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衣裳:探寻中国女性自觉扮美的新时代

百年衣裳:探寻中国女性自觉扮美的新时代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年代,无疑开始了中国女性自觉扮美的新时代。此时的女子上衣一般较以前短小,大多齐腰,最长也只是及臀。百褶裙落时了,入时的是下摆宽大、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以后引进西洋的烫发技术,为女性的审美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条件,一时间出现了许多发型。男公务员制服采用类似中山装的服式,立领五钮,三个暗插袋。民间服饰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自由和丰富,女性的旗袍成为了民国最重要的时装,扮演了民国时尚大戏中的主角。

百年衣裳:探寻中国女性自觉扮美的新时代

20年代,无疑开始了中国女性自觉扮美的新时代

旗袍开始流行,20年代初中期皆为长及脚踝,平直,合身有余,袖为倒大袖,及小臂中部。旗袍沿边日趋简单,为丝绦边,领子上装饰一道至三道丝绦。后期趋短并愈来愈多与高跟鞋、丝袜相搭配。由于旗袍流行,常见套穿现象,“棉袍,罩袍,裤腿”套穿。“五色具备,极参差之致。”

此时的女子上衣一般较以前短小,大多齐腰,最长也只是及臀。有对襟,也有斜襟,一般用盘花布纽扣,也有用西式金属纽扣或金属子母暗扣的。下摆有的呈直线,有的则半圆形。清末民初的“元宝领”已逐渐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小立领或无领;袖子一般都极宽大且短,即倒大袖;到1921年以后,百褶裙已少有人穿,张爱玲在《更衣记》中提到的“韭菜边”、“灯草边”已经风头不在。百褶裙落时了,入时的是下摆宽大、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

北京杂志《图画世界》时有介绍流行服装的内容,1924年第一卷上有图文并茂的“今年夏季妇女时装说”可见一斑:

……上衣衣身之短,已至极点。衣角作琵琶式。豁起愈甚,愈为趋时。罅缝处或露里衣之衣脚。有时或竟将肤肉微露。此诚不雅观之甚者矣。衣领仍极短窄。袖则短仅及手臂之半,胁际甚紧窄,愈往外则愈博,至袖口处则其博几过尺,骤观之或疑为裙。裤式之奇异,盖今岁时装中之一大特点也。(30)

女学生配戴编织围巾的秋冬季装束

作家张恨水写于那个年代的小说《春明外史》中对这种时髦也有描写:

刚一进去,只见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妇,梳了一个双挽的如意头。上身衣服是月白绸底子,上绣蝴蝶飞花的花样,大襟摆都是圆角,也不过一尺多长,就像圆鸭蛋式一般。下身穿一条深绿色的哔叽裤子,又长又大,远望像一条裙子一样。(31)

此时的女学生尤其爱围一条自己编织的带穗子的毛线围巾,颜色鲜亮,在脖子上绕一圈后分搭在两侧。通常,女学生穿着无太多装饰的灰色或蓝色布褂,有时也像男生一样,在衣襟上插一支自来水笔以为风雅。女学生所穿的裙子仍多半是蓝色或黑色布裙或绸裙,无装饰,极为素净。《春明外史》道:“二人都是穿着灰布褂,黑绸裙,而且各蹬着一双半截漏空的皮鞋。那年纪大的梳了头,小的却剪了发,不用说,这是正式的女学生装束。”(32)

溥仪和婉容夫妇所穿西服、旗袍正是当时上层人士的时髦装扮。

民国流行的袄裙素雅淡泊,“华盛顿”式剪发和高跟皮鞋受到欢迎。Paul Chapron供

在开埠城市里,西式装束成为了上流社会普遍追崇的时尚。

具有中装元素的西式连衣裙

母与子在影楼留影是民国时期的时髦,他俩的服装肯定是“时装”。Paul Chapron供

西式服装当然是这一时期时髦女子极为倾慕的装束,主要以大城市的富裕女子或交际明星为主,一些热心于政治事务与妇女解放的女士也喜穿着西式衣裙。主要有连衣裙、西式上衣和短裙、西式呢质大衣、翻领毛皮大衣,搭配宽沿草帽、高跟皮鞋、手提钱袋等服饰品。连衣裙和西式短衣有各种领式,袖子则多为西式装袖。

如通常所见,那时的小说以对衣着打扮的细腻描写,交代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民国言情作家刘云若有这样一段文字:

由门内驰出一辆崭新的脚踏车来。车上坐个妙龄女郎,身上穿着印度红薄呢的短西装,头上斜戴着雪白的法兰绒小檐卷帽;颈前系着条极大的黄蓝相杂的丝巾,在粉头上绕了一遭还有多半幅垂绕在背后;腿上过膝的极长肉色丝袜,远看直如玉腿全部露裸,脚下却是很朴素的鹿皮平底鞋子,戴着新羊皮手套的手里,握着只打网球的球拍。(33)

1927年,画家叶浅予为《上海漫画》创作的连环漫画《王先生》真实记录了市井众生的衣着打扮。

绣花鞋加高跟是民国时期时尚流行的产物。钟漫天收藏

高跟鞋进入了民国女性的视野,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时髦。这时期的高跟鞋,样式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国内制作加工。有皮面的、缎面的,也有布面的,甚至还有复古绣花面的。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每位追求时髦的女性都愿意拥有一双高跟鞋。即使刚刚放足的妇女,在鞋前鞋后塞上棉花,也穿上高跟鞋,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着实让人为她捏一把汗。而大部分朴素、尚雅的女学生仍然喜欢穿着青布或缎子平底鞋。

