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合病证
三阳合病证,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同时受邪,导致三阳俱病的证候。其病机为外邪直犯三阳,使太阳阳气郁遏,阳明燥热内炽,少阳枢机不利,故三阳症状俱见。临证以发热头痛,腹满而痛,胸胁苦满,甚则谵语为主症。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恶寒,头痛身重;②寒热往来,胸胁苦满;③腹满而痛,口不仁,面垢;④嗜睡汗出,甚则谵语。
次症:①腰脊酸痛;②口燥而渴;③口苦、咽干、目眩,甚则耳聋。
舌脉:舌苔薄黄,甚则黄厚而燥。脉浮弦大数。
辨证分析:三阳受病,各显特点。太阳居表,主背;阳明主里,主腹;少阳居半表半里,主胁。今三阳尽为邪热困扰,故太阳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阳明见腹满而痛,口不仁,面垢,嗜睡汗出;少阳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浮脉属太阳,大脉属阳明,弦脉属少阳,数脉为三阳热盛。《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也。必太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恶热、不眠,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俱也。”但三阳合病,邪热多偏于阳明与少阳,故以阳明和少阳见证为多。如阳明的口燥而渴,苔黄而干,腹满汗出,昏睡,甚则谵语等;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耳聋等。由此可见,三阳合病为感冒中之重证,属阳、属热、属实。但病邪仅充斥于三阳经气,未入脏腑形成热结,故无如狂发狂及燥实痞满坚俱见的危重证候。
诊断要点
具备主症①、②、③者;或主症①、②,和次症②者;或主症①、④,和次症③者;或主症①、③,和次症③者;或主症②、③和次症①者。上述各条伴见典型舌脉,即可诊断为三阳合病证。
疑似证鉴别
1.太阳阳明合病证与三阳合病证 两证同为合病证,且外居太阳内居阳明,均见寒热表证。但太阳阳明合病证,病邪偏于太阳。故表证较重,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等,表邪稽留,内涉胃与大肠,则见呕逆和下利。三阳合病证,病邪偏于阳明,阳明热盛,故见口燥而渴,汗出谵语,腹满而痛。太阳阳明合病证脉浮,苔白;而三阳合病证,脉必浮大而数,苔黄干。
2.太阳少阳并病证与三阳合病证 并病是一经病邪未罢,又涉他经,出现两经症状的证候。虽然它与同时受邪的合病不尽相同,但由于病人常对发病经过诉说不清,故使医者对并病与合病亦不甚分明。所以应从病位及主症上将两者鉴别清楚。太阳少阳并病证所出现的症状,虽然与三阳合病证有两经症状相同,但彼证受邪较轻,仅以微恶风寒,微呕,心下支结为主要症状,远不如三阳合病证的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头身痛重,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那样严重。加之三阳合病证有阳明证的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昏睡等,故两者鉴别并不困难。
3.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 少阳病证为邪居半表半里的典型病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主症。由于三阳合病证有偏于少阳的一面,其见证与少阳病证相同,故当辨之。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同为热证、实证。两者相比,前证轻而后证重,且三阳合病证可视为感冒病中之重证,独具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谵语等。其脉大而数,舌黄而干,均较少阳病热势明显。从致病机制上讲,三阳同时受病,自然要比一阳(少阳)受病严重得多。这是辨别两证的基本出发点。
论治法则
清泄里热。或辛散、和解、清泄并施。
方剂选要
