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秦朝崛起的过程
嬴政继位掌大权
秦始皇嬴政的即位要和大商人吕不韦扯上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如果不是吕不韦,嬴政很可能只是一个被王室冷落的人质之子,在寄人篱下和胆战心惊中度过一生。嬴政的父亲子楚被当作人质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可以想见,当时由于秦国屡次攻打赵国,随时都有可能沦为刀下之鬼,子楚在赵国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非常不舒心。
正好,阳翟的大商人吕不韦来到邯郸做生意,结识了子楚。马上,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头脑里产生了。于是,吕不韦对子楚说,他可以改变子楚的命运,并向子楚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吕不韦给了子楚五百金,让他广交朋友,攀结诸侯,提高自己的声望。然后,吕不韦自己带着五百金去了子楚的故乡秦国。
秦国后宫里的华阳夫人深得秦昭王的宠爱,只可惜她没有儿子。吕不韦找到华阳夫人的姐姐,要把自己买来的奇珍异宝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才智过人,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像思念母亲一样思念华阳夫人。财宝加马屁,华阳夫人很是受用,吕不韦趁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华阳夫人说,一旦年老色衰,失去安国君的宠爱,晚景就会凄凉。不如把子楚收作干儿子,扶他当上太子,这样一来,华阳夫人以后也有了依靠,再也不用担心以后的尊宠了。
华阳夫人听后认为很有道理,就找了个适当的机会对安国君提及子楚的才干和威望,并向安国君撒娇,要安国君把子楚立为太子。于是,安国君答应了华阳夫人的请求。
子楚的命运得到了改变,开始有点得意忘形。吕不韦有一个姿色美艳又善于跳舞的姬妾叫赵姬,子楚见了她后,骨头都酥了,非要吕不韦将此女让给他。吕不韦非常愤怒,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花了那么多的钱财和精力了,不能功亏一篑,就把赵姬送给了子楚。当时赵姬已经怀有身孕,但她向子楚隐瞒了这一事情,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赵姬所生下的儿子、也就是将来的嬴政,并非子楚的骨肉,而是吕不韦的孩子。当然,这是没有证据的事情,谁也无法考证了。
后来秦昭王去世后,安国君登上了王位,太子子楚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逃离邯郸,回到秦国。安国君只当了一年国君就死掉了,子楚终于爬上了原本不可能属于自己的宝座。但子楚也是个短命鬼,才做了三年国君也去世了,儿子嬴政继位,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也被尊奉为相国,嬴政称他为“仲父”,意思就是第二个爹。
这一年嬴政才十三岁,自然被吕不韦玩弄于掌股之间,成为傀儡,真正的大权还在吕不韦和嬴政的母亲赵姬手里。赵姬原本就是吕不韦的女人,如今又和吕不韦勾搭在一起,吕不韦的权势可想而知。不过吕不韦毕竟不再是身强力壮的少年郎,应付赵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更何况,吕不韦不仅要地位,还要天下扬名,他也学信陵君等人收养门客,让这些人撰写《吕氏春秋》一书,当然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赵姬了。于是吕不韦向赵姬推荐了嫪毐,嫪毐也成为太后的裙下之臣。
但嫪毐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就在秦始皇举行冠礼代表已经成年的那一年,嫪毐发动叛乱,诈用太后的印信调动了县邑的军队和士卒、国家的骑兵和外族戎翟的首领,打算进攻秦王的宫殿蕲年宫。年轻的秦始皇从容镇定地调兵遣将,双方在秦国的王都咸阳展开了激战,嫪毐一伙不敌败逃,被秦始皇悬赏重金逮捕,事败身死,而这件事也让吕不韦引火上身,秦始皇将他免职,一下子将全国大权收归到自己手中,秦始皇对权力的欲望和政治手腕在此时就可见一斑。从此,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命运将彻底发生改变。
消灭六国成一统
秦始皇登基后,在几位先祖创立的强大军事基础上,开始逐步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韩、赵、魏三国距秦最近,因此他们灭亡的命运也来到得最早。韩国是秦的近邻,因为国小势微,为了减轻秦国的军事压力,韩国就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关中修建一条三百多里长的大水渠,凿山开道,引泾水灌溉田地。韩国的本意是想使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其疲劳不堪,腾不出手来向东征伐。当时秦国并不知道韩国的用心,认为这是增强关中经济实力的好主意,就接受了。但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韩国的阴谋就被发觉了,秦始皇打算将其他国家在秦的人全都驱逐。李斯上书劝谏秦始皇,秦始皇略一思索,就取消了驱逐令,让郑国将水渠完成。但是,对韩国阴谋的愤恨,也使秦始皇将统一的矛头首先指向了韩国。
