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表实证
风热表实证,系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致卫表不和,肺失清肃,出现以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头痛身楚,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咳嗽,苔薄黄,脉浮数等为主要症状的证候。本证多见于春季,是感冒病常见证候之一。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头痛;②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咽红干痛。
次症:或微汗,口干渴,咳痰黄稠。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
风热外感,多发生于春季。春季多风,气候转温,故风与温热之邪多相兼致病。风热之邪郁于肌表,卫表不和,故见发热,微恶风寒,身楚或肢节酸痛;邪气实而腠理郁闭,故无汗或微汗;风热上扰清窍,故头痛;风热犯肺,其窍为风热所壅,则鼻塞流黄浊涕;肺气失肃,故见咳嗽;风热上犯咽喉,则见咽痛;风热易伤阴,故有口干渴,其他如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客于肺卫之征。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及次症,或主症②及次症,并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热表实证。
疑似证鉴别
1.风热表虚证与风热表实证 两证均为风热之邪客表,肺失清肃所致。但由于体质强弱与受邪轻重不同,故有表虚与表实之异。鉴别要点是:表虚证有汗,脉浮数无力;表实证无汗,脉浮数有力。
2.风寒表实证与风热表实证 两证均为邪客肌表的实证,并具肺气失肃症状。其共同见症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楚,咳嗽,鼻塞流涕等。但由于受邪性质有别,故其寒热征象也不相同。风寒表实证为发热轻,恶寒重,鼻流清涕,痰稀薄;而风热表实证为发热重,恶寒轻,鼻流浊涕,痰黄稠。其他如脉浮数有力,舌尖红,咽红干痛,都是风热表实证所独具的。另外,风寒表实证多发于秋冬季节,而风热表实证则以春季为多见。
3.温燥证与风热表实证 温燥证之初,邪在肺卫与肌表,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干,咳嗽等症状,与风热表实证颇多相似。但温燥是秋令之证候,发于秋季。温燥犯表,内舍于肺,燥从热化,内灼阴津,故常有口、鼻、唇、咽、舌及皮肤干燥等,与风热表实证较少内灼阴津有别,加之发病季节也不相同,故两证不难鉴别。
论治法则
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方剂选要
1.银翘散 方中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又配伍淡竹叶加强清热之力。薄荷、豆豉、荆芥辛凉解表,轻散风热之邪。其中荆芥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运用,其解表退热的功效更著。桔梗、甘草、牛蒡子合用,能宣肺解表,清利咽喉,祛痰止咳。芦根清热生津。全方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本方为辛凉解表的常用方剂,虽然偏重于清热解毒,但总属清疏兼顾。适用于外感风热表实证而发热甚者。如津伤口渴欲饮者,可加天花粉生津止渴;痰黄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加瓜蒌皮、知母、黄芩、鱼腥草清热化痰;痰多还可加浙贝母、前胡、苦杏仁化痰止咳;若风热壅阻于上,咽痛项肿者,可加马勃、玄参解毒利咽;热盛而衄血者,宜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叶、栀子炭清热凉血。
