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新政权带来的服饰变革

中国新政权带来的服饰变革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意味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将发生转轨,一个由工农大众为主体的新政权建立了。这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而且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触及灵魂、触及肉体,也包括穿衣戴帽的变革。中国的服饰审美从此出现了极大的转折。于是,在新中国以后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新中国国民的衣衫同样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形成了这一时期具有特殊政治意味的服饰时尚。

中国新政权带来的服饰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意味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将发生转轨,一个由工农大众为主体的新政权建立了。这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而且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触及灵魂、触及肉体,也包括穿衣戴帽的变革。法国大革命时期,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裤汉党”们的服饰装扮,进而发展成为欧洲以后的主流男装。中国工农革命的结果也同样终止了原来的服装进程,建立了一种新的“时尚”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制定新的服饰制度,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和审美标准——并未依靠政府法令,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力量,并非指令性而是引导性地同样完成了改元易服的历史使命。

在经历了连年战争之后,中国当时的经济是薄弱的,百姓的生活是困苦的。政府和民众面对的主要是在战争焦土上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的急迫。此时完全无力发展风花雪月般的生活享受,由殖民城市带头发展出来的服饰时尚到此便戛然而止了。

穿新列宁装拍照的三兄弟,全然不懂其中的“主义”和“理想”。

穿西服还是中山装,是5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郭联庆供

50年代初旗袍尚未退出,而母子间的衣着似乎预示着代沟。窦砺琳供

新中国的农民新衣新鞋办新事。摄于江苏无锡。余金芬供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图为彭真夫妇。

穿着列宁装的书店女员工在上海外滩留影,列宁装在此时也有某些时尚的意味。

1952年农村一个大家族聚会的真实写照,服装上新旧交替。由法国女婿带到巴黎留存。Paul Chapron供(www.xing528.com)

新中国之初的市民们还延续民国时期的衣装穿着。摄于1950年

具有强烈工农意识的新政权领导者,将解放区的简朴服饰和审美意识带到了50年代,并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中国的服饰审美从此出现了极大的转折。不过,最初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种变革的猛烈和潜在的负面效应。

于是,在新中国以后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新中国国民的衣衫同样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初期的最初几年,服饰上是新旧并存,中西皆有。基本上是穿用现成的旧衣,可谓有什么穿什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接管了政权,百废待兴,广大的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和旧职员都是统战对象,对其在服装方面未有任何限制,传统服装如长衫、旗袍依然可见,西装仍然不乏穿着者。据50年代北大学生的回忆,建国之初北大人的衣着也是包罗万象。穿着笔挺西装,脚蹬锃亮皮鞋者有之,穿得俭朴粗陋者有之。

新政府对旧中国实行了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前完成了包括“肃反”、“三反五反”、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以及对胡风胡适等人的批判;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自然而然地也同样被社会主义改造,包括衣着行为的改造。

随着改造的深入,衣着华贵者渐为新社会所不齿,于是,那些拥有西装、长衫、旗袍的人不得不把它们塞到了箱子底,有的把西服穿到了里面,外面罩上件干部服;也有的把西装、长衫送到裁缝店改做成中山装等。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的不景和物资的匮乏,政府通过宣传强调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等并无具体内容的新中国生活标准,提倡节约,反对奢华,甚至不成文地鼓励“补丁时尚”。加之某些单纯的工农干部存在的“左”倾倾向,将朴素、破旧、简陋的服饰审美推向极致。旧衣服要补,甚至有人将新衣也打上补丁,以示崇尚简朴与革命。因为衣着打扮讲究或简朴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和生存状态。由此,形成了这一时期具有特殊政治意味的服饰时尚。

当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被政治关注到。在一切反映所谓旧的意识形态的东西统统遭否定的大前提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生活方式也受到了颠覆性的冲击。那么,人们如何穿衣戴帽才能符合新社会政治、道德、审美的标准?进而体现新中国、新时代的风貌?

当时,可参照的当然是国家领导人、解放区的干部和工农服装,以及苏联“老大哥”的穿着装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