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阴两虚证
感冒病之气阴两虚证,是指素体气阴两虚感受外邪所形成的外感证候;或平人感受外邪,迁延数日,耗气伤阴,致使表邪不解,气阴已伤。临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身楚,气短汗出,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质红,脉浮数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
主症:①恶寒发热,头痛身楚;②气短汗出,手足心热。
次症:①鼻流清涕,口燥咽干;②神疲懒言,口渴喜饮。
舌脉:舌质红,少苔或无苔,或花剥苔,脉浮细数无力。
辨证分析
本证除素体气阴两虚外,医者误用温燥药物耗气伤阴,或病家延误时机使热邪久羁,均可导致外感病气阴两虚证的发生。由于气阴不足,表卫失护,营卫不和,经气不舒,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肺气虚则自汗,肺阴虚则盗汗;心气不足则气短神疲懒言;胃阴虚则口渴喜饮;其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皆为阴虚内热的表现;气虚则寒,故见鼻流清涕,感受风寒后,鼻窍不通,清涕更多。余如舌质、舌苔、脉象,均系气阴两虚、表邪不解之象。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见主症①及次症①、②和典型舌脉者,均可诊断为感冒病之气阴两虚证。
疑似证鉴别
1.肺气虚证与气阴两虚证 本证与感冒病肺气虚证在病理上都有气虚和外邪袭表,在临床表现上都有气短懒言自汗等气虚症状,以及寒热身楚头痛鼻塞等表证,颇多相似之处。但肺气虚证为单纯气虚挟有表邪的证候,无有口燥咽干,手足心热,渴而喜饮等阴虚症状;另外,肺气虚证舌质不红,舌苔如常,脉浮而不数。与气阴两虚证具有阴虚内热之征不同。
2.肺阴虚证与气阴两虚证 两证均有阴虚挟表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口燥咽干,烦热盗汗,舌红脉数等。但本证有气虚症状,如气短懒言,并时有自汗等。另外,肺阴虚证的热象较本证明显,如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等,这是本证所没有的。
论治法则
益气养阴解表。
方剂选要
1.竹叶石膏汤 本汤证的病机为病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若是气阴两伤之体,感受风热或暑热之邪,亦是两全之方。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透表为主药;辅以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佐以半夏和胃降逆,半夏虽温,但配以清热生津药中,能转输气血,活动脾气,并使生津而不腻;使以甘草、粳米,既可助参补气,又可养胃和中。全方散风清热,益气养阴。适宜于外感风热未解,气阴两伤未复的病证。若舌红而干,加天花粉、鲜石斛、知母以滋阴清火生津;若表邪不解,可加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2.人参白虎加玄参汤 即人参白虎汤加玄参、麦冬而成。方中人参益气生津,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共为主药;石膏、知母清热解毒,共为辅药;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共为佐使药。本方对于气阴两伤,热邪偏胜,且里热重于表热,临证以发热微恶风寒,气短,烦渴,舌红苔少,脉浮大数而无力者,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功效。
3.补阴益气煎 此补中益气汤之变方。方中人参、熟地黄、当归、山药补阴益气养血为主药;升麻、柴胡疏风解表为辅药;陈皮理气和中,活跃气血化生之源为佐药;甘草、生姜调和营卫为使药。本方治疗劳倦伤气,气不生精,气阴不足而致正虚邪侵者。临证以寒热久日不解为主症。
