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后现代观念、后现代模式、后现代思潮都是指与原有形式相对立的当代意识、当代模式和当代思潮。后现代强调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通过消解现代主义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而对现代主义进行扬弃和修正。
后现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而且是一种价值系统,是一种文化精神。它不仅表征着与传统相对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且体现着精神的嬗变。就反权威、多元论、非中心和冲破旧体制来说与现代精神具有相同的特征。在艺术中,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19)
后现代主义文化商品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领域之一就是服装。对纯粹性和功能的强调、对表面装饰的嫌恶,导致了服装设计领域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进行理性化的尝试。后现代主义的时装设计则试图脱离这种模式,而向装饰品、修饰和历史风格上的折衷主义回归。时装业对亚文化风格进行整理、简化、有时甚至是多样化,在刺激自己的市场的同时吸收边缘文化或对立文化的异己能量,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从90年代初直至90年代末期,一股股怀旧热潮悄然兴起。对知青时代的怀旧、对学生时代的怀旧、对老上海、老北京等人文景观的怀旧,以及毛泽东热等形形色色的怀旧之风充斥了整个世纪末的十年。消费文化对中国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渗入则使这种种怀旧情绪都以消费品的物化形式呈现出来:主题餐厅、流行歌曲、悬挂领袖头像、“月份牌”美女、《老照片》的系列书籍等,即便领袖像也在这里成了一个具有消费性质的文化符号,镜片圆圆的“溥仪”式太阳镜也成为年轻人表现自己俏皮时髦的道具。经典在世俗化的阐释中已变成了纯粹的文化消费。
90年代中期,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对年轻青涩时光的集体怀念,年轻人哼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大学生则感动于《同桌的你》或《白衣飘飘的年代》,在这种淡淡的、感伤的氛围中,中国女性的装束由80年代女强人式的浓妆夸张,过渡到校园女生式的温婉清秀,女性开始崇尚“淡淡妆,天然样”,发型中的大波浪高刘海被披肩长发、长辫子以及修出层次感的短发取代。校园风貌的装束大行其道,包括搭配圆领衬衫的细肩带连衣裙,宽松的棉布衬衫搭配牛仔裤,袖口长到盖着大半个手掌的衬衫或者毛衣,小巧玲珑的双肩背等。
或许与台湾作家琼瑶的《青青河边草》、《梅花烙》、《水云间》等民国故事的电视剧有关,民国风情的时尚也悄然流行。衣裙中有一种立领对襟加百褶长裙的式样,被称为“婉君衫”,心思灵巧的时尚女子还会自己设计制作具有这种味道的衣裙:
我还有一件改装的对襟衣服。面料是柔姿纱一类很软很贴身的那种。底色是土灰色,上面是很淡很淡的青色小碎花。衣服的袖口、领口和下摆都有粉色镶嵌。领子没有采用传统的式样,而是开了一个倒梯形的敞口领。领子下面左右各有两个装饰型的对襟扣子,也是粉色的。下面一条乳白色真丝长裙,裙上印有同色的梅兰竹的暗花纹。……为此我专门请人手工做了一双千层底的老式布鞋,再配上一双白短袜。这时候我会扎两个小辫,一边系上一段粉色丝带的蝴蝶结。脖子上佩戴一个用丝线穿起来的绿白相间的玉饰。手上再戴一对仿玉的一粉一黑的手镯。随着手动会发出琅琅脆响,很好听。如果有风徐徐,仿佛玉树临风。(20)
世纪末的中国男性形象则陡然多变起来。男性的时尚感,来自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群体。一种“硅谷”风貌兴起,IT新贵们的装束就是样板。比尔·盖茨“虽然不会随便穿一件T恤出镜,但衬衫最上面的纽扣却总是不扣,下装通常是休闲裤与休闲便鞋”。IT行业的年轻人剃短的寸头,穿休闲装,根本不戴领带,普通衬衫(T恤)、牛仔裤(休闲裤)、休闲鞋(运动鞋)式的“硅谷”风,伴随着网络时代的莅临,硅谷精英的财富神话和他们的衣着方式一起风行。
1998年前后,“小女人”已经成为了中国女性包含着自艾自怜的自称,配合着满街蓬勃起来的“小女人散文”,女人们用架在头发上的太阳镜、迷你丝巾、A字短裙、细吊带裙、颜色粉嫩的短袖羊毛衫、带有荡领的背心、细带凉鞋等强调表现女性柔美的气质,塑造着一种悠闲自在、惹人爱怜、娇俏动人的“小女人”的味道。
