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朝
Han chao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国力上升,逐渐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而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匈奴战败后向西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国也都闻而惧之。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打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这些都促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
故事链接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平民出身的皇帝
西汉高祖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下层社会的皇帝,他白手起家,得了天下。
刘邦像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个地道的农民,母亲是个家庭主妇。刘太公从小就不喜欢刘邦,认为他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是个不成器的家伙。刘邦对父亲也很不满,因此父子关系一直不好。后来在楚汉之战中,项羽以杀刘太公要挟刘邦,刘邦全然不顾父子之情,竟要求项羽分一杯刘太公的肉羹给他。刘邦做了皇帝,也常用当年刘太公讥讽他的话来嘲笑太公,使其难堪。尽管刘邦出身寒门,而且家乡人多看不起他,但他却自幼胸怀大志,想要建立像秦始皇一样的功业。直到三十多岁,他才做了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亭长是维护治安、追捕盗贼、管理交通、接待过往官差的小官。泗水亭离县城很近,因此刘邦与县吏萧何、曹参、夏侯婴等都有交往。在与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刘邦增长了见识,萧何等人也成为他在秦末乱世中起事的骨干力量。
后来,刘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役,但在半路上有很多人逃跑了。刘邦很无奈,走到丰邑休息时,刘邦喝了些酒,然后松开了刑徒们身上的绳子,让他们自己逃命去。但有十几个人不愿意丢下他一个人走,都表示愿意跟着他。刘邦便带领大家逃亡,前面负责开路的人回来告诉他有条大蛇拦路,没法儿通行。刘邦喝得有点儿醉了,训斥说:“我们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他分开众人,自己到了前边,见一条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拦腰斩断。又走了一段路后,刘邦觉得头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边的人。一会儿,后边的人赶了上来,对他说在路旁看见一个老太太哭,问她原因,她说有人把她的儿子杀了;又问为什么被杀,她说她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在路边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她才如此难过。大家当时觉得老太太在说谎,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见了。刘邦听说了,心中暗喜,以后便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皇后之玺”
这是在西汉高祖长陵陵园出土的吕皇后玉玺。汉朝礼制规定,皇帝、皇后以及诸侯王的用印,都称为玺。这是长陵出土的唯一证明帝后身份的物件
“汉并天下”瓦当
这是西汉建筑材料,在今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直径为17.5厘米。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做的
由于这些传说,刘邦在当地的威信逐渐提高,跟随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他被当地人称为豪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与沛县的萧何等人里应外合,杀了沛县县令,起兵响应,转战丰、沛等地,刘邦被推举为沛公。次年,他率兵西进,军队纪律严明,所过之地秋毫无犯。公元前206年,他率先入关(此处的“关”指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东北,是进入关中的战略要地),推翻了秦朝。接着,项羽入关,刘邦在鸿门宴上委曲求全。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国。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今四川和重庆)和汉中。这年8月,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占领关中,与项羽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与项羽决战,项羽战败,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皇帝位,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创立了汉朝,史称西汉。
刘邦陵彩绘女侍俑
这个在汉高祖长陵陵园出土的陶俑,是宫廷侍女的形象
田横五百士
情深义重的傲岸风骨
楚汉相争之时,汉王刘邦率领大军灭掉楚,统一了中原,建立了汉朝,做了西汉开国皇帝。接着,刘邦又派大将军韩信去攻打齐国。齐王田横势力单薄,寡不敌众,经不起韩信大军的进攻,被打得落花流水。田横带上五百多名残兵败将逃到东海边的一个海岛上。可是,刘邦总觉得他是个隐患,放不下心来。
一天,刘邦派人给田横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倘若田横带五百多名士兵回到汉朝来,可以封田横为王;如果不听劝告,马上就派兵攻打他们。田横爱兵如子,他不忍心这五百多名士兵再遭屠戮,就带上两名随从去求见刘邦。
一路上,田横坐在马车上思绪万千,气愤难平。离都城不远了,田横突然改变了主意,停住了马车,对两名随从说:“刘邦原是个汉王,我田横是个齐王,我们俩平起平坐,而今他夺得了天下,劝我投降,难道这不是件耻辱的事吗?”说完,拔出宝剑来就自杀了。两个随从见齐王死了,痛哭不已,接着也自杀了。
徐悲鸿绘《田横五百士》
刘邦听到田横自杀的消息后,也难过了一阵,为田横举行了葬礼,还建了一座“齐王墓”。接着,刘邦又派大臣去海岛,准备将田横的部下全部召回,封官的封官,重用的重用,一切都妥善安排。岛上的士兵得到齐王田横死去的消息,一个个抱头痛哭,悲痛欲绝,对刘邦更加愤恨。经过商量,五百多名士兵每人只带上一把宝剑登上岸,朝都城行去。
五百多名士兵一到都城,就立即来到齐王墓前,用齐国最隆重的仪式祭奠了田横。接着,全体士兵唱起凄凉悲怆的哀歌,他们谁也不愿为汉朝效劳,一个个拔出宝剑来自杀了,以死来表达对齐国和齐王的忠义之情。
文君卖酒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有名的辞赋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不光是文章写得好,而且还能弹一手好琴。
司马相如年轻时曾任过汉武帝的侍从官等职,但他喜欢舞文弄墨,弹琴吟诗,而皇帝不欣赏这些,司马相如就去投靠梁王。过了几年,梁王死后,司马相如只好回到了成都。
司马相如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很艰难。他有个朋友叫王吉,在临邛(即今四川邛崃)当县令,司马相如就去投奔他。王吉把司马相如安排在旅店里住下,招待得很周到,还经常去看望他。没过多久,县里的人就都知道了司马相如是县令的贵客。
临邛有一位大富豪,叫卓王孙,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王吉和司马相如。在席间,王吉请司马相如弹琴助兴,司马相如也不推辞,顺手弹了一曲。司马相如弹的曲子悦耳动听,如高山流水,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听完一曲,卓王孙暗自惊叹。
四川邛崃卓文君井
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她长得非常漂亮,刚死了丈夫不久,住在娘家。她这天听到了司马相如的琴声,不由得被深深地吸引,就来到屏风后面偷看。她看到司马相如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顿时起了爱慕之心。司马相如觉察到了卓文君在屏风后面偷看,他也被卓文君的美貌所吸引,就又弹了一曲《凤求凰》,抒发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卓文君听了,立刻领会了司马相如的意思,心情非常激动。
后来司马相如交给卓文君的侍女一小包钱,并交给她一封信,让她立即转给卓文君。在信中,司马相如向卓文君表露了心迹,并向她求婚。卓文君怕自己的父亲反对这门亲事,就偷偷地跑了出来,和司马相如一起私奔了。
他们回到成都司马相如的家里,卓文君发现他家里非常穷,除了四面墙壁以外,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卓文君娘家是临邛有名的大富豪,卓文君从没有过过苦日子,司马相如怕她受不了,可卓文君一点儿也不嫌弃。她卖了一些首饰,和司马相如一起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酒馆,两人过着艰辛而恩爱的日子。
后来,他们两人真挚的爱情终于感动了卓文君的父亲,他给了他们一些钱,他们的日子才好了起来。
周亚夫细柳营
周亚夫治军严明
周亚夫是西汉功臣周勃的儿子。汉文帝时,匈奴进犯边境,汉文帝派周亚夫和另外两位将军分别驻扎在边境上。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去犒劳将士。另外两个将军听说皇帝前来,立即下令营中的将官士兵列队欢迎。于是,汉文帝一直纵车马进入大营。可是,当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驻扎的细柳营时,只见军士们个个全副武装,箭上弦,刀出鞘,一副随时准备迎敌的样子。
为汉文帝开路的侍卫人马先到,可营门守卫不让他们进去。侍卫大声喝道:“皇上就要来了!你们也敢阻拦吗?”
守卫说:“周将军有令,在军营里,只听将军的,不听皇上的!没有将军的命令,谁也不许进!”
一会儿,汉文帝来了,可守卫仍然不让进。汉文帝就派人去通知周亚夫说:“皇上要进营劳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
周亚夫
营门的守卫又告诉汉文帝的属下说:“周将军有规定:车马不许在军中疾驰!”汉文帝就命令勒马慢行。
到了大帐,只见周亚夫行军礼,说:“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以军礼参见皇上!”
汉文帝肃然改容,派人上前说:“皇帝向您道辛苦了!”汉文帝犒完军后就离开了。
周亚夫如此无礼,汉文帝竟然没有动怒,群臣都十分惊讶。而汉文帝却感叹说:“周亚夫才是真正带兵的将军!先前那两个军营,简直就像小孩儿作游戏一样,敌人要想偷袭,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哪里能比得过周亚夫呢?”
