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旗袍流变及黄金时代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旗袍流变及黄金时代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是现代旗袍的策源地。旗袍的修长适体恰好符合江南女性纤巧玲珑的体态,很快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广泛地流行开来。旗袍的形制结构随时尚逐年变化,装饰愈来愈趋简单,长短肥瘦年年更新。30年代创刊的《新生》杂志记录了女性旗袍的黄金时期:旗袍愈来愈合体称身,成为中国女性最主要的衣着。1933年始,旗袍从低衩或无衩变成高衩。一年后袖子完全取消,人称回到旗袍马甲的样子。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旗袍流变及黄金时代

从30年代开始,旗袍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

名媛、明星、女学生、工厂女工几乎全都接受了旗袍这一样式,只是面料、质地、做工和穿着方式有差异而已。

宋庆龄一生钟爱旗袍,这是1938年的宋氏旗袍,端庄、优雅。

上海是现代旗袍的策源地。旗袍的修长适体恰好符合江南女性纤巧玲珑的体态,很快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广泛地流行开来。更重要的是,这时的旗袍绝不是旗人(或男人)之袍,明显已融入外来的现代技术和审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大女性将旗袍穿出了一种婀娜神韵,从而成为具有海派文化风格的典型服饰形象,造就了中国现代服装史上的一页辉煌。

张爱玲很仔细地描述道:“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一九三〇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3)“时装”指的就是旗袍,当时,除了完全的洋装样式以外,最时兴的女性服装莫过于旗袍。旗袍的形制结构随时尚逐年变化,装饰愈来愈趋简单,长短肥瘦年年更新。最主要的变化集中在下摆的长短、领的高低、纽扣的多寡、侧开衩的高低等方面。

30年代的最初几年,旗袍沿袭了20年代末的风格:1928年是长短适中,便于行走,袖口保持短袄时的阔大风度;1929年开始旗袍底摆上升,达膝盖以下,袖子也趋短;到1930年的旗袍长度刚好盖住膝盖,但腰身逐渐收小,下摆开始收拢;1931年流行短旗袍,整体造型紧窄合体,腰部已经有较明显的曲线。

影星们的旗袍玉照令旗袍更入佳境,何况还有阮氏甜甜的微笑。

影星阮玲玉的一袭长旗袍,平添摩登风情。

民国美女胡蝶体态丰腴,穿上旗袍更显仪态万方。

30年代中期的旗袍愈加合体,袍长及地,使娇小的东方女性更显妩媚修长。

30年代创刊的《新生》杂志记录了女性旗袍的黄金时期:旗袍愈来愈合体称身,成为中国女性最主要的衣着。

女子服装走在前头的,当然是较少约束的“花界女子”,舆论颇有非议:“旗袍一袭,长仅过膝,下摆不张,……加之紧束严缚,臀部毕露,冈峦耸现,而婴儿命脉之双乳,亦复强力压迫,领高及颌,硬而且坚,头颈转侧,失其自由……”(4)“现在天气热了,大家穿着薄薄的紧紧的旗袍,把臀部光光的凸凸的……包牢。”(5)

1932年以后,旗袍下摆开始趋长,长及脚踝或腓下部,须着高跟鞋方可行走。这时期的袍身加长对旗袍的现代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旗袍的修长能更好展现东方女性的线条,前提当然是腰臀部和下摆的合体适度;其二,为了方便行走,修长旗袍的下摆开衩变成必要,从此开衩旗袍也成了现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标志。1933年始,旗袍从低衩或无衩变成高衩。当时一位当红明星顾梅君常穿高衩旗袍出入交际场,衩高过膝甚至及臀。由于明星效应,遂成流行。

1932年后旗袍下摆开始趋长,上身逐渐合体,衣袖渐短。许觉民供

照片里女主人的旗袍袖及肘,领又趋高,三粒扣,长及地,低开衩,30年代的典型样式;男孩的西装、短裤、长袜、皮鞋,是都市殷实家庭的时尚打扮。

旗袍虽没有了清末女装的繁冗装饰,但其合体的剪裁和精致的镶滚甚受中国女性钟爱。许觉民供

《大公报》称:“时下流行之大气长袍,衬以革履,丝袜,行时步趋婀娜,飘飘欲仙。”北方称开长衩为“大气”、“大楔”。服饰收藏家何志华说:“天津30年代的大楔旗袍有开到50—60公分的。”30年代中后期,摩登女郎将旗袍两侧开衩至膝盖以上,确实为中国女装史中少见的性感形式。“……她也许是一位买办的女儿,身上穿着材料非常之名贵悦目,裁剪非常之称身的旗袍,袍衩开到膝盖的上面,袖子短只及肩,颈子上是一条很狭的但很挺括的衣领。这是1936年式的新装,凡是时髦的中国女子所穿的大都是这个式样。”(6)不过,开长衩的旗袍常遭诟病,在《北洋画报》中有漫画记录这一现象。依此判断,当时大多数家法家教严格的良家女性不允穿开衩很高的旗袍。