韩国恐惧,将韩非做人质送到秦国,秦始皇将韩非关进监狱,又派李斯出使韩国。韩王眼见秦军布列边境,再也无计可施,只得交出传国玉玺,向秦国称臣纳贡。三年后,秦又借口韩国背叛,向其发动全面进攻,韩在六国中第一个灭亡了。
赵国和魏国也连年受到秦国的攻打,势力越来越弱。长平之战惨败,赵军被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人,国内壮丁几乎在此战中死尽,这一失败动摇了赵国的根基,再也难以恢复元气了。公元前229年,秦军再次大举攻赵,王翦从上郡发兵,攻下井陉,杨端和从河北发兵,两军从两个方向同时进攻。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在与秦军的作战中丝毫不惧,而且常常还有小胜利。秦军见短时间内无法灭赵,于是又施展反间计,买通了奸臣郭开,让他诬蔑李牧要造反。赵王迁是个头脑简单的昏庸之辈,轻信了郭开的谗言,用赵葱、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为了赵国的存亡,拒不从命。赵王和郭开用阴毒的手段抓住了李牧,并把他杀掉,司马尚也被撤职了。于是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王翦大败赵军,杀了赵葱,俘虏赵王迁和颜聚,轻松灭了赵国。
魏国在秦的打击下,早已奄奄一息,特别是信陵君死后,魏国人才凋零,土地被秦国一步步蚕食,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兵包围魏国都城大梁,掘开黄河堤,水淹大梁。三个月后城墙毁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的历史自此划上了句号。
消灭楚国则就没有这么顺利。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秦始皇问李信攻取楚国,估计需要调用多少人。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认为王翦已经老态胆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只得又来请王翦出战,王翦坚持要带兵六十万,秦始皇也答应了。楚国拜项燕为大将,王翦见项燕志在必得,下令全军坚守不出,无论楚军怎么挑衅,秦军也不予理睬,就这样双方对峙了一年。平时秦军吃饱了没事干,就搞些体育运动,既可以娱乐,又锻炼身体,使军队的士气不至于懈怠。有一天,楚军又来叫阵,王翦照样置之不理,楚军悻悻然退兵。楚军刚一撤退,秦军营门大开,六十万秦军倾巢杀出,缺乏警惕心的楚军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项燕也死于混战之中。接着,楚王被活捉,楚国也灭亡了。
韩、赵、魏、楚被秦始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连能说得上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各国国君就鸡犬似地被一一绑缚到咸阳,只有小小燕国的壮士荆轲上演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刺秦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笔。
荆轲作为燕国的使者卑辞求见秦始皇,说是要献上秦国逃将的首级和燕国的地图。秦始皇很高兴,立即传见,荆轲手捧着首级,副使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依次走上前来。秦舞阳忽然惊恐变色,荆轲笑着看了看秦舞阳,对秦始皇解释说北番蛮夷鄙人没有见过天子,因而害怕,将此事轻轻掩饰过去。秦始皇索阅地图,荆轲在将地图展道尽头处时,左手拉着秦始皇的衣袖,右手抽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用力向秦始皇刺去,但没有刺中,秦始皇已断袖走开。随后,秦始皇绕着宫殿内的柱子奔逃,荆轲紧追不舍。失去了唯一一个将秦始皇置于死地的机会,荆轲悲剧性的命运终究逃不脱了,醒悟后的秦始皇拔出腰间的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这时,宫廷卫士也云集而来,荆轲身上受了八创,已知绝望,倚柱狂笑,笑了又骂,最后被秦始皇肢解而死。
荆轲的刺秦事件没有能挽回燕国灭亡的命运,事实上,就算是荆轲成功地杀死了秦始皇,也无法阻止强大的秦国统一天下。愤怒已极的秦始皇增兵向燕国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往辽东郡。公元前222年,秦军攻打辽东,俘获燕王喜,燕亡。
五国相继被灭,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齐国相国后胜长期受贿于秦,既不备战,更不援助其他五国抗秦,齐王建昏庸,听信于相国。因此公元前221年当秦军一到,齐王建就拱手请降,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也走完了自己的路程。
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嬴政就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www.xing528.com)