从此,汉文帝就十分赏识周亚夫,并升了周亚夫的官。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升任太尉的职务,领兵向东进击吴、楚。这次平定吴、楚之乱,仅历时三个月,可谓神速。
轻敌冒进的后果
自从秦始皇统治时期秦朝打败匈奴,北方平静了十几年。秦朝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战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汉高祖刘邦雕像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带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州)。韩王信抵挡不了,向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汉高祖治他的罪,就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战。
西汉步兵俑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下着大雪,天气特别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不少人冻坏了,有的人竟冻掉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就败走了。
汉高祖顺利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兵士回来后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也非常瘦。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还怕这些兵士侦察到的情状不可靠,又派娄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匈奴的单于王庭
娄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兵士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让精兵埋伏起来了,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想阻拦我进军。”说着,就把娄敬关押起来,自己带兵继续追击冒顿。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突然四下里拥出许多匈奴兵来,个个身强力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汉高祖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匈奴骑兵
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儿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山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儿脱身。
匈奴与汉进行贸易、交战的地方
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匈奴君主的正妻),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阏氏一见这么多礼物,心里挺高兴。当天晚上,阏氏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的地方,但也没法儿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朝廷也会派人来救他,那时候我们腹背受敌,还不如早点儿撤兵回去。”
白登之战遗址纪念碑
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雾气弥漫,汉高祖悄悄地撤离了白登山。陈平还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左右两旁拉满了弓,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地走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娄敬放出来,说:“我没听你的话,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围了起来,差点儿不能和你见面了。”
汉高祖逃出了虎口,知道自己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此后,匈奴一直进攻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他问娄敬该怎么办。娄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这样就可以太平地过日子了。”
汉高祖同意娄敬的意见,派娄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了。
汉文帝治国
废除重刑,减轻人民负担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公元前179年即位。汉文帝的母亲薄氏进宫前吃过苦,因此知道老百姓的一些苦楚。当了汉高祖的妃子后,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跟儿子住在封国。她常教育儿子要体察民情。汉文帝一即位,首先大赦天下,接着召集大臣商议国事,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罢了,把他的父母、妻子也一同逮来定罪,这种法令是不公正的,请你们商议出个更好的办法。”
大臣们商议一番,废除了全家牵连着一同定罪的法令。
汉文帝的灞陵
汉文帝又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地方救济死了妻子的人、寡妇、孤儿和没有儿女的老人;规定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朝廷按月发放米、肉、布帛,并让地方长官定期去慰问他们。
汉文帝还下诏要老百姓多提意见。这么一来,上奏章的,当面规劝皇帝的人就多起来了。就是在路上有人上书,汉文帝也会停下车来把奏章接过去。他说:“可以采用的就采用,不能采用的就搁在一边,这有什么不好呢?”
当时,临淄有个名叫淳于意的人,以替人治病而出名。后来他做了太仓的县令。他不肯讨好上司,辞了官仍旧去做医生。
有个大商人请淳于意为他的妻子治病。那女人吃了药不见好转,后来死了。大商人就告他杀人。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肉刑包括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脚或右脚等。因为淳于意做过官,要被押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最小的女儿缇萦,决定到长安去救父亲。
汉文帝像
缇萦到了长安,要进皇宫去见汉文帝。管宫门的人不让她进,她就写了一封信,托守宫门的人传上去。汉文帝一看,信上的字歪歪扭扭,像是个孩子写的,内容大致是:我叫缇萦,是从前做过太仓县令的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大家都说他是个清官。这会儿犯了罪,要受肉刑。我不但替父亲伤心,也替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被砍去了脚就成了残废;鼻子被割去了,就不能再安上去,这人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给公家做奴婢替父亲赎罪,让他免于肉刑,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恳求皇上开恩!
汉文帝同情小姑娘的一番孝心,也觉得肉刑不合理。他对大臣们说:“犯了罪的人,应当罚他,让他得到教训才好重新做人。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了他的肢体,怎么能劝人为善呢?”
大臣们商议后,拟定了三条法令:废除脸上刺字的肉刑,改为做苦工;废除割去鼻子的肉刑,改为打三百板子;废除砍脚的肉刑,改为打五百板子。
缇萦救了父亲,也替天下人做了一件好事。
汉文帝实施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于是犯罪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免去农民一半的田租,到第十三年,完全废除了田租。老百姓安心生产,国家也有了积蓄。
汉文帝生活节俭。有一次,有人建议造一个露台。汉文帝召工匠一计算得花一百金。他说:“四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也不过一百金,不必再造露台了。”
汉文帝穿的衣服是黑色厚布做的。他宠爱的妃子穿的衣服也很朴素,下摆从不拖到地上。
汉文帝一直幻想长生不老。求神仙、祭天的费用,方士要多少给多少。有个方士名叫新垣平,派人向汉文帝献上一只刻了字的玉杯,说是仙人献给汉文帝的。汉文帝吩咐左右拿黄金赏给来人。丞相张苍是个天文学家,不相信方士的话,他暗地里派心腹去侦查新垣平的行动,查出那献玉杯的人和刻字的工匠。汉文帝这才从迷梦中醒过来,后悔自己糊涂,把新垣平这一类罪大恶极的方士判处死罪。
由于汉文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又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圣母祠
这里的圣母指薄氏,即汉文帝刘恒之母
四铢—汉文帝时期铸造的钱币
张释之严格执法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张释之是西汉文、景两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司法官。他执法威严公正,不含私心,在当时很有名望。
封建社会可以用金钱买官。张释之年轻时,他二哥出钱为他捐了个保卫皇宫的小官。张释之干了整整十年,觉得没有什么盼头,想辞职回家帮哥哥分担家务。当时朝廷有个官员叫袁盎,觉得张释之这个人不错,有才干,就在汉文帝面前竭力推荐他。汉文帝便破格召见了张释之,让他谈谈天下大事。张释之平时聪明好学,关心政事,对事物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向汉文帝一一道来,具体而不空洞,说得汉文帝频频点头。不久,文帝就封他为公车令。
张释之当上公车令后,有一天,他见到太子和他的弟弟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眼见到了宫门口,也不下车,竟想长驱直入。张释之连忙追上去拦截,不让他俩进宫,判定他俩犯了过宫门不下车的“不敬”罪,并上奏皇帝。太子和梁王是薄太后的掌上明珠,他们的举动把汉文帝也吓了一跳,在薄太后的追问下,汉文帝只能自我检讨道:“都是我的错,我没有把儿子教育好。”最后由太后出面,宣布赦免太子、梁王之罪,他们二人才获准可以进宫。
当时的张释之只是一个小小的公车令,官职很低微,却敢于弹劾太子与梁王,这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好在汉文帝是很开明的君主,他并没有因此而心怀不快,反而认为张释之的敢作敢为是好样的,对朝廷有利,下令提升他为中大夫。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城巡视,来到城北中谓桥。不知怎么桥下突然钻出一个人来,惊吓了给皇帝拉车的马匹,马高声嘶鸣起来,那个人吓得拔腿就跑。卫队紧紧追赶,抓住了那个人。皇帝命令交给张释之处理。因为那时张释之已经担任了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工作,是最高的司法官。
张释之亲自审问那个冲撞皇帝车驾的人,那人从实禀告说:“小的是路过这里,听见皇上车驾过来的吆喝声,急忙回避,就躲到了桥下面。后来听听没有声音了,以为车驾已经过去,就钻了出来。想不到车驾还未过去,正好给小的撞上,小人实在是无意冲撞,望大人查明真相,饶恕我吧。”
张释之听了那人的申诉后,仔细地调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了真相,觉得那人说的都是实话,便罚了那人四两罚金。汉文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地说:“你判得太轻了吧,幸亏朕的马比较驯服,不然的话,还不把朕摔伤了?”
张释之见汉文帝不高兴,便从容地解释说:“陛下,我认为在法律面前,不管是皇上还是老百姓,都是平等的。本朝的法律对于无意惊驾的处罚就是处以罚款,所以我就遵照这条法则判刑。如果陛下要加重刑罚,就显得有些随心所欲,那么,今后叫老百姓怎么遵守法律呢?请陛下再考虑一下吧。”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话,沉思了一下说:“那就照此办理吧。”
没多久,又发生了一桩案子。有人偷盗先帝庙中座位前的一枚玉环。汉文帝大动肝火,命张释之判偷窃犯灭族之罪。张释之根据刑律的规定,奏请判为将偷窃犯一个人杀死,并把尸体抛在街上示众。汉文帝很不满意,说:“你怎么老是用一些刑罚条律来跟我作对,神圣的宗庙竟然有人敢进去偷窃,这个国家还成什么样子?我这么重用你,可不是叫你去庇护罪犯哪。”
张释之严肃地取下头上的乌纱帽,对汉文帝说:“作为一个最高司法官,我从未庇护过任何一个犯人。如果有人因偷盗宗庙里的东西就被判灭族,那么万一有人盗掘先祖的陵墓,又该怎么加刑呢?”