4.薯蓣丸 本方为《金匮要略》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名方。“虚劳诸不足”系指气血阴阳俱虚,“风气百疾”乃指内外风所致的多种疾病。方中用薯蓣(山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补益脾胃之气;麦曲与豆卷消食运脾,使补而不滞;当归、地黄、赤芍、川芎、麦冬、阿胶滋阴养血;桂枝、柴胡、防风、白蔹升阳达表,驱除风邪;杏仁、桔梗调达肺气,以利肃降;大枣养胃生津;酒服以助药力。虽有风气百疾,未尚专治之,功在养正气而风气自去。全方气血两补,调理脾胃,开郁散邪。以山药专理脾胃为主,故名曰薯蓣丸。本方适用于气阴两虚,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气短乏力,神疲纳差,脉浮细数者。若感受风热者,宜去干姜、桂枝、防风,加薄荷、连翘以疏风清热;阴虚内热甚者,再去川芎并加白薇以清虚热。
成药简介
1.党参玉竹煎汤送服风热感冒冲剂 党参补益脾肺之气,玉竹滋养肺胃之阴。2味煎汤送服风热感冒冲剂(方义见“风热表实证”),既有益气养阴之效,又有散风清热之功。可用于气阴两虚风热表邪较重的病人。
2.桑叶菊花煎合服升血调元汤 升血调元汤为瓶装水剂中成药。方以黄芪、党参补气,鸡血藤、何首乌、女贞子养阴补血,共为主药;佛手、麦芽健脾,骨碎补补肾,共为辅药;另用蔗糖调味开胃为佐使药。本方具有益气养阴,补肾健脾的功效。原方主治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虚弱。若用桑叶、菊花煎剂与之合服,就有辛凉解表,益气养阴的双重作用。
3.清身饮冲剂 方以太子参、玄参、地黄、枸骨叶益气养阴,且枸骨叶又有祛风作用,共为主药;地骨皮、糯稻根退热止汗为辅药;佐以龙骨安神敛汗;使以甘草泻火调中。诸味合用,不但可用于低热、盗汗,也可用于气阴两虚之感冒。具有养阴清热,益气敛汗,兼祛风的功效。
4.太子参麦冬煎汤送服桑菊感冒片 太子参益气养阴,入心、肺、胃三经;麦冬养阴,入肺、心、胃、肾四经。2味煎汤送服桑菊感冒片(方义见“风热表虚证”),扶正解表,功效两全。对于气阴两虚较重而风热表证较轻的病人尤为适宜。
5.人参固本丸 本方系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天冬、麦冬生津润肺,人参大补元气。诸药配合,对于气阴不足而内热峰起者,极为适宜。平时可作为气阴两虚病人的滋补剂服用,若外感风热出现恶寒发热表证者,可用桑叶、菊花煎汤送服。
6.参麦注射液 人参甘温补气,且补气亦可生津;麦冬甘寒养阴,颇宜肺胃津亏之体。合用有补气生津,救逆回脱之力。对于气阴两亏之体,既可滋补于平时,又可固脱于危机。且起效迅速,使用方便,颇受病家欢迎。
饮食疗法
1.山药拔粥 生山药100克,玉竹30克,粳米50克,葱白10茎,生姜10片。
将山药、玉竹置于沙锅中,加水500毫升,煮15~20分钟去渣,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再将切成短节的葱白与生姜片放入粥中,续煮几沸即成。趁温热服食(姜片不食)。
山药、玉竹、粳米有益气养阴健胃的功能;葱白、生姜辛温解表,祛风散寒。此粥适用于气阴两虚感受风寒不重者。
2.绿荷茶 绿茶10克,薄荷10克,党参10克,黄精10克。
将绿茶、薄荷放入茶壶中。另取党参、黄精用沙锅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钟,过滤去渣,将药汁煮沸后立即冲入茶壶中,加盖浸泡10分钟。随时饮用。
绿茶甘苦微寒,薄荷辛凉,2味合用,可除风散热;党参、黄精补气育阴。本茶对气阴两虚感受风热者,既有治疗作用,也有预防感冒的功效。
3.莲子清补汤 莲子50克,腐竹100克,发菜适量,猪瘦肉100克。煮汤服用。
莲子能补益五脏之气,腐竹可清肺养胃,发菜为清润之品,猪瘦肉滋养作用较强。4味共用,清热而不伤气,养阴而不滋腻,确为气阴不足者的清补佳品。
将龙眼肉、西洋参、冰糖拌好,同盛于瓷碗内,每天在饭面蒸之,连做9日,然后空腹1次服完,常服有良效。
龙眼肉甘平,为养血安神要药;西洋参甘苦性凉,为益气补阴佳品。2味蒸食常服,对气阴虚亏之体,功效极佳。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www.xing528.com)
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局部皮肤消毒,用毫针以快速进针法刺入穴位,得气后,合谷、曲池用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可加灸,但不可多灸。