君临天下展雄才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又开始为如何长久地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费尽心机。他大权独握,日理万机,是一位非常勤勉、有作为的皇帝。政事不论大小,他都亲自裁决,白天审理案子,晚上批阅公文。有一段时间,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批完一石重的公文才能休息。当然,秦始皇的辛勤并没有白费,他也为如何稳固自己的权力、更好地统治天下,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他推翻了以前的分封制度,建立了一套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认为,天下已经统一,过去的“帝”和“王”的称号却不统一,便下令他的臣下商量议定他的称号问题。李斯说,远古时期有“天皇、地皇、泰皇”之说,其中以“泰皇”为尊,主张以“泰皇”来称呼秦始皇。秦始皇最后决定,去掉“泰”,保留“皇”,再加上古代的“帝”号,合称为“皇帝”,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功绩。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还创立了一些与自己的皇帝称号相一致的称谓,一直流传于后世。比如皇帝自称为“朕”,表示至尊无上,天下无双;皇帝所下昭告臣民的令文称为“诏”;皇帝的印用玉做成,称作“玉玺”,天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等等。这些称谓在以后的岁月里被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所沿用。
秦朝的疆土北边包括辽宁的南部、河北、山西及宁夏的西部;西边包括甘肃和四川两省的大部分;南边包括湖南、江西和福建;东边以福建至辽东的海岸为界。从前臣服于燕国的朝鲜,也成为秦的藩属。回想一下西周的疆域,西到旧都镐京便是边陲,南边巴蜀、吴、越、楚都是化外异邦,北边燕、晋则与戎狄杂处,疆土和秦朝相比小得可怜,而且周围至少分立了一百三十多个小国。怪不得秦始皇在记功石刻里评价自己的功绩时说道:“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星于野。自泰古始,隗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种说法,并不过分。
秦始皇将这么辽阔的疆域分成三十六郡,郡县的地方长官由秦始皇亲自任命。这些地方官主要是守、尉、监御史等,守主要处理民事,尉掌管兵事,而监御史负责监察。朝廷里掌管民事的最高官吏是丞相,掌管兵事的最高官吏是太尉,掌管监察的最高官吏是御史大夫。
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比如奖励私有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文字等,这些措施有的为秦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而有的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防止来自民间的武装反抗,秦始皇也开动了脑筋。据说在秦朝刚成立的时候,秦始皇下令全国“大酺”来庆祝,就是上下饮酒,要知道,秦国的法律平时是禁止三人聚在一起喝酒的。当所有的人还沉浸在醉梦里的时候,秦始皇又忽然下令,没收民间的一切兵器,将这些金属全部熔化,铸成十二个各重一千石以上的金人,放在宫廷的门口。接着,他又下令将全国最富有的豪族共十二万户强迫迁移到都城咸阳,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监控,没有了武器,又没有了钱财,有钱的人全被自己严格控制起来,人民哪儿还能起来造反?这就是秦始皇所打的如意算盘。
从第二年开始,秦始皇又开始一件空前的大工程,就是建筑贯通全国的驰道。分成两条干线,都是从都城咸阳出发,一条向东到达燕、齐,另外一条向南径至吴、楚。道路宽五十步,路边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路面坚固厚实,遇到容易崩坏的地段,还打下铜柱。这么宏大的工程,秦始皇并非是为了加强当时的交通,而也是为了军事计划的需要。原来,秦始皇消灭六国后,除了燕赵两国外,其他国家的边城都被秦国拆毁了,目的是防止他们死灰复燃。他让秦国原有的军队依旧集中在秦国的本土,在六国地方上留下少数的兵,其实只起到警察的治安作用。弛道的建筑,为的是任何地方一旦发生叛乱,中央军就可以迅速地赶去平定。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各地将领拥兵自重情况的发生,也减少了庞大的养军开支,是一项非常精明的军事布置。1896年李鸿章前往欧洲,路过德国时,德国首相俾斯麦劝告他说:练兵有一件事需要明确:一国的军队不必分驻,宜驻中央,占领要地,无论何时何地,一旦需要用兵,闻令即行,但行军的道路,必须首先建设。而俾斯麦所说的主张,正是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
当然,尽管秦始皇的目的只是为了军事计划,但这些道路却给全国的交通建设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武力的统治还不够,秦始皇又试图在文化上控制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放弃抵抗,甘心接受他的统治。因而,秦始皇统治期间最授人把柄、被称为暴君的“焚书坑儒”事件就这样诞生了。
秦国的法律是比较严酷的,而秦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刑罚,不仅延续了商周时期的五刑,又发展为死刑、内刑、罚作、迁刑和赎刑等,每种刑罚又分成若干种不同的刑种,比如死刑就包括斩、戮、车裂、弃市、枭首、腰斩、活埋等十几种。更为严重的是,不仅本人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置,亲族、邻居等人也会被殃及。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秦始皇的法律制度的确有点太残酷了。