汉文帝把这件事跟太后商量,太后觉得应当依法办事,汉文帝只好同意了张释之的奏请。
张释之公正执法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晁错削地
汉初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他就是汉景帝。汉景帝认为,国家必要的开支要靠征税,但他即位的第一年,征收的租税还是很少。他知道内史(治理京师的官员)晁错有才能,于是就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地位和宰相差不多)。御史大夫晁错眼看着分封的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约束,天下又快变成诸侯割据的局面了。那时汉朝共有二十二个诸侯国,齐王有七十多座城,吴王有五十多座城,楚王也有四十多座城。诸侯割据,免不了要发生战争,对发展生产也很不利。
汉景帝像
晁错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先帝(汉文帝)送给他桌几(一种家具,人疲倦的时候,可以用来靠着打个瞌睡)和拐杖这两样尊敬老人的礼物,是希望他改过自新。哪里知道他却招兵买马,准备造反。陛下要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怕削地会立即引起他们造反。晁错说:“诸侯要是存着造反的心,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造反,祸患更大。”
金缕玉衣
汉景帝听了,决心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楚王刘戊荒淫无度,不守规矩,这次他到长安来,晁错就根据查证,揭发他的罪行,要汉景帝定他的罪。汉景帝削去了他封地中的一个郡,让他回去。晁错又查出赵王的过失,汉景帝也削去他的一个郡。胶西王私卖官爵,被削去了六个县。
晁错正计划着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他的父亲从老家颍川(今河南禹州)特地赶了过来,对他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为什么不安分守己,偏要管闲事?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你管得着吗?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恨你?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呀?”
晁错削藩
晁错说:“削地是为了王朝的安全。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儿行使权力,天下必定大乱。”
他父亲叹了一口气,说:“刘家的天下安定了,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已经老了,不愿意看到晁家大祸临头。”
晁错又安慰了父亲一阵,但老人家回到颍川老家后,还是喝毒药自杀了。吴王刘濞在汉文帝在位时就想做皇帝,这会儿以“惩办奸臣晁错”的名义煽动别的诸侯王一同叛变,参加叛变的有吴、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个诸侯国,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他们一同发兵,声势浩大。汉景帝吓慌了,为保住自己的皇位,就把忠心耿耿的晁错杀了。
晁错像
汉景帝杀了晁错,下了一道诏书,叫七国的诸侯退兵。吴王说:“我已做了皇帝,还管什么诏书!”吴王干脆把诏书退了。这样,朝廷和诸侯国之间的大战就开始了。汉景帝后悔杀了晁错,他想起了汉文帝临终时的话,立刻拜周亚夫为大将,发兵征伐。周亚夫先稳住了未参加叛变的十五个诸侯国,然后用三个月工夫,平定了七国的叛乱。
汉景帝还让七国的后代继续做诸侯,不过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内征收租税,不能干预地方行政。这就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汉朝的政权更加巩固了。
之后,汉景帝继续推行汉文帝时期的政策,减轻赋税,减少官差,国内又出现了一片富裕的景象,历史称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公元前150年,汉景帝立六岁的皇子刘彻为皇太子,等到刘彻十五岁那年,汉景帝病死,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
古代穿越知识指南
四大瑞兽
四大瑞兽又叫四灵,语出《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为百兽之长。它是一种身体像鹿,身披鳞甲,头上长独角的动物。一般被帝王看作太平盛世的象征。凤,为百禽之长。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羽毛美丽。象征吉祥,也象征男女间的爱情。龟,四灵中唯一真实的动物,传说为百介之长,被视为长寿的象征。龙,为百鳞之长,为四灵之首,是一种长着马头、鹿角、鹰爪、蛇身、狮尾的复合型神异动物,是中国人心中最有灵气和霸气的动物。后在道教和天象上,又出现了由青龙、白虎、朱雀(即凤凰)和玄武(一种龟蛇合体的灵物)组成的另外四大瑞兽。
汉武大帝
治国有方的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汉景帝刘启之子,六岁时被立为太子,十五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
汉武帝是历代皇帝中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后继续推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又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让诸侯分封他们的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被分割。同时他设立刺史,用来对地方加强控制。在军事和经济上他也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事务改由中央管理,同时他禁止诸侯国铸钱,使财政集中于中央手中。
司隶校尉印
汉武帝时设的官职,职责是监督军队和官员的行为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派兵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另一方面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加强了和西域的联系,促进了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这是中国有系统的选拔人才制度的开始,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像
汉武帝晚年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之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徭役繁重,致使大量农民破产。认识到这些问题后,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外出巡游,到达扶风(今陕西兴平其东南)时得病,不久,汉武帝病死于巡视途中。其庙号为世宗,谥号为武帝,葬于茂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统治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十五岁时就继承了皇位,当上了皇帝。即位后不久,他就下了一道诏书,让官员向朝廷推荐社会上的贤士,以便重用他们,让他们为国家效力。诏书一下,各地反响强烈,人们争先恐后地向朝廷推荐,最后,总共有一百多人被选送到中央。到了朝堂上,汉武帝亲自主持考试,考这些被推荐来的贤士,其中一个主要的考题就是怎么样才能让国家安定,人民富裕。
董仲舒像
一时间,贤士们给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应该实行严厉的刑罚,有的说应该减轻百姓的负担,还有的说应该鼓励人们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汉武帝听了这些回答后没有任何表示。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叫董仲舒的。这个人很有才能,他回答说:“那些不在传统的孔子学说范围之内的各派学说,都不应该让它们再发展,应该只发展孔子的学说。”当时,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学说派别,它们之间常常争论不休,有的甚至还攻击朝廷,这让汉武帝很是恼怒。董仲舒的一番话,正好契合汉武帝从思想上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董仲舒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这时,丞相对汉武帝说:“各地推荐来的贤士,在学术上不属于一派,本来各派之间就有争论,如果把这些人都留下来任用的话,他们不但不能治理好国家,反而会把朝廷扰乱,这些人不应该都留下。”
董仲舒写的《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丞相的建议,只把公孙弘等几个属于儒家学派的人留下并且加以重用,其余的人一律都没有留用。从此,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下来。这件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只尊崇儒家的学说,别的派别的学说都不许发展)”。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骁勇善战的骠骑将军
霍去病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朝的大将军。他是汉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和霍仲孺的私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次骚扰汉朝。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兵士两千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兵士十万余人。汉武帝很常识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元狩六年(前117),年仅二十三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李广难封侯
飞将军李广
西汉初期,匈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支游牧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汉族居民。陇西(今甘肃东南部)名将李广奋勇抗击,匈奴既怕他,又敬重他,称他为“飞将军”。
一次,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骑兵和他在一起,他们分两路围剿匈奴。李广率兵前进几百里后,被匈奴左贤王率领的四万骑兵包围。面对处于优势的敌人,李广竭尽全力组织抗击,后来张骞的大军赶到才得以解围。但是,李广率领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得撤兵回去。事后,朝廷追究责任,张骞因拖延行程应处死刑,后出钱赎去死罪降为平民;李广杀敌有功,但因军部队损失太大,功过相抵,既没有被处罚,也没有受封赏。
有一次,李广私下对占卜天象的王朔说:“自从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李广没有一次战役不参加的。我率领过的军队当中职位低的校尉,以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侯的,有十数人之多。我李广比起别人来不算落后,但却从来没有因为积功而取得侯爵的封邑,这是为什么呢?”
