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冒论治学》中的辨证分析、诊断要点及鉴别分析

《感冒论治学》中的辨证分析、诊断要点及鉴别分析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分析汗出当风,肌腠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是风寒表虚证的形成机制。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及次症中1项,并见脉浮缓苔白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虚证。疑似证鉴别1.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虚证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虚证,均为风寒袭表,营卫失和的外感表证。换言之,肺气虚证较风寒表虚证,病位深且虚证重。用于素患咳嗽,新感风寒之邪,外寒引动宿疾而见表虚证者。

《感冒论治学》中的辨证分析、诊断要点及鉴别分析

风寒表虚证

风寒表虚证,系汗出当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致营卫失调,卫表不固,出现以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恶风;②汗出;③头项强痛。

次症:①鼻流清涕;②咳嗽。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分析

汗出当风,肌腠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是风寒表虚证的形成机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这种病机是“阳浮而阴弱”“营弱卫强”。这里“阳浮”与“卫强”同义;“阴弱”与“营弱”同义。卫阳浮盛于外,与邪交争,故见发热恶风,这是“阳浮”、“卫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汗出,这是“阴弱”“营弱”。皮毛者肺之合,未有皮毛受邪肺脏不受累及者。外邪犯表,肺失宣降,故有咳嗽、清涕多。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头下项,风寒外袭,经气不舒,故见头项强痛。其他如脉浮,为邪趋于肌表;汗出肌疏,故脉弛缓;舌苔薄白,亦属邪气犯表之候。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及次症中1项,并见脉浮缓苔白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虚证。

疑似证鉴别

1.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虚证 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虚证,均为风寒袭表,营卫失和的外感表证。皆可见到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等症。但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抗病能力有别,故临床表现有虚实之异。表实者,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恶寒无汗,脉浮紧;表虚者,腠理疏松,营卫不和,故恶风有汗,脉浮缓。

2.风热表虚证与风寒表虚证 风热表虚证与风寒表虚证,同属感冒的表虚证候,所谓表虚者,卫气失护之谓也。故均可见到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苔白,脉浮等症。但所受病邪有寒热之别,且体质有阴虚阳虚之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具特点。风热表虚证,感受风热之邪,或素体内热,邪从热化,热邪伤阴,故见发热重,恶寒轻,且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脉浮数;风寒表虚证,系受风寒之侵,或素体内寒,邪从寒化,故恶风(寒)较明显,热势不高,鼻流清涕,无咽痛之苦,脉不数而缓。可见,抓住寒热二字,就可将两证鉴别清楚。

3.肺气虚证与风寒表虚证 感冒之肺气虚证,既有肺气虚的征象,又具风寒表证的特点,故与风寒表虚证颇似,须加以鉴别。两证均系风寒袭表所致,故具见恶风(寒)发热,汗出,鼻流清涕,头痛,脉浮等症。但两证虚的病位与“质”不同。彼证虚在脏,属虚损证候;而本证虚在表卫,属摄护失调。换言之,肺气虚证较风寒表虚证,病位深且虚证重。所以,肺气虚证的患者,素有气短,自汗,声怯,倦怠等,感受风寒后,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依此可资区别。

论治法则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剂选要

1.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辛温通阳,解肌发表为主药;白芍酸寒敛阴和营,使桂枝辛散不致伤阴为辅药,两者一散一收,有动有静,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辛温助桂枝散在表之风寒,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血,姜枣配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运用本方须注意服药方法:服药后,可喝少量热开水或热稀粥,冬季可加盖被褥保温,以助药力,令遍身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若汗出太多,必伤卫阳。只有微微汗出,风邪才能随微汗而除。热粥可使谷气内充,营卫和谐。这样,已入之邪不能久留,外界风寒亦不得复入。服后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再服。若不汗出,可服2~3剂。服药时,禁食生冷、黏腻、酒酪等物。

用桂枝汤,还应因人而异。如小孩、老年人,其药量应从轻,否则药过病所,汗出过多,会变生他疾。素体阳盛或内有湿热、伏火者,忌用。气候有冬夏更替,用桂枝汤也须有增减之变,冬春量可增重,夏秋量可递减。另外,寒冷区域,用量宜重,反之用量宜轻。

运用本方可随症加减。关节酸痛者,加白术、薏苡仁;项背拘急者,加葛根羌活;兼呕恶者,重用生姜,再加半夏陈皮竹茹等。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厚朴理气、降逆,杏仁宣肺、定喘。用于素患咳嗽,新感风寒之邪,外寒引动宿疾而见表虚证者。《伤寒论》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又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临床上使用本方,往往酌加前胡、枳壳、半夏等,宽胸利膈,降气化痰,其效更佳。

3.疏邪实表汤 方用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增防风、羌活疏风散寒,川芎通络,白术和中祛湿,胶饴甘温补虚。全方有补虚疏风散寒的功效。尤宜于冬季服用。《伤寒六书》云:“治冬月正伤风,头痛,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缓自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汗出不止,加黄芪;喘,加柴胡、苦杏仁。

成药简介

1.表虚感冒冲剂 方以辛温之桂枝解肌祛风为君药;酸寒之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营卫调和,风寒自无稽留之机。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且又能温胃止呕;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姜枣相合,协助桂芍调和营卫,为佐使药。葛根有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助桂枝散太阳经脉之邪。全方配伍,具有散风解肌,和营退热之效。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味。药后,多饮白开水或稀粥,覆被取微汗,使病缓缓而解。