就是在这种严酷的法律下,百姓和士人普遍产生了不满,他们依据书籍中记载的先公先王的贤德事迹,纷纷指责或影射秦始皇。当时的宰相李斯认为,这些人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将矛头指向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因为书籍的缘故。于是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章,要求焚毁所有“妖言惑众”的书籍,下令除了秦国历史之外,所有的史书包括经书、诸子百家的思想等等典籍,无论是官府收藏的还是民间散佚的,统统烧毁掉,只留下关于农业、占卜和医药方面的。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焚书。秦始皇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愚民,便于自己的统治,但焚书的结果所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以致于秦朝以前的历史研究至今还存在着许多断代。
书虽然烧了,但天下士人的悠悠之口却不会因此而闭上,流言遍布天下。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进行调查。原来有两个方士不满意于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暗地里诽谤了他一顿逃去。秦始皇便把咸阳所有的儒生都召来审问,结果牵涉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将这些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统统活埋了。
抵胡侵越捍中华
秦朝的边疆并不是十分稳定,特别是北方,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袭,这些游牧民族主要有两个,东胡和匈奴,总称为胡。早在战国中期,东胡就出没在河北北边和辽宁、热河一带,受它寇掠的国家是燕国和赵国。匈奴出没在察哈尔、山西、陕西和甘肃北部一带,秦国、燕国和赵国都受过其武力骚扰。为了抵御来自这些游牧民族的侵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先是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他下令全国脱掉长裙拖地的汉服,穿上胡人的短衣,这样更便于骑射。然后率领经过骑战训练的劲旅,向周边的匈奴部落发起进攻,把国土向西北拓展。并且,他还在新边界上修筑了一道长城,从察哈尔的尉县东北向河套的西北角外一路延伸,沿边设置了代、雁门和云中三郡。
燕国也饱受胡人的侵犯,燕人秦开是后来随荆轲入咸阳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的祖父,他曾经被当作人质送往东胡,深得胡人的信任,也对胡人十分了解。回国后,秦开率军袭击东胡,把他们驱逐到一千里以外。接着,燕国也在新边界上修起了长城。当然,最有名的抗击胡人的将领还要数李牧,他长期戍守雁门关,敛兵坚守,养精蓄锐,然后乘着匈奴人懈怠之时,突然领兵出战,斩杀匈奴兵马十多万骑,此后十几年间,匈奴不敢走近赵国边境。
到了秦始皇吞并六国时期,各国无暇北顾,给了胡人喘息的机会,为他们的卷土重来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当时燕国赵国正在为秦国的征伐苦苦支撑,而秦国也把精力放在了消灭六国上。并且,秦朝建国初期,秦始皇也正忙着安妥内部,暂时将边事置之脑后,胡人又将昔日赵武灵王取自匈奴的河套一带地区,重新纳入自己的版图。
但是,真正使秦始皇对胡人引起注意的,并非是胡人势力的复兴,而是因为一条谶语。秦始皇为了实现自己长生不老的愿望,派卢生等人去寻找名叫羡门、高誓的仙人,卢生回来后,拿着一本鬼神图符交差,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这样一句话。秦始皇认为此“胡”就是北方的匈奴,于是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进行北征,不久就把河套地区收复,并且进展至套外。秦始皇在这里设置了九原郡,蒙恬还在此修筑了一条长城,不过这里的长城不同于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要低矮得多,是用当地的石头顺着山势修建而成的。并且,为了加强对这里的控制,还修筑了一条直道到达关内的云阳,长达一千八百里。
为了使北方一劳永逸,秦始皇又开始了一项宏大的工程,就是把燕、赵北边的长城和秦国旧有的西北边城加以修葺,把它们连接起来,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从此以后,长城成了中原抵抗北方匈奴的重要屏障,历朝历代无不对此重视有加。
如果说秦始皇对北方的政策是半防守性质的,那么他对南方百越的讨伐,则完全是一种侵略和扩张了。
秦时的百越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区,文化较为落后,在当时还过着半渔猎、半耕种的生活,秦始皇派尉图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去征伐百越,并派遣人凿渠沟通湘、漓二水,以便运输。秦军所向无敌,越人逃匿于深山丛林中。秦军久戍,粮食不继,将士疲惫。越人乘半夜出击,打败秦军,杀死屠睢。秦始皇继续派遣援兵,终于把百越平定,将他们的土地分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