李广像
王朔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计谋,把这八百多名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这是我以为最遗憾的大事。”
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决定对匈奴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分两路向匈奴进军。已经年老的李广主动请战,担任前将军,归卫青指挥。李广在行进途中几次迷路。等他赶到会合地点,已比指定的时间迟了好几天,当时,匈奴已被卫青的大军打败。会合后,卫青派手下的人问李广迷路的经过,并催促李广的部下快到卫青那里去认罪。
“单于天降”瓦当
李广气愤地说:“我的部下并没有罪,误期迟到的责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审问就审问我。我现在亲自去大将军的幕府听候审问。”接着,李广对部下说:“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次仗,这次跟着大将军出战,本来很幸运可以同单于的军队接触,没想到大将军又把我的队伍调开,让我走那条迂回遥远的路,而我偏偏又迷失了路径,这岂不是天意?况且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说完,拔刀自刎。
张骞出使西域
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一条商路。那么,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又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
张骞是成固(今陕西城固东)人,生活在西汉政府对匈奴由防御转入进攻的时代。汉武帝听说有个月氏国,是匈奴的仇敌,决定招募使者,前去联合月氏国夹击匈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派堂邑父给他做翻译,堂邑父本是匈奴贵族堂邑氏的奴隶。张骞又征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东南部)出发前往西域,队伍携带了大量的行装和礼物。
汉西域诸国图
他们一出陇西,便碰上了许多匈奴人。张骞一行全成了俘虏。单于不敢杀死汉朝使者,便把张骞等人全部软禁起来。那时候,匈奴和汉朝表面上关系还不错,单于为了留住张骞,把一个匈奴女子嫁给了他。不久,张骞有了一个儿子。
张骞一直将汉武帝交给他的出使证明偷偷保存着,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当他被单于放逐到西部时,离西域又近了不少,他在心里暗自高兴。于是他每天专心放羊,等待机会逃走。渐渐地,匈奴人也不再过问他们。在张骞被俘的第十一年,他率领剩下的汉使,逃出了匈奴的魔掌,重又踏上寻找月氏国之路。在匈奴生活了十一年,张骞已能说一口匈奴话,对匈奴的风情礼节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一路行走并没有碰上什么麻烦,匈奴人都视他们为自己人。他们终于走出茫茫草原,进入西域的沙漠地带。他们一连走了几十天,路上尽是沙漠,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亏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饿急了,就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
最后他们到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这里的人高鼻子,蓝眼睛,满脸胡须,和他们以前见过的人都不一样。他们以为这里就是月氏国,可一打听,才知这个国家是大宛。大宛国国王早就听说东南方有一个强盛又富庶的汉朝,他们很渴望与大汉朝交往。张骞拿出自己的出使证明,谈了自己的遭遇后,受到他们热烈的欢迎,他们用上好的酒和牛羊肉招待张骞一行。张骞说明了自己出使西域的任务,希望大宛国国王能派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并且答应回汉朝后,一定请汉朝皇帝用重礼酬谢。大宛国国王自然乐意帮助张骞。他派了骑兵和翻译,护送着张骞等人一直到康居,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几经辗转,张骞他们终于来到一个山国,这个山国就是他们找了十多年的月氏国。满目望去,树木郁郁葱葱,田里庄稼长势喜人,成群的牛羊满山跑。张骞等人被带到月氏王的面前。张骞手执节杖,递上出使证明,对月氏国国王说:“大汉皇帝让我转达他的问候,目前,大汉皇帝正在抗击匈奴,皇上派我出使贵国,是希望月氏与汉联手对敌,夹击匈奴。”张骞不知,这时的月氏国的情形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了。
自月氏国国王被匈奴杀害后,大臣们拥立国王的夫人做了王,西迁到大夏国境内。大夏人打不过月氏人,便向月氏人投降,两个国家便合并成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他们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了。所以张骞说明他的来意后,国王不愿再回到几千里之外的故乡去对付匈奴。因而月氏国国王不怎么谈论匈奴,只是极其热情地款待张骞等人。
在大月氏国,张骞与许多前来做生意的各国商人开始交往,与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张骞把汉朝的情况也介绍给了西域各国人。一年多过去了,张骞决定返回汉朝。他们从匈奴人足迹较少的南山向东行,沿途又走访了不少国家,这些国家的君主也都十分向往汉朝。可是,当他们走到祁连山脚下时,又一次被匈奴逮捕。他们被软禁了一年。后来单于死了,为争夺王位,匈奴发生内乱,便无暇顾及张骞。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张骞带着他的匈奴妻儿以及堂邑父逃出了匈奴。
当他们重新回到首都长安时,十三年已经过去。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如今却两鬓斑白。而去时的一百多人也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了。拜见汉武帝后,张骞谈了大月氏国不肯出兵的原因,以及自己两次被俘的经过,还详细谈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汉武帝听得入了迷。为了表彰张骞的卓越贡献,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
画中地点为长安郊外,持笏(一种狭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记事)者为张骞
汉武帝得知匈奴内乱,便封张骞为校尉,让他帮助大将军卫青制订最佳行军路线和作战方案。按这个方案,卫青果然出师告捷,一举消灭了匈奴的一支主力部队。汉武帝很快将张骞提升为将军,并封他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展开一场决战,汉朝给予匈奴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将匈奴赶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畅。过了两年,张骞建议汉武帝去结交西域的乌孙国。汉武帝派张骞做正使,带领副使和将士三百多人,带上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后,派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他自己留在乌孙并说明了来意。乌孙王决定先派人去长安,并送给汉武帝几十匹乌孙宝马。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汉朝的繁华和人民的友善,回去后便对乌孙王详实地作了汇报。乌孙王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公主。
张骞从乌孙回来的第二年便病死了。这一年,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和他的随从几次出使西域,到过三十六个国家,对于沟通西域和汉朝的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此以后,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等陆续传入汉朝,汉朝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炼铁的方法,也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传到汉朝,汉朝生产的丝绸等也被带进西域,并由西域进一步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国。后来,人们习惯把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为汉朝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使汉朝的威名远播四海。
古代穿越知识指南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语出宋代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冬天,天寒地冻,松、竹经冬不凋,梅耐寒开花,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象。另外,松树被赋予坚强不屈的品质,竹被当作高雅、有气节的象征,梅被认为有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气度,因而,松、竹、梅受到人们的喜爱。
司马迁和《史记》
隐忍发愤,以就功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约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的一个史官世家,他的祖先曾做过几代史官。司马迁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谈没有做官,生活在龙门附近的农村。司马谈对儿子抱有极大的期望,所以对司马迁的教育格外用心,亲自对儿子进行启蒙教育。幼年的司马迁聪明懂事,他每次出门放牛的时候,父亲一定要他带一册竹简。父亲总会叮咛他:“不要贪玩,昨天晚上教你的字,一定要记牢!”司马迁一手牵过牛绳,把竹简轻轻地往牛背上一搭,竹简便平稳地垂挂在牛背两边,他朝父亲笑笑,走向田野。司马迁一个人的时候,就一边看着牛吃草,一边在地上反复地练字。如果碰到有伴凑在一块儿时,他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有时候,他教小朋友们认字,像“日、月、牛、羊、草、鱼”等,这也是他们游戏的一种。所以不管比他大还是小的小朋友,都跟司马迁相处得很愉快,也不觉得这个牛背上挂了竹简的同伴有什么奇怪,倒是佩服他能认得出也写得出这么多好看而有趣的字来。
司马迁像
约公元前135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来到长安做太史令,司马迁也随父亲来到这里。司马谈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僚,他对自己卑微的史官职位抱有崇高的理想,他对历史论著抱有宏愿,并将这著史的理想和计划遗留给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儿子能成为接班人。司马迁“十岁则诵古文”,他父亲又请当时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指教爱子。
司马迁祠外甬道
于是,年纪轻轻的司马迁便已是通晓历史学问的青年学者了。据说,司马迁极富钻研精神,一次他在研究一段历史时,发现几本书的记载都不一样,他便收集了许多材料研究,最后肯定《尚书》的记载是正确的。
司马迁从《尚书》中了解到他的故乡龙门山有一个“鲤鱼跃龙门”的神话:只要坚持勇敢地不断向上冲,一跃过黄河那道数十丈高的龙门急湍,就能化身为龙,悠然遨游在彩霞之间。可是,如果没跃过呢?还是黄河里的一尾鲤鱼罢了,迟早不是落入渔人的巨网,便是误食金钩,成为钓客的美食。司马迁从那时起便盼望着自己有一天能跃过龙门,做出一番事业。
约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开始漫游大江南北。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探访九嶷山,瞻仰帝舜陵墓,观看有关的文物和书册;到过现在的浙江会稽山,考察有关大禹的传说;北上到淮阴,深入街巷,探访韩信的事迹;又到齐鲁之地,搜集有关孔子、孟子的逸事,为了进一步研究儒家的学说,司马迁虚心地向当地的老儒们请教;又到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的故里访问,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史料。
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访问,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如传说中孟尝君“好客自喜”,很喜欢招募天下各种人才,包括鸡鸣狗盗之徒。司马迁到薛地时,发现当地有很多顽劣子弟,与邹、鲁等地很不相同。当地居民告诉司马迁,孟尝君到薛地时,带了六万余名任侠来,于是他才相信孟尝君确实“好客自喜”。为弄清“夷门”是什么,司马迁过大梁的废墟时,实地勘察,细心求证,终于弄清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正是由于司马迁这种求实精神,《史记》才成为“实录”之作。
《史记》书影
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中的藏书以宋版《史记》《汉书》《后汉书》最为珍贵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得宠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为后方辎重官。不料李陵所率的五千步兵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又得不到支援,不得已,李陵投降了敌人。李广利本无将才,虽未遇到匈奴主力,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好大喜功的汉武帝非常生气,一些阿谀之徒不敢得罪李广利,怕其妹李夫人给汉武帝吹枕边风,他们讳言李广利的败绩,将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正直的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直言辩护了几句,汉武帝却认为他在为李陵开脱而贬损李广利。于是在公元前98年,司马迁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汉代法律规定,犯罪的人可以交五十万钱赎死,或受腐刑免死。司马迁家境并不宽裕,他只有两种选择:死或受腐刑。生死之间,他千思万虑,为免除污辱,最好选择死去,但不写完《史记》,他是死不瞑目的。于是他决定忍受这奇耻大辱。这次灾难给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之时,司马迁就想到父亲的遗愿。为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司马迁以血和泪日复一日地默默工作。
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汉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中书令是一个离皇帝很近的官,掌管政府的机要事务,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面对这些,司马迁毫不在意,他除了发奋写作外,对其他事情一概不闻不问。
后来,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系统地叙述了汉武帝以前三千年间各色各样人物活动的历史,包含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叙述生动,展示了一长卷光彩夺目的历史人物形象。《史记》成为我国文学和史学上极为重要的著作。