2.清解汤 方用薄荷叶辛凉解表,发汗透窍;蝉蜕微凉微淡,原非辛散之品,而能发汗祛邪者,因其以皮达皮也;石膏辛寒,辛以散风,寒以清热,为透热解表之妙药;甘草和中,以防过寒伤胃。药虽4味,但解表清热之力甚佳。若咳嗽不爽者,加牛蒡子;口渴甚者,加玄参;咽红干痛者,加山豆根。
成药简介
1.桑菊银翘散 本方系银翘散、桑菊饮合方加味而成。方中金银花、连翘、绿豆清热解表,配以淡竹叶、滑石利湿,以增强清热作用。选薄荷、荆芥、蝉蜕、淡豆豉辛凉解表,轻宣风热;桑叶、菊花轻清宣透,加强解表功效;再以桔梗、牛蒡子、苦杏仁宣肺止咳;配川贝母、僵蚕化痰祛风;芦根清热生津。总之,本方是一首清热疏风,宣肺止咳,利咽化痰之剂。于外感风热兼有热痰蓄肺者最为适宜。
2.银翘解毒丸 本方为银翘散之变通制剂。适用于发热重,恶寒轻,头痛身楚,口渴,无汗或微汗,鼻塞咳嗽,咽喉疼痛之风热表实证。
3.风热感冒冲剂 方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为君,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桑叶、菊花、荆芥穗、薄荷为臣,辛凉与辛温相伍,加强辛开逐邪作用,助君药解表退热。牛蒡子、苦杏仁、桔梗利咽祛痰;芦根清热生津,共为佐使药。全方以疏风清热为主,并有宣肺利咽之效,对风热(温)在表之实证尤为适宜。
4.感冒退热冲剂 本方以清热解毒见长。方中用大青叶、板蓝根为主药,清热解毒,用量独大;以连翘、拳参为辅药,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对风热感冒以咽喉肿痛突出者疗效尤佳。
5.羚羊感冒片 本方由银翘散加羚羊角而制成。羚羊角清热镇惊,加强了本方的清热息风醒脑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表实证,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为主要症状者。
6.热毒清片 本方清热解毒作用较强。方中重楼又名蚤休、草河车、七叶一枝花。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力大;板蓝根、蒲公英为清热良药;冰片善走能散,可以透热于表;甘草调和药性,并可解毒。诸味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毒功效。
7.精制银翘解毒片 组方即银翘解毒丸方加西药对乙酰氨基酚,功能主治同。为中西药复方制药。
8.维C银翘片 组方即银翘解毒丸方加芦根,加西药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维生素C。功能主治同。适合夜间服用,白天可服精制银翘解毒片。
9.银翘伤风胶囊 组方即银翘解毒丸方加芦根、牛黄。功能主治同。风热外感咽喉痛症状明显者,可选用。
10.银黄片(以及含片、含化片、胶囊、口服液、颗粒、注射液) 组方为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功能: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其功能有别于银翘散,实践证明不能替代银翘散。
11.羚翘解毒丸 组方同羚羊感冒片,名称不同,有待统一。均系银翘解毒丸加羚羊角粉而组成。羚翘解毒丸方,目前有浓缩丸、水丸、片剂;羚羊感冒片,目前有胶囊、颗粒等剂型。
12.感冒舒颗粒 系银翘解毒丸方,去金银花、淡豆豉、淡竹叶,加防风、白芷、大青叶。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咽痛症状明显者。方中荆芥、薄荷发散风热;大青叶、连翘清热解毒;桔梗、牛蒡子、生甘草利咽喉;白芷、防风发散风邪,上行祛风止头痛,且可兼制全方凉而不寒,共奏疏风清热,发表利咽止头痛之功效。
13.玉叶解毒颗粒 为辛凉解表、清暑利湿、清热解毒、生津利咽之剂。方中玉叶金花,药用部位为茎叶,两广地方草药,性味凉甘微苦,解表清暑利湿,解毒,活血,多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中暑,咳嗽,为方中主药。金银花、菊花、山芝麻疏解风热表邪,清热解毒为辅药。野菊花清热解毒,善治咽喉肿痛;岗梅清热生津解毒;积雪草清热利湿解毒,共为佐使。本方可用于防治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咳嗽、咽喉炎、尿路感染,也可用于防暑。桂林三金药业集团临床验证538例,总有效率90.1%。其中:风热感冒263例,治愈、显效55.55%,总有效率93.2%;咽喉炎、扁桃体炎51例,治愈、显效37.3%,总有效率96.1%;风热咳嗽58例,治愈、显效32.8%,总有效率89.7%;疖肿、痱疹、暑热24例,治愈、显效62.5%,总有效率100%;尿路感染142例,治愈、显效45.1%,总有效率81.0%。
