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同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相联系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我国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国际空间。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此外,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弱化”的政治图谋始终没有改变,甚至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阻挠我国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当今世界的国际环境既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主动权,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www.xing528.com)
从世界发展实践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持续发展。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吸收了当代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同时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多,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效益不高、发展代价过大,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解决这些新课题新矛盾,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