司马迁是为《史记》而活着的,《史记》完成后数年,司马迁就逝世了。《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编写体例和方法都为后世史学家所尊崇和继承。司马迁的光辉之处不仅在于写出了《史记》,更在于他立志高远,坚持实录的写作精神。他的名字将伴随《史记》永垂不朽。
苏武持节牧羊
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西汉前期,朝廷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可是匈奴却愈益骄横,连年进扰边郡,抢掠人口牲畜。汉武帝在多次取得了抗击匈奴的胜利之后,便想通过互派使臣来修好结盟。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拿着旌节(顶端缀有牦牛尾,下有彩色羽毛装饰的一种符节),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以及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出使匈奴。
清代任伯年绘《苏武牧羊图》
苏武到了匈奴,把匈奴使者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匈奴单于见到汉朝送来那么多礼物,反而骄横起来。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友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后,好快点儿返回汉朝。正在苏武准备回汉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早在苏武出使匈奴之前,汉朝使者卫律就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地为单于出谋划策,可是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人,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暗地和张胜商量除掉叛徒卫律。张胜很赞成虞常的打算,并资助了他一些财物。但计谋泄露,虞常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审问。
卫律把虞常杀死,以此来威胁苏武。张胜害怕了,跪下投降,并承认了与虞常同谋。于是,卫律劝苏武也投降,他举着宝剑对苏武说:“你不投降,我就杀了你!”苏武面不改色地迎上去说:“你胆敢杀了我,汉朝定会发兵荡平匈奴,你会死无葬身之地。”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力吓不倒他,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就更希望他投降,便让卫律用好言去劝苏武投降。
苏武听到卫律劝他投降匈奴的话之后,怒气冲冲地说:“卫律你这个无耻之徒。你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面来同我说话。”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便让苏武待在地窖,不给他饮食,逼他屈服。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什么的啃着充饥。
过了几天,单于见折磨他也没用,只好把他放出来,说要封他为王,苏武说什么也不答应。单于只好又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去。”公羊怎么可能生小羊?这么说无非是想把苏武长期监禁罢了。
苏武牧羊
明万历年间刻《大备对宗》上所绘《苏武牧羊》插图
苏武到了北海边,身旁什么人都没有,和他做伴的只有那一群公羊和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苏武拿着那根旌节从不离手,连晚上睡觉也搂在怀里,他总想着有一天,拿着旌节回到自己的国家。挨饿受冻练就了他铮铮铁骨,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个年头。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议和。于是汉朝提出要求说要放回苏武等被匈奴扣押的汉朝使者。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十九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时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人了。他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无论是做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没有一个不钦佩的。
昭君出塞
远嫁匈奴,出塞和亲
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南北对峙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朝见的匈奴单于,汉宣帝像对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一万六千名骑兵护送他回去,还派人先后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接济匈奴人。
王昭君像
汉宣帝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他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郅支单于攻入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联合西域各国,打下了郅支城,杀了郅支单于。(www.xing528.com)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便稳定了。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以前,汉朝与匈奴和亲,都得选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次,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代替公主出嫁。他吩咐太监到后宫传话:“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对待。”
“单于和亲”瓦当
后宫的宫女都是由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都盼望有一天能被放出宫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中原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报名应选。
清代倪田绘《昭君出塞图》
此画面景色肃杀,塞外深秋,寒气袭人。一身胡服穿戴的昭君,一手执马鞭,一手执缰绳,似刚下马。空中几只南归的大雁吸引了她的目光,让她不觉黯然神伤,萌生故国千里、归期如梦之感
有个叫王嫱的宫女,出身于平民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作昭君。她刚被选入宫中不久,还没见过皇帝,听说匈奴要与汉朝和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友好的大事,便报名应征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了元帝。元帝吩咐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生活习惯,教她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乐器。王昭君聪明勤学,没有多久,就都学会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长安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了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许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新郎新娘离开长安去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王昭君在马上思索了一阵,很快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表达的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作汉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作《明妃曲》。
王昭君墓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牧民的一些风俗习惯。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粮食能够自给。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更加发达,匈奴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与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便不能轻易回到汉朝。可是王昭君非常热爱和思念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去,有时还叫单于派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遗嘱,要求她死后将她安葬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们在呼和浩特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是,据说昭君墓得天独厚,墓上的草生长期特别长,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青葱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王昭君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友好,自愿远嫁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打仗。昭君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作出了贡献,她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王莽篡汉改制
外戚篡权夺位
王昭君出塞的那一年,汉元帝得重病去世了,他活了四十一岁。
汉元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刘骜即位,他就是汉成帝。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即位以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在外戚手里。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一个兄弟王曼早年死去外,其他七个都被封为侯。其中年纪最大的王凤还被封为大将军。
王凤掌握大权,他的家人都十分骄横奢侈,只有他的侄儿王莽,没有那种骄奢的习气,读书也很用功。王莽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
新朝铜斛
对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像孝敬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王凤临死时,向皇太后和汉成帝推荐王莽。这样一来,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接着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公元前16年,由于叔叔王商的推荐,王莽被拜为新都侯、光禄大夫。又过了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辞官,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人物档案馆
王莽,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是一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观念,认为他是篡位的“巨奸”。近代有一些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位社会改革者,他推行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汉成帝死后,不到十年,汉朝换了两个皇帝—汉哀帝和汉平帝。汉平帝即位的时候,年仅九岁,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王莽为大司马,总揽朝政。
这时的皇亲中,仅有汉成帝、汉哀帝的外戚,以及王莽自己的一个叔叔王立,能够与王莽争权。为防止他们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王莽通过各种方法,把政敌一个个清除或挤走了。然后,王莽又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让他们做了大官。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身份,地位更加显赫了。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也一年年长大了,他已经长到十四岁了,懂得了一些事情。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王莽也渐渐感到逐渐成年的汉平帝可能对自己的权力扩张不利,就寻找机会杀害了汉平帝。
王莽时铸造的货币
汉平帝死的时候才四十岁,没有留下儿子。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幼儿做皇太子,叫作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迎合王莽的心意,就劝王莽即位做皇帝。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也不再推让了。于是,王莽向太皇太后讨要汉朝皇帝的玉玺。太皇太后大吃一惊,不肯把玉玺交出来,后来被逼得没法子,只好气愤地把玉玺扔在地上。
新莽铜方斗
新莽始建国元年(9)铜方斗,正立面浮雕朱雀纹,其余三面漆画黍、麦、豆、禾、麻纹
8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自称“新皇帝”,都城仍在长安。这样,汉高祖建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二百一十余年,到这时就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变革,这在历史上叫作“王莽改制”。
古代穿越知识指南
丁忧与夺情
丁忧指古代官员因父、母亡故暂时辞官回乡守制,又叫“丁艰”“守孝”。该制度始于汉代,时间为三年。古代官员需要丁忧时,如果朝廷因为特殊情况,比如政治或军事方面的需要而要求官员不得回乡丁忧,必须留在朝廷,或者官员已经回乡丁忧但期限未满,朝廷提前召其出仕,这两种情况都叫作夺情。丁忧一旦遇到夺情,则必须屈从。
刘秀建东汉
东汉的兴起
光武帝像
刘秀(前5—57),是刘邦的九世孙。他家在五世时封侯湖北舂陵,后迁至南阳郡,家道日渐衰落,到刘秀一辈已沦落为一个农村的普通大户人家,三兄弟都亲自种地。
王莽执政后期,连年灾荒,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地皇三年(22)十月,刘秀和哥哥刘縯同时起兵。23年,刘秀和绿林军联合作战,在昆阳大战中消灭了王莽主力,立了大功。刘也打下了宛城,兄弟二人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同年,绿林军推刘玄称帝,刘任大司徒。已经被拥立为更始皇帝的刘玄进驻宛城,把宛城作为更始政权的临时首都。更始帝刘玄怕刘秀兄弟势力强大起来,会威胁自己的皇帝宝座,于是找了个借口把刘杀了。