14.抗病毒口服液、胶囊、栓 用于流感、风热外感卫气相兼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方中生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连翘清热解毒,散上焦风热,透邪外出;芦根清热解毒生津;合而清卫分风热。藿香芳香化湿;石菖蒲芳香化湿辟秽,豁痰开窍;郁金行气开郁,凉血清心,与连翘、石菖蒲配伍,对湿温浊邪蒙蔽清窍、胸脘痞闷,神志不清,有开窍醒神之功;藿香、石菖蒲、郁金3味相合,芳香化浊,豁痰开窍。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清营分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清营分热;2味相合,清营凉血之力倍增。全方既有清卫分表热、清气分实热、清营分热,卫气营热齐清之功,又具芳香化湿浊之功。注意:单纯感冒风热证,慎勿过早使用,有引邪内陷之虑;感冒风寒表实、表虚证,用之属误治;万不可以“抗病毒”,“感冒首选”误导而错误用药。
注:抗病毒冲剂处方与本方不同。处方为:板蓝根、土知母、忍冬藤、山豆根、重楼、鱼腥草、绵马贯众、青蒿、白芷。用于流感、扁桃体炎、腮腺炎、咽炎等,属清气凉营药,无解表作用,不可用于外感风邪初期。
15.感冒灵片 为中西药复方制剂。方中石膏清气分热;葛根、板蓝根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清卫分热;三者相合,卫气同治。方中之方为《江苏验方草药汇编》治伤风感冒、流感之经验方:鲜马鞭草1.5两、羌活5钱、青蒿1两,煎汤2小碗,1日2次分服,连服2~3天。再合以解热镇痛、抗过敏之西药安乃近、马来酸氯苯那敏。全方解表清热,疏风止痛,用于表邪未解,郁里化热引起的重症感冒,症见恶寒,高热,头痛,四肢酸痛,咽痛,鼻塞,咳嗽等。
16.风热清口服液 方中青黛清热凉血解毒,与瓜蒌皮合用,清肺热,消痰止嗽;熊胆清热解毒,治热毒壅结所致咽喉肿痛,热极生风所致小儿惊风;3味合而清气分热。金银花、桔梗、生甘草辛凉解毒利咽喉,清卫分热。全方卫、气同清,用于感冒风热证与气分热同见之卫气相兼证,其清肺热止咳、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之功较好。
17.金莲清热冲剂 本方用于流感或感冒见气营两燔证,表现为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者,治当清气凉营。方中金莲花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生石膏、知母清气分实热取白虎汤意,3味合为方中主药。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利咽消肿;3味相合,清营分血热为辅药。佐以苦杏仁,味苦性微温,肃肺降气止咳,在大队苦寒清气凉营药中佐一味性微温之苦杏仁,使全方寒而不凝,取佐制之意。全方对风热外感失治,热邪已入气营,或流感病初起卫气同病,热邪深入营分,气营两燔证者,用之合宜,其舌质必现红绛,壮热口渴引饮,肺热咳喘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若风热表证发热恶寒尚在,舌苔薄黄,舌质不红者,误投之,必引风热表邪长驱直入气分、营分,当属误治;诚然,将表热之邪,引入气分、营分,之后再用清气凉营法继续治疗清除里实热,仍可取效;但这种以牺牲人体正气为代价的、违反中医温热病治疗常规的方法,是误治,是病人不知情的医疗事故,当警惕之。若系风寒表实、表虚证,误用清气凉营之剂,则属寒当热治,有“冰伏其邪”之虑,进一步损伤人体阳气,使病情复杂化,更属误治,当慎之。
