1.外感咳嗽
①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辨证】 本证以起病急,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为特征。小儿风寒咳嗽容易转化为热证,若风寒夹热,症见声音嘶哑,恶寒,鼻塞,咽红,口渴;若转风热证,则咳嗽痰黄,口渴咽痛,鼻流浊涕。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 金沸草散加减。
【处方举例】 金沸草5g,前胡10g,荆芥10g,细辛2g,生姜5g,半夏5g。
②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辨证】 本证以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为特征。肺热重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风热束表,症见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风热表证重者发热,鼻流浊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若风热夹湿,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主方】 桑菊饮加减。
【处方举例】 桑叶10g,菊花10g,薄荷(后下)5g,连翘10g,大青叶10g,杏仁5g,桔梗10g,芦根12g,甘草6g。(以5岁为例)
2.内伤咳嗽
①痰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咳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辨证】 本证以咳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咳出为特征。热重者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痰重者喉间痰鸣,舌苔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肺化痰止咳。
【主方】 清金化痰汤。
【处方举例】 桑白皮10g,前胡10g,款冬花10g,黄芩5g,栀子5g,鱼腥草15g,桔梗10g,浙贝母10g,陈皮5g,麦冬10g,甘草6g。
②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 本证以痰多壅盛、色白而稀为特征。湿盛者胸闷,神乏困倦;湿浊困脾,重者纳食呆滞。
【治法】 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 三拗汤合二陈汤。
【处方举例】 炙麻黄5g,杏仁5g,白前10g,陈皮5g,半夏5g,茯苓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③气虚咳嗽
【证候】 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辨证】 本证常为久咳,尤多见于痰湿咳嗽转化而成,以咳嗽无力,痰白清稀为特征。偏肺气虚者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偏脾气虚者面色苍白,痰多清稀,食少纳呆,舌边齿痕。
【治法】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主方】 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5g,半夏5g,百部10g,炙紫菀10g,甘草6g。(以5岁为例)
④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 本证以干咳无痰,喉痒声嘶为特征,常由痰热咳嗽转化而来。阴虚重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热伤肺络者咳痰带血;阴津耗伤,无以上承者口渴咽干。
【治法】 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主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举例】 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0g,玉竹10g,天花粉5g,甘草6g,桑白皮10g,炙款冬花10g,炙枇杷叶10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外感咳嗽(www.xing528.com)
①在风寒咳嗽证型中,寒邪较重加炙麻黄5g;咳重加杏仁5g,桔梗10g,枇杷叶10g;痰多加陈皮5g,茯苓10g。风寒夹热证,方用杏苏散加大青叶、黄芩清肺热。
②在风热咳嗽证型中,肺热重加金银花10g,黄芩5g;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10g,玄参10g;咳重加枇杷叶10g,前胡10g;痰多加浙贝母10g,瓜蒌皮10g。风热夹湿证,加薏苡仁12g,半夏5g,茯苓10g。
(2)内伤咳嗽
①在痰热咳嗽证型中,痰多色黄,黏稠难咳加瓜蒌皮10g,胆南星10g,葶苈子10g;咳重,胸胁疼痛加郁金10g,青皮10g;心烦口渴加石膏12g,竹叶10g;大便秘结加瓜蒌仁10g,制大黄5g。
②在痰湿咳嗽证型中,痰涎壅盛加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5g;湿盛加苍术10g,厚朴5g;咳嗽重加款冬花10g,百部10g,枇杷叶10g;纳呆者加焦神曲10g,麦芽10g,焦山楂10g。
③在气虚咳嗽证型中,气虚重加黄芪12g,黄精10g;咳重痰多加杏仁5g,川贝母5g,炙枇杷叶10g;食少纳呆加焦山楂10g,焦神曲10g。
④在阴虚咳嗽证型中,阴虚重加地骨皮10g,石斛10g,阿胶10g;咳嗽重加炙紫菀10g,川贝母5g,炙枇杷叶10g;咳重痰中带血加仙鹤草10g,白茅根12g,藕节炭10g。
(六)预后转归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积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久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之阴虚肺燥咳嗽。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深,治疗难取速效,但只要精心调治亦多能治愈。咳嗽病证若治疗失当,无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转归总是由实转虚,虚实兼夹,由肺脏而及脾、肾,正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瘀血互结而病情缠绵难愈。