这时,刘秀正在别处,听说哥哥被刘玄杀了,内心又悲愤又恐惧。他知道自己的势力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向刘玄谢罪。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儿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还把许多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对刘玄也是百依百顺。
更始帝刘玄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儿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仍然不敢重用,后来又把他派到河北去了。没想到,刘秀到了河北,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得到了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
王莽的新朝政权被推翻以后,黄河以北的地主势力害怕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他们那里,纷纷组织起了地主武装。他们见刘秀到来,就都前来归附。刘秀到了以后,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了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起义军。这样,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跟。
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刘秀就自立为皇帝,他就是汉光武帝。而进入长安的更始帝却以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稳,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赤眉军的首领樊崇就率领二十万人进攻长安,推翻了更始帝。
光武帝陵
赤眉军进入了长安,声势浩大,长安城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来到街上表示欢迎。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成了个大问题。富商和地主趁机囤积粮食,结果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天天都有人饿死。
正在赤眉军陷入困境之时,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刘秀派大将邓禹一路打来,最终迫使赤眉军投降。
刘秀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后,又消灭了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终统一了天下。他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又叫后汉。刘秀是东汉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汉光武帝。
马革裹尸
新息侯马援
汉光武帝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强地主的大将谋臣,他们都是帮光武帝打天下立过功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汉光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但是在二十八将之外,还有一名大将,他的名字虽然没有留在云台上,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他就是老当益壮的马援。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的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做过扶风郡(今陕西兴平东南)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伤心,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后来在那边搞起畜牧业和农业来。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有了几千头牛羊,还积蓄了几万斛粮食。
但是马援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过富裕的生活。他把自己积贮的财产牛羊,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出息了。”
他还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远大志向。越穷越坚强,越老越健壮。”(文言叫作“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莽失败后,马援投奔汉光武帝,立了很多战功。
有一次,马援凯旋,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马援像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呀!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大汉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汉光武帝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汉光武帝一面整顿内政,一面尽力搜罗治国的人才。他想起了以前在太学里读书时,有个要好的同学,叫严光,又叫严子陵,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可是严光隐居了,一时找不到。
东汉红陶加彩辟邪兽
汉光武帝就把严光的长相详详细细地说给画工听,让画工把画像分送到各郡县去找。不久严光就被找到了。汉光武帝要拜他为谏议大夫,但严光没有接受,一心只想回到家乡富春山(今浙江严陵山)去种地钓鱼。据说他在富春江的江边建了个台,闲来常在那里钓鱼,后人称为“严子陵钓台”。
汉光武帝能够这样恭敬地对待严光,他的礼贤下士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他甚至连敢于治罪皇亲国戚的人也肯用。洛阳令董宣就是其中之一。
汉光武帝有个姐姐叫湖阳公主。她有个奴仆在外头杀了人,躲进了公主府。董宣不能闯进公主府去抓杀人犯,只好一天又一天地等着那个奴仆出来。
这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出来了,跟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犯。董宣就带着人上去逮他。湖阳公主发火了,说董宣不该拦住她的车。董宣拔出宝剑往地上一划,当面责备公主不该放纵奴仆杀人。他叫手下把那个杀人犯拉下车来,宣布了罪状,当场就杀了。
这不是反了吗?湖阳公主气呼呼地进宫去,向汉光武帝哭哭啼啼诉说董宣怎样当众欺侮她。汉光武帝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左右拿着鞭子,要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给姐姐出气。董宣说:“用不着打,让我把话说完,我情愿死!”
汉光武帝说:“你还有什么说的?”
董宣说:“皇上是中兴之主,一向注重德行。如今皇上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怎么治理天下呢?用不着打我,我自杀就是了。”说着就挺着脑袋向柱子上撞,撞得头破血流。
汉光武帝心里佩服,急忙叫左右把他拉住,只要他向公主磕个头,赔个礼也就算了。董宣宁可砍脑袋,也不肯磕这个头。左右使劲把他的脑袋往下按,他两只手使劲撑住地,梗着脖子硬不让他们按下去。汉光武帝实在佩服董宣,就喝了一声放他走了。
湖阳公主可不依。她对汉光武帝说:“陛下当年在家乡,也窝藏过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来搜查。现在陛下做了天子,反倒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洛阳令了吗?”
汉光武帝笑着说:“就因为我做了天子,不能再那么干了。”
他一面劝姐姐回去,一面称赞董宣,还赏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三十万钱都分给他的手下了。董宣不怕皇亲国戚、豪门贵族,他的威望也震动了整个京师。从此以后,人们都称他为“强项令”,意思就是硬脖子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尊重人才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天,汉光武帝带着人马出城去打猎,回来时天早就黑了。他们来到东门外,城门已经关得严严实实。士兵们叫看城门的赶快开门。看城门的小官郅恽(zhì yùn)说:“起了更就关城门,是皇上立下的规矩,谁也不能破这个例。”
汉光武帝亲自来到城下,让郅恽看个明白,吩咐他快开城门。郅恽却回答说:“夜里看不清楚,不能随便开门。”
汉光武帝碰了钉子,只好绕到东中门进了城。第二天,郅恽上书说:“皇上跑到那么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么下去,国家社稷怎么办?”
汉光武帝觉得他讲得有理,就赏他一百匹布,倒是把那个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级。
汉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终年六十三岁。汉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即汉明帝。
班超投笔从戎
立志做大事
班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的弟弟。他为促进中西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献出了毕生精力,作出了杰出贡献。
班超像
班超从小胸怀大志,虽然不注意修饰外表,不拘小节,但很孝顺长辈,常常在家干粗活、累活。在少年时代,班超读了不少古代书籍,其中深深感染了他的是张骞通西域的故事。班超非常仰慕西汉的张骞,他立志要像张骞那样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
班超的父亲班彪曾为汉光武帝整理西汉历史,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光武帝的儿子)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其父亲所编写的《汉书》,这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就跟着哥哥班固做抄写工作,但他时刻向往着能在战场上报效国家。
时间久了,班超对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厌烦,觉得长期干这种事没有出息,生活枯燥无味。
当时,住在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贵族经常带兵侵扰东汉北方郡县,焚烧城邑,抢人、抢牲口,并控制了西域各族政权,强行征收贡赋,并断绝了西域与东汉之间的交通。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西域方面曾多次派使者到洛阳,请求东汉政府派兵驱逐匈奴的势力。
汉明帝时,国力强盛,汉朝决心解除北匈奴的威胁,扫除西域和东汉之间交通的障碍。消息传到洛阳,班超慨然扔下手中的笔,感叹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愿和谋划,还是应当以张骞为榜样,立大志,在异域建立功勋,博取封侯,怎能长期生活在笔砚之间呢?”从此他毅然投笔从戎。
班超作战英勇,身先士卒,不断得到升迁,终于成了东汉的名将。
班超重开丝绸之路
平定叛乱,长久通好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得到广泛的发展。可是,到了东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又强盛起来,征服了西域的大部分地区,丝绸之路又被切断了。
东汉建立后,经过五十余年的恢复,国力渐强。永平十六年(73),汉明帝派窦固率领军队出击北匈奴,班超投笔从戎,跟随窦固出征。他率骑兵奇袭伊吾卢,立下了战功。窦固很赏识班超的智谋和勇敢,派他出使西域。
《汉书》书影
班超带领三十六名随从到了鄯善国,了解到由于匈奴人的监视,鄯善国国王不敢和他们亲近。他们就在一天夜里纵火焚烧了匈奴人的营舍。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战胜了三倍于己的匈奴人。鄯善国国王见到汉朝使臣这样机智骁勇,立即打消了顾虑,归附汉朝。
班超促使鄯善亲汉之后,威震西域,被汉明帝任命为汉使,持节办事。班超一行来到于阗,争取于阗王杀了匈奴派来的监督官。接着,又到疏勒,废除了匈奴立的龟兹人兜题的疏勒王位,扶立前疏勒王的侄儿为主,使疏勒百姓“大悦”。从此,西域各国恢复了同汉朝的关系,纷纷派遣使者亲附汉朝,阻塞了五六十年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西域南道出现了“大漠无兵阻,穷边有游客”的和平景象。
龟兹古国遗址
76年,东汉政府要撤回班超,在西域南道各国的苦苦挽留下,班超终于留了下来。班超独处西域,联合疏勒、于阗、康居等国,顶住了北匈奴的反扑。在东汉政府增派援兵之后,又陆续平定了莎车、龟兹、焉耆等国的叛乱,并击退了大月氏的入侵。班超还派甘英出使西罗马,虽然仅到达波斯湾就中途返回了,但是得到了许多有关中亚各国的宝贵资料。
班超雕像
班超在西域奋斗了三十年,使五十多国与东汉通好。他官至西域都护,被封定远侯。102年,班超七十岁时回到洛阳,不久病亡。
佛教传入中国
释迦牟尼佛法入中国
东汉初年,汉明帝有一次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绕着大殿飞行,忽然升到空中,往西去了。
他醒了以后,就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傅毅说:“天竺有一位神,称作佛。陛下梦见的金人就是天竺的佛。”
傅毅所说的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公元前6世纪,印度有一位王子,放弃王族的舒适生活出家修行,创立了佛教,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之后,人们把他的学说记载下来,编成了佛经。
如来佛祖(释迦牟尼)坐像
这是我国新疆出土的5世纪的如来佛祖坐像
傅毅的话引起了汉明帝的兴趣,于是明帝就派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同往西域求佛法。他们到大月氏国,遇到了迦叶摩腾、竺法兰。67年,二人受汉使邀请,携带经书,用白马驮至洛阳,汉明帝在西门外立精舍迎接,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住在这里译经。
白马寺
从汉明帝开始,佛教正式进入中国,并不断发展起来。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样,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穿越知识指南
三军
三军的说法源自周代。周代以“军”作为最大的军队建制,《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三军不再是军队建制,凡出征打仗,军队分作前军、中军、后军,分别承担先锋、主力、掩护警戒的职能。另外,古代三军也指步、车、骑三个兵种。现在,三军则成了海、陆、空三个兵种的泛称。
张衡和地动仪
了不起的科技发明
汉章帝在位的时候,东汉的政治比较稳定。汉章帝一死,继承皇位的汉和帝才九岁,窦太后临朝执政,让她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此时东汉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名叫张衡。
河南南阳张衡墓
78年,张衡出生于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张衡家虽是南阳名门,但到他父亲那一代,就已经衰落了。张衡因此从小生活比较清苦。
小张衡有个不同于别的小伙伴的特殊爱好—数星星。每到满是星星的夜晚,小张衡总是会站在院子里,数着浩瀚的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这时慈祥的奶奶总会在旁边笑着说:“傻孩子,星星哪里能数得完呢?”