18.双清口服液 清热解毒,用于风温肺热,卫气营同病,症见发热兼微恶风寒,口渴,咳嗽痰黄,头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方中石膏、知母清气分热。大青叶、生地黄凉血解毒,清营分热。金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辛凉解表,清卫分热,使在表之热在卫分清之,免内传气、营。郁金、广藿香芳香化湿浊开窍,令全方凉而不凝滞,且可防热势上蒙心窍出现神昏之虞。全方用于风温肺热,热势弥漫卫、气、营,故而清气、凉营、辛凉解表三法并施。
19.清热解毒颗粒 方中石膏、知母、黄连清气分热;大青叶、生地黄、玄参、水牛角泻火解毒、养阴,清营血热;金银花、连翘清卫分热。合之,卫、气、营、血之热,全清之,为大苦大寒重剂,非卫、气、营、血热势弥漫重症,不可轻投。脏腑虚寒之体,用之必成坏症,后患无穷。单纯风热表证,感冒初期,用之,轻则“冰伏其邪”,重则引表邪长驱直入气、营、血,为误治,当警示之。
20.感冒消炎片 方中臭灵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千里光清热解毒,解疫气,治流感;蒲公英清热利湿解毒。合之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无解表作用。
21.板蓝根颗粒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热病发热、喉痛、发斑疹、痄腮、痈肿疮毒等多种热毒炽盛之症。近年,有关板蓝根的实验研究报道较多,有报道称:板蓝根、大青叶之抗菌、抗病毒成分为靛苷,实验证明,靛苷在体内及体外皆无抗菌作用,体外抗病毒作用不突出,在体内排泄又快,故认为它无明显的生理活性作用,有效成分尚待研究。
感冒风热证,表邪未解,不宜服用板蓝根颗粒。感冒风寒证、体虚感冒皆不宜服用。
22.抗感颗粒 处方为赤芍、金银花、绵马贯众3味药组成。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温热病热在血分,身热发斑,配金银花治痈肿疔毒。金银花清热解毒,轻宣疏散表邪,与荆芥穗、连翘同用有解表热之功。绵马贯众味苦微寒,清热解毒与金银花配伍使用泄热解毒之功尤著。本方用于感冒风热表证尚可,但清热解毒之功显著,而发散表邪之力稍逊。
23.双黄连口服液、颗粒、糖浆、胶囊、粉针、冻干粉针、气雾剂、栓 处方由黄芩、金银花、连翘3味组成。清热解毒,用感冒发热、咽痛、肺热咳嗽,其发表散邪之力稍逊于银翘解毒丸。风寒感冒、气虚感冒、暑湿感冒慎用。
注:双黄连栓为小儿直肠给药。每次1粒(1.5g),1日2~3次。
24.银黄片、胶囊、口服液、冲剂、注射液 处方由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组成。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以清热解毒为主,解表之力稍逊。风寒感冒、气虚感冒禁用。
25.穿心莲片、胶囊、丸、注射液 穿心莲内酯片,由穿心莲组成。其性味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泻痢、热淋、痈肿疮疡、毒蛇咬伤。以清热解毒为主,无解表发散外邪之效。
饮食疗法
1.桑叶薄荷饮 桑叶5克,菊花5克,薄荷3克,苦竹叶30克。
将桑叶、菊花、薄荷、苦竹叶用清水洗净,放入茶壶内,用开水泡10分钟即成。随时饮用。
本品对风热表实证既有辛凉解表作用,又可作为预防茶剂饮之。
2.薄荷糖 薄荷粉30克,白砂糖500克。
将白砂糖放入铝锅内,加水少许,用文火熬稠,加入薄荷粉,调匀,再继续熬至拉起丝状,以不粘手为度,即停火,将薄荷糖倒在涂有熟菜油的瓷盘内待冷,将薄荷糖取出,先切成条状,再切成小块即成。随时食用。
薄荷糖清凉爽口,并有散热作用。
3.发汗豉粥 淡豆豉2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山栀3克,生石膏60克,生姜3片,葱白2茎,粳米100克。
先将上述各药同入沙锅内煎汁(煎的时间不要太长,煎沸后再煎5~10分钟即可),去渣,放入粳米,同煮为稀薄粥。
本品是治疗感冒发热较甚的大型复方药粥。药味较多,疗效很好。全方虽有几味辛温解表药物,但远不及辛寒解热的石膏用量。故仍是以辛凉解热见功的食疗方。适用于风热表实较重,高热不退,头痛无汗,咽干口渴,脉浮数有力的病人。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1)风池、大椎、合谷。(www.xing528.com)