2.桂枝合剂 为桂枝汤的新型制剂。其方义及用药注意事项均见“桂枝汤”。

饮食疗法

1.紫苏薄荷粥 紫苏叶6克,薄荷4.5克,生姜6克,粳米70克。

将紫苏叶、薄荷洗净切碎,与生姜一起入沸粳米粥中再煮片刻,趁热服食,本方有散风寒、调营卫、暖胃气的作用。

2.面粉红糖粥 小麦面粉适量,水适量,加温至热熟。生姜5片,连须葱白2根,均压碎为泥,红糖适量。将生姜、葱白、红糖加入开沸的热粥中,趁热服下,加被取小汗。本方对于脾胃素虚而感受风寒不甚者尤宜。

3.三白粥 白萝卜100克,白菜根60克,连须葱白20克。

均去土洗净,捣如泥,加红糖、面粉、冷水适量,加热煮沸,趁热服下,取小汗。此粥有宣肺解表作用,可作辅助治疗。

4.辛夷花茶 辛夷花2克,紫苏叶6克。

在春季采煎未开放的辛夷花蕾,将其晒至半干,堆起待内部发热后再晒全干。紫苏叶切碎,用白开水泡茶饮。每日1剂。本药茶有祛风散寒,善通肺窍的作用。于恶寒发热、咳嗽、鼻塞不通者适用。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风门、列缺、曲池。鼻塞加迎香,头痛加太阳,纳呆加足三里。

手法:平补平泻。

另取艾条灸足三里、石门。(www.xing528.com)

2.拔罐疗法

取穴:大椎、风门;合谷、风池、肺俞、太阳、印堂。

方法

(1)闪火法。将蘸取75%乙醇棉花棒点燃后(或用长镊子夹取棉球亦可),把火焰送入罐底绕1周后取出,迅速将罐扣在穴位上。

(2)架火法。取一不燃烧的瓶盖。放在选定穴位上,再在瓶盖上放上点燃的乙醇棉球,迅速将罐扣上,此法较安全,吸着力强,但起罐时病人常有痛感。

(3)扶着法。将干棉花或纸片固定在罐底,点燃后,迅速叩在选定的穴位上。

(4)持立法。取棉花或纱布,制作3~6厘米高,底大上小的塔座,底部蘸上凡士林油,粘贴在选定穴位上,尖端蘸点乙醇,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上。

以上4种方法任选一种,留置4~6分钟。起罐时一手压住罐边的皮肤,一手按罐并向另一侧倾斜,待空气进入罐内,便自行脱落。

3.按摩疗法

(1)患者坐势,术者站其后,先推拿曲池、风府、天柱等穴。时间约5分钟。

(2)患者坐势,术者站其前,用推法推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二穴。如此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合谷、百合等穴。再用抹法从印堂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如此3~4遍。

(3)重复第(1)法,配合按肺俞。

以上3法按顺序进行。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

另外,还可令患者用两手交替揉按风池、风门、肺俞等穴,各200次,对轻度感冒疗效较好。

4.鸡蛋熨身法

枫球、艾叶各10克,鸡蛋1枚。

上3味同煮10分钟,然后取出鸡蛋去壳,趁热推熨全身。本法有散风祛寒退热功效。于小儿尤宜。

5.贴敷疗法

(1)实表膏: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白术、黄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半夏各15克。

麻油熬,黄丹收。

贴心口。

本方具有调和营卫,祛邪实表之作用,因此用于外感风邪,表虚自汗者有效。

(2)葱豉泥:淡豆豉3克,葱白头3根。

将香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二味混合,加少量滚开水调和。

敷贴于劳宫穴。

本方源于《肘后方》的葱豉汤,有疏散风寒作用。

6.img15鼻疗法

生半夏3克,冰片1克,雄黄1克,共研极细面,储瓷瓶中。

每次用少许放鼻孔中,稍停即打喷嚏

主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验案选萃

案一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3钱,白芍3钱,甘草2钱,生姜3片,大枣3枚。又次日,未清复诊,后以他病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经方实验录》)

案二 刘某,男,35岁,张家口地区进修医生。于1983年10月20日就诊。2天前打球汗出,休息后开窗取凉,当晚即自汗,额部尤甚,恶风不愿稍揭衣被,伴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查体:体温38℃。周身潮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风寒表虚证。治宜解肌发表,调营卫。选用桂枝汤,1剂,水煎,日作2次温服。服1次毕,喝热稀粥2碗以助药力。半小时后周身热汗出,约1小时后汗渐止,症状顿失,轻快如常。余药弃之,次日便上班(据河北省平山县医院刘文汉医案摘编)。

辨治按语

外感风寒,无论表实表虚,遣方用药,咸宜辛温,切忌寒凉。表虚者,实为特殊环境下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一种营卫不和证候。治则宜解肌透表,方以桂枝汤为代表。

本证“自汗出”,何以仍投辛温发汗?殊不知,自汗与发汗不同。自汗,系风寒之邪客于腠理,毛孔张而不合也。若邪从汗解,营卫调和,自汗自止。徐灵胎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使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则营卫和则汗止矣。”曹颖甫说:“及服桂枝汤已,……将遍身img16img17微似汗出,病乃悉去。此汗也,当名曰‘药汗’,而别于前之‘病汗’也。‘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是故表虚证自汗,越汗越剧,越汗越虚;而用药发汗,使腠理、卫气开合有序,自汗自不复出,风寒必然消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