说到小张衡的这个特殊爱好,那是和他奶奶分不开的。张衡很小的时候,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中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孙子的这些问题,奶奶当然回答不上来,这让张衡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有无数的宝藏,同时这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好奇的问号。
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奶奶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小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
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鹖冠子》的书,被书中关于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他常常仰望着星空,观察北斗星的变化,天长日久,他发现北斗星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他自言自语地说:“啊,我终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
由于勤学好问,随着一天天地长大,张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于是他写了《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就是长安,东京就是洛阳),讽刺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文章,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止是文学,他还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他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的研究兴趣。
灵台遗址
灵台是东汉的官方天文台,位于今天的河南偃师境内
经过他的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的。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些学说虽然不是十分科学,但在近两千年以前,能有这种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不光是这样,张衡还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作“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的名字。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时一年两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多个郡,城墙、房屋倒塌,还会死伤许多人畜。
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
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进行细心的考察、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儿像酒坛,四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每个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铜蛤蟆对着龙嘴张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地动仪模型
138年2月的一天,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阳一点儿地震的迹象也没有,也没有听说附近哪里发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儿议论纷纷,都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有人说他有意造谣生事。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说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伙儿这才信服。
可是在那个时候,朝廷掌权的全是宦官或者外戚,像张衡这样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击排挤。张衡做侍中的时候,因为与皇帝接近,宦官怕张衡在皇帝面前揭他们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讲很多张衡的坏话。于是他被调出了京城,被派到河间去当国相。
张衡在六十一岁那年病死。他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他的名字已经和他的浑天仪、地动仪一起载入世界科技史册。
改良造纸术
蔡伦的伟大成就
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写字主要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写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就需要许多竹片或木片。
汉朝以前,人们还用帛写字,帛比竹木轻便,但是很贵。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开始用丝絮制成絮纸,这是造纸术的开端。由于丝絮价贵,人们经过实践,又采用麻纤维造纸。二十世纪在西安灞桥西汉墓中,发现了用麻做原料的纸片,就是对这一事实的有力佐证。到东汉时,蔡伦又对造纸术作了重大改进。
蔡伦像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蔡伦出生于湖南一个农家,从小家里十分贫穷。75年,迫于生计,蔡伦进了汉明帝的宫里当了太监。进入宫中,蔡伦从小黄门做起,天天要侍候皇帝和皇室成员,忍受大太监的责骂,小心谨慎地效劳,不敢有半点儿马虎。经过不断努力,他逐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就这样,蔡伦一步步高升到龙亭侯。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蔡伦深感到没有简易的文字载体的不便,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永元四年(92),蔡伦担任了尚方令这一官职。尚方令专门负责管理皇宫里面使用的器物。蔡伦很有才能,并且能够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他是个有心人,经常到田野和河边走访,观察河边妇女们洗蚕丝和抽丝漂絮的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会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残留物,有人把它晒干,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有人用来写字。他还到造纸的作坊向造丝絮纸的工匠们请教,逐渐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蔡伦墓
位于陕西洋县龙亭铺。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虽然近年发现了早于蔡伦造的纸,但人们依然爱戴和崇敬这位在科技史上有过卓绝贡献的人,保持完好的蔡伦墓仍不断有人瞻仰
蔡伦深知,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纸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选用更多造纸材料,改进造纸的技术和方法,才能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纸张,提高纸的实用性。
当时,蔡伦注意到,劳动人民的衣服大都用麻料制成,他们沤麻时,也像洗絮一样,最后也会在篾席上残留一些薄膜。蔡伦想:如果麻纤维也能造纸,那造纸的材料来源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蔡伦和很多能工巧匠一起,搜集材料(树皮、麻头、破布、废渔网等),再把它们捣碎捣烂,做成纸浆;然后使用“漂絮”的方法,用席子捞取纸浆,捞出的纸浆在席子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晒干后,就成了纸。
西汉麻纸地图
出土于甘肃天水,是西汉早期麻纸
在造纸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和改进,使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程序也日渐完善和成熟。有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和比较容易掌握的生产方法,造纸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21年,蔡伦由于当年被迫陷害汉安帝的祖母宋贵人而被治罪。蔡伦心中有愧,不愿去受审,于是在内疚的心情下自杀了。
你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自从有了文字,就出现了书写文字的载体,如石头、龟甲、树叶、竹片、丝帛,乃至羊皮。但它们作为文字载体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或笨重,或昂贵,或不易保存。相传西汉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长信,总共用了三千片竹片,要几个大力士才能搬动,汉武帝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它翻读完。如果人类一直采用这样的文字载体,文化传播的速度之慢是可想而知的。
梁冀专横跋扈
专权的梁冀
梁冀是东汉时期一个自高自大的将军,他凭借妹妹是汉顺帝的皇后,担任过朝中许多重要职务。
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他上任以后,无恶不作,臭名昭著。
当时,梁冀的父亲梁商有位老朋友叫吕放,是洛阳令。吕放在一次进京的时候,拜会了梁商,把梁冀的所作所为告诉了他。
梁商很恼火,就把梁冀找来,严厉地训斥了一顿。梁冀怀恨在心,暗中派出刺客把吕放杀了。他怕父亲知道,又以追捕凶手为由,把吕放宗族亲友一百多人全部杀死。
不久,梁商病死,汉顺帝让梁冀接任了他父亲大将军的职务。从此,梁冀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144年,汉顺帝病死,汉冲帝即位。那时冲帝还是个两岁的幼儿,由梁太后代为执政。梁冀根本不把自己的妹妹放在眼里,更加专横跋扈。
过了一年,冲帝又死了。梁冀为了继续操纵朝中大权,便立当时只有七岁的刘缵做皇帝,便是汉质帝。汉质帝虽然年幼,人却很聪明。他知道梁冀非常骄横,心中很不满。
东汉持戟武士俑
一天,质帝坐朝,百官朝见完毕,他看着梁冀说:“他可真是个跋扈(蛮横无理)的大将军哪!”梁冀听了,又气又恨,害怕质帝日后会对自己不利,就指使爪牙把毒药掺在汤饼中送给质帝吃,把质帝毒死了。接着,梁冀又立刘志为汉桓帝。
从此,他更加骄蛮凶横,不可一世,对反对自己的人大加杀戮,残酷无情。当时朝中无人敢反对他,因此,他先后专权达二十余年。
后来,汉桓帝随着年龄的增加,也逐渐羽翼丰满,最后依靠宦官消灭了梁冀。
党锢之祸
士人与宦官的斗争
东汉自汉和帝以来,宦官与外戚交互倾轧,轮番弄权,令朝政败坏,引起士大夫的不满。士人尤其反对当权的宦官,希望通过“清议”来力挽危局,结果惨遭逼害。这种事件被称作“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导火线是延熹九年(166)的张成案件。一些宦官唆使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控告河南尹李膺等“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宦官们又为之做证。桓帝大怒,下旨郡国,令各地逮捕党人。
李膺像
太尉陈蕃抗旨,上书申诉。桓帝不听,遂直接命令将李膺、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以及范滂等二百余人逮捕下狱;对逃走的悬赏通缉,缉捕使者四出。陈蕃又上书直谏,桓帝就将他免职。
由于当时被捕的都是有名望的人士,很多人以不在党人名单为耻。度辽将军皇甫规上书:“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也是附党之人。”
太学生张凤等也上书自称是附党,应该连坐。桓帝感到难办,只好置之不理。
东汉画像石—讲学图
第二年,太学生贾彪来京谒见窦皇后的父亲城门校尉窦武,请他主持正义。窦武便上书为党人求情,说这样做将使天下人寒心。桓帝也借此下了台阶,下诏释放了部分党人。
范滂临祸别慈母
直臣和孝子范滂
李膺、杜密等人被削职为民回到家乡后,名声反而更大了,宦官们更把他们当成了死对头。宦官曹节指使几个心腹一起上奏,请求汉灵帝下令再一次逮捕党人。
才十几岁的汉灵帝在下诏以前,哪里懂得党人是怎么一回事。他问曹节:“什么叫党人?为什么要抓他们?”
