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服装产业并没有得以迅速发展,1956年对合作社和合作工场进行了调整合并,大部分服装小作坊、前店后厂式的加工点纷纷组织起“合作社”或开设工厂,以后又经“公私合营”,一些服装小企业也相继扩大了规模。有的转化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服装厂,有的转化为集体所有制的公私合营服装厂。这样初步形成了中国的现代服装业,并从此在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对工业制衣进行补充的是遍及全国城乡的个体裁缝铺,他们以顾客自带布料、量体裁衣、手工缝制的方式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由于相当长期的经济落后,衣着消费处于低水平,许多人家都是自己动手做衣,这是大多数家庭衣服的主要来源。当然,制作水平有限,良莠不齐,款式简单,色彩单调,加上长期的物质匮乏与政治干预,所以这时的衣裳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这个时代的形象概括。
1949年后,虽然我国广大城市市民改变了衣衫褴褛的状况,但衣着依旧相当的简陋。城市劳工主要穿着中式褂衫,中式缅裆裤,尤其是冬天中式棉袄被绝大多数人采用,中式棉衣外罩列宁装或中山装。日常劳动中还是简单的中装或工作服。都市男子除了中山装、人民装外,还有一些学生装和青年装,青年装是小翻领,三贴袋。下装主要是西式裤,裤脚口处翻边,夏天则流行白色的长袖或短袖衬衫、西式短裤,而穿着长衫者锐减。
农村服饰的变化更少,中式服装依旧是主流,即衫袄和中式裤子是农民的日常服装。解放了的农民阶级也是光荣的,他们不必刻意去改换衣着以证实什么,况且他们的衣装也被赋予了革命性,与旧时期一般无二的服装却有了新的内涵。不过,因为避寒的需要,冬天穿着长棉袍依旧普遍。(www.xing528.com)
这个时期男女服装的差异不大。城市女干部大多穿列宁装,穿简朴的中装也是相当的普遍。裙装让位裤装,裤子是新中国女性的主要下装,西式裤为主,中式缅裆裤逐渐淡出。
50年代中后期时兴春秋两用衫,也有叫青年装,流传甚久,城市、乡村女性都有穿者。虽为青年装,其实中老年妇女也穿。其式样为西式翻领,四粒纽,领子驳头可以翻开也可以闭合,闭合时款如衬衣,衣领呈一字形或八字形,前身两只大贴袋。以后有女青年改装拉链或夹克型,款式稍稍有些变化。
廉价、舒适成为这时期置衣首要,美观退其次。失去了以往富有阶层的需求,服装制作手工技术退步,连传统的镶绣等装饰手段也逐渐退工,补丁成为一种最普遍的“修饰”。款式的创新处于停滞状态,所谓的服装设计只能是局部细节的小变化,如领子的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明口袋的外形或为新月形或是斜插形,或在袋口嵌线等装饰。服装面料以素色的咔叽布、平纹布、斜纹布为多,流行的花色布为小碎花和各种格子图案。自此,中国女装简单乏味,一蹶不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