1.白虎汤 白虎汤为清泄阳明里热而设。方用石膏大寒,寒能胜热为君;知母苦寒助石膏泄热为臣;甘草、粳米共为佐使,和胃气,养气阴。本方原为阳明经证之主方,所以主三阳合病证者,与主药石膏辛散走表有关。陆渊雷说:“白虎虽清热之剂,其效犹偏走表,昔贤谓石膏质重气轻,专达肌表,有以也。”辛能透表,寒能清热,一味石膏,既可透热于外,又可清热于里,故《伤寒论》在三阳合病条下云:“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柴葛解肌汤 方以羌活、白芷解太阳之邪;葛根、石膏清阳明之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此六味共为君药。臣以白芍和营,桔梗载药上行于三阳。佐以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诸药寒热并合,但以辛凉为主,重在解肌。虽非出于《伤寒论》,但为后世医家治疗感冒重证的常用方剂。它的适应证是:太阳恶寒渐轻,阳明身热增盛,头痛,四肢酸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目眶疼痛,口干苦且渴,耳聋,胸胁苦满,舌红,苔薄黄,脉浮大而数。若恶寒甚无汗者,去黄芩加麻黄;若呕者加半夏并重用生姜;若挟热下利者,加黄连去石膏;热盛伤津口渴甚者,重用石膏加知母、天花粉;咳嗽痰黏者,加瓜蒌皮;若无恶寒头痛,去羌活、白芷,加金银花、连翘。
3.三消饮 方中羌活疏解太阳之表,葛根清解阳明之里,柴胡和解少阳之半表半里,3味共为君药。臣以厚朴、槟榔、草果化湿祛浊。黄芩、知母、白芍清热保津为佐使药。本方既能祛除浮越在三阳经的表证,又能清泄阳明邪热,而且能疏解伏于募原的疫邪。原为治疗湿热瘟疫的主方。但证之临床,对于三阳合病而兼见舌苔黄白相兼,热重而湿盛的证候,也很合拍。若见呕逆者,可加半夏、竹茹;胸闷者,可加枳壳;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
4.柴芩双解汤 方中羌活、防风散大阳之邪;葛根、石膏、知母清阳明之热;柴胡、黄芩透少阳之邪;猪苓渗湿,豆蔻开达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共收清解表里之功。适用于邪郁少阳而太阳邪未罢,阳明里热已盛之证。症见寒热往来,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口苦,恶热,舌苔白厚,脉弦数等。何秀山称其“为和解表里之重剂,亦为调济阴阳,善止寒热之良方”。
成药简介
1.清瘟解毒丸 方中羌活、防风解太阳之表邪;葛根、白芷解阳明之里邪;柴胡、黄芩解少阳之邪。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合竹叶清诸经之火。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赤芍、川芎凉血,玄参、天花粉养阴生津。甘草调和各药,共奏散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内有蕴热,外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身热,头痛,畏寒发热,四肢酸痛,口苦烦渴等表里热盛之证。
2.时疫清瘟丸 方中用金银花、连翘、羌活、荆芥穗、白芷、防风、柴胡、葛根、薄荷、黄芩、大青叶清解三阳经之邪热;竹叶、桔梗、牛蒡子、天花粉、豆豉清热利咽;川芎、赤芍、玄参凉血活血解毒;加入犀角、牛黄、冰片,其清热解毒之力倍增;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用,共奏清瘟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三阳合病证之重证,如高热不寒,头身疼痛,口渴引饮,咽痛音闭等,其清解之力尤速。
饮食疗法
1.竹叶粥 鲜竹叶30~45克(干的15~30克),或淡竹叶30~60克,生石膏45~60克,粳米50克,砂糖少许。
先将竹叶洗净,同石膏加水煮汁去渣,放进粳米,煮成稀粥,加砂糖。有清热除烦利小便之功效。
2.石膏粥 生石膏100~200克,捣碎入沙锅,煮30分钟去渣取液。入粳米100克煮粥,候温服食,每日2~3次。有清热解烦止渴的功效。
鸡蛋打碎,3味调和,待芒硝化尽即成,顿服。可清解温邪时毒。
4.五花茶 菊花、金银花、素馨花、葛花、槐花各10~15克,水煎代茶饮。(www.xing528.com)