曹节顺口就编了一通,说党人怎么怎么可怕。汉灵帝吓得缩起了脖子,连忙叫他们下诏书逮捕党人。
逮捕党人的诏书一下,各地又都骚动起来。有人得到了消息,慌忙跑到李膺家里,催他赶快逃走。李膺说:“我一逃,反倒害了别人。我已经快六十岁了,能逃到哪里去呢?”
李膺自己进了监狱。后来,他和杜密都被害死了。他的门生和他推荐的官吏都被“禁锢”了。别的党人被杀的、被禁的一共有六七百人,太学生被逮捕的也有一千多人。
在这一批被杀的党人中,还有一个名人叫范滂。范滂是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东南)的一个知识分子,当了好多年的清官。166年,汉桓帝时,因结交太学生,反对宦官,他和李膺他们一块儿被捕过。第二年,他也被削职为民,回到故乡去了。
这一回汉灵帝受曹节等宦官的恐吓,下诏逮捕党人时,范滂不愿逃跑。他昂着头,挺着胸,自个跑到逮捕他的官那里,让人家逮捕他。逮捕他的官叫他逃走,他硬是不干。为什么不逃呢?他怕自己跑了,一来连累朋友,二来连累老母,三来显得没有骨气。就这样,他又给逮捕到牢房里去了。
范滂这一年三十二岁。他的母亲也老了,这位老人知书识礼,也讲读书人的骨气,不愿儿子坏了名声。儿子投监了,她就领着二儿子和孙子去探监。在探监时,范滂安慰她不要伤心,说了些自己尽忠不能尽孝的话,又关照弟弟和儿子奉养老母。范滂的母亲反过来鼓励儿子:“你留下好的名声气节,做娘的总算没有白养你,娘已经满足了!”
范滂连忙跪下,谢谢他母亲的教养大恩,回头又嘱咐他的儿子不要干坏事。最后,他又感叹自己,一辈子没干坏事却遭杀身大祸,害了母亲和妻子、孩子。说着说着,在场的人都哭了。真是生离死别呀!
可是,也有党人不同于范滂。这些人,听到朝要逮捕他们,就离家出逃了。宦官的死对头张俭就是这样。范滂第一回被捕时,他上书告发宦官侯览。侯览就让手下人反过来告发张俭,说他和同乡二十多人结成一党,诽谤朝,企图谋反。可是张俭逃了,没抓着。宦官侯览很不高兴,他一定要把张俭抓到,便请汉灵帝通令全国:捉拿张俭到案,谁窝藏张俭,跟张俭同样治罪。可张俭不像李膺、杜密他们那样情愿自己找死。他各处躲藏,还想活命。有好几家人家因为收留过他遭了祸,轻则下了监狱,重则处了死刑。有一家姓孔的,也因为收留过张俭倒了霉。
那个姓孔的叫孔褒(bāo),鲁郡人。他是孔子的后代。他跟张俭一向挺要好。张俭逃到鲁郡去投奔孔褒,刚巧他不在家。他的小兄弟孔融才十六岁,就是小时候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家人吃、自己捡小个儿的吃的那位。他自作主张把张俭留下了。张俭住了几天,不免走漏了风声。官府派人来抓时,张俭已经走了。
鲁郡的官吏就把孔褒、孔融哥儿俩都逮捕了去。孔融说:“张俭是我招待的,应当治我的罪。”
孔褒说:“他是来投奔我的,应当治我的罪,跟我兄弟无关。”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孔老太太。孔老太太说:“我是一家之主,应当治我的罪。”
娘儿三个就这么争着,弄得郡县没法儿判决,只好上书请示。诏书下来,只把孔褒一人定了罪。孔融愿意代哥哥受罪,因此出了名。
张俭这么躲来躲去,有人觉得这不是个办法。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夏馥(f&)也在党人名单中。他说:“自己东躲西藏的,还连累别人,何苦呢?”夏馥就把头发和胡子全都剪了,逃到林虑山(今河南林州西),改名换姓,给人家做了用人。因为天天干活,手和脸都变得又粗又黑,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读书人了。
从此,东汉的朝政被宦官们把持得更彻底了。
黄巾军起义
汉王朝的覆灭
东汉经过几代外戚和宦官的折腾,国库里的钱早就花得差不多了。
黄巾起义形势图
汉灵帝终日只知道荒淫挥霍,可钱从哪里来呢?宦官们就给汉灵帝出了个主意:开一个挺特别的铺子,让有钱的人来买官职和爵位。买官做的人图个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到了任上去搜刮民脂民膏。本来当时就连年灾荒,粮食歉收,这么一来,老百姓更苦了。实在没法儿活下去,各地农民就起义了。
最先起义的是会稽人许生,他在句章(今浙江余姚东南)举兵。没有几天工夫,参加起义的贫苦农民就有一万多人。过了不久,巨鹿郡(今河北宁晋西南一带)张家三兄弟也领着老百姓起来造反。这兄弟三个是张角、张宝、张梁,都挺有本事。张角读过书,懂得医道,给穷人看病还不要钱。他看到农民们都盼望能安心生产、过太平日子,就创立了一个教门,叫太平道。大约过了十年,太平道传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这八个州的老百姓没有不知道太平道的。各地的官吏也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便没把张角他们放在心里。
张角看着时机成熟了,就暗地里发动教徒们起来反抗朝廷。他用四句话作为暗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就是指东汉王朝,“黄天”指太平道。他们约定在甲子年也就是184年发动起义,到那时就“天下大吉”了。
张角让他的弟子们秘密地前往各地,在大街小巷、寺庙、官府,甚至城门,到处用白土写满了“甲子”两个字,作为起义的暗号。可就在这紧要的关头,内部出了叛徒,张角弟子马元义的助手唐周,向朝廷上书告了密,马元义没防着这一手,被逮捕杀害了,同时被杀的有一千多人。汉灵帝急忙下令捉拿张角兄弟。
到这时候,张角只好通知各地提前起义。他自称为天公将军,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没多少天的工夫,全国就有几十万农民起来响应。他们头上都裹着黄巾当作标记,起义军就叫“黄巾军”。
黄巾军攻打各地郡县,没收官府的财物,开仓放粮。各地的郡守、刺史急得连忙向汉灵帝告急。汉灵帝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连忙让国舅何进做大将军,保卫京师;又派大臣卢植和皇甫嵩等各带兵马,分两路去攻打黄巾军。何进还请汉灵帝下令要各州郡加紧防备,对付黄巾军。这么一来,各地的郡守、刺史和地主、豪强都趁着打黄巾军的机会,浑水摸鱼,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黄巾军一上来气势很猛,接连打下了好些郡县,杀了许多贪官污吏。可后来各地的官兵都打过来了,黄巾军的粮草和武器到底不如官兵的,准备又不足,慢慢地败退了下来。没想到这时候,天公将军张角因为劳累过度病死了。
张角一死,黄巾军失去了主心骨。接着张宝、张梁也都死在战场上。这支农民起义军最后还是被镇压了下去。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终究有力地打击了东汉王朝,再加上各地豪强割据局面的形成,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了。
历史研究室 汉朝的辉煌成就
科学技术
汉朝时造纸技术日臻成熟,西汉时已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到了东汉,蔡伦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术。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检测地震方位的地动仪。煮盐技术不断提高,酿酒水平日益完善,冶炼技术更加成熟。此外,汉代还发明了水力磨坊、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独轮车、水车和吊桥等器械,造船技术方面已采用防水隔舱、罗盘等。
医学
西汉时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各科病症五十二种。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经典。
史学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期间约三千年的历史,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东汉史学家班固等编写的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则首开纪传体断代史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