2.按摩疗法
(1)术者两手拇指对放于患者眉心,其余手指置于头两则,两拇指从眉心(即印堂穴)揉按至天庭穴,反复3次。
(2)两手拇指从眉心沿眉揉按至两侧太阳穴,至太阳穴处多揉按几次,再揉按至率谷,最后揉按至风池,反复3次。
(3)以右手拇指从天庭穴沿督脉经揉按至风府穴,反复3次。
(4)以术者右手和左手之食、拇指点按迎香、攒竹、风门、肺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两手对握住患者左上肢,由肩部向下揉至腕部,再以右手握住患者左手五指,揉按至肩部。以同法施于右上肢及两下肢。
以上按摩法有祛除表邪,益气养阴的功效。对于气阴两虚之体感受风热、风寒者均可行施。
3.握掌疗法
药物:杏仁31粒,白胡椒31粒,生姜适量。
作法:将杏仁、白胡椒共捣为末,以生姜取汁调制成2个药丸。将2个药丸分别置于患者两手掌心中,令其轻握约2小时,微汗出即止。
本法对气阴两虚感受风寒之轻微者,有微汗使其表邪外解的作用。
4.贴敷疗法
(1)劳感调荣养胃膏:党参、黄芪、生地黄、当归、川芎、柴胡、陈皮、羌活、白术、防风各等份,细辛、甘草减20%,加生姜、葱白、大枣适量。
麻油熬,黄丹收。
贴胸口。
本方党参、黄芪益气,生地黄、当归、川芎养血,其余诸品可解三阳经之风寒。因此本方用于内伤气血而兼外感风寒者甚宜。
(2)疏风泻热膏:薄荷32克,炒僵蚕6克,羌活12克,大黄15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甘草15克。
麻油熬,黄丹加六一散收。
贴胸口。
本方薄荷、僵蚕、羌活除风,大黄、甘草泻热,当归、赤芍养血活瘀。本方具有疏散风热,清泻血中伏火的作用。适用于小儿风热,或成人感冒后血分风热较甚者。
验案选萃
案一 胡某,男,3岁。1965年7月24日初诊。
母代诉:近1个月来,经常发热,日晡时为甚,间或上午亦出现高热,口渴欲饮,食欲不振,大便有时溏薄,有时挟稀,小便清长而有时数。
体检:体温39.7℃(肛表)。营养发育欠佳,神志清楚,表情钝呆,皮肤干燥欠润,腹软,四肢欠温。口唇、舌质深红,苔微腻淡黄,脉来濡数。
诊断:小儿夏季热。
处方:生石膏15克,党参6克,麦冬6克,半夏3克,粉甘草2.4克,粳米9克(荷叶包),麦芽、神曲各9克,竹叶12片。1剂。
复诊:服1剂后,体温降至38.3℃。去半夏又服2剂,各种症状均见好转。惟食欲欠佳,原方加鸡内金6克。续服2剂后痊愈。
(据《竹叶石膏汤临床运用点滴体会》江苏中医,1966,7:33摘编)
案二 李某,男,13岁,北京籍。1967年6月10日初诊。于数月前感冒,其后经常下午低热,体温37.3~38℃,下午加重,伴有头痛、恶风、疲倦、口干、自汗盗汗、食欲差、有时饿而不欲食,二便尚正常,舌质红,苔白,脉细数而浮。化验血常观、血沉,胸透均属正常范围,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低热原因待查,怀疑结核菌感染。
辨证:外邪未解,脾胃气阴两虚。
立法:解表、益气滋阴健脾。
处方:桑叶8克,菊花8克,党参8克,南、北沙参各8克,白术6克,茯苓10克,山药15克,生稻芽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服上方3剂,体温正常,诸症消失。
本方以桑叶、菊花祛风清热解表,四君子汤健脾补气,山药、南、北沙参、生稻芽滋养脾阴,方药与证合拍,而收良效。
(据韩胜保医案摘编)
辨治按语
感冒之气阴两虚证,系由表邪未解与气阴亏虚两因素而成。本证虽然有表邪存在,但不若单纯实证那样显著,临证须仔细辨识。凡低热不明原因者,须注意有无表证,不可将内伤发热误作外感论治。本证须明确是偏气虚抑或是偏阴虚,表邪是风寒抑或是风热。一般而言,偏气虚者多为风寒,偏阴虚者多为风热。风寒者,其转归多伤肺脾;风热者,易伤肺肾。
本证的治疗,既要祛除外邪,又要扶助气阴,二者不可偏废。但临证应用,须根据正虚与邪实的不同情况施治。正虚偏重,施以扶正达邪;邪实偏重,祛邪佐以扶正。若正虚尤甚,表邪轻微,正气无力驱除外邪之重证者,亦可先扶正而后祛邪。总之,扶正与祛邪,孰先孰后,或同时并举,须据证而治。至于用药,不论正虚与邪实的情况如何,滋补不可厚腻,宣散不可辛燥。厚腻、辛燥是治疗本证之大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