一起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去渣代茶饮。
6.芦根茶 芦根3支,白沙梨1个切片,水煎代茶饮。
以上3种茶均有清热保津作用。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飞扬、外关、丰隆、大椎。无汗加经渠、复溜、合谷;呕吐加内关、足三里、中脘;高热刺十宣放血。
手法:泻法。
2.贴敷疗法
(1)敷前额后脑法:生石膏60克,陈细茶9克,薄荷15克,生栀子仁9克。上药研细末,用浓茶调匀,纱布包好,敷前额和后脑。用于三阳合病证之高热、头痛,有清热止痛之功。
(2)敷涌泉法:活地龙数条,捣烂如泥,敷涌泉穴,用纱布包扎。用于三阳合病证之呕吐。
(3)敷腹部法:平胃散15克,炒大黄60克,黄连、黄芩、甘草、茵陈各15克,共为细末。混合,姜汁调,敷腹部。有清热通便止呕功效,用于三阳合病证阳明证突出者。
3.涂药疗法
(1)清热散:姜汁50毫升,鸡蛋清1个,调朱砂末0.5克,玄明粉10克,调涂胸口。用于三阳合病证之高热发狂者。
(2)紫金锭:紫金锭用葱汁、酒,磨涂双太阳穴。有解毒辟秽功效。可用于三阳合病证之头痛等症。
4.刮痧疗法
部位:额、印堂、颈项、肩背、胸胁、肘窝和腘窝等处。
方法:医者屈曲右手中、食两指的第二指,以关节棘突蘸清水,在病人的上述部位用力刮扯,直至被刮扯的部位皮下呈瘀血状为止。本法有活血退热,解表止呕的功效。
验案选萃
案一 刘某,男,60岁,农民。1966年1月初诊。患者恶寒发热10多天,中西医迭治罔效。诊时寒战高热,体温40.1℃。时而汗出,答问尚清,时有谵语,口苦不欲食,渴而欲饮,大小便尚可。舌苔白黄,脉浮大。综观诸症,乃三阳合病。法当解肌透表,和解少阳,佐以清热除烦。与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加减。处方:柴胡2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石膏60克,青蒿12克,炙甘草4克,粳米一摄,生姜、大枣引。水煎1次服。
服药后汗出,次日体温降至39℃,谵语止,恶寒罢。复诊时仍汗出,烦渴不解,舌红苔黄脉洪大。此为表证已罢,纯属阳明经证。治宜清热复津。改投人参白虎汤。处方:太子参20克,生石膏60克,知母10克,山药15克,炙甘草7克,粳米一摄,水煎,日服1剂。共服2剂,诸症悉除。
(摘自《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
案二 某女,58岁,突然头痛欲裂,以左侧眉棱骨较为显著。恶寒发热,已2天。口渴甚,喜冷饮,得冷饮方觉安适,须臾又痛楚依然,胸窝部嘈杂,饥饱难辨,口苦欲呕,体温39.5℃,曾用庆大霉素、四环素及其他退热止痛药2天,罔效。诊时见表情痛楚,双手抱头,呻吟不止,时时泛呕,脉洪大,舌质敛老色红,苔薄白、偏左稍腻,此为邪热留恋三阳所致。投柴葛解肌汤减桔梗,加半夏、黄连。其中生石膏用180克。服1剂,体温降至38.4℃,头痛大减,再进1剂,体温降至37.2℃,渴已止。再诊,只有微咳嗽,其余症状皆除。此是余邪由太阳经出的征兆,再以桑菊饮之轻剂而获痊愈。
[摘自《新中医》1979,(1):35]
辨治按语
三阳合病证属于邪亢正盛,邪正剧争的证候。由于热盛,容易引动肝风,发生痉厥或神昏,故小儿较为常见。治疗时可加钩藤、蝉蜕等凉肝息风药,或加紫雪丹清心开窍兼息风。若痰涎壅盛,胆南星、天竹黄、竹沥或猴枣等化痰通络药,亦可随证加入。若热邪化火,火毒熏灼经脉,发生局部红肿痛,可酌情加入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地丁,甚或加入牛黄等清热解毒药。
瘟疫因疫毒充斥内外,亦有三阳症状同时并见者,可用三消饮治疗。感冒见三阳合病证,也可选用三消饮。但瘟疫的病势凶猛,病情危笃,易引起流行。因此,临证时必须注意区别,以便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三阳合病证,表里邪热炽盛,病情较重,容易发生变证。治疗应根据具体条件,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大热退后,阴伤未复,见口干,舌苔薄干者,可用五汁饮或其他甘淡、清凉之剂,生津养阴。若脾胃虚弱,口淡乏味,食少便溏,可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脾胃,配合饮食疗法善其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