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办学特色 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杨 涛[1] 王兴林[2]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摘 要】以安康学院升本两年来的发展为例,深入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开放式办学,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特色学科;开放式办学;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抓住机遇,经过合并重组后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学校升本后,面对着国家政策调整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如何尽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安康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本院校,升本伊始,学校党委、行政就把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实现学校快速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组织全院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走开放式办学的基本理念,迅速实现了两个转型,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树立新的办学理念
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所处地域环境、资源禀赋、社会需要及自身办学历史、学科优势来准确、科学、合理的做出定位。安康学院的前身是以师范专科学校为主体,主要从事单一性的教师教育工作。升本后,首先面临着由单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的转变,从高职高专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要实现这“两个转型”,从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加快转型步伐,学校两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学习高等教育文件、制度,了解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同时组织管理人员、教师到全国30多所同类院校考察调研,选派教学、学生管理人员到华中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挂职学习。邀请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管理专家、学科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150场次,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准确办学定位,树立大学办学理念。
在充分调研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安康学院发展战略规划》《安康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安康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安康学院校园建设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文件,提出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内涵优先,注重运用,开放办学”的发展思路。在措施与目标上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培育现代大学文化,把学校建成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见长的有特色、高品质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经过两年多努力,学校实现了成功转型,办学特色凸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
2.凝练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办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打造凝练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关系到学校持久、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3月,学校召开了“学科建设大会”,出台了《安康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安康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遴选管理办法》《安康学院关于特色学科建设的意见》及《安康学院专职科研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等四个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为今后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强大的动力。(www.xing528.com)
近两年来,安康学院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显著、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办学思想。经过优化整合老专业,加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学院已发展为具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管理学和教育学7大学科门类,17个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学科构架。在此基础上,学院根据区域经济、文化、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30年的办学积淀,初步凝练形成了以蚕桑为特色的农学学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以秦巴山地非物质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近两年来,学校大力实施“2221”人才工程,聘请国内60余名院士、知名专家教授为兼职教授,引进高层次人才77名,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为今后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康学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等四个科研管理文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006~2007年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教材、出版专著41部,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29项,到账科研经费248.9万元。尤其是2007年获得两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实现了国家项目零的突破。
为了促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校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合作,搭建科研平台,先后投入980万元建成了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安康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山地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现代教育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科研机构。与安康市政府合作,政府拿出150万元,与学校共同组建“生物能工程技术中心”。利用这些科研平台,聚集学术力量,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打造特色学科。尤其是省级蚕桑重点实验室的建成,对于推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强大的引导推动作用。以秦巴山地非物质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学科,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扩大了学院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促进了学校办学优势的形成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立足秦巴,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个大学有没有活力、有没有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带动地方科技进步的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扰,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走开放式办学发展道路,充分吸收全社会及高等教育整个“生物系统”中的丰富养分,才能成长为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参天大树。安康学院在充分分析已有基础、优势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果断提出“立足秦巴,开放办学,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两年来,学院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横向科技合作关系,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对于进一步提高学院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
2006年,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战略机遇,依靠安康巨大的蚕桑产业基础,整合校内外蚕桑专业的科研资源,短短一年多时间,建成了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填补了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为了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与石泉县政府签订了共建石泉蚕桑科研示范基地协议,与旬阳县政府、汉阴县政府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两年来,先后在平利、汉阴、紫阳、镇坪、汉滨区等县区建立校外教学科研试验示范点60多个,组织实施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研究推广的“绿色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项目,每年为农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2006年研究推广的“桑苗高效繁育技术研究”项目,当年为农民嫁接良种桑苗650万棵,节省桑苗引种费200万元;正在开展的天然彩色蚕茧研究与推广,将进一步丰富丝绸产品的品种,推动蚕桑丝绸产业升级换代。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千家万户。近两年来,学院先后与安康市劳动局、人事局、镇坪县政府、中国移动安康分公司等单位建立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共编印科技资料2万多份,开展技术培训130多场次,受训人员达1.2万人次。新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利用手机、网络发送农业科技服务信息2万多条,接受科技咨询2000多次。2008年,与省商务厅、农业厅合作,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全省基层蚕桑技术人才进行一次全面培训。
以陕西安康GAP工程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平台,与昊泰集团、泸康集团、阳晨牧业科技公司、汉阴缫丝厂紧密合作,围绕秦巴生物资源、绿色食品开发,组织开展杜仲叶、黄姜等8个研发项目,既解决了企业难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锻炼了科研团队。
学校中文系和秦巴山地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与安康市地方志办联合创办《安康文化》期刊,积极开展陕南地方方言、紫阳民歌、汉调二黄等非物质文化研究,建立了著名书法家陈少默纪念馆;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参与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制定安康旅游文化研究与旅游发展规划,这些活动极大地彰显了安康学院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安康学院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学院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对于安康市今年开展的“双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办人民满意大学而努力奋斗。
【注释】
[2]王兴林,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康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