(七)预防与调护
1.平时要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内伤咳嗽尤应加强防寒保暖,防止外感。
2.饮食不宜过于肥甘厚味。内伤咳嗽者,平时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油炸之品。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啰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
2.好转 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
3.未愈 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二、名家医案
1.董廷瑶医案——风寒咳嗽
姚某,男,6个月。
【主诉】 咳嗽1个月余。
【现病史】 患儿咳嗽1个月余,咳痰不爽,二便尚调,舌苔薄白。
【辨证】 风寒在表,痰浊阻络。
【治法】 宣肺化痰。
【方药】 麻黄2.4g,杏仁6g,甘草2.4g,陈皮3g,姜半夏9g,紫菀6g,牛蒡子9g,白芥子4.5g,紫苏子6g,竹茹6g。2剂。
二诊:药后风寒表散,痰咳已松,继以二陈汤加杏朴等,旋得痊愈。
【按语】 本案咳嗽为外感风寒,选方三拗汤加减。方中麻黄宣肺化痰,解表发汗为君;杏仁、紫苏子、白芥子降气消痰,化痰止咳为臣;陈皮理气燥湿,法半夏健脾燥湿化痰,紫菀化痰止咳,共奏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二诊患儿表邪已去,咳嗽有痰,董老以二陈汤健脾化痰,收获全功。
[选自宋知行,王霞芳.董廷瑶《幼科撷要》.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
2.王烈医案——风热咳嗽
郑某,男,2岁。
【就诊日期】 1986年3月24日。
【主诉】 咳嗽3天。
【现病史】 患儿3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轻咳,有涕,以感冒药治疗后热退,但咳嗽不减,渐重。饮食及睡眠尚好,大小便无异常。
【查体】 颧红,唇红,咽红不肿,舌苔白厚,舌质红。心音钝,肺部听诊呼吸音粗,间中闻及干湿啰音。腹软,脉数。透视:胸部X线透视可见纹理增强。
【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咳嗽)。
【辨证】 风热犯肺。
【治法】 清热疏风,止咳。
【方药】 消咳灵(白屈菜、百部、贝母、黄芩等),每次0.5g,3/d。合用清热止咳汤(黄芩5g,桑白皮5g,白前5g,连翘5g,枇杷叶5g,桔梗5g)。水煎服。2剂。
二诊:经治疗2日患儿无咳嗽,服药4天痊愈。
【按语】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患儿发病初期感受风寒之邪,但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居多,寒邪很快入里化热,出现风热咳嗽。患儿感冒后咳嗽及流涕均为肺经风热之象。王师治以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为法,方中桔梗苦辛平,宣肺去痰;黄芩苦寒,清肺热,泻火解毒;桑白皮甘寒,泻肺平喘;川贝母苦甘,微寒,清热化痰止咳。王师临证喜用白屈菜,别称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山西瓜等,苦辛微温,归肺、脾经,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止痛,利尿解毒的作用。
[选自王烈.婴童病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王静安医案——痰热咳嗽
刘某,男,4岁。
【初诊日期】 2003年4月9日。
【现病史】 患儿发热后咳嗽,咳痰稠黏而黄,口干咽红,舌质红,苔黄,指纹紫滞。
【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咳嗽)。
【辨证】 痰热困肺。
【治法】 清热化痰。
【方药】 荆芥6g,紫苏叶9g,川黄连1.5g,黄芩9g,炙麻绒12g,桔梗9g,炙旋覆花15g,橘络15g,炙款冬花12g,炙前胡12g,炙百部12g,石膏30g,陈皮3g,姜竹茹3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2剂。
二诊:咳嗽痊愈。
【按语】 王静安主任认为,小儿咳嗽虽有外感、内伤,寒证、热证之分,临床却以外感和热证为多,且以痰热、湿热证居多。本案患儿发热病后咳嗽不止,为外感热病后余热未尽,肺热化火,炼液成痰,痰浊内阻,气道壅遏,气逆于上所致。处方选用炙麻绒、荆芥、紫苏叶、旋覆花宣肺,黄连、石膏、竹茹、前胡清热化痰,陈皮、炒二芽健脾化痰。其中,麻绒与麻黄相比,其性较为缓和,而宣肺止咳作用不减。全方有宣有降,寒温并用,以清热为主,佐以宣肺,对痰热咳嗽有较好的疗效。
[选自张文平,任友红.王静安治疗小儿咳嗽经验.江西中医药,2003,34(12):5]
4.江育仁医案——痰浊咳嗽
周某,男,7岁。
【主诉】 咳嗽反复发作2个月余。
【现病史】 夜间为甚,咳甚则呕吐痰涎,每因气候骤变或饮食生冷,肥甘油腻之物而诱发或加剧。多次口服抗生素、止咳药水,并雾化等多种治疗,效果不佳。
【现症】 咳嗽阵作,咳声重浊,喉中痰鸣,咳痰不爽,偶咳出黄白黏痰,纳可,大小便如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有力。
【检查】 查全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
【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咳嗽)。
【辨证】 痰浊蕴肺。
【治法】 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 杏仁10g,紫苏子10g,茯苓10g,川贝母10g,炙枇杷叶10g,橘红10g,姜半夏6g,枳壳6g,桔梗6g,炙甘草4g。5剂。
二诊:咳减,咳声清爽。继以六君子汤。
【按语】 此证乃痰浊蕴肺,肺失宣降所致,但咳嗽日久,亦现脾虚之象。江老先以二陈汤化痰降浊治咳嗽之标,后宗“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继以六君子健脾化痰收功。治疗由常达变,切中病机,层次井然,故每获良效。
[选自张志敏,刘健.江育仁教授儿科治咳经验.四川中医,2001,19(3):9]
(万力生 李 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