先针风池,针感后应向头颞部发射,后针其他各穴,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鼻塞重加迎香、上星;头痛加太阳、印堂;咽痛加刺少商放血;咳嗽加风门、肺俞。
(2)少商、中商、老商。
均用三棱针微刺出血。咽痛加天突、合谷;头痛加太阳;咳嗽加身柱;鼻塞加迎香。均用毫针中等刺激,徐徐提插,短促行针。
(3)少商、太阳、肺俞、大椎、手太阴肺经。
取消毒三棱针,在少商、太阳穴局部消毒后,点刺出血。在肺俞、大椎穴处,以投火法拔罐15分钟。用梅花针对手太阴肺经循行沿线弹刺出血。
(4)大椎、然谷。
局部皮肤消毒后,以消毒大头针在大椎穴处挑刺出血,然后火罐拔引,又以消毒三棱针在然谷穴点刺出血。
2.拔罐疗法
取穴:大椎与风门;大椎与肺俞。
方法:拔罐前,先用三棱针点刺,然后用投火法拔罐。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次留置10~30分钟,每日1~2次。
3.自我按摩疗法
(1)揉印堂:以拇指腹面放于印堂,揉按20~30次。
(2)揉太阳:用两手拇指或中、食指各按同侧太阳穴,各向内揉按10~20次。
(3)分推前额:两手四指并拢后附于印堂部,拇指在后。沿两眉由内向外分推至太阳穴3~5次。此后再沿着比眉高的部位从内向外再分推3~5次。如此分推,逐次升高到前发际边沿。每次均分推3~5次。然后再从发际逐次降低路线如上法反复推,共15~30次。
(4)揉按迎香:两手中指或食指腹面各按同侧迎香穴,同时向内揉按20~30次,然后向上推抹20~30次。
(5)上擦鼻旁:用两手掌面大、小鱼际,着于鼻的两旁,做直线上下来回擦动15~30次。
(6)按揉风池:两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风池穴,由轻而重地向外揉按20~30次。也可用两手中指分别揉按同侧风池穴。
(7)拿内外关:一手的拇指尖按在另一手的内关或外关穴上,其食指则按压在相对的外关或内关穴上,两指对拿20~30次。
(8)拿按合谷:一手拇指按于另一手的合谷穴,其食指按掌面的相应部位,由轻渐重对拿20~30次(孕妇禁用)。
(9)揉膻中:以左手大鱼际或掌根贴于膻中穴处,逆时针揉30~40次,再换右手顺时针揉30~40次。
(10)擦上胸:左手四指微并拢,以掌根放于胸骨中上端,左拇指放于右锁骨上,做横线来回擦动,其路线逐次下降至乳头水平,往返横擦20~30次,然后换右手如上法擦左胸。
(11)点按大椎:中指点按大椎穴20~30次。
(12)揉按肺俞:先以左手掌根搭于右侧肩井穴,中指尖摸定右肺俞穴,揉按20~30次,然后换右手揉按左肺俞穴,揉按至局部发热。
(13)揉按尺泽:一手的拇指尖按于对侧的尺泽穴上,向外揉按20~30次。
(14)拿按曲池:一手拇指按在另一侧的曲池穴上,其余四指附于肘下,由轻渐重按拿30~40次。
以上自我按摩法,可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数穴或部位。每日施行2~3次。
4.贴敷疗法
(1)银翘膏: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荆芥穗12克,淡豆豉9克,薄荷9克,桔梗9克,牛蒡子6克,淡竹叶6克,甘草12克。
以麻油150毫升,熬药去渣,加入黄丹150克,收膏。
取膏贴于锁骨切迹上方和咽喉区(即会厌上方两侧)。本膏与银翘散同义,有辛凉解表散热作用。
白矾研为细末,与面粉共合,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
取膏贴于两侧涌泉穴,覆以纱布、胶布固定。1日1换。白矾性寒,有清热作用,敷于涌泉穴,取釜底抽薪之意。
5.熏洗疗法
(1)熏吸法:黄柏125克,防风15克。
置黄柏、防风于沙锅内,加水1500毫升,煎成1000毫升。用药液蒸气熏颈部两侧及天突穴和风池穴。每次20分钟,同时吸入蒸气10分钟,每日1次。
将大葱放碗内,加入温开水半茶杯捣汁,再将黄酒炖开,冲薄荷叶1~2分钟后,倒出黄酒(薄荷叶不用),连同葱汁和匀。取毛巾蘸汁,搽两太阳穴、两肘弯、两手心、两腘窝、两脚心、尾闾骨旁及前后胸肋骨间。搽时要均匀用力,轻重适度。
6.穴位注射疗法
(1)取鱼际穴(双);另取耳穴肾上腺、皮质下。
局部皮肤消毒后,将银黄注射液(2毫升)注入耳穴,每穴0.1毫升,余药分别注入双鱼际穴,每日1次。