短袖毛衣多用羊毛与兔毛混纺出精致与温柔的质感,也使染色效果更加靓丽——天蓝、洋红、柠檬黄、青果绿……最重要的问题是:谁能穿这件短袖毛衣?……短袖毛衣甚至还受到生活方式的制约。它的消费者应该是这样的都市丽人:上下班有轿车、工作时在写字楼、业余时间“泡泡吧”或者是玩玩“滚轴溜冰”,她们整日在四季如春的空调环境下生活,如受宠的温室花朵,而不把风度与温度连在一起的阶层是消受不起的。(21)
由于资讯发达、贸易频繁,国际时尚登陆中国的脚步越来越迅捷,几乎达到同步的程度。
世纪末,中国亦开始推崇Preppy Look风格(优质人士的休闲服饰),(22)这种风格虽然倾向于休闲、低调、不事张扬,但用一些精英品牌作为品位的保证。穿着者多属于“小资”的群体,这些中国男性已经熟知国际上的品牌架构,穿着简朴但价格不菲,用名贵的香水,在低调中隐隐地张扬出精英气息。小资们可谓是更深的名牌症候群患者,他们的低调只是蔑视那些流行机器制造出的超级名牌,以衬托出他们所喜欢的那些冷门品牌和卓尔不群的品位。
网络上有一篇名为《小资的正确穿着》,以少许“无厘头”的口吻将物质象征的小资表述得非常直白。
小资平时老穿T恤衫。什么牌子不打折就穿什么。比如Prada,Dolce & Gabbana,Escada,运动点的就穿Nautica、Lacoste,鳄鱼嘴得朝里,朝外那是农民穿的。全都是名牌。还都得是白衬衫。曼哈顿啊,富绅啊,偶尔也穿T恤衫。什么有名穿什么,什么花花公子啊,梦特娇啊,最次也得穿帆船……(23)
中性化男装是世纪末另一种时尚,流行服饰的色彩和款式往往难辨雌雄。1999年后,男性的理想形象也日渐中性起来,中性化男装成为时尚,流行紧身、修长到纤弱的造型。除了围巾、披肩、细窄的领带等带有中性感的服饰外,衣物上也有中性化的处理,比如外套剪裁上有收腰、收腹等女装上的处理方式,甚至会有公主线,衬衫采用镂空、透明的面料,裤型收腿苗条,裤边会有小喇叭或分衩等手法。
临近新的世纪时,时装风格日益花哨,“优雅的嬉皮”、“装饰主义”、“波希米亚”、“民族情调”成为时尚主题,荷叶边、流苏、珠子、绣花、各种民族风格的配饰,手工编织感的超长围巾、五颜六色的人造裘皮小饰物,花花绿绿的头巾,鞋头尖细超长的船形鞋成为新的时尚,而这些最新时尚的享有者则被称作BOBO族。BOBO中文名为“布波族”,是一个带有强烈21世纪味道的时尚名词。既代表了一种生活状态,也代表着一种穿衣风格。前一个“BO”意指布尔乔亚(Bourgeois)的实用主义,后一个代表波希米亚(Bohemia)的浪漫主义。通常波希米亚被用来代表一种类似于吉卜赛文化的狂野自由,服饰风格集华丽、颓废、休闲于一体,看起来松松垮垮、毫无规则。色彩丰富,质料以棉麻为主,注重舒适性。(24)BOBO风很快吹遍中国都市的大街小巷,主要体现在男女休闲装上。
“超大尺寸”是对国际流行的嘻哈风格(hiphop)的简单解读。而属于后现代的花样年华,早已脱离了传统的审美轨道。
雕塑《@的系列》之二 崔宇作
北京的中学校方诧异地发现,很多学生们喜欢选买最大号的校服,穿上后显得松松垮垮的很滑稽。校方自然弄不懂这种来自国际流行的嘻哈风格(Hip-hop)。嘻哈风格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街头风格,它把音乐、舞蹈、涂鸦、服饰装扮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90年代最为强势的一种青少年时尚。其服饰的风格非常明确,“超大尺寸”就是对它最简单的描述。当然宽大并非嘻哈风格的全貌,而是最初形成的叛逆精神。嘻哈风格明确的服装标准,包括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帽子、头巾或胖胖的鞋子。具体衣着可以细分成几派,比如侧重说唱、篮球、街舞、滑板……各有各的一套行头。主要配件包括T恤、牛仔裤或板裤、运动鞋、包头巾等等。(25)在充满节奏的音乐、舞蹈、运动的街头生活中,这种服饰风格渐渐与之融为一体,成为街头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中国人长了威风。至世纪末,中国大城市的时尚已基本与国际同步,依托最先进的通信、交通、传媒,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互动。社会文化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寻找和恢复本民族服饰文化和形式的意识也逐渐萌生,加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之风在世界兴起,中国的消费者和设计师也在尝试从中国传统服饰中找到与现代服饰的契合点,来传达具有民族个性的时尚思想。
中国时装界在又一次的新旧世纪交替的门槛上悄然发起了“中装热潮”,立领、盘扣、斜门襟掀起了未来中国时尚的盖头,这回轮到外国人啧啧称赞:“Cool(酷)!”