袜子时兴长筒或短筒丝袜,多为米黄或白色。另外,各种彩色针织线袜也很流行。太太小姐们出门还要一手拎手袋,一手拿洋伞。耳环、项链、珠花也是必不可少的配饰。

妇女剪发初始,剪的是男式发型,即所谓偏分的“拿破仑”式和中分的“华盛顿”式,以后剪发又有了半月式、倒卷荷叶式、双钩式等。以后引进西洋的烫发技术,为女性的审美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条件,一时间出现了许多发型。烫发一般是烫短发,蓬蓬地堆在头上,也有些烫了长发的,并编成辫子。有的留长辫,而只烫前面的刘海。也有的将短发烫过之后,梳了两个蓬鬓,然后用一根色彩鲜艳的绸辫,围着额顶,将烫发一束,显得十分妩媚。

风风雨雨的20年代,尽管政局动荡纷扰,东海之滨的上海却日益繁华,当时国外传入的歌舞电影、服饰、饮食生活方式首先到了上海,上海被喻为“东方巴黎”。1929年外滩耸立起了一座楼高十层的沙逊大厦;繁华的南京路上每三分钟就会驶过一辆汽车,这在当时是十分摩登的事情了;新世界游乐场举办了选美竞赛,永安公司老板之女郭安慈当选上海小姐……在以后相当长的年月里,中国的时髦都以上海为瞻。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民国新服制,民国初年的爱德华燕尾服、圆筒帽被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朴素的礼服,长袍马褂和西服都为男性礼仪服装,女性礼服为旗袍(未用旗袍称谓)和袄裙。男公务员制服采用类似中山装的服式,立领五钮,三个暗插袋。民国新服制摈弃了《大清会典》那般繁缛的封建规章,倒有了些许现代民主社会的思想意识。民间服饰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自由和丰富,女性的旗袍成为了民国最重要的时装,扮演了民国时尚大戏中的主角。

————————————————————

(1) 张爱玲:《更衣记》,《流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3页。

(2) 参见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169页。

(3) 除《良友》画报、《妇女杂志》外,上海环球社的《图画日报》侧重对京沪两地的妇女服饰包括青楼服饰的介绍;上海《真相画报》是集政治与艺术、生活于一身的刊物,记录当时政治事件的同时也展示时新的服饰发式;天津《国闻周报》的“海上新装”栏目每期介绍上海最新服饰,涉及衣服、首饰、发型、鞋帽等;北京《玲珑报》、《图画世界》,天津的《北洋画报》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生活艺术刊物。

(4) 刘海粟在1920年聘女模陈晓君为上海美专写生的人体模特,遭江苏省教育会禁止。1925年刘海粟写信公开申辩,但当时上海市议员、商会骂刘“禽兽不如”,上海县长危道丰遂下令禁止人体写生。此举激怒了刘海粟,于是刘在报章上给当时五省联军统帅孙传芳写信,引发刘孙关于模特的笔战。

(5) 参见季学源、陈万丰编:《红帮服装史》,宁波出版社2003年版,27、57页。(www.xing528.com)

(6) 《良友》,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1926年11月,16页。

(7) 参见中国近代纺织史编委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173页。

(8) 妙观:《中山装之起源》,《北洋画报》七卷第318期,1929年5月14日,第2版。

(9) 参见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385页。

(10) 参见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385页。

(11) 张爱玲:《更衣记》,《流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4页。

(12)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534—535页。

(13) 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306页。

(14) 屈半农等:《二十五年来中国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香港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308页。

(15) [美]玛里琳·霍恩著,乐竟泓等译:《服饰:人的第二皮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6页。

(16) 张爱玲:《更衣记》,《流言》,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4页。

(17) 《服制条例》第二条女子礼服:“甲种,衣:式如第四图,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之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纽扣六。”

(18) 新侬:《时妆小志(六)》,《国闻周报》第一卷第十四期,1924年11月。

(19) 《孙传芳禁止女子穿旗袍》,《良友》1926年第二期,7页。

(20) 《教育部禁止女子剪发》,《妇女杂志》1924年10卷2号。

(21) 毛子震:《女子剪发问题的意见》,《妇女杂志》1920年6卷4号。

(22) 北大生物系主任谭熙鸿教授丧妻后与妻妹陈淑君相恋至同居,引起了一场关于爱情道德辩论

(23) 转引自《张竞生文集》(上卷),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5页。

(24) 张竞生:《美的人生观》,《张竞生文集》(上卷),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37—39页。

(25) 《玩偶之家》,19世纪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著名社会剧,作于1879年。女主人公娜拉不堪夫权的欺凌,毅然离家出走。此剧在当时中国引起轰动。

(26) 一新:《中庸之道》,《新天津画报》1934年5月6日第2版。

(27) 屈半农等:《二十五年来中国各大都会妆饰谈》,《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香港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308页。

(28) 老舍:《老张的哲学》,《老舍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12页。

(29) 老舍:《骆驼祥子》,《老舍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5页。

(30) 《图画世界》,1924年第一卷第一号。

(31) 张恨水:《春明外史》(中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314页。

(32) 张恨水:《春明外史》(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87页。

(33) 刘云若:《恨不相逢未嫁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