1932年后,旗袍也曾流行花边装饰,凡衣缘处镶上花边,使旗袍更加妩媚。(www.xing528.com)

到1935年后,因名交际花陈玉梅、陈绮霞提倡低衩,故旗袍开衩趋小,袍身依旧长度及地,完全盖住双脚,时人揶揄为“扫地旗袍”。这种长度的旗袍毕竟不实用,所以流行的时间不长,一年后下摆就上移了。尤其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旗袍又回到利于行走的长度。按作家曹聚仁的说法:“一部旗袍史,离不开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这张伸缩表也和交易所统计图相去不远。”(7)

倒大袖已经风光不再,袖型细窄合体并趋短,短至肘上。这个时期,旗袍袖子的趋短也是特征之一。1937年后,袖长缩至肩下两寸,几近无袖,女性的玉臂充分展露。一年后袖子完全取消,人称回到旗袍马甲的样子。

30年代旗袍高领复活,直抵颌下,上缀三粒纽扣。许多富家女的高领纽扣是颇为讲究的,除了精致的盘花扣、葡萄扣外,也有西式金属镶嵌纽扣,甚至有纽头用宝石或珐琅装饰的。30年代月份牌里的许多广告女性都是三粒纽的高领,与长款的旗袍配合起来倒也相得益彰。不过,张爱玲显然并不喜欢这种领子,她认为:“往年的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脸,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颌,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8)不过到了30年代中后期,领子又趋低。

张爱玲所作插图,描绘30年代的高领长旗袍十分到位。

民国以来的旗袍长长短短,衣领高高低低,但总体上更加合体。作者收藏

1932年以后,旗袍下摆开始趋长,长及脚踝或腓下部,须着高跟鞋方可行走。这时期的袍身加长对旗袍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刘蓬作

当时流行有左右门襟的旗袍,其实左门襟为装饰,称双襟旗袍。作者收藏

3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逐步摈弃旗袍上多余的装饰。一般旗袍不再有大面积刺绣、镶滚,取而代之以细边镶滚的装饰,十分精致。另外,还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装饰手段,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上海女子旗袍的肩袖及底摆处加上西式的荷叶边,也叫蝴蝶褶。这种处理手法也有叫做“别裁派”,即把旗袍的某些局部西化,在领或袖上、缀以蕾丝花边、做成荷叶边等,还有左右开襟的双襟旗袍。1932年沪上交际花薛锦园穿的“花边旗袍”,很快在南北各地流传开来。

当时也流行旗袍与西式服装搭配穿着,旗袍外穿西式外套、绒线衫、绒线背心大衣等,旗袍外加西式长及臀下的绒线背心或对襟毛衣是春秋季的时髦穿法,尤以知识女性为多;而名媛阔太喜在旗袍外加上一件贵重的裘皮大衣,或附以其他皮毛手笼、披肩及毛皮饰边,这都是当时的摩登象征。

对传统旗袍的最重要改良,是采用了胸省和腰省的工艺手段。胸腰省的运用使旗袍更加合身贴体,但中国裁缝采用收省技术时是十分审慎且含蓄的,更多的是将收省与熨烫归拔(归是将织物烫拢收缩,拔是将织物拉伸)工艺结合。

民国初年,上海市场上已经出现有西洋丝袜。高跟鞋的出现则早于丝袜。19世纪70年代,上海滩就已经有皮鞋作坊,嗣后,外商相继开设了“拔佳”、“美最时”和“华草”皮鞋店。因此,20年代初出现的旗袍就有了与丝袜、高跟鞋配套穿着的可能。但是,直到30年代初出现短款旗袍,才流行起在旗袍里面配合穿丝袜的方式。“后面一个女子,乌黑头发,披到颈边:柳叶般眉黛……蓝地白柳条儿的旗袍,遮着膝畔,露出一段肉色丝袜,蹬着黑色高跟皮鞋……”(9)

大多数女子穿着长旗袍时,里面习惯穿传统的内衣裤,有的还要再套上一件衬袍,30年代报章上刊登的应景小说里就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她吸完了香烟,慢慢立起身脱去旗袍,露出套洋府绸的短衫裤来……”(10)“她嚷着热,脱去了夹旗袍,单着件纺绸短衫,当胸密密钉着一排翡翠纽扣……”(11)

这时期旗袍的面料各式各样,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均有。讲究的多用进口绸纱、呢绒等纺织品,一般旗袍也动辄要用绸缎,方显时派。上层妇女用料华贵考究,包括镂空、透明的旗袍,内里则穿精美带花边的衬裙或西式内衣。条格棉布和阴丹士林布也是30年代的流行,这些布料色泽清雅、素净,尤其阴丹士林布做成的旗袍简洁大方,颇受女学生、职员甚至闺阁小姐的青睐。国产毛蓝布亦称“爱国布”制的旗袍则是年轻女学生或平民女工的常见衣着。

1936年的月份牌美女画《执扇仕女图》描摹了当时的时髦旗袍和发型。杭穉英作

喜好运动的西洋风气带动了都市青年换置西式服装。

都市上等人家流行的时髦穿戴Paul Chapron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