(2)取曲池穴(双)
局部皮肤消毒后,用号消毒针头,刺入曲池穴,中等刺激,后将柴胡注射液注入穴内,每穴0.5~1.0毫升,每日1~2次。
验案选萃
案一 李某,1954年春就诊。
温邪初起,头晕发热,舌苔厚腻,肢体酸痛,小溲深黄,大解未通,右脉浮洪,口作干。宜清化宣通。
薄荷4.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竹叶10克,滑石10克,大青叶10克,黑栀子10克,枳实6克,黄郁金4.5克,瓜蒌30克。
服药后汗出甚透,身热即退,大便通调,口不渴,小溲浅黄,脉已平静;惟头尚不清,胃纳不佳,肢体无力。再以上方去大青叶,并将枳实减去1/4,瓜蒌减去1/5,服后即愈。
(摘自《菊人医话》)
案二 张某,男,54岁。1975年8月12日就诊。
4天前晚间周身疼痛,发热咳嗽,次晨体温39.9℃,经治疗发热退。但于昨晚又再次发热,体温38.8℃,证见发热,头痛,咳嗽吐白黏痰,咽喉干痛,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浮数。证属外感风热,表邪不解。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9克,连翘9克,葛根12克,菊花9克,竹叶6克,芦根15克,桔梗9克,荆芥9克,神曲9克,藿香6克,甘草6克,水煎服。
服药后发热退,身体舒适,食欲好转。但仍有微咳,数日不大便。原方去荆芥、葛根,加麦冬9克,生地黄15克,大黄9克,元明粉9克(冲服)。服药1剂,便通病愈。
(据《中医医案80例》摘编)
案三 李某,男,19岁,学生。时值初夏,天气炎热,傍晚打球后进食炸薯条和冰可乐,当晚咽痛不适,次晨发热微恶寒,体温38.4℃,出汗较多,但发热不退。自服“百服宁”后体温能稍降,约30分钟后又再升高。口干咽痛,头身困重,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濡数。傍晚来诊,辨为感冒风热夹湿证,予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克,连翘15克,荆芥6克,牛蒡子15克,淡豆豉15克,薄荷(后下)6克,桔梗10克,芦根15克,藿香10克,佩兰15克,扁豆花10克,生甘草6克。3剂。嘱避风,忌食生冷、煎炸、油腻之物。服药后夜间出汗更多,更换衣服4次,发热渐退,汗后觉身体轻松。晨起体温36.8℃,咽痛亦减,早晚又各服1剂,出汗明显减少,未再发热,诸症消失。
[摘自《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47]
辨治按语
风热表实证,系风热外袭,肺卫失调,正邪相争,正盛邪实之证。必用辛凉使其透达,才能由外而解。故风热初起,热势明显的,要放胆应用辛凉发汗剂。若高热不解,表卫郁闭,腠理功能被阻,自然发生内热。在这种内热外邪交迫情况下,病势易于恶化。故对内热骤起的证候,要早用麦冬、玄参、生地黄等清热养阴之品。而不要用苦寒清热药物,以免损伤脾胃,化燥耗阴。
风热夹湿证的证候与单纯风热证明显不同,特别是午后和夜间发热,汗出热不解,这与湿邪致病的特点相关。《内经》提到人气(阳气)平旦始生,日中而隆,日西而衰,夜而入脏,故病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湿性黏腻,与风热之邪胶着难解;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午后阳气渐衰,为湿所困,不能透达于外,湿郁热蒸,故午后及夜间发热多见,且虽汗出而发热不减。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子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吴鞠通也提到,治疗湿热证“徒清热则湿不去,徒祛湿则热愈炽”。所以,同时疏风除湿、分消病邪是治疗风热夹湿证的关键。湿邪为患,能随气升降,故首先须辨清湿邪病位,其次要辨清湿与热孰轻孰重。湿邪在上焦,多见头身困重,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为热偏重,以银翘散加藿香、佩兰、扁豆花等;以咳嗽为主,发热不明显者则以桑菊饮加藿香、佩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