在中国的滨海城市大连,有一座百年纪念的城市雕塑:长达80米的黄铜板上,以浮雕形式模拓了1000双中国人的脚印:有世纪初被缠过足的畸形小脚;有正当壮年的健美脚印;有青春年少的稚嫩脚印;还有初生婴儿的可爱脚丫印,脚印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行……这一双双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的脚印,印记了那座城市的百年步履。
同样,我们也许可用中国人的百年服饰塑造一组雕塑,则会有清末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镶滚袄裙;有民国的燕尾服、圆筒帽、旗袍、西装、中山装;有新中国的列宁装、人民装、红卫兵装;还有改革开放后的喇叭裤、文化衫、吊带裙……整整一百年的服装,中国人民的衣着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那些衣、衫、裤、裙是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日常穿着的衣裳,那些服饰装扮是过往年代的时尚,在这里凝冻定格,不亦是模拓了历史的足迹、镂刻了风雨沧桑的时代的尊尊雕像?
————————————————————
(1) 郑明琍:《邋遢行江湖》,《讲穿》,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228—229页。
(2) 《新周刊》杂志社选编:《新周刊2000年佳作》,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203页。(www.xing528.com)
(3) 田图:《上海小姐谈男性穿着》,《上海服饰》杂志,1992年第3期,21页。
(4) 《北京青年报》,1996年11月20日,第4版。
(5) 王唯铭:《老欧洲是一个陷阱》,《上海服饰》,1994年第4期,16页。
(6) 陈村:《街头女人》,吴亮、高云编:《日常中国:90年代》,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3页。
(7) 柔奏:《普通女性谈穿着》,《上海服饰》,1993年第4期,31页。
(8) 乐叶:《超越传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上海服饰》,1995年第5期,22页。
(9) 包铭新:《时髦辞典》,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16页。
(10) 甜豌豆:《今秋必备单品大预告》,《上海服饰》,1998年第4期,21页。
(11) 麦童:《性感的都市》,《上海服饰》,1994年第3期,8页。
(12) 高春明:《肚兜女孩》,“青竹林”,网络资源。
(13) 米德·玛格丽特(Mead Margaret),在其《文化与承诺》(Culture and Commitment)(中译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将文化分为前喻、并喻、后喻三种形态:“前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s),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s),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s),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14)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200页。
(15) 《女孩着装品位之分析》,“21CN北京站”,网络资源。
(16) “这些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染发。颜色很多,但最多的是韩国人喜爱的酒红色。戴上一顶帽子,从渔夫帽到篮球帽、牛仔帽,把不同帽子与各种格调的服饰配搭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装饰手法。小格子衬衫或超大码的T恤,浅色的大短裤或快要擦地的直筒裤,或者冬季的高领毛衣,尖尖头的鞋子,这些都是‘哈韩族’标志性的穿着。”《中国年轻一代热衷韩国流行文化哈韩族盛行》,“新华网”,网络资源。
(17) 王唯铭:《游戏的城市》,《比“朋克”无聊的“家伙”》,网络资源。
(18) 苗凡卒:《新人类》,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4页。
(19)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10页。
(20) 柔奏:《普通女性谈衣着》,《上海服饰》,1993年第3期,23页。
(21) 刘君梅、卞智洪:《目击时尚·年轻就是OK》,网络资源。
(22) “Preppy Look,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其包含许多美国元素,只是比人人怎么舒服怎么穿的美国多了份随意中的精致,有种含蓄的节制,中规中矩。”《信息时代男人怎么穿》,《上海服饰》2000年第6期。
(23) 《小资的正确穿着》,“江南广播网·小资天空”,网络资源。
(24) 美国记者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于2000年在《天堂里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一书中首创该词。“BOBO具有双重人格,一如其名。在表现波希米亚人的一面时,他们选择了极端自由主义者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而作为布尔乔亚的一面,他们的特点是享受舒适和权利。”《BOBO一族》,《ELLE》2000年第10期。“我是BOBO”迅速成为中国最时尚人群的身份自白。《BOBO风暴》,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版,13页。
(25) 在70年代的美国有色人种贫民中,为了让处在快速成长期的小孩子不至太快地淘汰衣服,经常购买大尺码的衣服给孩子穿,或者弟弟穿哥哥的衣服,久而久之造就了这种带有叛逆、玩世不恭气质的特色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